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二十世紀40年代人的教育年限

二十世紀40年代人的教育年限

發布時間:2021-07-15 17:30:39

⑴ 四十年代的人受教育的途徑

來源:《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第12期 作者:袁振國 劉世清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基礎教育一騎紅塵,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創造了大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奇跡,為世界教育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與智慧。我國基礎教育的高效公平發展得益於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發展定位上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推進基礎教育整體發展;在發展動力上以改革促發展,激發辦學活力;在發展內涵上以全面發展方針為指南,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在發展方式上從效率優先到效率與公平並重;在發展手段上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為抓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在發展路向上請進來走出去,不斷走向世界中心。
關鍵詞:改革開放;基礎教育;歷史經驗;教育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底子薄,發展不平衡,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很大。改革開放以後,全國人民篳路藍縷,團結奮斗,中國基礎教育從世界人口大國的末位走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前列,義務教育的保留率走到高收入國家前列,創造了14億人口大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奇跡[1],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為世界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發展定位: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推進基礎教育整體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百廢待興,人才嚴重匱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當時中國的迫切要求。可是「房子、票子、師資」都十分缺乏,在此情況下,教育發展從什麼地方著力?這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首要問題。
(一)把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並長期堅持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要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來」。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誕生,「實施義務教育」優先成為國家意志與法定任務。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把「兩基」的實現作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從此長期堅持,成為國家的戰略部署。
我國普及義務教育採取了三步走的戰略。[2]第一步:逐步推進。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因地制宜確立了發達、中等發展和落後「三類地區」逐步推進義務教育的政策部署。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雙基」任務,1994年具體化為「雙八五」,即到20世紀末,在佔全國總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第二步:兩基攻堅。2004年國家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年),並於2007年底如期實現。「兩基」人口覆蓋率提高到2007年的98%。第三步:免費普及。國家宣布「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學生上學不花錢成為現實。
世界早發國家從提出實施到基本實現義務教育,都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而我國從提出到完成只用了20多年時間,正是因為堅持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才保證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穩步發展,使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從1990年的0.502提高到2017年的0.752,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人口的學歷結構和內在素質。[3]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繼續強調「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8月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時再次強調「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落實政府責任」。這無疑將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二)適時推進高中與學前教育普及
在人財物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我國採取了優先發展義務教育的戰略,一旦能騰出手,立即不失時機地向兩端延伸,大力推進高中和學前教育的普及。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的思路,一是分類發展,二是特色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高中階段普職教育結構嚴重失衡,高中階段普職比為15.4∶1[4]。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調整中等教育結構,一方面實施重點高中政策,著力為高校輸送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與產業結構變化要求。9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普職大體相當理念指引下,以示範性高中政策為重點,高中教育發展迅速。到2016年,高中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5%。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關於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高中教育入學率達到90%的目標。在高中教育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規劃綱要》及時提出了「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要求。同年國家啟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試點項目。高中教育從重點校分層發展走上了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之路,不斷推動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變革。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改革開放之初,由於經費嚴重緊缺,在義務教育經費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學前教育幾乎無力顧及,加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因為企事業單位改制,政府責任弱化,公辦園大幅度減少,到2010年時我國學前入園率只有52%,農村更只有36%,與此同時「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突出[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規劃綱要》提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政府是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主體,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2010年《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十條」)明確了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連續實施了三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7—2020年)。在學前教育「國十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著力破解公辦園少、民辦園貴的問題,學前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學前教育經費大幅增加,學前教育的三年毛入園率不斷提升,2017年達到79.6%,達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
二、發展動力:以改革促發展,激發辦學活力
改革開放40年來,基礎教育始終堅持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因素,不斷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管理重心下移
改革開放以後,面對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統得過死,基層缺乏辦學積極性、學校缺乏辦學活力的現實,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宗明義:「中央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教育體制入手,有系統地進行改革。」由此確立了中國教育改革的主線和方向,拉開了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幕: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降低管理重心為核心,調動各級政府和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將基礎教育的管理許可權下放給地方政府,增加了地方政府辦基礎教育的責任,促進了基礎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結合。自此以後,權力下放,各司其職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的一條主線。2010年《規劃綱要》再次強調「以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不斷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放權提升了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了在中國大地上一浪高過一浪的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學生的選擇性和個性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增強和發展。
(二)轉變教育管理方式
進入21世紀後,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攻堅期,深層次的利益與矛盾問題涉及面廣、關聯度高。在此背景下,我國以《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規劃綱要》等政策文件為引領,明確了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增強教育活力,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戰略總目標後,轉變教育管理方式,推進教育治理變革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目標。《規劃綱要》強調,要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應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與治理方式的轉變,加快了「管辦評分離」與「放管服結合」的現代管理體制的形成和責任、權利、義務的統一。
(三)積極發展民辦教育
「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推進多元辦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和業務部門的積極性,並且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辦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國家單一辦學體制逐步發展為政府辦學為主與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相結合的辦學體制。在此期間,發展民辦教育是辦學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採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支持保障民辦教育的良性發展。國家發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加強社會力量辦學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了公辦民助、混合所有制辦學等新的辦學形式。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首次在法律上明確了民辦教育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民辦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截至2017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76萬所,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達5120.47萬人;其中,民辦小學6107所,在校生814.17萬人;民辦普通中學(含初中、高中)8279所,在校生883.94萬人。民辦教育的發展擴大了基礎教育

⑵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學前教育發展有何經驗教訓

新中國六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基本經驗我們黨在長期執政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運用自身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其他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探索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基本經驗,十七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之科學地概括為六個「堅持」。一、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我們黨始終把思想理論建設作為根本建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引導全黨學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黨的理論和實踐始終體現符合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新的實踐,推動黨的全部工作,真正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二、堅持把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同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保證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發展這個興國之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這個強國之路,堅持自覺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根本保證,從而更卓有成效地保證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三、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保證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必須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執政黨建設的根本任務,作為主線貫穿於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一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二要著力提高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充分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四、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一要堅持以人為本,貫徹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使黨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五、堅持改革創新,增強黨的生機活力一要堅持用時代發展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創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二要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努力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三要切實發展黨內民主,實行人民民主,保障黨的團結統一,保證各族人民的團結統一。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高管黨治黨水平必須堅決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章程》,引導全黨同志充分認識和牢牢把握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真諦。一要實行黨建工作責任制,堅持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二要在黨內生活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嚴肅黨的紀律,遵守黨章和法律。三要從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斗爭。經過六十年實踐積累起來的這些基本經驗,已經指導並將繼續指導我們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教育狀況如何

五十年代的教育進步較大,首先共產黨當局在全國掀起了掃盲運動使中國的文盲率直線下降,並開始著手推行義務教育,基本保障城鎮居民的義務教育和部分農村的義務教育。在大學方面,五十年代出建立了多所專科院校著重於衛校、師專、工業技校,現在中國的大部分大學的前身就是這些學校。在高等教育上,基本延續民國時期的套路,但是三大改造後期開始在學校派駐黨委發起對學校教師的馬克思主義化思想改造運動,但是這場運動是溫和運動總體上說得到了大多數師生的支持和配合。不過由於中國地大人多、當時又人才缺乏雖然教育有了很大進步還是遠沒滿足全民的教育需求。

⑷ 創新教育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哪裡

「創新教育」是一個新詞。「創新」一詞早在《南史?後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中就曾提到過的,是創立或創造新的東西的意思。但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引用國際上經濟方面的創新理論。「創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義,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現在說的創造發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領域產生新的效益也叫創新。比爾?蓋茨是公認的知識經濟時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幾乎沒有一個是他自己的發明創造,都是別人發明創造的東西他拿過來加以變化、重新組合,進行開發,最終使他成為全球首富。由此可見,「創新」的含義比創造發明含義寬。創 創新教育成立大會
造發明是指首創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創新則還包括將已有的東西予以重新組合、引入產生新的效益。這樣理解就比較容易與本世紀初經濟領域里的創新理論相吻合了。

⑸ 20世紀40年代,美國中等教育的重點有何變化

20世紀40年代,美國中等教育在繼續強調學生公民責任培養的同時,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表現出足夠重視。在1944年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發布的《為所有美國青年的教育》中,職業教育被置於向美國青年所提出的10條要求之首。

⑹ 十年為一個年代,為什麼說1945年為二十世紀40年代

你好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⑺ 20世紀40年代,中國歷史的主要特點

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抗日戰爭後期到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東北淪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把中國變成日本獨占的殖民地。

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了建立在世界的統治地位,美國推行「扶蔣反共」的政策,幫助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妄圖把中國變成美國的殖民地。

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利益,在種種和平努力無效的情況下,使用人民解放戰爭的方式,奪取全國的勝利。經過三年多艱難曲折的解放戰爭,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

(7)二十世紀40年代人的教育年限擴展閱讀

20世紀30年代後期40年代前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形成。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毛澤東通過總結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黨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通過分析中國社會歷史特點,將中國社會定性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而闡明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

從舊三民主義發展到新三民主義,從新三民主義升華到新民主主義,這是指導中國革命理論上的與時俱進,為領導革命取得勝利提供了思想武器。

⑻ 20世紀40,50年代中國教育水平如何,那時候一般人是讀到初中還是高中的比較普遍,大學生在那時候多嗎

有這樣的學校,那時讀書的人不多,大多出來打工!

⑼ 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經濟匱乏,生存困難。 許多人經常住在破舊不堪的小房子里。

1947年,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在婚禮上,新郎和新娘到處都放一支煙,而不是整支煙。

理發店的主要人群和顧客都在理發,現在您可以在農村的廟宇集市上看到這樣的攤位。 現在,肉店裡的肉店在超市裡賣豬肉,所以很難看到肉賣場。 當時,貨架上仍然只有很少的西葯。

(9)二十世紀40年代人的教育年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衣著是最好的要求,但現在,飲食和穿衣是其基本目標。數千年來,中國人民一直在努力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這只能是中國人民的夢想。傷心。

特別是十一屆七中全會的中國委員。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達到幾個主要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整個城鄉居民都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從貧困到僅衣食無憂到全面小康。我們正在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人們以前穿的是鄉土編織的衣服,但現在您可以購買各種滌綸丙烯酸織物。從單一的灰白色到單一的綠色,然後到當前的體積;從單一樣式到所有當前樣式。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趨勢。中山裝,綠色制服和藍色工作服一直是時尚

⑽ 中國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二十世紀40年代人的教育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