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朝充軍這個刑罰的問題
沒有,明朝的充軍分六等:極邊,煙瘴,邊遠,邊衛,沿海,附近,又分為終身和永遠兩種情況:終身是指到充軍人自身死亡時為止;永遠是指罰及犯人的子孫,永遠沒有期限。
明朝是衛所制度,代代為兵則子孫後代代代為兵且
講究以文統武,武將地位不高。
且那時的武將要成為正式將領,都要參加武舉,像俞大猷,戚繼光等都是武舉出身。犯罪充軍本身就是污點,成不了大官的。
不過宋朝倒是有狄青,漢初有黥布。
㈡ 亞陸風雲大明復興華夏那個決議怎麼修改文件把時間限製取消,不用等到1644年才能成立大明帝國了。
這游戲又不好玩,推薦你去玩騎馬與砍殺之16世紀北半球。可以選擇大明一統世界。
㈢ 明代七品官一年俸祿是多少
明代俸祿制的形成
明代俸祿以品級制度為基礎,其共分為十八等,實行年
俸、月俸雙軌制。明代官員俸祿制度的確定最初始於洪武四
年(1371年)。是年,明太祖命中書省、戶部制定文武官員的
俸祿標准,規定:「正一品九百石,從一品七百五十石,..正
九品六十石,從九品五十石。省、部、府、縣、衛、所、台憲諸司
官驗數月支。」 作為俸祿制度的補充,明初沿用歷代做法,
「聽武臣墾荒為業,文吏悉授職田」。 洪武十三年,重定內外
文武官歲給祿米、祿鈔之制,「制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
之數。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內外衛官七百六十人,凡田
四千六百八十八頃九十三畝,歲人米二十六萬七千七百八十
石」。0明太祖在給戶部的敕書中指出:「稽古建官,略知等第,
其依品級次第.. 朕觀古今之無品也,則以祿為式,是尚質
量也,惟魏之定品是尚文也。其與文質之道,雖華朴之有殊
亦模範之可徑,守之不紊,履之不煩。今之任官煩資,食祿法
品,勒石昭示,命戶曹司之,毋紊輕重之條,依期而給與之,斯
之公良哉,故茲制諭。」④這一年,明太祖普遍增加了俸米歲
額,從五石到二百石不等。同時,因「大明寶鈔」的發行按官
品增加了祿鈔這一項目,所增加的祿鈔從3O貫到300貫不
等:正一品至從四品均300貫;正從五品150貫;正從六品90
貫;正從七品60貫;正從八品45貫;正從九品3O貫。史載:
「洪武時,鈔一貫,抵米一石。」⑤隨著政權的逐步鞏固和經濟
實力的不斷增強,明政府有條件改善官員的待遇,增俸的范
圍開始擴大,幅度也大為提高。綜合洪武時期來講,此次官
俸定製應是官員生活較為寬裕的一個時期。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終確定乃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先是
對公、侯、伯的俸給制度進行改革,「令公、侯、伯皆給祿米,論
功定數,責成他們各歸舊賜田於官」⑥,廢除了明初「勛戚皆賜
官田以代常祿」⑦之制;其次,把核定官俸與文武官員的品、
階、勛相結合,根據官制統一按月發放官俸,規定:「正一品月
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
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
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
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 這次俸祿改制與洪武十三年
㈣ 明朝為什麼會走向滅亡
與其他王朝相比,明朝的滅亡的不同之處——財政危機 國家財政困難,導致發生飢荒,沒有錢去賑濟;發生戰爭,沒有錢支付軍餉。沒有錢賑濟災民,飢民作亂;沒有錢發軍餉,致飢兵作亂。飢兵與飢兵結合導致大規模的國內叛亂。政府軍隊缺乏戰鬥力,導致國家既無法消除外部侵略,也無法肅清內部叛亂。財政危機導致軍事危機,軍事危機導致更大的財政危機,如此惡性循環,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財政危機:一是稅收拮據,二是災難頻繁,三是通貨膨脹。 「稅收拮據」主要因為稅率一直很低,朝廷收農業稅時是收現銀,所以收稅期間往往會導致糧價下跌,從而導致農民賤賣糧食繳稅,之後糧價恢復正常,如此一來稅賦也會成倍增高,並且讓商人從中牟取暴利,若是朝廷加農業稅,那麼只能導致這種現象更為嚴重,甚至會導致許多拖欠的現象。明朝中後期經濟重心已經向工商業轉移,農業發展處於停滯階段而商業稅收又實在少得可憐,所以朝廷要增加收入就必須增加商業稅,但當時文官集團又和商賈相互勾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團就是商賈的代言人,即便皇帝想加征商業稅也會因為文官集團會的阻撓而難以達成,這就造成了明朝稅收拮據持續的局面。 "災難頻繁」主要因為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正處於全球氣候的一個「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一直到十七世紀中期是著名的小冰河期,幾乎所有的太陽黑子消失了長達七十年之久,在這一段時間內宇宙射線的流量降低,而同時氣候變冷,這是過去一萬年間十數起類似情形中距今最近的一次,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冷的。酷寒必將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旱災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這直接導致了北京城的輕易被攻佔。 「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明朝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海外貿易龐大,出口的商品種類之多,數量之龐大,致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明朝時期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五億兩以上。如此多的白銀堆積在中國,必然導致各種商品的價格飛漲,在災荒頻繁的年月里糧價也隨之而飛漲,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㈤ 中國歷史上使用年限最長的年號是什麼
自從漢武帝開始用「建元」紀年以來,中國皇帝的年號不僅成為封建帝王正統的標志,同時也影響著周邊許多國家,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當屬與中國接壤的朝鮮了。作為中國最忠誠的藩屬國,朝鮮王國除中國處於戰亂和分裂時期之外,一直在使用中國封建王朝賜給的年號、頒發的歷書。如朝鮮李氏王國從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無一例外的尊奉明朝為「正朔」,所有文書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 一般說來,國家滅亡以及皇帝去世,年號也隨之終結。但明朝皇帝朱由檢自殺殉國,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後,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的「崇禎」年號,不但沒有被塵封,反而一直被朝鮮李氏王朝所使用,加上朱由檢在位時的十七年,前後累計超過二百年。「崇禎」年號的使用時間,遠遠超過了在中國清朝時期被使用了六十一年的「康熙」年號,堪稱被中國皇帝年號使用年限之最。 明朝滅亡之前,朝鮮李氏王國鑒於清廷軍事和政治上的脅迫,被迫俯首稱臣,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雖然換了新主子,朝鮮王室卻對滿清政權不大「感冒」,相反更加懷念舊主。他們視清廷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孝宗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倡議北伐。他曾對大臣們說:「故欲養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後來,由於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加上清朝連續出現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執政,北伐計劃一直沒有實施。 受清朝統治,使用什麼年號紀年,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現實的問題。對此,不忘故主的朝鮮王室表現的有些陽奉陰違,除了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使用清朝皇帝年號外,其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地方官上的疏章、箋文也如此。據朝鮮《仁祖庄穆大王實錄》記載,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中,只書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其刻書所用年號則標以「崇禎後××年」。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除了繼續使用「崇禎」年號外,李朝國王對明朝皇帝年號的尊崇也達到了極點。無論是文書、古印,還是馬牌、御畫,只要有明朝年號,一律收集整理,予以珍藏。同時,朝鮮李氏王室對於明朝的各種追思活動也與日俱增。仁祖時,每逢重要節日,宮中都要行「焚香望闕之禮」;肅宗時,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之後又在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乾隆十四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都會進行,一直延續到李朝末年。
㈥ 所有明朝皇帝及其在位時間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30年
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朱允炆 年號建文(1399年-1402年)待考 3年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年號永樂(1403年-1424年)長陵 21年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年號洪熙(1425年) 獻陵 1年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年號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9年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年號正統(1436年-1449年) 天順(1457年-1464年)裕陵 18年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7年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年號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22年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年號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17年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年號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15年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年號嘉靖 (1522年-1566年)永陵 44年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年號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5年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年號萬曆(1573年-1620年)定陵 53年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年號泰昌(1620年)慶陵 1年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年號天啟(1621年-1627年)德陵 6年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年號崇禎(1628年-1644年)思陵 16年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朱由崧 年號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1年
紹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朱聿鍵 年號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1年
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寧文宏武達仁成宣閔孝節皇帝 朱聿鐭 年號紹武(1646年)紹武陵 1年
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檢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朱由榔 年號永曆(1646年-1662年) 永曆陵 16年
㈦ 明朝有五個獨特的規定,讓官員恨之入骨,卻讓百姓拍手稱快,是什麼規定呢
腐敗標准低,官員只要貪污達60兩以上就立刻殺掉,因此很多人被殺掉,也牽連了少數無辜。百姓對此拍手稱快,官員卻心有餘悸。朱元璋得民心的很大原因就是他洞悉百姓的心思,他出身於百姓,自然明白百姓的苦楚和不平,這才採取了各種措施通過約束官員的行為來保證百姓有話說得出,辛苦不白付。
還有重大死刑冤假錯案的追究與責罰,死刑要進行復審,所有的死刑大案都要進行朝審,而且將朝審的期限從兩天改為了兩個月,京城的死刑犯甚至可以陳詞,一旦錯判,此前的判案人員全部都要追究責任,這也大大減少了冤假錯案的發生。這一系列舉措可謂是深入民心,故此朱元璋受到了百姓熱烈的擁護。
㈧ 清朝皇帝多「明君」,明朝多「昏君」,為什麼明朝還能有兩百多年的國祚
原因,如果最終成為皇帝,每天結束都像工作一樣,每天處理各種雜務,只能說皇帝太累了,就像玩游戲一樣,有一種失敗叫做失敗游戲。所以不能說明朝皇帝是壞的,只能說明朝皇帝比較繁榮,比較不專業,事實上,大多數明朝皇帝都能做到。至於為什麼明朝和清朝能打成平局,事實上,有很多原因。
明孝宗諸君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忠貞的一位君王,一生只娶一位妻子,不近於中庸的明孝宗執政18年,在這個明朝又恢復政治明晰,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時期皇帝與大臣和諧相處。萬曆大臣朱國楨高度評價明代孝宗: 「三代之下,他被稱為賢主、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明神宗年間,在內閣大臣張居正與掌印宦官馮寶的內外合作下,嘉靖年間開始出現的政治腐敗、邊防鬆散的局面,使明朝社會大為振興,張居正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明朝的中央集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顯著改善了國防狀況。不幸的是,這種情況
㈨ 假如明朝一直延續到1850年。那麼還會有八國聯軍、日本侵華嗎我想不會,那麼滿清算是失敗的政府吧
鑒於我們討論的是假設的歷史,這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為可知性。在這里,我對樓主的看法有異議,我覺得還是可能會發生的。對於滿清政府失敗不,我舉雙手錶示認同。分析如下:
首先,要希望八國聯軍和日本侵華不存在的重要前提就是:大明改變東亞格局乃至整個世界格局。怎麼改變?我覺得,指望大明在軍事上主動進攻,並且給予英國和日本沉重打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是由中華王朝長期以來形成的安內御外的風格有很大關系。英國和日本在近代以來對他國的軍事行為都是基於對彼有軍事上的明顯優勢才下定決心一戰,也就是說,大明要想不被入侵,只有己身足夠強大才能震懾群敵。從16世紀以來,世界強國的崛起之路都無一例外地走上資本主義或類資本主義的道路,並且藉助該先進社會模式所帶來的巨大經濟資源,科學技術等推動國家建設。大明相比於滿清雖說有商業文明抬頭,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以及思想相對開明,禁錮迫害少等優勢,但這些對於改變大明整體的國家面貌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或者說發揮效用較慢,尤其是考慮到大明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可參考海禁),並不像唐宋那樣高度的對外開放,兼收並蓄,從而形成有利於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大環境。如果沒有正常的對外交流,整個國家從上至下對於外部的認識都是片面狹隘的,更無從吸收國外發展的積極因素,加速本國的近代化進程。而且,自唐宋以來,中華王朝都無一例外有天朝上邦的自我意識,這更在傳統意識方面阻礙了新思想新流派新理念的引入。還有很重要一點就是中國的地緣位置,即偏居東亞,遠離當時主流文明集散地,不像英法德那樣因為相距較近而彼此之間能夠有很頻繁很深刻的交流聯系。基於以上所說,我覺得明朝在19世紀遭遇打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不過那個時候的中國應該要強於滿清時期的中國,因為1. 大明對近代軍事科技較為重視,體現在對火器的使用推廣以及改進。佛郎機銃的改進和紅衣大炮的引入便是典型的例子,鴉片戰爭時期辮子兵傻咧咧拿著大刀長矛就去拼洋人的情況應該至少不會大范圍出現。2. 大明的思想文化勝於滿清。一般來說,一個思想鉗制非常嚴重的國家(指清)也就是一個愚民統治非常嚴重的國家,這樣的國家通常極度外強中干。3. 滿清在明亡清興時期的屠殺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將中國社會進一步推入犬儒社會,而且滿清對商業發展的限制也過於明朝。說白了,以封建主義對抗資本主義,勝算堪憂。屆時匹敵英國難度較大,但是我覺得至少在後來的中日戰爭中應該有所作為,肯定強於滿清。
我認為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在經歷與某先進文明國家的接觸之後(不管是以武力還是非武力方式),大明皇帝(要求是一位明君,這在一個王朝的中後期出現的頻率較低),具有敏銳頭腦和開明見識,意識到本國從制度方針到庶民思想等等方面與新興列強存在顯著差距,由是痛定思痛,決意頂住守舊勢力的巨大阻撓,發起政治經濟改革,任用具備新學思想的能人,在各個層面階梯式推進政策落實,並且他之後的幾位繼任者也得是有作為的帝王(類似成宣之治),才能使得其政策能夠持續進行,不致於半途夭折,在經歷了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新政改革之後使大明朝進入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中去,最終在19世紀中後期成為一個具有一定實力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甚至於成為准一流強國。鑒於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任何改革必定積重難返,阻力重重,我覺得這樣的假設空想的成分更多一些。如果要我提出假設的話,我會說:如果南宋能延續國祚,不被北方游牧民族強敵所吞滅,那麼中國在近代以來的恥辱可能會少很多。呵呵,說了這么多,該打住了。希望能和樓主產生共鳴!
㈩ 明朝萬曆年間
張居正改革是指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
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治出發,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一、政治。
張居正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制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准備。
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張居正上疏請行在內政方面提出著名的考成法,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 最後明神宗批准了請求。
奏書中有以下兩條: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並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六科,最後一本呈內閣。
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對所屬官員承辦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須登出一件,反之必須如實申報,否則以違罪處罰;六科亦可根據賬簿登記,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進行議處;最後內閣同樣亦依賬簿登記,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二、軍事。
為了防禦蒙古韃靼入寇邊關,張居正派戚繼光守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台」3000餘座。他還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行茶馬互市貿易,採取和平政策。
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使北方暫免於戰爭破壞,農業生產有所發展。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又以俺達汗為中介,代表明朝與西藏黃教首領達賴三世(索南堅錯)建立了通好和封貢關系。
在廣東地方,先後任殷正茂和凌雲翼為兩廣軍備提督,先後領兵剿滅了廣東惠州府的藍一清、賴元爵,潮州府的林道乾、林鳳、諸良寶和瓊州府的李茂等叛亂分子,嶺表悉定。這對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產正常進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居正還在東南沿海地區分段設寨,修整兵船,嚴申海禁。在他當政的萬曆初年,基本上肅清了多年以來一直困擾明廷的「南倭北虜」的邊患。
三、經濟。
一條鞭法。
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這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他認為賦稅的不均和欠額是土地隱沒不實的結果,所以要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類土地,遂於萬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國土地。
在清查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在萬曆九年(1581)令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是自唐朝行「兩稅法」以來,我國賦稅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推動了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一條鞭法」,又稱「條編法」,其主要內容有:統一役法,並部分地「攤丁入地」。把原來的里甲、均徭、雜泛等項徭役合並為一,不再區別銀差和力役,一律征銀。一般民人不再親自出力役,官府需要的力役,則拿錢僱人應差。
向百姓徵收的役銀也不再像過去按照戶、丁來出,而是按照丁數和地畝來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攤到土地里徵收,這就是所謂「攤丁入地」;田賦及其他土頁方物一律征銀;以縣為單位計算賦役數目;賦役銀由地方官直接徵收,以減少各種弊病。
一條鞭法的實行,在中國賦役制度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四、水利方面。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推薦、起用先前總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並兼治運河。潘季馴在治河中貫串了「築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則,很快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萬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計費不足50萬兩,為工部節省資金24萬兩。
徐州、淮安之間800餘里的長堤平等蜿蜒,河水安流其間。因而,「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黃河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達北京,「河上萬艘得捷於灌輸入大司農矣」。
明萬曆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明末黨爭指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
明末黨爭從萬曆二十二年「京察」(考核官吏)開始,一直到弘光元年(1645),始終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在政治問題上,還是在軍事問題上,都爭論不休。
開始是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之爭,後來演變為東林黨與閹黨之爭。明神宗皇後無子,王恭妃生子常洛(即光宗),鄭貴妃生子常洵(即福王),常洛為長。但神宗寵愛鄭妃,欲立常洵,乃遷延不立太子。內閣大學士王錫爵、沈一貫、方從哲等先後依違其間。
東林黨人上書反對,各黨派又群起反對東林。於是有「國本」之爭、三王並封之爭、福王就國之爭、「三案」之爭、「李三才入閣」之爭,東林黨與它的反對派在立太子問題上展開了長達 20餘年的爭論。
最後,神宗終於立常洛為太子,勛戚鄭氏的權勢受到一定的壓抑。但東林黨推李三才為相的願望也沒能實現。
熹宗天啟時,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愈演愈烈。最初,東林黨人葉向高、鄒元標、楊漣、趙南星等人得到執政的機會,浙、昆、宣各黨派一度受到排斥。
為時不久,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與浙、齊、楚、宣、昆各黨中的一部分人結成聯盟,被東林黨稱為「閹黨」,異軍突起,魏忠賢是司禮秉筆太監,又提督東廠,爪牙有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名目,朝廷內外,「遍置死黨」,從而把持朝綱,為所欲為。
東林黨人激烈反對「閹黨」掌權。楊漣上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奸惡,被錦衣緹騎逮捕。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也被捕處死。東林黨受挫。崇禎帝繼位,捕殺閹黨。南明福王政權下,東林黨人與閹孽的斗爭仍在繼續。如「復社」與馬士英、阮大鋮的斗爭。
(10)大明期限擴展閱讀:
張居正去世後,宣告明中期以來的革新結束,明朝政治全面走向衰敗。張居正以「威柄之操,幾於震主」獲罪,繼任的閣臣明哲保身,一般官員大多仰奉權力,唯唯諾諾,士風淪落。張居正的倒台也加劇了黨派之爭,官員結黨私營,放棄中立立場,損失了行政的公正與效率。明朝政局大壞。
由此看來,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明朝於既倒,但此後張居正一死,即被抄家。後來,明神宗怠於朝政,而勤於搜刮,加劇了明代官場的腐敗。官員奏疏多被「留中」,嚴重挫傷了官員參政、議政和行政的積極性。
=要延續明朝國祚,至少需要再假設萬曆皇帝最遲在十八歲即1581年之前死去,這樣明朝是有可能多延續至少五十年的。其理由是:
第一,張居正多活二十年就是活到1602年,而萬曆如果在十八歲前即1581年前死去,即使次年能生下遺腹子朱常洛,那也是幼稚小兒,以張居正當年能夠拒絕丁憂推進改革的精氣神,再次控制小皇帝,或者另立一位小皇帝是可能的,這樣應能繼續中興大明事業。
官位久虛,在職官員的考課升遷時停時行,助長了官場上的因循拖遢之風,也為各級官員貪污納賄、欺壓百姓洞開方便之門。明朝的政治環境日趨惡劣,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市民暴動、軍兵嘩變、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日顯突出。王朝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考成法是張居正的政令得以執行的重要保障,但這項政令有一項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張居正「名不正言不順」。所謂「若各該撫按官奏行事理有稽遲延閣者,該部舉之;各部院注銷文冊有容隱欺蔽者,科臣舉之;六科繳本具奏有容隱欺蔽者,臣等舉之。」
這項政令能夠執行的實質是張居正竊取了皇權,自己總攬考成本身就是一種非法行為。
從張居正死後的政局來看,萬曆皇帝的怠政是任何臣子都難以挽回的。即使皇帝沒有明確表達反對,但是他會和你耗著,如果這樣來看,張居正如果不死,他的很多政治理想也難以貫徹、延續。
因此張居正死不死,對明朝的滅亡影響不大,畢竟明王朝的皇帝是萬曆,而《明史》的評價是明朝實亡於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