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仲裁協議無效的法定情形怎樣規定
主要是約定仲裁庭不明確,約定內容超出法律范圍
《仲裁法》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協議無效:
(一)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的;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
(三)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
第十八條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仲裁法司法解釋》
第五條 仲裁協議約定兩個以上仲裁機構的,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其中的一個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不能就仲裁機構選擇達成一致的,仲裁協議無效。
第六條 仲裁協議約定由某地的仲裁機構仲裁且該地僅有一個仲裁機構的,該仲裁機構視為約定的仲裁機構。該地有兩個以上仲裁機構的,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其中的一個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不能就仲裁機構選擇達成一致的,仲裁協議無效。
第七條 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協議無效。但一方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未在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期間內提出異議的除外。
⑵ 仲裁協議在哪些情形下失效
根據《仲裁法》第17條規定,結合其他有關司法解釋,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可以歸納為:
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
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
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或者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對此又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無法實現的仲裁協議。有的仲裁協議規定,爭議發生後,提交中國仲裁機構依照美國仲裁協會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這種協議是無效的。
選擇的仲裁機構不存在的,仲裁協議無效。
仲裁終局性不確定的仲裁協議。有的仲裁協議規定,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提交某仲裁機構仲裁,如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訴,這種協議因違背了仲裁終局性原則而無效。
⑶ 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有哪幾種
1、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16條規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即仲裁協議必須以書面方式訂立。因此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不受法律的保護。
2、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2條、第3條規定,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而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以及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為了維護民商事關系的穩定性及保護未成年人和其他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要求簽訂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否則,仲裁協議無效。
4、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該仲裁協議無效。
自願原則是仲裁製度的根本原則,它貫穿於仲裁程序的始終。仲裁協議的訂立,也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的真實意思表示。
而以脅迫的手段與對方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違反了自願原則,所訂立的仲裁協議不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不符合仲裁協議成立的有效要件。
5、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或者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對此又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仲裁協議中要明確規定仲裁事項和選定的仲裁委員會,這是仲裁法對仲裁協議的基本要求。如果仲裁協議中沒有對此進行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該仲裁協議則具有瑕疵。
對於有瑕疵的仲裁協議,法律規定是可以補救的,即雙方當事人可以達成補充協議。如果未能達成補充協議,仲裁協議即為無效。
(3)仲裁協議期限無效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第三條:
下列糾紛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第五條:
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第十六條:
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
(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項;
(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協議無效:
(一)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的;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
(三)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
⑷ 什麼情況下仲裁協議會無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及《北京市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的規定,結合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可歸納出以下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 1因主體要件不合格而無效主體要件是指簽訂仲裁協議的當事人要有締結仲裁協議的資格和能力。具體分為兩點: (1)締結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仲裁協議的雙方當事人必須與協議仲裁的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 2因意思表示要件不合格而無效意思表示要件是指訂立仲裁協議的意思表示必須是真實的。具體說來,仲裁協議的內容必須是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的真實的意思表示。 在仲裁實務中,當事人的仲裁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判定標准有兩項: (1)須有簽訂仲裁協議的效果意思。如果仲裁協議是在其中一方當事人受脅迫、欺詐或重大誤解及被他方乘人之危的情形下簽訂的,則合同欠缺效果意思而無效。 (2)須有簽訂仲裁協議的行為意思。即有簽定仲裁協議的實際行為。 3因內容要件不合格而無效內容要件即仲裁協議的法定內容須健全且不得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 4因不符合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而無效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議要產生完全的預期的法律效力,就必須同時具備主體要件、意思表示要件、內容要件和形式要件。如果其中有一個或多個要件存在瑕疵,都有可能導致如下具體後果:(1)仲裁協議自始無效;(2)仲裁協議經撤銷而無效;(3)不明確的仲裁協議因當事人未能補救而無效。 不可補救的無效仲裁協議,是指因違反法律規定而自始不能產生約束力,並且不能通過補救而改變無效狀況的仲裁協議。此類無效仲裁協議包括幾種情況:(1)標的不能的無效仲裁協議;(2)當事人不能的無效仲裁協議;(3)意思表示不真實的無效仲裁協議。 應當注意的是:以上幾種無效仲裁協議屬自始至終絕對無效,不能補救。仲裁法針對無效仲裁協議所講的意思表示不真實僅指脅迫,但不意味著其他意思表示不真實的仲裁協議就是有效的。對一方當事人在受欺詐、重大誤解或被對方乘人之危等情況下簽訂的仲裁協議的效力如何,取決於受損害一方當事人的意願,他既有權決定維持仲裁協議,也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該項仲裁協議,在其未明確表示維持或撤銷之前,該項仲裁效力處於不確定狀態,只有在明確表示之後,仲裁協議的效力才能最後確定,即如果表示維持,該協議便有效;表示撤銷,則該協議便可能無效。 這類仲裁協議是指不具備成立的特別要件而無法履行的仲裁協議。根據仲裁法的規定,協議對仲裁事項和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仲裁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與不可補救的無效仲裁協議不同,這類仲裁協議雙方有仲裁的意願,只是內容有所欠缺,這種意願也應當受到尊重而不能輕易否定,尊重的具體表現就是允許當事人補救。協議沒有約定仲裁事項或仲裁委員會,只是欠缺履行性,並未構成實質性違法,而且,諸如仲裁什麼和在什麼地方仲裁等事項都是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約定的。因此,法律允許當事人補救。
⑸ 仲裁協議無效和失效的情形有哪些
《仲裁法》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協議無效:
(一)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的;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
(三)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
第十八條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⑹ 什麼是仲裁協議,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親。所謂仲裁協議,是指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協商、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將他們之間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爭議提交仲裁解決的書面文件,是申請仲裁的必備材料。
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一)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2、3條規定,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而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以及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
(二)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16條規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即仲裁協議必須以書面方式訂立。
(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法律要求簽訂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否則,仲裁協議無效。
(四)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或者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對此又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補充:律師 們參考詢問<http://tieba..com/p/4371661669 >>>
⑺ 仲裁協議效力無效
如果合同中約定了仲裁程序,則應先走仲裁程序,仲裁效力會優先。但人民法院審理並作出了裁判決的,則是最終效力。
⑻ 仲裁協議在什麼情形下失效
仲裁協議無效的法定情形
仲裁協議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意行為,法律在賦予其一定的約束力的同時,也往往明確規定達到具有這一約束力的強制性條件和規范。當仲裁協議違反了該條件和規范時,該仲裁協議無效。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協議在下列情形下無效:
1)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16條規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即仲裁協議必須以書面方式訂立。因此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不受法律的保護。
2)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而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以及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為了維護民商事關系的穩定性及保護未成年人和其他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要求簽訂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否則,仲裁協議無效。
4)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該仲裁協議無效。
自願原則是仲裁製度的根本原則,它貫穿於仲裁程序的始終。仲裁協議的訂立,也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的真實意思表示。而以脅迫的手段與對方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違反了自願原則,所訂立的仲裁協議不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不符合仲裁協議成立的有效要件。
5)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或者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對此又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仲裁協議中要明確規定仲裁事項和選定的仲裁委員會,這是仲裁法對仲裁協議的基本要求。如果仲裁協議中沒有對此進行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該仲裁協議則具有瑕疵。對於有瑕疵的仲裁協議,法律規定是可以補救的,即雙方當事人可以達成補充協議。如果未能達成補充協議,仲裁協議即為無效。
仲裁協議的失效
仲裁協議的失效是指一項有效的仲裁協議因特定事由的發生而喪失其原有的法律效力。仲裁協議的失效不同於仲裁協議的無效,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仲裁協議的失效是原本有效的仲裁協議在特定條件下失去了其效力,而仲裁協議的無效是該仲裁協議自始就沒有法律效力。
仲裁協議在下列情形下失效:
1)基於仲裁協議,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被當事人自覺履行或者被法院強制執行,即仲裁協議約定的提交仲裁的爭議事項得到最終解決,該仲裁協議因此而失效。我國《仲裁法》第9條規定,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因當事人協議放棄已簽訂的仲裁協議,而使該仲裁協議失效。協議放棄已訂立的仲裁協議與協議訂立仲裁協議一樣,都是當事人的權利,仲裁協議一經雙方當事人協議放棄,則失去效力。當事人協議放棄仲裁協議的具體表現為:
A、雙方當事人通過達成書面協議,明示放棄了原有的仲裁協議。
B、雙方當事人通過達成書面協議,變更了糾紛解決方式。如當事人一致選擇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糾紛,從而使仲裁協議失效。
C、當事人通過默示行為變更了糾紛解決方式,使仲裁協議失效。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而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對方當事人未提出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放棄仲裁協議。
3)附期限的仲裁協議因期限屆滿而失效。如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該仲裁協議在簽訂後的6個月內有效,如果超過了6個月的約定期限,已簽訂的仲裁協議失效。
4)基於仲裁協議,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被法院裁定撤銷或不予執行,該仲裁協議失效。我國《仲裁法》第9條規定,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協議無效、失效的法律後果
仲裁協議的無效或者失效使得仲裁協議不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其表現在:
對當事人來說,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既可以通過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解決,也可以重新達成仲裁協議通過仲裁方式解決; 對法院來說,由於排斥司法管轄權的原因已經消失,法院對於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具有管轄權; 於仲裁機構來說,因其沒有行使仲裁權的依據而不能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
⑼ 仲裁協議的無效情形
仲裁協議無效的法定情形
仲裁協議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意行為,法律在賦予其一定的約束力的同時,也往往明確規定達到具有這一約束力的強制性條件和規范。當仲裁協議違反了該條件和規范時,該仲裁協議無效。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協議在下列情形下無效:
1)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16條規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即仲裁協議必須以書面方式訂立。因此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不受法律的保護。
2)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仲裁協議無效。
我國《仲裁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而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以及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為了維護民商事關系的穩定性及保護未成年人和其他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要求簽訂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否則,仲裁協議無效。
4)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該仲裁協議無效。
自願原則是仲裁製度的根本原則,它貫穿於仲裁程序的始終。仲裁協議的訂立,也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的真實意思表示。而以脅迫的手段與對方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違反了自願原則,所訂立的仲裁協議不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不符合仲裁協議成立的有效要件。
5)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或者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對此又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仲裁協議中要明確規定仲裁事項和選定的仲裁委員會,這是仲裁法對仲裁協議的基本要求。如果仲裁協議中沒有對此進行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該仲裁協議則具有瑕疵。對於有瑕疵的仲裁協議,法律規定是可以補救的,即雙方當事人可以達成補充協議。如果未能達成補充協議,仲裁協議即為無效。
仲裁協議的失效
仲裁協議的失效是指一項有效的仲裁協議因特定事由的發生而喪失其原有的法律效力。仲裁協議的失效不同於仲裁協議的無效,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仲裁協議的失效是原本有效的仲裁協議在特定條件下失去了其效力,而仲裁協議的無效是該仲裁協議自始就沒有法律效力。
仲裁協議在下列情形下失效:
1)基於仲裁協議,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被當事人自覺履行或者被法院強制執行,即仲裁協議約定的提交仲裁的爭議事項得到最終解決,該仲裁協議因此而失效。我國《仲裁法》第9條規定,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因當事人協議放棄已簽訂的仲裁協議,而使該仲裁協議失效。協議放棄已訂立的仲裁協議與協議訂立仲裁協議一樣,都是當事人的權利,仲裁協議一經雙方當事人協議放棄,則失去效力。當事人協議放棄仲裁協議的具體表現為:
A、雙方當事人通過達成書面協議,明示放棄了原有的仲裁協議。
B、雙方當事人通過達成書面協議,變更了糾紛解決方式。如當事人一致選擇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糾紛,從而使仲裁協議失效。
C、當事人通過默示行為變更了糾紛解決方式,使仲裁協議失效。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而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對方當事人未提出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放棄仲裁協議。
3)附期限的仲裁協議因期限屆滿而失效。如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該仲裁協議在簽訂後的6個月內有效,如果超過了6個月的約定期限,已簽訂的仲裁協議失效。
4)基於仲裁協議,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被法院裁定撤銷或不予執行,該仲裁協議失效。我國《仲裁法》第9條規定,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協議無效、失效的法律後果
仲裁協議的無效或者失效使得仲裁協議不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其表現在:
對當事人來說,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既可以通過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解決,也可以重新達成仲裁協議通過仲裁方式解決; 對法院來說,由於排斥司法管轄權的原因已經消失,法院對於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具有管轄權; 於仲裁機構來說,因其沒有行使仲裁權的依據而不能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
⑽ 仲裁協議無效情形有哪些
1.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的;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
3.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
4.以口頭方式訂立的仲裁協議無效。
5.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或者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當事人對此又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6.無法實現的仲裁協議。有的仲裁協議規定,爭議發生後,提交中國仲裁機構依照美國仲裁協會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這種協議是無效的。
7.選擇的仲裁機構不存在的,仲裁協議無效。
8.仲裁終局性不確定的仲裁協議。有的仲裁協議規定,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提交某仲裁機構仲裁,如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訴,這種協議因違背了仲裁終局性原則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