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公民禁止出境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章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出境入境管理,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外國人入境出境、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停留居留的管理,以及交通運輸工具出境入境的邊防檢查,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保護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合法權益。
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應當遵守中國法律,不得危害中國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
第四條 公安部、外交部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出境入境事務的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館、領館或者外交部委託的其他駐外機構(以下稱駐外簽證機關)負責在境外簽發外國人入境簽證。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負責實施出境入境邊防檢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及其出入境管理機構負責外國人停留居留管理。
公安部、外交部可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委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門受理外國人入境、停留居留申請。
公安部、外交部在出境入境事務管理中,應當加強溝通配合,並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密切合作,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五條 國家建立統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實現有關管理部門信息共享。
第六條 國家在對外開放的口岸設立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
中國公民、外國人以及交通運輸工具應當從對外開放的口岸出境入境,特殊情況下,可以從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準的地點出境入境。出境入境人員和交通運輸工具應當接受出境入境邊防檢查。
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負責對口岸限定區域實施管理。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出境入境管理秩序的需要,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人員攜帶的物品實施邊防檢查。必要時,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交通運輸工具載運的貨物實施邊防檢查,但是應當通知海關。
第七條 經國務院批准,公安部、外交部根據出境入境管理的需要,可以對留存出境入境人員的指紋等人體生物識別信息作出規定。
外國政府對中國公民簽發簽證、出境入境管理有特別規定的,中國政府可以根據情況採取相應的對等措施。
第八條 履行出境入境管理職責的部門和機構應當切實採取措施,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公正執法,便民高效,維護安全、便捷的出境入境秩序。
⑵ 什麼情況下,被限制出境法律依據
根據出入境管理法規定:
第十二條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的規定,人民法院對中國公民可根據通報備案對象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禁止、限制、控制出境的措施。
一是當事人有未執行民事案件的,向當事人口頭通知或書面通知,在其案件(或問題)執結之前,不得離境;
二是人民法院可作出限制出境協助執行通知,責令當事人不準出境,並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註明不準出境的原因;
三是人民法院未能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協助收繳、吊銷其證件,或請公安機關宣布作廢;
四是對未持有護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證件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在限制出境期限內不予批准通報備案對象的出國(境)申請;
五是如未能扣押被限制出境人員的證照,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可要求公安、邊防機關協助邊控。控制措施主要有:掌握出入境動態、阻止出境、阻止出境且扣留證件、阻止入境、阻止入境且扣留證件、扣留人員。對需要掌握出入境動態的邊控對象,控制期最長不得超過1年。對需要採取其他控制措施的邊控對象,控制期限一般為1個月,最長不得超過3個月。
⑶ 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有通知嗎
限制出境,指有權機關依法對入境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或本國公民採取的阻止其離境的行為。限制出境制度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以及公共秩序,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可以作出限制出境決定的主體包括法院、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限制出境可以採取口頭或書面形式通知、留置當事人出入境證件、口岸阻止人員出境等方式。作為保障訴訟進程和判決執行的措施,法院可以在民事訴訟過程和執行程序中對當事人和被執行人作出限制出境決定。本文試圖以廣東法院審判實踐為樣本,結合法院涉外民商事審判中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經驗,探討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現狀、問題與改進的建議。
一、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依據不統一、位階較低
法律規定不統一和法律依據位階偏低是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措施的首要問題。目前,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1987年3月10日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25日最高法院《關於轉發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的通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最高法院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雖然也對限制出境的程序、條件等作出了簡明規定,但該紀要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解釋,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法律依據,僅能作為程序上的參考。《民事訴訟法》第231條只規定在民事案件的執行過程中,法院可以對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被執行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並未涉及在民事訴訟審理過程中法院是否可以限制當事人出境,因此,引用該條款作為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說辭亦有不妥。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位階上來看,雖然我國《憲法》未明確將出境權規定為公民權利,但限制出境實質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對公民權益有重大影響。根據我國《立法法》第8條關於「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的規定,法院在訴訟中對當事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權力應當且只能來自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兩部法律,主要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公安、邊防機關限制出境的事由作出規定,其實施主體為公安、邊防機關。依據該兩部法律關於當事人不得出境事由中「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規定,在法律層面法院間接獲得了對未結民事案件當事人限制出境的授權。但在審判實踐中,有觀點認為,依照上述法律規定,行使限制出境批准權的法定機關是公安、邊防等行政主管部門,所列不準出境情形也是相應行政主管部門作出不批准出境決定的法定事由,不應以此推論法院有權決定不準當事人出境,法院以上述法律為依據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屬於適用法律不當。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內容上看。首先,限制出境的措施規定於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中,比較零散,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必要的程序和該種措施的法律性質沒有作出明確界定,導致實踐中做法比較不統一。其次,各部門發布的規定中存在沖突之處,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國家安全部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中規定,法院對不準出境的外國人和中國公民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控制期限限於30天以內,超過控制期限仍需控制的,應重新辦理審批交控手續。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第6條規定,「限制出境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由省級通報備案機關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機關決定」,限制出境期限似通常以5年期為限。而民事案件當事人被限制出境的期限至少應當至民事案件終結之時,否則需多次辦理手續,徒增負擔。不僅因為上述兩份文件中關於控制期限與限制出境期限規定不一致,而且由於其與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期限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導致實踐中還有法院根按照一、二審案件的審理期限將限制出境期限確定為6個月或3個月。
(二)限制出境具體規定缺失,操作程序不明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限制出境的適用對象范圍存在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對可以適用限制出境的人員范圍沒有具體規定。毫無疑問,限制出境的對象應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確定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適用該自然人的屬人法。作為案件當事人的自然人可以被限制出境,但是當案件當事人為法人或其他機構時,限制出境的對象范圍在實踐中就產生了分歧。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93條規定法院在審理涉
⑷ 被中國政府驅逐出境後不準入境年限是幾年
刑法第35條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內出境。
根據這一規容定,驅逐出境適用方式是針對那些犯罪情節比較輕的外國人,沒有必要判處主刑的,可以單獨判處驅逐出境。針對那些犯罪性質比較嚴重、判處了主刑或者其他附加刑的外國人,可在主刑執行完畢後適用驅逐出境。
在我國驅逐出境的適用方式比較靈活。刑法規定是可以適用,而不是應當適用。這即是說,對犯罪的外國人不一定要適用驅逐出境,而是不僅要根據案情,考慮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等因素,而且還要考慮我國與所在國的關系以及國際斗爭的需要加以決定。
(4)不準出境期限擴展閱讀:
驅逐出境只適用於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公民。我國刑法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應依刑法規定定罪量刑,依其犯罪結果單獨處以主刑或附加刑或者處以主刑和附加刑,刑法專門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⑸ 關於限制出境的條款
限制被執行人出境的法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8〕13號]第三十六條: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對被執行人限制出境的,應當由申請執行人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必要時,執行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七條: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被執行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對其法定代理人限制出境。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八條:
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債務的,執行法院應當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4項:
有未了結民事案件(包括經濟糾紛案件)的,由人民法院決定限制出境並執行,同時通報公安機關。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5〕10號】第九條:
被限制出境的人認為對其限制出境錯誤的,可以自收到限制出境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5)不準出境期限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
「被限制出境的人認為對其限制出境錯誤的,可以自收到限制出境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八條規定:
「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債務的,執行法院應當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⑹ 什麼情況下會限制出境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的規定,人民法院對中國公民可根據通報備案對象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禁止、限制、控制出境的措施。
一是當事人有未執行民事案件的,向當事人口頭通知或書面通知,在其案件(或問題)執結之前,不得離境;
二是人民法院可作出限制出境協助執行通知,責令當事人不準出境,並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註明不準出境的原因;
三是人民法院未能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協助收繳、吊銷其證件,或請公安機關宣布作廢;
四是對未持有護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證件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在限制出境期限內不予批准通報備案對象的出國(境)申請;
五是如未能扣押被限制出境人員的證照,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可要求公安、邊防機關協助邊控。控制措施主要有:掌握出入境動態、阻止出境、阻止出境且扣留證件、阻止入境、阻止入境且扣留證件、扣留人員。對需要掌握出入境動態的邊控對象,控制期最長不得超過1年。對需要採取其他控制措施的邊控對象,控制期限一般為1個月,最長不得超過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⑺ 護照被限制出境3年是什麼原因阿
兄弟解決了嘛,一樣被限制出境三年,有前科,但法律規定有前科不會影響出入境
⑻ 五種不準出國情形指的是哪五種
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認定的犯罪嫌疑人;
二、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
三、被判處刑罰正在服刑的;
四、正在被勞動教養的;
五、國務院有關主管機關認為出境後將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對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
(8)不準出境期限擴展閱讀:
出國注意事項
1、出國探親、訪友須提交國外邀請信原件、邀請人的有效身份證明復印件和在前往國的居住證明等其他證明材料。公安機關認為有必要時,申請人需提交我國駐外使館、領館的公證,認證。
2、出國旅遊。參加旅行社組織的個人自費出國旅遊,須提交有出國旅遊經營權的旅行社出具的全額旅遊贊用發票。
3、出國朝覲。按照國家宗教事務局、外交部,公安部《關於加強朝覲事務管理的若干辦法(試行)》的規定辦理。
4、出國留學(含自費出國留學和公派留學)。個人聯系的自費出國留學,須提交境外正規院校出具的入學通知書。通過合法中介機構聯系的出國留學,需提交入學通知書或該中介機構出具的相關證明。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申請出國自費留學,須提交省一級教育主管部門出具的「自費留學資格審核證明」。
出國學習宗教課程(舍前往宗教院校學習)的,須提交省級以上宗教部門出具的同意證明。
公派留學人員(國家公派和單位公派留學人員),須提交填寫完整的《公派留竄人員申請護照登記表》。
5、出國定居。須提交擬前往國家政府主管機關或駐華使、領館的定居許可證明或擬定居地親友同意去定居的證明。其中後者須提交親友在擬前往國定居的證明口
6、收養兒重出國定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關於涉外及華僑、台灣地區中國公民收養兒童出境管理問題的通知》規定,須提交常住戶口所在地省級民政部門出具的收養登記書、領養人的護照或其他身份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