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地復墾工作與土地合理利用
整個研究區80%以上面積為採煤擾動區,其中70%以上為露天採煤擾動區。採煤擾動導致大量土地損毀,形成大面積的工礦廢棄地。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關系是研究區生態系統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具體復墾類型來看,主要包括排土場復墾、露采場復墾、工業廣場復墾、塌陷地復墾。加大土地復墾力度主要從4個方面來開展:
(1)提升土地復墾率
確保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復墾條例》的要求,做到「邊開采、邊復墾」,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土地預復墾(付梅臣等,2004)。目前研究區露天礦區露采場、剝離區、排土場、工業廣場面積之比的平均值為 1.0:1.4:1.7:1.2,內排土場佔地面積相對較小。目前的復墾主要以排土場復墾為主,2013年排土場的復墾率為60%。未來開採到界後,如果排土場50%的面積復墾成耕地,則未來復墾耕地的面積遠低於未來露天採煤損毀的耕地。要提升土地復墾率,一方面是在不影響採煤工作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加大內排土場的面積,擴大可復墾損毀土地的基數;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排土場本身復墾率,尤其是耕地復墾率。在井工採煤區,做好塌陷地及矸石山的土地復墾。研究區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不存在積水性的塌陷地,相對而言土地復墾工作的難度降低,從而有利於提升土地復墾率。
(2)確保復墾資金落實到位
目前平朔礦區按照土地復墾階段計劃從每噸煤的售價中提取10元作為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保證金,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土地復墾工作的順利開展(崔艷等,2011)。復墾資金預存及資金監管工作的開展是提升土地復墾率的有力保障。對於中小型地方煤炭企業而言,土地復墾資金會受到煤炭市場行情的影響,煤價下跌,或者煤炭滯銷,影響企業經營效益,勢必會降低損毀土地復墾資金的投入。應進一步從立法的角度約定復墾資金的來源、數量、管理及使用,確保損毀地能及時復墾、保質復墾。
(3)科學合理編制土地復墾方案
土地復墾方案屬於可行性研究,是對土地工作的宏觀指導與整體把握。如果採煤計劃調整,土地復墾方案應及時調整。由於煤炭礦區的服務年限一般都超過5年,在編制土地復墾方案時,要增加階段土地復墾計劃和年度土地復墾實施計劃,通過二者來落實土地復墾任務。階段土地復墾計劃和年度土地復墾實施計劃既要有指導意義,為土地復墾義務人進行施工建設提供依據,又具有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便於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監管驗收。階段土地復墾計劃應明確階段土地復墾目標、任務、位置、主要措施和分部工程量、投資概算及組成。年度土地復墾實施計劃應明確年度土地復墾目標、任務、位置和分項工程量、投資預算及組成。這樣才能使土地復墾方案的階段、土地復墾計劃指導性更強,年度土地復墾實施計劃的操作性更強。
(4)加強復墾地質量管理
對於復墾地土壤理化性質是復墾地質量的重要衡量標准。已有研究表明,復墾13年以上的耕地和復墾19年以上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基本上與未損毀地土壤理化性質相當,個別指標優於未損毀地。對於復墾耕地而言,在很少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進行恢復,基本上需要10年以上達到未損毀地的質量水平,相對而言其時間較長,而目前進行復墾地驗收一般是3~5年,但是基本上也能達到《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准》(曹銀貴等,2013)。
可見在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直接復墾成耕地,達到未損毀地的狀態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因此對於復墾耕地而言,可以先草地復墾為主,主要種植豆科植物改良土壤質量,2~3之後進行復耕。這樣使得復墾耕地面積在短時間內較少,主要以草地復墾為主,2~3年之後隨著復墾地土壤質量改良後進行復耕,土地利用結構又會發生變化。復墾土地驗收後,進一步加強復墾地的監測與管護,針對不同類型指標設置不同的監管周期,避免復墾地的退化(周偉等,2012),從而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土地利用結構決定土地利用功能,復墾地退化導致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勢必影響復墾地土地利用系統的穩定性。
❷ 土地復墾年限怎麼界定
這個目前沒有太明確的說法,比如一個新建露采礦山,服務年限是六七十年,發采專礦證最多發30年,露采屬礦山如果只有一個采坑,自上而下水平分層開采,不到開采結束露采坑你是不能復墾的,直到開采結束只有監測和工業場地維護工程,還有中間可能是排土場需要復墾,這個報告還不知道怎麼確定。規程上說服務年限按照采礦證剩餘服務年限、或者擬申請采礦許可證服務年限,感覺規程裡面太籠統了,畢竟每個省都有不同,沒有考慮全面。
❸ 國內土地復墾研究現狀
我國復墾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末還處於自然發展狀態,直到1989年《土地復墾規定》的頒布才代表著我國土地復墾正式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土地復墾規定》頒布後,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對土地復墾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長沙黑色礦山設計研究院、冶金設計研究總院、煤科院唐山分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等,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員也涉及采礦、地質、測量、農學、地理學、土壤學、水利學、生態學、土地規劃與利用、林學等多個學科和專業。近年來,我國又先後頒布了多個與土地復墾有關的法律法規,如2006年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25號);2007年國土資源部下發的《關於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81號);2011年2月22日國務院第145次常務會議通過《土地復墾條例》,並在同年3月5日頒布;2012年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第4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並在2013年3月1日起施行。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完善了土地復墾約束機制,為復墾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大批高素質專業研究隊伍的研究成果也使我國在這20 多年中的土地復墾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胡振琪(1996)認為,土地復墾模式具有導向和典範作用,並具有很強的技術特徵,應結合土地復墾的任務加以取名,土地復墾模式應分為土地管理模式和復墾技術模式兩大類。其具體系統結構見圖1-1。
圖1-1 土地復墾模式分類框圖(據胡振琪,1996)
土地管理模式包括破壞的資源管理模式和復墾過程管理模式。
(1)破壞的資源管理模式。它包括破壞或退化的土地資源管理模式及生態環境管理模式,是指對破壞或退化的土地和環境,利用土地科學和環境科學中的土地及環境資源的管理方法,對破壞和擬破壞的土地及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管理的模式,即復墾前與復墾後的資源管理。對採煤塌陷地的土地資源可採取「臨時用地模式」、「以地換地模式」和「集資復墾模式」。
(2)復墾過程管理模式。它包括復墾工作的宏觀管理模式和單一復墾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模式,是指土地或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從宏觀和單一項目兩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復墾管理方式。宏觀管理是從總體上對復墾工作進行調控與指導,單一項目管理更側重於項目的實施管理與質量控制。
復墾技術模式包括工程復墾模式、生物復墾模式和生態復墾模式三種。
(1)工程復墾模式,是指對破壞或退化的土地、環境採取各種整治工程(主要是土木工程),它包括許多具體的復墾工藝模式,如「挖深墊淺」、「充填復墾」、「剝離開采復墾一體化工藝」等。
(2)生物復墾模式,是指在破壞、退化或復墾的土地上迅速、高效恢復生物活性的各種措施。主要是指各種生物和農業技術(包括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技術),如各種迅速植被技術、土壤改良技術、作物生產技術、污染土地的生物處理技術等。
(3)生態復墾模式,是指在恢復生態系統的各種措施的總稱。往往是利用生態學,特別是生態工程方法,恢復重建破壞或退化的生態環境。
在土地復墾模式的研究中,工程復墾模式已得到一定研究,但生物復墾與生態復墾研究還不夠深入,且名詞、概念不夠清晰,往往會把兩者混為一談。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科學,主要側重於研究生物有機體的結構、功能、發展、分布及生命過程;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更側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因而相應的生物復墾與生態復墾的區別也就容易理解了,生物復墾側重生物恢復,生態復墾則側重於系統環境的恢復重建,但它往往也離不開一定的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措施,所以復墾技術模式中的這三大模式類型在某些情況下是交叉、相容的。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重視,生態復墾將越來越重要。
孫冠英(2004)提出了土地復墾的三點標准:①恢復到破壞前的土地利用標准。在施工前的土地徵用過程中,利用工程設計和測量的地形圖,測算出破壞前的土地利用程度。破壞後的土地仍以破壞前的土地利用程度為標准進行土地復墾工作,使土地適宜性、生產力及生產潛力恢復到建設以前的水平。②改造在新環境條件下的可耕土地。由於不同地區的土地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因此在土地復墾時,對多宜性的土地要進行具體分析。一般情況是土地在破壞前的多宜性,經過非農業建設後,使多宜性土地發生變化。土地復墾規劃時,應以最高的經濟效益來決策,例如,某地礦區,既適宜種樹,又適宜種草,還適宜農作。在無水利條件下,可恢復為旱作農田,種植經濟作物或中草葯;在有水利條件下可以灌溉,變旱地為水田。在具體決策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條件,擬定最高經濟效益的農田為土地復墾標准。③封育土地,順其自然。天然草原地區,土壤植被有其自然發展規律,遵循自然,順從自然,這是最明智的決策。破壞前的土地往往具有多宜性,破壞後有所降低。提高土地某一類適宜性的利用水平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故在具體擬定標准時,要考慮復墾對象的地域差異性。在規劃復墾時,將復墾費移至易於開發的土地上,將破壞的土地視為荒地進行封育,在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情況下,也可規劃為現代牧場。總之,植被的重建是檢驗復墾成功與否的前提,土壤重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
李淑慧等(2008)研究礦區地形地貌對土地復墾的影響,提出,地形、地貌特點、地面坡度、地質、土壤及與城市的相對距離等條件決定了土地利用的適宜性,地貌直接決定著其他要素的分布及變化特徵。礦區土地復墾工作需要根據地形地貌進行削坡、覆土和植被恢復,根據礦區的地形、地貌特點和受損特徵,可以確定復墾工程的治理措施。不同地形、地貌的場地的平整參數決定了工程實施階段挖方量和填方量的大小。
樊文華(2011)研究了不同復墾年限及復墾植被對復墾後土壤肥力的影響,他認為:隨著復墾年限的增加,微生物總數呈增加趨勢;復墾植被的選擇不僅影響復墾區水土保持情況和土壤肥力情況,還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影響很大;微生物數量除了與土壤的水分、溫度有關,還和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密切相關,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數量是成正相關的。
當前,土地復墾主要解決吃飯和建設用地的矛盾。土地復墾標准既是土地復墾中的科學問題,又是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雖然我國的土地復墾技術較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疏排」、「挖深墊淺」和利用礦山固體廢棄物充填等復墾技術方法仍是我國目前土地復墾中最主要的工程技術方法。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經歷了從單一型復墾到多技術手段復墾;從無組織的零星自發性復墾到有組織的自覺有計劃的復墾;從傳統簡單的工程復墾、生物復墾、生態修復到當前比較前沿的綜合復墾、超前復墾和動態復墾;從無法可依到有據可尋到不斷完善的巨大變化。無論是農用地復墾、建設用地復墾還是工礦廢棄地復墾,在技術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❹ 土地復墾補償標准
生產過程中破壞的土地,土地復墾費用從企業更新改造資金和生產發展基金中列支。
經復墾後直接用於基本建設的,土地復墾費用從該項基本建設投資中列支。
由國家徵用並能夠以復墾後的收益形成償付能力的,土地復墾費用還可以用集資或者向銀行貸款的方式籌集。
生產過程中破壞的國家不徵用的土地,土地損失補償費可以列入或者分期列入生產成本。
《土地復墾條例》
第三十八條土地復墾義務人未按照規定將土地復墾費用列入生產成本或者建設項目總投資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土地復墾義務人未按照規定對擬損毀的耕地、林地、牧草地進行表土剝離,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應當進行表土剝離的土地面積處每公頃1萬元的罰款。
第四十條土地復墾義務人將重金屬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用作回填或者充填材料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採取治理措施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為治理,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第四十一條土地復墾義務人未按照規定報告土地損毀情況、土地復墾費用使用情況或者土地復墾工程實施情況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復墾規定
《土地復墾規定》於1988年10月21日由國務院第二十二次常務會議通過,1988年11月8日發布,自1989年1月1日起施行。是《土地管理法》的實施配套法規。共26條,對土地復墾的含義、適用范圍、「誰破壞,誰復墾」原則、管理體制、土地復墾規劃、建設項目土地復墾要求、復墾標准以及復墾後土地的驗收和交付使用等,作了具體規定。制定和實施利用土地,改善生態環境。《規定》適用於因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燒制磚瓦、燃煤發電等生產建設活動,造成土地破壞的企業和個人。
❺ 建設項目的復墾服務年限加不加管護期
線性工程施工完畢也就復墾結束了,施工方還會在結束後給你管護兩年嗎?你以為這是煤礦什麼的嗎?很多線性工程的工期也就幾個月的時間
❻ 裸地土地復墾管護期限是幾年
羅土地復墾戶期限是幾年?我不是農村的,我對土地這個不了解,他肯定是公司按國家規定的,嗯,有年限的。只要按國家規定辦就一定沒什麼問題。
❼ 土地復墾方案服務年限如何確定比較合理呢
不是這個意思吧,導則上說得是編制復墾方案服務年限內,以5年為單位劃分階段,並細化第一個5年計劃安排……
❽ 土地復墾要求及時限怎麼寫
根據《土地復墾條例》,采礦類項目的土地復墾方案服務年限應為生產版期(采礦許可證批權准年限)+穩沉期(煤礦)+管護期。建設項目以復墾工作實際需要的時間作為服務年限。
土地復墾工作安排原則上以5年為一階段進行,這是從管理的要求出發進行的劃分。但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土地損毀預測情況,結合土地復墾方案服務年限,合理劃分復墾工作階段。
❾ 土地復墾需要資質嗎
需要的哈~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書的編制應當由具備省級以上有關部門核發的乙級以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工程等規劃設計資質或具有從事土地復墾規劃設計業績的單位承擔。 到地學網網站查看回答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