① 時間是怎麼來的
標准時間是怎麼樣來的?
在同一瞬間內,地球上各個地方的時間都不一樣。中國東部長白山上的人吃午飯的時候,西部帕米爾高原上的人剛吃早飯。以前是每個地方各用各的時間,在古代往來不多、交通不發達時,倒也沒有什麼方便,到了近代,交通發達了,各地交往也頻繁了,再這樣就不行了。有件爭執案:1858年11月24日,英國多塞特郡的時鍾指在上午10時6分,該郡一位法官判決一名土地訴訟的人敗訴,因為上午10點鍾開庭時,他沒有準時到庭。但是,兩分鍾後,那人到了庭,當即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鄉肯柏蘭郡喀來耳鎮火車站的時鍾,他是准時到達的,因此,這件案子必須重審。火車站與法庭的時間差異,促使英國去統一時間。直到 1880年,英國國會才決議以格林威治時間為全國的標准時間。那裡天文台的格林威治大鍾從此便決定著整個英國的時間。大約從1884年起,格林威治標准時間也為其他國家所承認。無怪現在人們都把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說成是「時間開始的地方」!
北京時間的由來
我國採用北京所在的東八時區的區時作為標准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是東經120度經線的平太陽時,不是北京的當地平太陽時。北京的地理位置為東經116度21′,因而它的地方平太陽時比北京時間晚約14分半鍾。北京時間比世界標准時間早8小時。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時區。這樣一個時區是經度15度。一天24小時,所以相差一個時區就相差一個小時。經度零度即子午線的時間為世界標准時間。由於子午線穿越倫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市,故稱格林威治時間,這也是英國的標准時間。北京的經度是116度21分,所以在子午線往東第八個時區內。即東八時區。8×15=120,所以東八時區的區時為東經120度的時間,就是北京時間。那麼北京時間是在哪裡進行計算和發布的呢?是來自陝西省蒲城縣境內的國家授時中心。之所以選擇這里,是考慮:陝中地處大陸腹地,離中國大地原點僅100公里,發射的時間信號便於覆蓋全國;當地地質構造穩定,授時中心因地震等災難被毀壞的系數極小;由於其重要性,建立在內陸地區比較安全。如今我們所說的1秒,其實就是銫原子躍遷振盪9192631770周經歷的時間,這是1967年10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計時大會正式定義的。國際上規定,取1958年1月1日世界時零時零分零秒的瞬間作為原子時的起點。
1968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建成。1970年12月15日,時間城開始向全國進行短波廣播。半徑達3000公里的范圍內,人們第一次從收音機里聽到日後耳熟能詳的「……嘀,剛才最後一響,是北京時間×點整」。很少人知道,這全國統一的「北京時間」就是從這么荒僻的山區,這個神秘的大院播出的。
② 時間的由來是怎樣的
我國幅員遼闊,從西到東橫跨東五、東六、東七、東八和東九五個時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統一採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時區的區時作為標准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是東經120°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而不是北京的地方平太陽時。北京的地理經度為東經116°21′,因而北京時間與北京地方平太陽時相差約14.5分。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間(世界時)早8小時,即:北京時間=世界時+8小時
北京時間不是在北京確定的,而是由位於中國版圖幾何中心位置陝西臨潼和陝西蒲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國家授時台)的9台銫原子鍾(銫鍾)和2台氫原子鍾組通過精密比對和計算實現,並通過衛星與世界各國授時部門進行實時比對。北京時間是東經120度經線的平太陽時,不是北京的當地平太陽時。北京的地理位置為東經116度21′,因而它的地方平太陽時比北京時間晚約14分半鍾。北京時間比世界標准時間早8小時。 授時台位於陝西蒲城,主要有短波和長波專用無線電標准時間標准頻率發播台(代號分別為BPM和BPL)。
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時區。這樣一個時區是經度15度。一天24小時,所以相差一個時區就相差一個小時。經度零度即本初子午線的時間為世界標准時間。由於子午線穿越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故稱格林尼治時間[1],這也是英國的標准時間。北京的經度是116度21分,所以在子午線往東第八個時區內。即東八時區。8×15=120,所以東八時區的區時為東經120度的時間,就是北京時間。
「北京時間」是我國使用的東八時區的區時,該時區中央經線的經度是東經120°。依據國際標准時區 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劃分的方法和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雖然我國跨越了5個時區,但主要位於東六時區、東七時區、東八時區內,這三個時區的中央經線經度依次分別為東經90°、東經105°、東經120°。如果對我國位於東經82.5°以西東五時區的地區,採用與東六時區相同的標准時;東經127.5°以東的東九時區的地區,採用與東八時區相同的標准時。這樣用三個時區的區時就覆蓋了全國,也就基本上滿足了各地是以中天時刻為時刻標準的地方時。「北京時間」仍是東八時區的標准時,東七時區、東六時區採用的標准時,分別比「北京時間」晚1小時、晚2小時,時間名稱可分別定為「重慶(直轄市)時間」、「新疆西藏時間」。或者東六時區、東七時區、東八時區的標准時名稱分別定為「西部時間」、「中部時間」、「東部時間」
③ 時間是怎麼來的
最早,人們是利用地球自轉運動來計量時間的,基本單位是平太陽日。19世紀末,將一個平太陽日的1/86400作為一秒,稱作世界時秒。
④ 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和單擺等,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
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地球自轉和公轉、月球公轉等天體周期來校正。
1960年以前,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的定義。20世紀中葉,隨著量子力學和其他相關實驗及研究的進展,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準的天文時而成為計時標准。這一標准又叫原子時,主要依據由分布於世界各國許多研究所的250多台銫原子鍾提供的數據,通過國際計量局特殊方法的計算得出。
⑤ 時間是怎麼產生的
時間是地球(其他天體理論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體(物質)三維運動(位移)對人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
從廣義上講:當一個點相對於某坐標系運動時,其運動所形成的直線或線段或曲線就是相對於該坐標系靜止的點的時間之一。每個點對應多個時間。相對於某一個時間,靜止的點開始運動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當速度與該時間中運動的點一樣時時間停止,速度超越該點時相當於正回到過去。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
時間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5)年限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時間其實是用利用周期運動對事物運動的衡量
這些其實都是一些規律性的運動。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是以規律性的周期性的運動作為標准,來衡量其他規律性及周期性不那麼明顯的事物的運動的。
鍾表本身的運動,是典型的周期性的運動。所以,時間單位其實都是循環運動的周期而已。因此,實質上我們在談論多少時間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對應有多少的標准作為時間基本周期的運動周期。
因此,時間並不神秘:時間是我們在用一些設定為單位標準的周期運動作為基本數量來衡量其他運動變化快慢的數量時體驗到的差別性。與周期性基本的差別進行比較而體現出的差別在數量上的大小,被我們稱為速率。
⑥ 時間單位是怎麼來的
蘇美爾的僧侶們出於商業和宗教的目的,發明了早期的數學計時法。他們的計數採用60進位制,一分鍾等於60秒,一小時等於60分鍾。而一天24小時也同樣來自於蘇美爾人的歷法,甚至包括360度的圓周。因此這個世界最古老的文明所留下的遺跡到現在我們還隨處可見。
時間的基本計量單位規定為秒,這個標準是在黃裳弟子的主持下測定的。他在南京紫金山建立了天文觀測台,以太陽連續兩次通過紫金山天文台的經線為一天,稱之為一個太陽日,以一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為一秒;但後來在長期的連續觀測中發現,一年中太陽日的長短並不一樣,最長的是12月23日,最短的是9月16日,長短相差51秒;於是提出平太陽日的概念,假想有一個均勻速度的天體在黃道上運動,這個假想的天體被稱為「平太陽」,把這個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同一子午線的時間稱之為平太陽日,把平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作為一秒,就比原來精確多了。規定1分鍾等於60秒,1小時等於60分鍾,1天等於24小時,1時辰等於2小時。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建成於1934年9月,位於南京市東南郊風景優美的紫金山上。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它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⑦ 時間是怎麼來的
第四維空間
零維點
一維線
二維面
三維體
來自於愛因斯坦的理論
⑧ 世界上的時間是怎麼來的
最早,人們是利用地球自轉運動來計量時間的,基本單位是平太陽日。19世紀末,將一個平太陽日的1/86400作為一秒,稱作世界時秒。
⑨ 時間的概念是怎麼產生的
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長度m,時間s,質量kg,熱力學溫度K(開),電流單位A(安),光強度cd(坎德拉),物質的量mol(摩爾))之一,符號為t。
時間是一個神秘的概念。從時間的產生開始,時間概念產生的原因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存在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為了認識和了解變化著的周圍環境,人類產生了時間的概念,用時間將各種不同運動狀態和形式聯系起來。這樣我們就知道時間是由運動產生的,也就是由運動決定的。一個獨立的運動狀態也就決定了一個特定的時間,這和相對論中不同的參照系擁有不同的時間是不同的概念。
世界上存在著無數個運動狀態也就存在著無數個各不相同的時間。控制和擁有了運動狀態就是控制和擁有了一個時間。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擁有各自不同的運動狀態,也就擁有了各自不同的時間。這樣的理解時間就成了最不公平的,可以被人類自身掌握的一種資源。
(9)年限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
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