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珊瑚玉需要保養
1、多「保濕」
我們經常看到珠寶櫃台裡面會放一碗水,用以增加空氣濕度,來保證珠寶玉石能保存在相對濕潤的環境中。特別是北方的天氣非常乾燥,玉石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容易導致因水分子流失而造成的顏色變淡、質地變乾的情況。玉石的分子結構越是緻密,越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大部分珊瑚玉在長時間放置後都會或多或少出現上述情況。特別是本身就比較乾的珊瑚玉,更容易出現色澤變淡的情況。玉化程度越高的珊瑚玉內部結構越緊密,越不容易出現上述情況。
2、禁止長時間浸泡
當珊瑚玉出現了上述情況之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給珊瑚玉「補水」。這個思路沒錯,但需要講究方法。每隔一段時間,比如一個月左右(視所在地區乾燥程度),可以將珊瑚玉放置在純凈水中浸泡1-2小時,可以適度緩解珊瑚玉「飢渴」的缺水狀態。切記,不可長時間浸泡,不可使用自來水浸泡。越是玉化程度高的珊瑚玉越不能長時間浸泡,有可能導致珊瑚玉的通透性變差。大家可上網搜索相關文章,很多網友分享了浸泡過的珊瑚玉的慘狀。
3、勤把玩
大多數珊瑚玉經過貼身佩戴一段時間之後,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可以說珊瑚玉具有了很多寶石無法俱備的靈性變化,珊瑚玉通過人體的佩戴、把玩,與人體肌膚相互接觸摩擦,會越來越潤,越來越艷。
4、避免與硬物碰撞。
珊瑚玉的硬度雖高,但是受碰撞後很易裂,有時雖用肉眼看不出裂紋,表層內的分子結構已受到破壞,有暗裂紋,這就大大損害其完美度和經濟價值了。
5、盡可能避免灰塵。
日常珊瑚玉有灰塵時,宜用軟毛刷清潔;若有污垢或油漬等附於玉面,應以溫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沖凈,切忌用化學除油污劑清洗。
6、要保存得當。
珊瑚玉不佩戴時應放妥,最好放在首飾袋或盒內,以免擦花或碰傷,如是精品珊瑚玉更勿放置於櫃面上,以免積聚塵垢 ,影響透亮度。
7、盡量避免與雜物相接觸。
香水、化學劑液、肥皂和人體汗液接觸。眾所周知,汗液含有鹽分,揮發性脂肪酸、尿素等,珊瑚玉接觸太多的汗,佩帶者又不即刻擦乾,會受侵蝕,使外表受損,影響鮮亮度。
8、避免陽光長期直射。
珊瑚玉應避免陽光曝曬,因為玉石遇熱膨脹,分子體積增大,會影響玉質。
⑵ 地球還能存在多長時間
有沒有想過,如果人類完全滅絕,現在的地球將變成什麼樣子呢?這當然只是個假設,但是很有意思,因為一旦沒有人類,現有生態系統都將被顛覆,地球完全變樣,森林、草原、河流、城市、建築將完全換位,動物的統治秩序也將改變。很多科幻片都有這樣的設想,當然摻雜了很多戲劇效果,科學家們則根據自然規律描述了我們難以想像的場面。在以下的故事中,讓我們親身感受這些場面。
在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中,人類終於成為地球的主宰,從北極冰洋的海豹到非洲荒漠的螞蟻,任何一個生物群落都受到人類行為的干擾。天空、陸地到海洋,絕大多數生存資源被人類控制和支配,地球整體生態系統的架構也以人類活動和居所為中心。然而,人類統治地球是否就是最好呢?不可否認,人類的工業化行為給自然環境帶來深重災難,海洋被嚴重污染、大氣被嚴重加熱、表層土壤嚴重流失、數量眾多的物種相繼滅絕。想到這些,我們對地球的展望變得黯淡,自然的懲罰終有一天將爆發,到時候,徹底消失的會輪到人類嗎?
不過,如果人類現在就在地球上突然消失,情況是否會逆轉呢?這個滿目瘡痍的地球是否會變成香花競放,溪水奔流的伊甸園呢?海洋里是否會重新充滿各種魚類,我們的那些水泥建築會否因為樹根、水和種子的力量變成灰塵?需要多長時間,人類在地球上的痕跡會徹底消失?如果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並跟隨自然規律找到最接近正確的答案,我們將前所未有地驚詫於自然的恢復力,在大自然偉大的「清掃行動」前主動屈膝。
想知道無人的地球將是怎樣,韓國和朝鮮交界的非軍事區或許能提供答案。在朝鮮戰爭結束後,雙方於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議,在雙方邊境上劃出一塊長250公里,寬4公里的無人地帶作為軍事緩沖區。除了偶爾有士兵巡邏走過,或者有難民從這里逃走以外,這塊土地基本上沒有人類的足跡。在被劃定為非軍事區之前的5000年,這里的土地一直被當地農民以水渠劃成相隔的小塊,密集種植水稻。而今天,那些分界線已經消失,這里成為一塊沼澤,沼澤的主人之一是一群群列隊的丹頂鶴。它們時而以整齊陣型掠過淺草和灌木叢,時而降落在水邊,它們的腳步是那麼輕,因而不會引爆埋在地下的地雷。除了丹頂鶴之外,這里還生活著其他數十種鳥類。在高倍望遠鏡的鏡頭中,韓國的鳥類學家和觀鳥者一一辨認出,它們都是目前地球上最稀少的鳥類,其中包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白頸鶴,在日本和韓國,白頸鶴被認為是最尊貴的鳥類,是「和平的使者」。
和平到底在哪裡呢?非軍事區的北側是韓國首都首爾的近郊,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首爾不斷向非軍事區推進,以確保隨時可以完全「入侵並管理」非軍事區。另一側,朝鮮在非軍事區旁邊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工業園。兩方的舉動引起國際科學家的關注,他們成立了一個名為「非軍事區論壇」的組織,試圖把非軍事區兩側的廣大地盤發展為自然保護區和永久的和平公園。
如果韓國人和朝鮮人在一天之內全部消失,那麼朝鮮半島是否將完全變成和現在的非軍事區一樣呢?這種情形只有在兩國境內所有河流上的大壩都自然消失後才可能出現,這些大壩截斷了河流或者改變了河流的方向和速度,雖然為半島上的人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電力,但是對生態的破壞是最致命的。當人類消失後,在100年到150年內,朝鮮半島上人工建造的大壩會被自然力瓦解,到那個時候,各種各樣的生物才能真正繁榮起來。
首先,森林會重新出現,沒有了砍伐,由橡樹和櫻桃樹組成的森林會蔓延整個半島,與之相隨的是水獺、亞洲黑熊、麋鹿、已經幾乎消失的亞洲豹會在森林中出現,樹木將越來越多。目前僅在中國和朝鮮小塊范圍內生存的、數量稀少的西伯利亞虎也將迅速繁殖,朝鮮半島的緯度和氣候非常利於西伯利亞虎繁衍,它們將迅速成為森林的主人。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預測說:「野生食肉動物最開始會以家畜為食,人類消失了,但是他們豢養的牛、羊、馬、豬甚至狗的後代還能存在100年到200年,逐漸消失的原因是大部分被獵殺。狗將在100多年內變成野狗,但是野狗也會很快滅絕,因為它們根本沒有競爭力。」
如果整個地球上的人類都突然消失,那世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物種大戰。像斑馬、淡菜、火蟻和葛根(一種野生塊莖植物)這些野生物種將和人類畜養和耕種的物種爭奪地盤,與此同時,人類改造自然的任何成果都將在短時間內消失。例如,人類通過艱難育種得來的純種馬將在不到50年的時間內全部「退化」成蒙古矮種馬(Przewalski』s Horse),這是目前地球上僅存的野馬品種。其他人類親手培育出來的動物和植物品種,包括外形變化多樣的純種狗、特別甜的富士蘋果和中國的高產水稻,將在100年到200年內被徹底「清掃」出地球,至於1000年到2000年之後,世界將恢復原始荒原,和人類出現前基本一樣。
新生的荒原會很快吞噬城市,正如現在瓜地馬拉北部的叢林覆蓋了當年的瑪雅金字塔和城邦國度的建築一樣。從公元800年到公元900年,因為連年乾旱和持續不斷的內戰,導致農田不斷萎縮,擁有2000年輝煌歷史的瑪雅文明走向衰落直至消亡。僅1000年之內,叢林就將所有偉大的建築物覆蓋或摧毀,從外面看不到任何痕跡。亞洲柬埔寨的吳哥窟也是一樣,被成片森林掩埋,以至於很長時間內,人類都沒有發現這些古代建築奇跡。
瑪雅人當年對地貌的改變是很有限的,僅在森林的空地中開發農田用於耕種。而今天的城市鋪就了大面積的道路和各樣建築物,就如同一個人造的沙漠,因此自然奪回其領地的時間可能需要更長。紐約聯合學院民用建築系主任傑米·艾哈邁德說,在沒有了人類的維護和市內取暖後,不斷重復的季節性結冰和融化將很容易摧毀紐約的城市建築,其他北方城市的命運也類似。從11月起,所有建築都要承受低溫考驗,屋頂要堆積整個冬天的積雪,路面要覆蓋可能厚1到2米的雪,3月開始進入冰雪融化期。如果不加維護,10年之內,路面和建築物的水泥就會開裂、滲水,裂縫隨著時間推移而擴張,當足夠寬時,雜草就會乘虛而入,即便沒有人撒種子,風也會讓這些植物到處播種,甚至不是紐約原產的植物,例如中國的椿樹也會在這里紮根成長。只要5年的時間,建築物中就可能生長出樹木,樹木的破壞力是雜草的百倍,它們的根將徹底摧毀所有道路和下水設施,下水管爆裂將使紐約本就存在的地下水位過高問題變得更嚴重。
在紐約,官方不開采地下水,地表因為土壤越來越少,能吸附的水分有限,植物相對也很少,通過樹葉蒸發的水分也有限,再加上密集的高樓大廈遮擋了陽光,自然的蒸發更加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紐約市必須在地鐵附近安裝水泵,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地下洪水,一旦地下水將地下土壤沖松,地表的建築和路面勢必塌陷。
美國布魯尼克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教授埃里克·桑德森說:「在1609年,荷蘭船隊剛剛到達紐約曼哈頓地區時,那裡曾有30到40條河流,當然今天已遠沒有這么多了。如果紐約人全部消失,下水道將因為無人使用在數年內全部淤塞,來自天上的降水,只能在地面上選擇奔流入海的途徑,因此河流將重新出現,而形成的河道和400年前基本是一樣的。所有支撐在地鐵隧道和路面之間的鋼架,因為被水浸泡,在20年內會全部腐蝕,到時候市內縱橫交錯的地鐵隧道都將成為敞口的小水溝。」
一開始,因為土壤還不夠深,因此城市裡的大部分地區只能生長雜草。200年內,隨著腐葉不斷積累,土壤不斷積聚,雜草的地盤將被橡樹和楓樹取代。城市裡出現森林景觀從人類消失後200年開始。因為打雷,樹木和草叢很容易發生自然火災,這些火當然也會燒掉人類建築中原封未動的文件、支票和文化典籍。因為空氣污染得以緩解,常青藤、維多利亞爬行者等攀援植物生長速度成倍翻,它們很快就將建築物的外觀完全遮蔽,這些攀援植物的根系和枝葉會破壞水泥建築,使其結構變得鬆散。大約在200年之後,水泥建築陸續開始倒塌,建築材料中的石灰滲透土壤,改變了土壤的酸鹼度,此時的土壤不再適合橡樹和楓樹生長,鼠李草和樺樹、橄欖樹則填補了它們的空缺。也有一些外地的、喜歡鹼性土壤的植物,它們的種子會被鳥類帶到這里。
人類耕作的植物全部消失,如胡蘿卜、西蘭花、捲心菜等,它們將「退化」成我們不認識的野生祖先的模樣。至於人類所建的房子,玻璃框架結構的將是最先倒塌的,估計在50年內就完全消失,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其次,保存時間最長的反而是那些年代久遠的、石頭砌成的房子。因為沒有了工業污染,酸雨將大大減少,不再腐蝕石頭表面。在無人的地球,無論是金字塔,還是某個鄉間的石頭小教堂都有機會繼續矗立幾千年時間,即使沒有任何維護。相對道路和住所,橋梁的存在時間將更長,因為橋梁的建築要求是最高的。在人類消失後,一般的橋梁都可能繼續存在好幾百年時間。而那些專門為火車運輸修建的橋梁,有可能繼續存在1000年。當然這都是在沒有大地震的前提下。
原本就在人類社區附近游盪的動物種群,例如郊狼、浣熊和鹿將最先繁榮,隨後是猛禽和熊將出現在森林中,最後輪到了狼。青蛙的鳴叫聲會在殘垣斷壁間回響,由於海水潮水反涌帶來了海產,如淡菜、海帶,會在內陸水溝中繁殖,由海鳥帶來的貝類,也將在「城市」的水道中出現。
消失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那些完全依賴人類生存的物種。數億年以前,在炎熱非洲誕生的蟑螂,在當今地球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但是一旦人類消失,它們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冬天在沒有暖氣的房子里,它們的數量會驟減,不到100年的時間,除了像非洲這樣的炎熱的地方還有蟑螂外,冬季寒冷的地方基本上再沒有蟑螂的影蹤了。因為沒有了人類產生的垃圾,老鼠開始鬧「飢荒」,它們有相當數量會被餓死,另外相當部分被紅尾鷹、貓頭鷹等猛禽獵殺。現在盤旋在城市上空、漫步在中央公園、由遊人喂養的鴿子群也將完全消失,小部分會重新返回野生鴿子的生活狀態,大部分則被野生動物獵殺。
但是別忘了,人類消失後,留下的是一個污染嚴重的地球,而不是一個一張白紙的地球。在土壤和海洋中沉積的重金屬,在數百年時間內可能會被植物吸收、循環、再吸收,最終完全稀釋。但是各種化工工業和核子工業遺留的污染可能要在地球上存在上億年時間。這些污染將對新生動植物帶來怎樣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們還無法預測。可以想像的是,一旦人類消失,地球上存在的數以百萬計的化工廠很有可能發生泄漏、石油開發點也可能出現泄漏,這些都將給自然造成沉重負擔,在數百年時間里影響水源和空氣。但是最可怕的還是核子,所有的核電廠、核設施和核彈頭,一旦沒有人類維護,一定會發生泄漏,將造成怎樣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們完全沒有能力預測。
一個可借鑒的例子是美國前洛磯山武器庫,這里鄰近丹佛國際機場,在二戰時期曾是化學武器的生產基地,生產了大量芥子毒氣、神經毒氣和燃燒彈。二戰結束後,這里改為生產殺蟲劑。在1984年的美國全國環境評估中,這里被評為全美國污染最嚴重的地方——附近的河流中幾乎沒有任何生物,鴨子如果放進去,上岸後數分鍾就會死亡,駛過附近河流的船隻一個月內底部就會嚴重銹蝕。然而今天,這里是野生動物保護區,孕育著數量眾多的草原野狗和以它們為食的白頭鷹。這種變化似乎太戲劇性了,但是在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前,美國政府花費1.3億美元和無數人力,抽幹了附近所有河流和湖泊的水,重新注入干凈的水。如果沒有人類干預,殘余的化學劑將慢慢釋放其危害,時間長達幾個世紀。
人類出現前,陸地上的森林大多是相連的,飛鳥和森林中生活的陸地動物遷徙范圍不受約束,原始森林從歐洲的烏拉爾山脈延續到海邊,從美洲的五大湖區域延伸到火地島。而現在的歐洲,這樣的原始森林僅剩一塊,那就是位於波蘭和白俄羅斯之間的比亞洛維茲亞森林(Biaowieza Forest),這里將為我們提供無人地球之景象的線索。
在比亞洛維茲亞森林,菩提樹能長到50米高,比它更高的是挪威雲杉,還有已經有500年歷史的橡樹,它們可能有100米高。這些巨大的樹木,光是樹皮就有10厘米厚,從啄木鳥啄出的洞就可以測量出。而樹林下面的灌木、蕨草和地衣都是巨大無比的,在其他森林絕對看不到這樣的驚人尺寸。樹林中回響的是貓頭鷹的叫聲,是橡樹果落地的聲音,是野狼的嚎叫。在歐洲這塊被人類開發過度的土地上,能保存這樣一處原始森林幾乎是個奇跡,歷史上這片森林的高度私有化成就了這樣的奇跡。
14世紀,立陶宛公爵宣布這片森林成為自己的私人狩獵地,後來的幾個世紀,這里都沒有人大規模進入。1888年,森林被割讓給俄羅斯,幸運的是,它又成為了沙皇的私人領地。之後得到森林統治權的是德國人,德國人開始在這里相對大規模地伐木和狩獵,但好在時間很短,沒有造成實質性破壞。1921年,這里成為波蘭的國家公園,但是當時的波蘭實際上是在前蘇聯的左右下,受前蘇聯控制,森林中還有砍伐發生,但是時間很短暫。隨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納粹得到了森林,納粹二號人物、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是個狂熱的自然愛好者,他宣布整片森林為保護區,禁止任何人為破壞。二戰之後,森林的全部歸屬權回到了前蘇聯手中,有一次斯大林到華沙訪問,據說在一個喝醉的夜晚,他同意將森林的2/5劃歸波蘭所有,這就是今天的比亞洛維茲亞森林。
這個森林的景象,既是幾百年前歐洲的景象,也將是人類消失以後,大約300年後,大片土地上出現的景象。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今天的比亞洛維茲亞森林,還能看到最原始的野牛,大約有600頭。在森林中波蘭和白俄羅斯的交界處,前蘇聯人曾修建了一道鐵絲網,目的是防止國民逃往波蘭。盡管狼在鐵絲網上鑽出了洞,鹿也能越過這些鐵絲網,但是這群野牛——歐洲大陸上最大的野生哺乳動物群落——卻被鐵絲網一分兩半,一邊各有大約300隻,它們交換基因的機會也因此被割斷。鐵絲網今天屬於白俄羅斯,在列寧像都還沒有被移走之前,白俄羅斯人還沒有拆除鐵絲網的打算。野牛因此遭受基因不斷退化的打擊,對疾病和自然災害的抵抗力減弱,將有滅絕的可能。
如果野牛在歐洲絕種,這將是歷史上大型哺乳動物集體消失的另一個例子。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保羅·馬丁在他的實驗室里存放了一堆保存完好的干糞便,那是他在美國大峽谷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這是一個體重約100公斤的大樹懶留下的,如此大的樹懶在今天已經鮮見,但是在人類第一次出現在美洲時,這只能算是樹懶中的「小個子」。當時的美洲大陸,巨型樹懶數量眾多,最大的體型和現在的大象差不多,光是在當時的美國沙漠中游盪的樹懶就有超過1000隻。生物學家把體重超過500公斤的動物稱為「巨獸」,在沒有人類的原始時代,美國巨獸的數量是今天整個非洲大陸巨獸數量的三倍,當時犰狳(生活在美洲的渾身長滿尖刺的小型哺乳動物)是現代犰狳的5倍大,當時的熊是現在熊的兩倍大,當時頭上長角、食草的箭齒獸和現在的犀牛差不多大,當時的老虎也是今天老虎體型的將近兩倍。那個時代生存的巨獸還有巨大的海狸、猛獁、乳齒象等等。但一個區域的巨獸總是在很短時期內全部滅絕,氣候的極端變化和外來疾病或許是滅亡的原因,但是更多古生物學家認為,人類的獵殺是真正原因。古生物學家馬丁說:「當古代人類學會使用工具和群體圍獵後,地獄的大門就被打開了。」他補充說,在世界任何地方,人類出現的時間都與巨獸大規模滅絕的時間奇妙吻合,最初是6萬年前在澳大利亞,然後是13000年前在非洲大陸,接著是6000年前在加勒比海諸島,最後是2000年前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
當人類從地球上集體撤退,哺乳動物將越來越大,因為它們沒有了人類這個最可怕的敵人,只要體型發展到一定大,就基本上沒有天敵,哪怕因為體形大影響到奔跑的速度,也沒有關系。因此,現在的老虎、獅子、豹子、熊等都會變大,就連長頸鹿、羚羊、斑馬這些以奔跑逃命的動物,體積也會相對變大。
然而,在地球上有一個地方避免了巨獸遭遇大屠殺的株連,那就是海洋。體型同樣巨大的鯨、海豚和鯊魚逃過了這場浩劫,原因就是原始人類對這些海洋巨獸的捕殺數量有限,不足以影響整個物種。當哥倫布的船隊首次揚帆出海時,海洋內至少有10多種海洋生物,體積比船隊中最大的船還要大,而且不完全是哺乳動物,當時的航海日誌曾記錄,在古巴海岸附近,其中一艘船曾撞上一隻巨大的綠色海龜,那隻海龜的體重估計超過500公斤。那時候的海洋只不過是500年前的海洋,情景如何呢?當時船隊的周圍有成群的鯨;鯊魚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它們會游到內陸的河流中,伺機捕捉前來喝水的牛羊;當時的珊瑚中游動著體重超過400公斤的石斑魚;只要在海里扔下一個籃子,撈起來,裡面肯定有一條鱈魚;在近海的所有岩石上爬滿了蚝和其他種類繁多的貝類;海灘上躺著數以百萬計的海象、海牛和海豹。
但是人類對海洋的掠奪幾乎可以說是殘忍的,就在100多年內,人類已經把大陸附近幾乎所有珊瑚礁摧毀,把大陸附近幾乎所有海床的海草拔光,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鱈魚捕撈公司都破產了。數千年前原始人類對陸地巨獸的捕殺,今天正由現代人類在海洋中重復,區別在於原始人類用了數百年時間,而現代人類只用了幾十年時間。
幸運的是,盡管人類利用機械過度捕撈、採用衛星系統追蹤魚群、延長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捕殺期,但是海洋巨獸並沒有完全滅絕,原因是海洋不僅比陸地更大,而且它是相連的。如果人類全部消失,500年前的海洋景象不用500年時間就能恢復。雖然澳洲著名的大堡礁終將被紫外線殺死,這片珊瑚礁已有7000年歷史,是人類污染的犧牲品之一,但是新的珊瑚礁會陸續產生,它們的命運要好很多。在人類消失後,空氣中存在的過量二氧化碳會在200年內被完全吸收,而大氣的溫度會因此下降5℃-8℃。因為再沒有氯和溴被釋放到空氣中,地球臭氧層將在數十年內被自然修補,到那個時候,紫外線對地球生物的傷害將少得多。重金屬和各種毒素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不斷被稀釋,但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不可回收塑料袋和泡沫飯盒可能在十幾萬年後依然存在。
城市和建築可能很快消失,但是人類離開後相當長的時間,其影響力仍然繼續發揮,橫跨河流的數以萬計的大壩就是遺禍之一。300年到400年內,所有大壩都將自然瓦解,此時河流能夠正常奔流,它們將得以與海洋完全循環,新的生命輪回又開始了。但是沒有了溫室效應,冰川的威脅就更臨近了。在過去10萬年中,冰川曾經三次覆蓋整個地球,沒有人類,它的腳步可能更快。冰川來到時,已經成熟的樹林會被冰川鏟倒,所有的物種將經歷嚴寒考驗,留下來的為數不多。冰川消退後,地表不再有植物,最淺層的將是難以分解的PVC塑料、玻璃和銅,這是電線的主要成分,當然也是人類的「遺產」。
當大地變暖,還會出現已經不叫人類的、類似人類的生物,他們漸漸發明工具,將發現那些PVC和玻璃,並使用它們,這比我們的老祖先起點高多了,當然他們不會知道這些「財寶」是從哪裡來的。還有一點,他們和我們的遠古祖先不同,他們可能在地下或山谷中發現一個密封的金屬盒子,費力撬開後,發現裡面是花花綠綠的東西,那是今天的富人們存在銀行里的保險箱,一般來說,裡面的紙幣,無論是美元還是歐元,可以保存100萬年。
⑶ 地球還能存在多長時間地球沒了人類還會在么
有沒有想過,如果人類完全滅絕,現在的地球將變成什麼樣子呢?這當然只是個假設,但是很有意思,因為一旦沒有人類,現有生態系統都將被顛覆,地球完全變樣,森林、草原、河流、城市、建築將完全換位,動物的統治秩序也將改變。很多科幻片都有這樣的設想,當然摻雜了很多戲劇效果,科學家們則根據自然規律描述了我們難以想像的場面。在以下的故事中,讓我們親身感受這些場面。
在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中,人類終於成為地球的主宰,從北極冰洋的海豹到非洲荒漠的螞蟻,任何一個生物群落都受到人類行為的干擾。天空、陸地到海洋,絕大多數生存資源被人類控制和支配,地球整體生態系統的架構也以人類活動和居所為中心。然而,人類統治地球是否就是最好呢?不可否認,人類的工業化行為給自然環境帶來深重災難,海洋被嚴重污染、大氣被嚴重加熱、表層土壤嚴重流失、數量眾多的物種相繼滅絕。想到這些,我們對地球的展望變得黯淡,自然的懲罰終有一天將爆發,到時候,徹底消失的會輪到人類嗎?
不過,如果人類現在就在地球上突然消失,情況是否會逆轉呢?這個滿目瘡痍的地球是否會變成香花競放,溪水奔流的伊甸園呢?海洋里是否會重新充滿各種魚類,我們的那些水泥建築會否因為樹根、水和種子的力量變成灰塵?需要多長時間,人類在地球上的痕跡會徹底消失?如果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並跟隨自然規律找到最接近正確的答案,我們將前所未有地驚詫於自然的恢復力,在大自然偉大的「清掃行動」前主動屈膝。
想知道無人的地球將是怎樣,韓國和朝鮮交界的非軍事區或許能提供答案。在朝鮮戰爭結束後,雙方於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議,在雙方邊境上劃出一塊長250公里,寬4公里的無人地帶作為軍事緩沖區。除了偶爾有士兵巡邏走過,或者有難民從這里逃走以外,這塊土地基本上沒有人類的足跡。在被劃定為非軍事區之前的5000年,這里的土地一直被當地農民以水渠劃成相隔的小塊,密集種植水稻。而今天,那些分界線已經消失,這里成為一塊沼澤,沼澤的主人之一是一群群列隊的丹頂鶴。它們時而以整齊陣型掠過淺草和灌木叢,時而降落在水邊,它們的腳步是那麼輕,因而不會引爆埋在地下的地雷。除了丹頂鶴之外,這里還生活著其他數十種鳥類。在高倍望遠鏡的鏡頭中,韓國的鳥類學家和觀鳥者一一辨認出,它們都是目前地球上最稀少的鳥類,其中包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白頸鶴,在日本和韓國,白頸鶴被認為是最尊貴的鳥類,是「和平的使者」。
和平到底在哪裡呢?非軍事區的北側是韓國首都首爾的近郊,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首爾不斷向非軍事區推進,以確保隨時可以完全「入侵並管理」非軍事區。另一側,朝鮮在非軍事區旁邊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工業園。兩方的舉動引起國際科學家的關注,他們成立了一個名為「非軍事區論壇」的組織,試圖把非軍事區兩側的廣大地盤發展為自然保護區和永久的和平公園。
如果韓國人和朝鮮人在一天之內全部消失,那麼朝鮮半島是否將完全變成和現在的非軍事區一樣呢?這種情形只有在兩國境內所有河流上的大壩都自然消失後才可能出現,這些大壩截斷了河流或者改變了河流的方向和速度,雖然為半島上的人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電力,但是對生態的破壞是最致命的。當人類消失後,在100年到150年內,朝鮮半島上人工建造的大壩會被自然力瓦解,到那個時候,各種各樣的生物才能真正繁榮起來。
首先,森林會重新出現,沒有了砍伐,由橡樹和櫻桃樹組成的森林會蔓延整個半島,與之相隨的是水獺、亞洲黑熊、麋鹿、已經幾乎消失的亞洲豹會在森林中出現,樹木將越來越多。目前僅在中國和朝鮮小塊范圍內生存的、數量稀少的西伯利亞虎也將迅速繁殖,朝鮮半島的緯度和氣候非常利於西伯利亞虎繁衍,它們將迅速成為森林的主人。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預測說:「野生食肉動物最開始會以家畜為食,人類消失了,但是他們豢養的牛、羊、馬、豬甚至狗的後代還能存在100年到200年,逐漸消失的原因是大部分被獵殺。狗將在100多年內變成野狗,但是野狗也會很快滅絕,因為它們根本沒有競爭力。」
如果整個地球上的人類都突然消失,那世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物種大戰。像斑馬、淡菜、火蟻和葛根(一種野生塊莖植物)這些野生物種將和人類畜養和耕種的物種爭奪地盤,與此同時,人類改造自然的任何成果都將在短時間內消失。例如,人類通過艱難育種得來的純種馬將在不到50年的時間內全部「退化」成蒙古矮種馬(Przewalski』s Horse),這是目前地球上僅存的野馬品種。其他人類親手培育出來的動物和植物品種,包括外形變化多樣的純種狗、特別甜的富士蘋果和中國的高產水稻,將在100年到200年內被徹底「清掃」出地球,至於1000年到2000年之後,世界將恢復原始荒原,和人類出現前基本一樣。
新生的荒原會很快吞噬城市,正如現在瓜地馬拉北部的叢林覆蓋了當年的瑪雅金字塔和城邦國度的建築一樣。從公元800年到公元900年,因為連年乾旱和持續不斷的內戰,導致農田不斷萎縮,擁有2000年輝煌歷史的瑪雅文明走向衰落直至消亡。僅1000年之內,叢林就將所有偉大的建築物覆蓋或摧毀,從外面看不到任何痕跡。亞洲柬埔寨的吳哥窟也是一樣,被成片森林掩埋,以至於很長時間內,人類都沒有發現這些古代建築奇跡。
瑪雅人當年對地貌的改變是很有限的,僅在森林的空地中開發農田用於耕種。而今天的城市鋪就了大面積的道路和各樣建築物,就如同一個人造的沙漠,因此自然奪回其領地的時間可能需要更長。紐約聯合學院民用建築系主任傑米·艾哈邁德說,在沒有了人類的維護和市內取暖後,不斷重復的季節性結冰和融化將很容易摧毀紐約的城市建築,其他北方城市的命運也類似。從11月起,所有建築都要承受低溫考驗,屋頂要堆積整個冬天的積雪,路面要覆蓋可能厚1到2米的雪,3月開始進入冰雪融化期。如果不加維護,10年之內,路面和建築物的水泥就會開裂、滲水,裂縫隨著時間推移而擴張,當足夠寬時,雜草就會乘虛而入,即便沒有人撒種子,風也會讓這些植物到處播種,甚至不是紐約原產的植物,例如中國的椿樹也會在這里紮根成長。只要5年的時間,建築物中就可能生長出樹木,樹木的破壞力是雜草的百倍,它們的根將徹底摧毀所有道路和下水設施,下水管爆裂將使紐約本就存在的地下水位過高問題變得更嚴重。
在紐約,官方不開采地下水,地表因為土壤越來越少,能吸附的水分有限,植物相對也很少,通過樹葉蒸發的水分也有限,再加上密集的高樓大廈遮擋了陽光,自然的蒸發更加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紐約市必須在地鐵附近安裝水泵,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地下洪水,一旦地下水將地下土壤沖松,地表的建築和路面勢必塌陷。
美國布魯尼克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教授埃里克·桑德森說:「在1609年,荷蘭船隊剛剛到達紐約曼哈頓地區時,那裡曾有30到40條河流,當然今天已遠沒有這么多了。如果紐約人全部消失,下水道將因為無人使用在數年內全部淤塞,來自天上的降水,只能在地面上選擇奔流入海的途徑,因此河流將重新出現,而形成的河道和400年前基本是一樣的。所有支撐在地鐵隧道和路面之間的鋼架,因為被水浸泡,在20年內會全部腐蝕,到時候市內縱橫交錯的地鐵隧道都將成為敞口的小水溝。」
一開始,因為土壤還不夠深,因此城市裡的大部分地區只能生長雜草。200年內,隨著腐葉不斷積累,土壤不斷積聚,雜草的地盤將被橡樹和楓樹取代。城市裡出現森林景觀從人類消失後200年開始。因為打雷,樹木和草叢很容易發生自然火災,這些火當然也會燒掉人類建築中原封未動的文件、支票和文化典籍。因為空氣污染得以緩解,常青藤、維多利亞爬行者等攀援植物生長速度成倍翻,它們很快就將建築物的外觀完全遮蔽,這些攀援植物的根系和枝葉會破壞水泥建築,使其結構變得鬆散。大約在200年之後,水泥建築陸續開始倒塌,建築材料中的石灰滲透土壤,改變了土壤的酸鹼度,此時的土壤不再適合橡樹和楓樹生長,鼠李草和樺樹、橄欖樹則填補了它們的空缺。也有一些外地的、喜歡鹼性土壤的植物,它們的種子會被鳥類帶到這里。
人類耕作的植物全部消失,如胡蘿卜、西蘭花、捲心菜等,它們將「退化」成我們不認識的野生祖先的模樣。至於人類所建的房子,玻璃框架結構的將是最先倒塌的,估計在50年內就完全消失,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其次,保存時間最長的反而是那些年代久遠的、石頭砌成的房子。因為沒有了工業污染,酸雨將大大減少,不再腐蝕石頭表面。在無人的地球,無論是金字塔,還是某個鄉間的石頭小教堂都有機會繼續矗立幾千年時間,即使沒有任何維護。相對道路和住所,橋梁的存在時間將更長,因為橋梁的建築要求是最高的。在人類消失後,一般的橋梁都可能繼續存在好幾百年時間。而那些專門為火車運輸修建的橋梁,有可能繼續存在1000年。當然這都是在沒有大地震的前提下。
原本就在人類社區附近游盪的動物種群,例如郊狼、浣熊和鹿將最先繁榮,隨後是猛禽和熊將出現在森林中,最後輪到了狼。青蛙的鳴叫聲會在殘垣斷壁間回響,由於海水潮水反涌帶來了海產,如淡菜、海帶,會在內陸水溝中繁殖,由海鳥帶來的貝類,也將在「城市」的水道中出現。
消失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那些完全依賴人類生存的物種。數億年以前,在炎熱非洲誕生的蟑螂,在當今地球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但是一旦人類消失,它們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冬天在沒有暖氣的房子里,它們的數量會驟減,不到100年的時間,除了像非洲這樣的炎熱的地方還有蟑螂外,冬季寒冷的地方基本上再沒有蟑螂的影蹤了。因為沒有了人類產生的垃圾,老鼠開始鬧「飢荒」,它們有相當數量會被餓死,另外相當部分被紅尾鷹、貓頭鷹等猛禽獵殺。現在盤旋在城市上空、漫步在中央公園、由遊人喂養的鴿子群也將完全消失,小部分會重新返回野生鴿子的生活狀態,大部分則被野生動物獵殺。
但是別忘了,人類消失後,留下的是一個污染嚴重的地球,而不是一個一張白紙的地球。在土壤和海洋中沉積的重金屬,在數百年時間內可能會被植物吸收、循環、再吸收,最終完全稀釋。但是各種化工工業和核子工業遺留的污染可能要在地球上存在上億年時間。這些污染將對新生動植物帶來怎樣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們還無法預測。可以想像的是,一旦人類消失,地球上存在的數以百萬計的化工廠很有可能發生泄漏、石油開發點也可能出現泄漏,這些都將給自然造成沉重負擔,在數百年時間里影響水源和空氣。但是最可怕的還是核子,所有的核電廠、核設施和核彈頭,一旦沒有人類維護,一定會發生泄漏,將造成怎樣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們完全沒有能力預測。
一個可借鑒的例子是美國前洛磯山武器庫,這里鄰近丹佛國際機場,在二戰時期曾是化學武器的生產基地,生產了大量芥子毒氣、神經毒氣和燃燒彈。二戰結束後,這里改為生產殺蟲劑。在1984年的美國全國環境評估中,這里被評為全美國污染最嚴重的地方——附近的河流中幾乎沒有任何生物,鴨子如果放進去,上岸後數分鍾就會死亡,駛過附近河流的船隻一個月內底部就會嚴重銹蝕。然而今天,這里是野生動物保護區,孕育著數量眾多的草原野狗和以它們為食的白頭鷹。這種變化似乎太戲劇性了,但是在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前,美國政府花費1.3億美元和無數人力,抽幹了附近所有河流和湖泊的水,重新注入干凈的水。如果沒有人類干預,殘余的化學劑將慢慢釋放其危害,時間長達幾個世紀。
人類出現前,陸地上的森林大多是相連的,飛鳥和森林中生活的陸地動物遷徙范圍不受約束,原始森林從歐洲的烏拉爾山脈延續到海邊,從美洲的五大湖區域延伸到火地島。而現在的歐洲,這樣的原始森林僅剩一塊,那就是位於波蘭和白俄羅斯之間的比亞洛維茲亞森林(Biaowieza Forest),這里將為我們提供無人地球之景象的線索。
在比亞洛維茲亞森林,菩提樹能長到50米高,比它更高的是挪威雲杉,還有已經有500年歷史的橡樹,它們可能有100米高。這些巨大的樹木,光是樹皮就有10厘米厚,從啄木鳥啄出的洞就可以測量出。而樹林下面的灌木、蕨草和地衣都是巨大無比的,在其他森林絕對看不到這樣的驚人尺寸。樹林中回響的是貓頭鷹的叫聲,是橡樹果落地的聲音,是野狼的嚎叫。在歐洲這塊被人類開發過度的土地上,能保存這樣一處原始森林幾乎是個奇跡,歷史上這片森林的高度私有化成就了這樣的奇跡。
14世紀,立陶宛公爵宣布這片森林成為自己的私人狩獵地,後來的幾個世紀,這里都沒有人大規模進入。1888年,森林被割讓給俄羅斯,幸運的是,它又成為了沙皇的私人領地。之後得到森林統治權的是德國人,德國人開始在這里相對大規模地伐木和狩獵,但好在時間很短,沒有造成實質性破壞。1921年,這里成為波蘭的國家公園,但是當時的波蘭實際上是在前蘇聯的左右下,受前蘇聯控制,森林中還有砍伐發生,但是時間很短暫。隨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納粹得到了森林,納粹二號人物、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是個狂熱的自然愛好者,他宣布整片森林為保護區,禁止任何人為破壞。二戰之後,森林的全部歸屬權回到了前蘇聯手中,有一次斯大林到華沙訪問,據說在一個喝醉的夜晚,他同意將森林的2/5劃歸波蘭所有,這就是今天的比亞洛維茲亞森林。
這個森林的景象,既是幾百年前歐洲的景象,也將是人類消失以後,大約300年後,大片土地上出現的景象。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今天的比亞洛維茲亞森林,還能看到最原始的野牛,大約有600頭。在森林中波蘭和白俄羅斯的交界處,前蘇聯人曾修建了一道鐵絲網,目的是防止國民逃往波蘭。盡管狼在鐵絲網上鑽出了洞,鹿也能越過這些鐵絲網,但是這群野牛——歐洲大陸上最大的野生哺乳動物群落——卻被鐵絲網一分兩半,一邊各有大約300隻,它們交換基因的機會也因此被割斷。鐵絲網今天屬於白俄羅斯,在列寧像都還沒有被移走之前,白俄羅斯人還沒有拆除鐵絲網的打算。野牛因此遭受基因不斷退化的打擊,對疾病和自然災害的抵抗力減弱,將有滅絕的可能。
如果野牛在歐洲絕種,這將是歷史上大型哺乳動物集體消失的另一個例子。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保羅·馬丁在他的實驗室里存放了一堆保存完好的干糞便,那是他在美國大峽谷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這是一個體重約100公斤的大樹懶留下的,如此大的樹懶在今天已經鮮見,但是在人類第一次出現在美洲時,這只能算是樹懶中的「小個子」。當時的美洲大陸,巨型樹懶數量眾多,最大的體型和現在的大象差不多,光是在當時的美國沙漠中游盪的樹懶就有超過1000隻。生物學家把體重超過500公斤的動物稱為「巨獸」,在沒有人類的原始時代,美國巨獸的數量是今天整個非洲大陸巨獸數量的三倍,當時犰狳(生活在美洲的渾身長滿尖刺的小型哺乳動物)是現代犰狳的5倍大,當時的熊是現在熊的兩倍大,當時頭上長角、食草的箭齒獸和現在的犀牛差不多大,當時的老虎也是今天老虎體型的將近兩倍。那個時代生存的巨獸還有巨大的海狸、猛獁、乳齒象等等。但一個區域的巨獸總是在很短時期內全部滅絕,氣候的極端變化和外來疾病或許是滅亡的原因,但是更多古生物學家認為,人類的獵殺是真正原因。古生物學家馬丁說:「當古代人類學會使用工具和群體圍獵後,地獄的大門就被打開了。」他補充說,在世界任何地方,人類出現的時間都與巨獸大規模滅絕的時間奇妙吻合,最初是6萬年前在澳大利亞,然後是13000年前在非洲大陸,接著是6000年前在加勒比海諸島,最後是2000年前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
當人類從地球上集體撤退,哺乳動物將越來越大,因為它們沒有了人類這個最可怕的敵人,只要體型發展到一定大,就基本上沒有天敵,哪怕因為體形大影響到奔跑的速度,也沒有關系。因此,現在的老虎、獅子、豹子、熊等都會變大,就連長頸鹿、羚羊、斑馬這些以奔跑逃命的動物,體積也會相對變大。
然而,在地球上有一個地方避免了巨獸遭遇大屠殺的株連,那就是海洋。體型同樣巨大的鯨、海豚和鯊魚逃過了這場浩劫,原因就是原始人類對這些海洋巨獸的捕殺數量有限,不足以影響整個物種。當哥倫布的船隊首次揚帆出海時,海洋內至少有10多種海洋生物,體積比船隊中最大的船還要大,而且不完全是哺乳動物,當時的航海日誌曾記錄,在古巴海岸附近,其中一艘船曾撞上一隻巨大的綠色海龜,那隻海龜的體重估計超過500公斤。那時候的海洋只不過是500年前的海洋,情景如何呢?當時船隊的周圍有成群的鯨;鯊魚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它們會游到內陸的河流中,伺機捕捉前來喝水的牛羊;當時的珊瑚中游動著體重超過400公斤的石斑魚;只要在海里扔下一個籃子,撈起來,裡面肯定有一條鱈魚;在近海的所有岩石上爬滿了蚝和其他種類繁多的貝類;海灘上躺著數以百萬計的海象、海牛和海豹。
但是人類對海洋的掠奪幾乎可以說是殘忍的,就在100多年內,人類已經把大陸附近幾乎所有珊瑚礁摧毀,把大陸附近幾乎所有海床的海草拔光,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鱈魚捕撈公司都破產了。數千年前原始人類對陸地巨獸的捕殺,今天正由現代人類在海洋中重復,區別在於原始人類用了數百年時間,而現代人類只用了幾十年時間。
幸運的是,盡管人類利用機械過度捕撈、採用衛星系統追蹤魚群、延長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捕殺期,但是海洋巨獸並沒有完全滅絕,原因是海洋不僅比陸地更大,而且它是相連的。如果人類全部消失,500年前的海洋景象不用500年時間就能恢復。雖然澳洲著名的大堡礁終將被紫外線殺死,這片珊瑚礁已有7000年歷史,是人類污染的犧牲品之一,但是新的珊瑚礁會陸續產生,它們的命運要好很多。在人類消失後,空氣中存在的過量二氧化碳會在200年內被完全吸收,而大氣的溫度會因此下降5℃-8℃。因為再沒有氯和溴被釋放到空氣中,地球臭氧層將在數十年內被自然修補,到那個時候,紫外線對地球生物的傷害將少得多。重金屬和各種毒素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不斷被稀釋,但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不可回收塑料袋和泡沫飯盒可能在十幾萬年後依然存在。
城市和建築可能很快消失,但是人類離開後相當長的時間,其影響力仍然繼續發揮,橫跨河流的數以萬計的大壩就是遺禍之一。300年到400年內,所有大壩都將自然瓦解,此時河流能夠正常奔流,它們將得以與海洋完全循環,新的生命輪回又開始了。但是沒有了溫室效應,冰川的威脅就更臨近了。在過去10萬年中,冰川曾經三次覆蓋整個地球,沒有人類,它的腳步可能更快。冰川來到時,已經成熟的樹林會被冰川鏟倒,所有的物種將經歷嚴寒考驗,留下來的為數不多。冰川消退後,地表不再有植物,最淺層的將是難以分解的PVC塑料、玻璃和銅,這是電線的主要成分,當然也是人類的「遺產」。
當大地變暖,還會出現已經不叫人類的、類似人類的生物,他們漸漸發明工具,將發現那些PVC和玻璃,並使用它們,這比我們的老祖先起點高多了,當然他們不會知道這些「財寶」是從哪裡來的。還有一點,他們和我們的遠古祖先不同,他們可能在地下或山谷中發現一個密封的金屬盒子,費力撬開後,發現裡面是花花綠綠的東西,那是今天的富人們存在銀行里的保險箱,一般來說,裡面的紙幣,無論是美元還是歐元,可以保存100萬年。
⑷ 玉器不戴的時候怎麼保存
手鐲不佩戴時可放置於相對封閉濕潤的環境中,也可以浸泡於清水之中,避免放置於過於乾燥的地方或長期暴曬於陽光之下;
長期不佩戴的翡翠可以塗抹一些清淡的無色油,並利用密封塑料網袋進行包裝;不要與金銀首飾混合存放,需要單獨包裝存放。
玉石首飾最忌乾燥高溫,應避免在陽光下暴曬或長期置於高溫環境之下。玉石通常質地細膩、顏色鮮艷,但遇秋冬乾燥或炎夏酷暑時,表面容易變得乾燥、暗淡。
因此,對玉石首飾講究以「油養」為主,可經常佩戴,由人體分泌的油脂保養,也可人為加點白茶油或花生油保養。
(4)珊瑚的保存年限擴展閱讀:
佩戴玉鐲時的保養方法:
1、防碰防撞
玉石的硬度是比較低的,玉石也很脆,製成的玉鐲那也是很脆、硬度底,一點點較重的碰撞都會造成玉鐲開裂甚至碎裂。
因此在佩戴玉鐲的時候,應該避免碰撞。比如做運動、幹家務等時應將玉鐲取下放好,避免碰撞碎裂。
2、防暴曬暴熱
玉石礦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礦物質,熱穩定性不均衡。這種熱穩定性的不均衡導致玉鐲在高溫下的膨脹程度不一樣,不同部位間開裂,最後會造成玉鐲整體斷了碎裂。
所以應該避免玉鐲暴曬、暴熱。受到暴曬、暴熱的玉鐲會加速老化,玉鐲不再圓潤,肉質粗糙失色,甚至斷了碎裂。
3、防腐蝕
玉鐲最怕強酸強鹼,強酸強鹼會侵蝕玉鐲表面,讓玉鐲失去圓潤的色澤,甚至腐蝕出不可修復的小坑,嚴重影響玉鐲的美觀程度。
注意佩戴玉鐲時,避免玉鐲接觸到強酸強鹼,清洗玉鐲的時候用中性的清洗劑清洗即可。
4、遠離污穢
玉鐲有著很大的文化象徵意義,人們把玉比作自身純潔的象徵,不會讓玉鐲接觸到不幹凈的東西。佩戴玉鐲的時候應避免玉鐲接觸到不幹凈的東西即可。
⑸ 地球經歷了幾個時期距今各多少年
1、前寒武紀
2、寒武紀
3、奧陶紀
4、志留紀
5、泥盆紀
6、石炭紀早期
7、石炭紀晚期
8、二疊紀
9、三疊紀
10、侏羅紀
11、侏羅紀晚期
12、白堊紀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始新世
15、中新世
16、冰川時代晚期
17、現代世界
18、未來世界
19、1.5億年後
20、2.5億年後
1、前寒武紀: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2、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3、奧陶紀: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4、志留紀: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5、泥盆紀 :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6、石炭紀早期: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7、石炭紀晚期 :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8、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9、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10、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11、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12、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14、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15、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16、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17、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拓展資料
地球的形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⑹ 紅珊瑚能存放多少年
具體多少年不確定,關鍵是看怎麼保養。
很多佩戴紅珊瑚的朋友經常碰到這類現象,睛天和陰天紅珊瑚珠子的顏色不一樣,多雨和乾燥季節的紅珊瑚的顏色不一樣,在南方佩帶和北方佩帶珊瑚珠子的顏色不一樣,身體不適。出虛汗的時候和平日健康的時候珊瑚珠子顏色不一樣。往往會歸咎於自己的保養不當或者珊瑚出問題了等。實則還是對珊瑚保養知識了解甚少。
紅珊瑚佩戴後出現泛白的現象很正常,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你佩戴珊瑚時珊瑚與人體接觸人體的汗液會使珊瑚顏色發生變化;
2、長期佩戴,珊瑚還會調節人體的PH值,是人體的觀測站,特別是當女性出現生理周期或者身體不適時珊瑚的顏色就會發生變化;
3、因地域的不同珊瑚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
紅珊瑚佩戴後出現發烏、發亮的現象也很正常,不過過於擔心:
紅珊瑚發烏:表示珊瑚自身的能量在調整您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清洗拋光後繼續使用(3-6個月)可恢復珊瑚的自然美。
紅珊瑚發白:表示珊瑚自身的能量在調整您的內分泌系統,清洗拋光後繼續使用約(3-6個月)可自然亮麗
紅珊瑚發亮:表示您的身體狀況與珊瑚調和的非常良好,珊瑚將會穩定你良好的健康狀態。
上述情況出現並非保養不當,但是正確的保養還是必要的。建議如下:
當你不需佩戴紅珊瑚時用牙刷取少量牙膏或洗滌靈輕輕刷洗然後用清水沖凈,再用紙巾吸干飾品上的水分後擦上嬰兒油裝進塑料帶中保存就可以了。具體的保養方法如下:
1. 珊瑚的保養。因為珊瑚的化學成份是CaCO3,化學性質不穩定,夏天炎熱人體流汗時,不宜久戴珊瑚項鏈,因汗液中的鹽和酸性分泌物會腐蝕珊瑚。珊瑚不宜多接觸化妝品、香水、酒精、食鹽、油污和醋等。珊瑚的結構不緻密、有孔隙,易弄臟,清洗時用中性肥皂水。
2. 紅珊瑚表面易被劃傷,故應輕拿輕放。也不要與堅硬物品堆放,碰撞。
3.紅珊瑚的主要成分碳酸鈣,佩戴時要減少或避免與酸性物質接觸,也要避免在溫泉中浸泡
⑺ 玉長時間不戴、怎麼保存
玉保養與注意事項:
1、不佩戴的玉要放置於相對陰涼的環境中,不可放置乾燥位置。
2、長期不佩戴的玉可以塗抹一些橄欖油與無色油或者上一層白蠟,然後使用密封的塑料袋包裝存放。
3、如果長期放置而沒有出現光感或膠感等的表現,可以拿去拋光清洗恢復玉原有的色澤。
4、定期清洗,為了防止玉因沾有灰塵而失去光澤,在清理玉時可以選擇用溫水或清水進行浸泡,在一段時間內取出,然後用比較細軟的牙刷或者軟布擦拭乾凈,盡量不要讓水滴留在玉表面。
5、不要讓玉接觸油污。
6、玉也不能長期放置於高溫區域,例如:桑拿房、陽光暴曬、高溫場所等地域。
7、不能與香水、洗發水等化學物品接觸,會破壞玉的玉質。
8、玉保養最好的方法就是長期日常佩戴。
⑻ 顯示器放置一段時間後,屏幕內顯示長滿了小水珠和珊瑚
是顯示器裡面還是顯示器外面的水珠? 如果是裡面的話,那麼請你聯系你的電腦經銷商,更換顯示器... 如果是顯示器外面的水珠的話,有可能是你的電腦室溫度高,呼吸的時候就會產生水蒸氣吸附在顯示器上面...你開窗試試會不會好些.. 那麼請你聯系的電腦顯示器的經銷商,告訴他你的顯示器的具體情況,然後請他們來處理,千萬不要自行處理,不然的話,就沒有質保了..:)
⑼ 珊瑚飾品長時間不戴會縮小嗎
珊瑚飾品長時間不戴會縮小嗎?不會的。長時間不戴它也不會變形的。
⑽ 如果想要讓文明痕跡完全消失,用100萬年時間能做到嗎
約200~3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出現在了地球(南方古猿),與其他生物一起踏上了演化之路,共同譜寫了一首血與淚的史詩贊歌。
目前還有科學家已經將各種數據通過DNA編碼的方式,寫入了耐輻射奇異球菌的基因里,並將它們釋放到了大自然中,這些人類留下的特殊數據,將會隨著它們一同演化。
由於它們具有超強的生存能力,一旦機緣巧合進入宇宙,極有可能會跟著一些宇宙塵埃在宇宙中永遠的漂泊,如果運氣好落入一顆適宜繁殖的星球,它們可能會創造出一片新的生物圈,而這個生物圈將會是人類留下的最大規模痕跡。
總的來說,若人類突然消失,100萬年的時間根本無法將存在的痕跡完全抹去,甚至10億年也不行,而這也從根本上說明,地球上不存在所謂的「史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