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州的珠江橋是哪一年建立的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從此大橋不可以開合,只能讓小船通過,大船則泊於黃埔碼頭。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時,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㈡ 海珠橋的大橋簡介
1938年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
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
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海珠橋是當時廣州市區唯一跨江大橋,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兩岸人民的生活,促進了兩岸的交流,加快了廣州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並以「珠海丹心」的名義入選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
㈢ 廣州大橋
廣州大橋簡介:
廣州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因是廣州第三座橫跨珠江的橋梁,固原稱廣州珠江第三橋。 廣州大橋長988.4米,寬24米,其中車行道20米,雙向六車道,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主航道通航凈高8.7米,主橋有三跨,北端的東側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於1983年4月動工,1985年5月建成通車。 由於廣州大道、廣州大橋是廣州市一條南北重要幹道,每日有許多車輛通行,交通堵塞嚴重。廣州市政府已著手興建新光快速路,以疏導廣州大道的交通壓力。
廣州大橋位於中國廣州市,跨越珠江主、輔航道及二沙島,連接廣州大道南北兩段。因是廣州第三座橫跨珠江的橋梁,固原稱廣州珠江第三橋。 廣州大橋長988.4米,寬24米,其中車行道20米,雙向六車道,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主航道通航凈高8.7米,主橋有三跨,北端的東側有環道與二沙島連通。於1983年4月動工,1985年5月建成通車。 由於廣州大道、廣州大橋是廣州市一條南北重要幹道,每日有許多車輛通行,交通堵塞嚴重。廣州市政府已著手興建新光快速路,以疏導廣州大道的交通壓力。
㈣ 廣州的海灣大橋,海珠大橋,解放大橋和人民大橋的簡介哪裡有啊
江灣大橋
江灣大橋於1997年12月建成通車。大橋全長914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橋寬28米,其中車行道寬23米,人行道寬各2.5米。大橋設計荷載為汽-20,掛-100,橋下通航凈高8.7米,凈寬60米。抗震烈度為7級。主橋上部結構為變截面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主橋長294米。主橋橋墩採用兩個橢圓形獨立柱實心墩,每個墩柱上設盆式橡膠支座兩個主橋基礎採用鑽孔灌注樁基礎。
北引橋長290米,南引橋長320米,橋寬為17~28米。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T梁。北岸A、B匝道連接東華南路,A匝道長325米,B匝道長336米,寬為9米;南岸C、D匝道分別連接濱江路、紡織路,C匝道長240米,D匝道長245米,寬為9米,上部結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
海珠橋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解放大橋
解放大橋建於1994 年,於1998 年建成通車,它南接南華路,北通解放路,是珠江南北兩岸的主要交通樞紐。
解放大橋是廣州老城區南北向交通主幹線解放路上橫跨珠江的特大橋,全長976.5m,其中主橋長724.5 m,匝道長252 m;主橋寬25 m,設計標准為汽-超20、掛-100。主橋採用55+83.6+55 m三跨連續無風撐下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杠拱結構。邊跨矢跨比為1:4.5,中跨矢跨比為1:5,拱軸線均為拋物線,兩拱肋中心距為18m。主橋橋面系由9+15+9=33對吊桿、33片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橫梁、普通鋼筋混凝土加勁縱梁、鋼筋混凝土槽型板、後澆混凝土結構層和鋼釺維混凝土鋪裝層等組成。
人民大橋
人民大橋於1965年11月正式開工,1967年5月落成通車。
人民大橋是一座T型剛構加掛梁的預應力砼橋,全長701.2米,主橋跨徑組合為54+74+54米,橋面寬18米,設計荷載為汽—18,拖—80驗算。
該橋上部結構的正橋為T型剛構加掛梁體系。每邊懸臂各長20米,掛梁長34米,懸臂總分採用預應力砼薄壁箱梁,由於造橋時條件所限,所以,採用了沿縱縫將箱梁分片的新的施工工藝,即報導箱梁在橫向分成12片工字梁預制裝配,吊裝就位後,將上下翼緣鋼筋進行焊接,並澆築接頭砼,再施加橫向預應力使之成為整體,每片工字梁按吊裝能力設計重110噸,這種縱向片預制裝配的方法,施工工藝簡單,工期較短。在施工全過程中一直能保持河道貌岸然的通航。同時預應力張拉是在預制場內一次完成,施工方便,質量也易保證,橫向預應力保證了箱梁的橫向剛度和整體性。
掛梁採用預應力T型薄腹梁,預制裝配,掛梁長34米,梁高1.6米,沿縱縫也分為12片。梁的砼標號均為4MPa,預應力鋼絲束均採用18絲Æ5高強鋼絲,極限強度1500~1700Mpa。
40米大梁的吊裝是該橋梁施工的一個重要環節,每片梁重達110噸,最重的一根達136噸,是廣東省打撈公司當時所遇到的最大吊裝重量,吊裝40米大梁的人字扒桿所用的木材是利用舊有木材進行接駁拼裝,用土辦法搞出了兩套人字扒桿,勝利地完成了大梁的全部吊裝任務。
該橋的預應力鋼絲束採用了實心編束的辦法,即用鐵絲將預應力鋼絲綁扎在一起,實心編束縮小了束的斷面,減少了管道摩阻損失,提高了張拉效果,經灌漿試驗防腐效果良好。
㈤ 海珠橋的歷史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㈥ 海珠橋的相關資料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於1929年12月動工,1933年2月建成通車,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由馬克敦公開承建稱之為:「珠江大鐵橋」。●1933年2月,大橋落成通車,當時的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梁,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梁,方便船隻通過
㈦ 廣州各大橋的簡介
海珠橋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海印橋
海印橋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中心,跨越珠江,距海珠橋2.5km,全長1114m。孔徑布置為35+85.5+175+85.5+35(m)。主橋為跨徑175m的雙塔單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墩身為雙排薄壁柔性墩以滿足較大的溫度變形,並避免設置大噸位滑動支座。塔高約60m,立面呈倒「Y」型。採用扇形索布置,索距5m。橋面設置6個車道,寬35m。主梁採用倒梯形箱形斷面。頂板懸臂長達7.5m。該橋具有良好的抗風斷面。對溫度應力問題採取了獨特的設計構造與處理方法,以適應橋址處溫差變化較大的情況。主梁施工採取中箱灌築先於兩側邊箱的獨特方法,不用勁性骨架,而採用掛籃施工。於1988年建成通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廣東省基礎工程公司施工。
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跨江橋梁,因跨越珠江而得名,2005年5月前珠江大橋是跨區橋梁,5月起成為荔灣區內的一座橋梁,於1958年10月19日正式全面動工。1960年6月15日主橋工程竣工,1960年10月1日正式通車。大橋分為東橋及西橋,東橋由中山八路跨越珠江至大坦沙島,長約336米,通航凈高8.5米;西橋由大坦沙島跨越珠江接廣佛公路和芳村大道,長約415.5米,通航凈高6米,橋寬23米,兩橋距離為1.5公里,中間是一條雙軌鐵路-廣三鐵路,兩側為單線公路及人行路。建成以來,一直是廣州通往粵西地區的必經之路,並且是芳村維一的陸路通道,自從珠江隧道、鶴洞大橋通車後,大橋的重要性逐漸降低,車輛可改行其他通道,市民更可乘搭地鐵,但由於交通極為繁忙,大橋每天仍然是車水馬龍,有見及此,政府正著手興建內環路廣佛放射線,紓緩大橋的壓力。
廣州大橋
廣州大橋於1985年11月建成交付使用。大橋全長979.04米,橋寬24米,設計荷載汽-20,驗算荷載掛-100。由主橋、副橋、引橋組成。主橋跨越珠江主航道,上部結構為三跨砼連續箱梁,下部採用鋼筋砼墩,沉井基礎。副橋跨越珠江副航道,上部結構為二聯三跨預應力砼連續梁;引橋上部結構由跨度30米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橋及跨度15米普通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組成,副橋與引橋下部結構均採用排架墩,鑽孔樁基礎
㈧ 廣州交通命脈海珠大橋全面封閉39天,對廣州交通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中國最擁堵的城市那就是北京,其次就是廣州。可以說這兩個城市在全國擁堵的排名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廣州之所以擁堵,是因為城市基礎建設比較早,對後期規劃不夠完善,而且廣州的經濟特別發達,汽車的保有量也位居全國前幾位,所以才會造成非常擁堵的情況。
當然在海珠大橋封閉的這段時間地方,政府也應該呼籲市民,盡可能的減少公共交通資源來代替,這也是封閉海珠大橋需要地方的管制人員和廣州市民共同來完成,否則交通擁堵將成為這一段時間最頭疼的問題。對於一些特殊的路段,我覺得在這段時間也應該改為單行線或者禁止機動車左轉,來提高交通的順暢性。
㈨ 海珠橋的介紹
海珠橋的簡介: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㈩ 海珠橋的橋梁擴建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