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按性質分為哪幾種使用年限分別為多少
土地分類的分類和和用途一般是指土地的使用情況來進行分類的。
建築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用地、商業用地、行政用地、工業用地、道路交通用地還有綠地廣場的用地等等,
用地性質一般分五類:商業用地、綜合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和其他用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各類用地出讓的最高年限為: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其他用地50年。
(1)土地實驗年限擴展閱讀:
商業用地是指規劃部門根據城市規劃所規定該宗地塊的用地性質是用於建設商業用房屋,商業用地可根據其特點來進行區別:
1、出讓使用年限最短。目前在我國,商業用地大部分屬於出讓土地。按照《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商業用地出讓用地最高年限為40年。
2、受節約集約用地原則限制。《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要求,按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審查調整各類相關規劃和用地標准。
3、土地利用價值高。商業用地多處於繁華地段,可以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說可以引起地價的上漲,有時上漲的幅度可以達到幾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
4、區域選擇性強。與居住用地不大一樣,商業用地在地域上選擇性很強,不是任何一塊土地都可以作為商業用地的。除交通便利外,特別注意營業環境和收益狀況。
5、比較適宜收益還原法評估。
6、可逆性差。農用地要變為商業用地比較容易,但要商業用地轉為農用地則極為困難,因為拆除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恢復土壤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復墾的成本相當高。
2. 土地使用年限是如何確定的
一、有關住宅用地所使用年限,國務院早在1990年5月19日發布了第55號令,《條例》中規專定:住宅用地的出讓最屬高年限為七十年、綜合用地的出讓最高年限為五十年;您正准備購買的房產,可能是房產開發商原先辦理的綜合用地,現其中的部分已開發了商住房,其使用年限為五十年低於出讓的最高年限,因此是合法的。
二、關於補年期差價的問題,崑山市人民政府2001年8月8日昆政發 [2001]33號文通知,要求房產開發商在新開發綜合用地時,須調整土地用途,補足年期後,再開發和轉讓土地使用權(含變更)。對購房者不必補繳年期差價。您只需在購買房子時,根據土地使用年期可適當要求房產銷售商降低購房價格。至於補年期的費用,是按現行土地價格折算成年平均地價再補繳,具體按住宅用地所處土地級別的基準地價的上限標準的年平均價補繳年期差價,或按市場評估價補繳年期差價。
三、土地使用權的年限確定,是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及補充協議明確的,開發商應在購房合同中載明,國土使用證號和使用年限,因為將來您領到的土地證和開發商的土地證年限是一致的。
3. 土地使用年限最長是多少
土地使用權年限規定: 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回: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答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在關於實施《北京市已購公有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辦法》具體問題的通知中關於土地出讓年限的確定:鋼筋混凝土結構、磚混結構的房屋,其土地使用年限最高不超過70年;磚木結構的房屋,其土地使用年限最高不超過50年。
4. 關於土地的使用年限
你不用擔的,新的物權法中規定,如果到了使用年限後地上物仍然存在,就自動續期。這個使用年限對於咱們來說不是很重要的。
5. 最近的一次土改是在什麼時候,具體內容是什麼
新土改
起源
30年前中國的改革就是肇始於農村,時至今日,高層再次部署新一輪改革由農村發軔。 土改這也被看作是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一種充滿現實意義的紀念方式。十七屆三中全會將系統回顧總結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和經驗教訓,部署新一輪農村改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安徽省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分析人士認為,胡錦濤在視察安徽時的講話為十七屆三中全會定下了基調,也透露出可能會有突破性的政策出台。
延長承包
農地承包經營權以多種形式流轉的實踐,或者說先期的實驗早在幾年前就已在浙江、成都、重慶等省市開始。在近期河南焦作沁陽舉行的農村土地的「競拍」,也開了土地「競拍」流轉的先河。
9月10日在河南視察的胡錦濤總書記對廣大農民說,實踐證明,在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通過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經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新土改革命的治國方略9月30日,胡錦濤在安徽考察時對廣大農民說,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日子裡,在即將於10月9日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一個月里,調研河南和安徽這兩個同位於中部地區的農業大省顯然具有深意。
有些專家據此表示,中央可能會延長土地經營權的年限,將農村土地的承包期從現在的30年延長到70年,同時允許土地「以多種形式流轉」。
這一系列的信號均顯示,農村土地將變「活」起來。而「活」的方向之一,就是讓農村土地在有限的條件下能夠產生適度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北大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王曙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此次會議能夠在困擾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主要症結上有所突破。他認為,農村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開農村要素市場,健全農村土地、資金、勞動力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30年農村改革,我們提倡統分結合(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相結合),但基本是分而不合,這樣的小農經濟已經不適應當前全球化、大規模產業化的競爭要求。」他表示,中國必須有組織地實現由小農經濟向大農業的轉變。
在農村金融方面,他認為要做好兩項「對接」工作,一是把國家財政的惠農政策與農村金融機構對接,對於支持「三農」業務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另外,要實現大金融機構與農村小金融組織的對接,比如委託貸款等。
改革破題
新一輪農改是否涉及「小產權房」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農民宅基地房子並沒有產權。按照經濟學家厲以寧的說法,中國農民宅基地房子按照市場價值估計,高估有20萬億元,少估一點也有15萬億~18萬億元,如此巨量的房產沒有房產證是不合理的。「宅基地和建設其上的住宅無法流轉,無法抵押,直接制約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實現。」
在談到林改經驗時,厲以寧談到,農業承包制未觸動城鄉二元體制,為此,新一輪改革不僅要解決集體農業林業承包土地的流轉問題,而且要解決農民宅基地的置換(即以宅基地換取城市住房、城市低保和城市戶口)問題,以及和宅基地上房屋的產權界定問題。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也表示,目前中國還未建立起一套跟市場經濟完全接軌的土地管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也表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所醞釀的成員權的利益如何體現仍是還富於民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