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法總則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指的是什麼
您好!意思表示,指將企圖發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內心的意思因外部表示而客觀,合為一體。其構成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
(1)客觀要件: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傳真訂購書籍 ,停車於收費停車場,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觀要件: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a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種行為,例如簽名。b表示意識,即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投向咖啡自動販賣器。c效果,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購買A書,兼具表示意識及效果意思。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㈡ 時效在法律中的作用
法律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有以下作用:
1 、可以避免雙方當事人財產關系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避免權利義務關系長期得不到解決,以保持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2 、可以避免因時間長久在收集和提供證據方面發生困難;
3 、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案件,避免無法處理的陳年舊案困擾法院的審判工作,提高法院的辦案質量和效率,正確及時地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
4 、有利於督促當事人及時行使權利,加速民事流轉,促進經濟發展。設立訴訟時效制度,要求權利人必須在法定期限內行使請求權,否則會喪失權利和失去法律的保護,從而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追索權、訴訟請求權等,以促使民事主體間的權利義務及時實現和清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㈢ 法律上的「時效性」是什麼意思
法律上的「時效性」即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版人在法定的時效權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
民法總則施行前,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訴訟時效期間已經屆滿,當事人主張適用民法總則關於三年訴訟時效期間規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民法總則施行之日,中止時效的原因尚未消除的,應當適用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九章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3)期限在民法上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
1、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2、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3、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4、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㈣ 民法中的訴訟期限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訴來訟期限主要來源於民法中源的基礎理論——時效問題。尤其是在物權法中時效問題尤其突出,因為在國外時候一個理論叫取得時效,但是我們國家沒有這個理論,而我們的訴訟時效雖然不是取得時效,但是可以部分的起到那個理論的作用。
一、由於我國沒有取得時效,那麼訴訟時效的出現部分的彌補了這個理論缺失的危害,明確了物權等重要權利關系變動的時效問題。
二、訴訟時效能夠有效的督促當事人及時主張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保護了債務人的利益。(舉個例子,債權中假如債權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主張自己的權利,那麼法定債權就滅失了,轉為自然債權。這時除非債務人自己想要還債,不然法律不會再保護債權人的權利)
三、訴訟時效的規定也有利於司法資源的節約,因為時間越長越是浪費司法資源,因為要主張司法效率。
㈤ 民法上關於約定期間指的是哪些期間
在民事類的相關案件及審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期間的概念,如:訴訟時效是多少日、月,判處拘役或有期徒刑多少年等等,法律所涉及的相關概念都是十分嚴謹的,包括期間的計算也是如此。民法總則中的期間怎麼計算?為您介紹相關知識。
一、民法總則中的期間計算的相關規定
第一百八十條民事法律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
第一百八十一條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自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時間起算。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日不計入,自下一日起算。
第一百八十二條按照月、年計算期間的,最後一月與期間開始當日的相應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最後一月沒有相應日的,其結束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
第一百八十三條期間的最後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結束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日。期間的最後一日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點;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第一百八十四條期間的計算方法依照本法的規定,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八十五條民事法律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超過」、「以外」,不包括本數。
二、期間的計算方法
民法總則關於期間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1、自然計演算法,即以實際經過的時間為計算期間的時間。例如9月9日下午5時到9月16日上午10時,期間分秒不差;
2、歷法計演算法,即以日歷所定的年、月、日為計算單位,所稱年,不論平閏年一律定為365日,所稱月不論大小皆為30日。歷法計演算法雖不精確,然頗為便利。依民法通則第154條規定,兩種期間計算方法並存,法定或指定期限多用歷法計演算法,而約定期限,允許當事人選擇,如未約定何種計算方法,則推定以歷法計演算法確定其約定期限。
民法總則期間的計算是按照公歷為標準的,計算的方式有時會精確到小時,若遇到節假日的,可以進行順延。法律明確規定的法定期間一般是不能變更,司法機關還有涉及的當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規則,執行相關規定期間的既定行為,否則會引起一系列的訴訟後果。
㈥ 期限的法律含義
依《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期限分為法定、指定和約定三種。比如,合同約定借款於1988年10月30日返還,則債權人的請求權在該年的10月30日以前不發生效力,而到了10月30日,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債務人的還款義務均於此確定之日同時發生效力。期限通常可以附加於法律行為,稱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附期限合同的期限,指當事人約定的作為合同生效或終止的條件的時間。
附期限合同期限的特徵:
①是將來肯定發生的事實;
②是「能」的期限,而不是不能的期限。
③是約定期限,而不是法定期限、指定期限。
期限的種類:
①生效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才發生
②終止期限:指合同的效力自期限到來時消滅
固定收益證券的期限(maturity)
對於固定收益證券,所借金額全部返還的時間長度,也就是到清償全部借款為止的時間長度。
民法中的期限是指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日期。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到另一特定的點所經過的時間。它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如1995年5月1日到1996年5月1日即是一個期間。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以特定的點,如1996年10月1日即是一個星期日。期間是時間某一動態的階段,即期日與期日之間的間隔時間;期日則是時間的某一靜態的點。
期限可以有法律規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裁判確定,還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有些情況下還可以由當事人一方依法指定。無論採用什麼方式,期限一旦確定之後,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
民法上的期限對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具有重要意義,表現在:(1)決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享有和消滅的時間。如自然人出生之日,即是其享有法定民事權利能力之時;智力健全的自然人成年之日,即是其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之時;自然人死亡之日,即是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之時。法人成立之日,即是其享有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之時。(2)決定某些事實的推定時間。如失蹤宣告和死亡宣告中失蹤人失蹤時間的推定。(3)決定權利的取得和喪失時間。如專利權取得的時間、所有權喪失的時間等。(4)權力的行使和義務履行的期限。如使用商標專用權的期限、合同義務履行的期限等。(5)決定法律關系的效力的期限。如合同的有效期限、支票的有效期限等。
㈦ 合同的履行期限約定明確的法律意義是什麼
合同履行期限是指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和債權人接受履行行為的時間。作為合同的主要條款,合同的履行期限一般應當在合同中予以約定,當事人應當在該履行期限內履行債務。如果當事人不在該履行期限內履行,則可能構成遲延履行而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履行期限不明確的,根據《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另行協議補充,如果協議補充不成的,應當根據合同的有關條款和交易習慣來確定。如果還無法確定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這也是合同履行原則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
不按履行期限履行,有兩種情形:遲延履行和提前履行。在履行期限屆滿後履行合同為遲延履行,當事人應當承擔遲延履行責任,此為違約責任的一種形態;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所為之履行為提前履行,提前履行不一定構成不適當履行。
㈧ 民法中條件和期限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附有決定該行為效力發生或者消滅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附條件的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特別規定一定的條件,以條件是否成就來決定法律行為效力的發生或消滅的法律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62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意義在於通過附條件,把當事人的動機反映到法律行為中,使其具有法律的意義,使法律行為的實施更好地滿足當事人的需要。「條件」是指決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產生和消滅的未來不確定的事實。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期限,是指當事人以將來客觀確定到來的事實,作為決定法律行為效力的附款。所謂附期限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行為中設定一定的期限,並把期限的到來作為法律行為效力發生或消滅根據的法律行為。附期限的法律行為和附條件的法律行為一樣,都是為了
控制未來的風險而採取的限製法律行為效力的做法。所附的條件和期限實際上都是對法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的約定。
區別:1.條件是不確定的偶然性事實,期限是確定的必然性事實。
(1)時期確定,到來不確定,為條件。例如「60大壽送電視一台」,60歲雖確定,但人之壽命不可測,是否能活到60歲不可知,具有偶發性。
(2)時期不確定,到來也不確定,為條件。如「司法考試通過之日」,能否考得上,已屬不確定,至於哪一年考得上,則更加不確定,故顯然屬於條件。
2.條件之事實成就與否是不確定的,期限是肯定會到來的。
(1)時期確定,事實的發生也確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
(2)時期不確定,到來確定,為期限。例如「臨終時將物送給你」,何時死雖難預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終會到來。
㈨ 合同中的有效期限有什麼法律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6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
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終止。
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對合同的效力附期限,即附期限的合同。所謂附期限的合同,是指附有將來確定到來的期限作為合同的條款,並在該期限到來時合同的效力發生或者終止的合同。所附的期限就是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將來確定到來的某個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