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向糧倉充加二氧化碳可以延長糧食貯藏期的原因是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氧氣不足和二氧化碳濃度高都會抑制呼吸作用,藏糧食的倉庫中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後,抑制了糧食呼吸作用,減少了有機物的消耗,從而延長了糧食的儲藏時間,故選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⑵ 影響糧食儲存品質的因素有哪些
水分
水分是糧食中重要的化學成分之一,它不僅影響糧食的籽粒的生理變化,而且影響糧食的加工、儲藏及糧食食品的製作。水分過高,糧食不易保管,容易發熱霉變,會使糧食品質發生變化,適量的水分可保證糧食加工及食品製作的順利進行及產品品質。正常情況下,糧食有水分應在13~14%。入庫的糧食要嚴格按國家質量標准要求的水分含量執行,不許超過標准要求值。
破碎率
糧食的破碎率是反映糧食品質的一項重要的指標,玉米質量指標中規定三等玉米的不完善粒不能超過8%,(不完善粒包括蟲蝕粒、破碎粒、病斑粒、生芽粒、生霉粒、熱損傷粒)。破損粒增加,不完善粒總量就會超過國家標准規定的質量指標要求。烘乾後的玉米,由於高溫乾燥產生的破碎增加,破碎率過高,品質下降,甚至隆等。以及玉米表皮爆裂和產生熱損傷,爆裂的玉米在裝運過程中會產生籽粒的破碎,並加大了玉米儲藏中發霉的機會。通常解決辦法是採用過篩的辦法,減少人為造成糧食的減量和經濟損失。
脂肪酸值
烘乾前糧堆的溫度對脂肪酸值的影響。由於糧庫烘乾能力有限,部分高水分糧食不能及時烘乾晾曬,導致高水分糧食集中在一起發熱,使糧堆溫度升高,糧食籽粒中的脂肪在高溫高濕下極易發生酸敗,致使游離脂肪酸含量增加,脂肪酸值升高,糧食品質發生劣變。
烘乾過程中溫度對脂肪酸值的影響。糧食在烘乾過程中會產生烘傷粒,而且過高的糧食溫度會使糧粒脂肪酸值升高,一般出機糧溫在50℃以下,對玉米的色澤和味道影響不大,脂肪酸值變化也不明顯;若出機糧溫在60℃以上時,玉米顏色發灰,失去原有的甜味,脂肪酸值變化不大。
玉米在儲存過程中脂肪酸值的變化。在保管過程中,如保管不當,會發生結露,發熱、霉變、糧食局部或全倉糧溫升高,從而使糧食籽粒內部脂肪發生酸敗反應。玉米脂肪酸值上升。
糧堆濕度的影響。控制糧食水分是保證糧食儲藏安全和糧食品質的關鍵。糧食水分除受入倉水分影響外,還受糧堆濕度的影響。糧堆中濕度大,糧食水分就高,糧堆就極易發生結露、發熱現象。而且糧食水分高,可導致糧粒中霉活性增強,呼吸加劇,各種代謝活動更加旺盛,消耗干物質速度加快,從而使糧食儲存穩定性降低,脂肪酸值就隨之升高,糧食的品質發生劣變。
黴菌毒素的影響。溫度和濕度升高,黴菌生長會更加旺盛,玉米胚中的脂肪酸值提高不大,而其它部分則顯著提高,這是因為黴菌在胚中生長更旺盛,而胚中產生的脂肪酸能被黴菌分解利用。
破碎粒的影響。糧食在入倉過程中,由於機械化程度高,致使入倉糧食破碎粒大大增加,特別是淺圓倉和立筒倉,破碎粒增加了玉米粒中脂肪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面積,使糧食籽粒更容易發生酸敗而使脂肪酸值升高,糧食品質發生變化。
儲藏時間對脂肪酸值的影響。儲存時間越長脂肪酸值越高,儲存條件也直接影響糧食的安全儲存時間,北方的糧食一般儲存時間比較長一些。但是,隨著儲存年限的增長,脂肪酸值會有不斷增高的趨勢。應定期限進行輪換。
高溫乾燥
營養成分受到破壞。以玉米為例,玉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蛋白質、脂肪等,當溫度過高時會使澱粉和蛋白質發生糊化和變性,從而失去應有的營養成分,玉米在57度以上時,澱粉結構發生變化,蒸煮粘性發生下降變化,不易成團,食用時失去香味,口感發散,並用粘牙現象。
脂肪酸值升高。在烘乾過程中由於控制不好溫度容易引起玉米產生烘糊粒,一般在50度以下,對玉米的色澤和味道影響不大,脂肪酸值變化也不明顯。若糧食的溫度在60度以上時,玉米顏色發灰,還會出現焦糊粒,失去原有玉米甜味,脂肪酸值變化較大。新收獲的玉米脂肪酸值一般在15左右,很少有超過20的,不完善粒也低。而高溫烘乾的玉米脂肪酸值和不完善粒中的破碎粒和熱損傷粒比較多,指標普遍高,有的還有烘糊粒,所以由於烘乾條件的不適宜,引起了質量指標發生變化,不宜繼續儲存和流通,只有輪出。
澱粉的產率降低。當烘乾溫度在90℃以上時,一次完成烘乾作業的玉米,其澱粉品質會受到顯著的不良影響。美國詹遜等人於1975年報告說,當對玉米進行100~142℃的水熱處理時,玉米所含麥芽搪(澱粉水解產物之一)的數t增加約4倍,從9.4毫克增為35.5毫克。說明玉米中的澱粉發生了部分水解,澱粉產率降低。
蛋白質遭破壞。加熱溫度對糧食的蛋白質含量有一定的影響。當玉米加熱到143℃時,玉米中能被氯化鈉提取的蛋白質數量會顯著減少。高溫烘乾能使糧食中若干種氨基酸遭到破壞。加熱溫度對小麥的麵筋蛋白有很大影響。如果加熱溫度過高,麵筋含量將下降或完全喪失,殘留的少量麵筋品質將顯著變壞,並會使色澤變暗,失去彈性。
烘乾過程中,一般控制小麥溫度在45~50℃。在保證發芽率為95%以上時,小麥所能忍受的最高溫度為62℃,玉米為51℃(相對濕度為70%時)。加熱溫度對幾項品質指標都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對食用、商用的糧食一般加熱溫度不超過50℃,最高不超過60℃,對於種用糧食,一般不能超過45℃。
⑶ 有關糧食儲藏 最佳溫濕度
在含水量少(12.5%以下)和環境溫度低(15~20℃以下)的情況下,則呼吸強度微弱,但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命活動,對貯藏有利。
糧食在正常儲藏過程中,含水量一般在12%以下是安全狀態,不會產生溫度突變,一旦糧倉進水、結露等使糧食的含水量達到20%以上時。
由於糧粒受潮,胚芽萌發,新陳代謝加快而產生呼吸熱,使局部糧食溫度突然升高,必然引起糧食「發燒」和霉變,並可能形成連鎖反應,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幾乎所有食品飲料對溫度、濕度和光線的變化都十分。不同的食品飲料在同一種溫度、濕度、光線條件之下的程度又不一樣。因此,不同的食品飲料應存放於不同的貯藏庫之內,並給予不同的溫度、濕度及光線條件,使食品、飲料始終處於最佳待食用狀態。
不同食品的最佳儲存溫度:
1、鮮魚最佳冷藏溫度-3攝氏度左右,如在-18攝氏度左右,可使鮮魚保存半年之久。
2、肉類在2-5攝氏度的條件下冷藏,可保存一個星期。
3、桶裝啤酒和瓶裝啤酒宜在0-15攝氏度保存,而瓶裝熟啤酒則應在10-15攝氏度左右保存。
4、鮮牛奶冷藏的最佳溫度為1-6攝氏度,這樣的溫度可抑制細菌的繁殖,防止變質。
5、在-20攝氏度下儲存茶葉,能長期保持其品質優良,保護其維生素不被破壞。
⑷ 影響糧食安全儲藏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糧食的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所以應該抑制
氧氣濃度高時,有氧呼吸強,加入二氧化碳會是氧氣的比例降低,抑制呼吸作用
⑸ 影響糧食儲存因素有哪些
糧食安全是什麼意思?糧食安全,顧名思義,就是能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算是人生活的基本要求。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自然也要憂慮糧食安全的!那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糧食安全?我國法律對保護糧食安全是怎麼規定的?下文具體介紹!
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1、人口因素
在影響糧食安全的各種因素中,人口因素應當是最為直接和最為重要的因素。但我們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影響並不只表現在人口數量的增加而導致對糧食供給的壓力,還表現在生產要素、結構變動等多個方面:
第一,糧食需求的膨脹。
第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惡化。
第三,糧食分配與消費的嚴重不均。
第四,消費結構升級加劇了糧食供給壓力。
2、氣候生態
糧食生產與氣候生態保持著高度的因果聯系,特別是在目前生態環境遭遇一定程度的傷害、極端天氣反復發作的條件下,氣候變異已經成為直接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報告指出,今後20年至50年間的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並進而嚴重影響全球超長期的糧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除了人口、氣候等常態因素直接作用於糧食生產外,偶然性因素也會對糧食安全形成沖擊。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其對世界糧食生產的投入、市場交易乃至未來走向都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具有長期性和深入性。
第一,流動性緊縮抑制糧食生產的資金需求。
第二,糧食價格的持續走低抑制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第三,投機資本可能攪渾糧食市場。
4、金融因素
無論是在農業問題還是在非農業問題上,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存在著非常明顯的自我保護主義傾向,而且這種保護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甚囂塵上,糧食問題也就在這些以鄰為壑與「零和」博弈的生態中被罩上極度不安的陰影。
第一,農業補貼。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每年為本國農民提供高達3000億美元的補貼,扭曲了農產品貿易的條件,直接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
第二,貿易限制。為了保證本國的糧食供應,從去年以來,阿根廷、烏克蘭、印度等國政府先後推出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
第三,生物加工。為了減輕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壓力,不少國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潔能源的道路。第四,海外屯田。出於規避高額進口成本和糧食出口限制所導致的市場擔憂,日本、韓國、印度及中東國家等近年來大舉在海外購買耕地種糧。
我國法律對保護糧食安全是怎麼規定的?
1、國家採取措施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平,保障糧食安全。
國家建立耕地保護制度,對基本農田依法實行特殊保護。
2、國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糧食主產區給予重點扶持,建設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改善糧食收貯及加工設施,提高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加工水平和經濟效益。
國家支持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建立穩定的購銷合作關系。
3、在糧食的市場價格過低時,國務院可以決定對部分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制度。保護價應當根據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穩定糧食生產的原則確定。
農民按保護價制度出售糧食,國家委託的收購單位不得拒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財政、金融等部門以及國家委託的收購單位及時籌足糧食收購資金,任何部門、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4、國家建立糧食安全預警制度,採取措施保障糧食供給。國務院應當制定糧食安全保障目標與糧食儲備數量指標,並根據需要組織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耕地、糧食庫存情況的核查。
國家對糧食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級儲備調節制度,建設倉儲運輸體系。承擔國家糧食儲備任務的企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保證儲備糧的數量和質量。
4、國家建立糧食風險基金,用於支持糧食儲備、穩定糧食市場和保護農民利益。
5、國家提倡珍惜和節約糧食,並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的食物營養結構。
以上就是找法網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的全部內容。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氣候生態、偶然性因素、金融因素這4種。國家採取措施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平,保障糧食安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國實施的是耕地保護制度,破壞耕地、違法使用耕地是要受到懲罰的!
⑹ 影響糧食儲藏期限的最主要因子是什麼
主要有以下因素
1、糧食的內部成分及水分含量。含有脂肪較多的油料水分要求低,安全水回分在8到10%之間答,澱粉含水量略大,安全水分在13%左右,糧食的水分含量是儲藏的最主要指標,將糧食分為安全糧、半安全糧、危險糧。
2、溫度,溫度低,黴菌及害蟲、糧食呼吸少,一般在0度以下,多數糧食可延長時間,20度以下害蟲不活動,微生物繁殖慢。現在提倡20度以下的准低溫綠色儲藏。
3、儲糧害蟲,儲糧害蟲的活動會影響糧食的儲存時間。所以多採用磷化鋁熏蒸或低劑量防治來延長儲存時間。
4、空氣成分,主要是氧氣含量。充氮和缺氧能延長乾燥糧食的儲存時間。
5、
⑺ 影響糧食安全貯藏的主要因素是A. 水分 B. 氧氣濃度 C. 二氧化碳濃度 D.溫度
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濃度決定了糧食進行呼吸作用的強弱。。。。
⑻ 國家糧食部門明確規定,糧食儲存到規定年限(一般是4--5年)後,不能再作糧食出售,其依據主要是因為糧食
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熱量.糧食儲存過久,糧食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機物而造成營養成分缺乏,甚至產生有毒物質,影響糧食的品質.
故選:B.
⑼ 糧食儲存的特性
小麥的儲藏特性
1、後熟期長
小麥具有明顯的後熟作用和較長的後熟期,處於後熟期的小麥種子表現為呼吸強度高、酶活性大、生理代謝旺盛且發芽率低等特點。度過後熟期完成生理後熟作用的小麥種子發芽率將顯著提高,後熟期一般在兩個月左右。
但麥種在後熟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合成作用不斷釋放水分,這些水分聚集在種子表面會引起「出汗」,嚴重時甚至發生結頂現象,有時因種子後熟作用引起種溫波動即「亂溫」現象。在沒有害蟲感染、水分正常的情況下,小麥溫度一般會自行恢復正常,不必採取特殊處理。但如果水分多、雜質多,在後熟期間麥溫會出現持久不降並發生水分轉移等現象,嚴重時種子堆還會出現發熱、霉變。
2、耐貯性好
小麥通過後熟期後,呼吸作用微弱,具有較好的耐貯性。其貯藏穩定性比稻穀強。新收獲的小麥經日曬充分乾燥後入庫,能較好地貯藏;非新收的小麥,貯藏穩定性更強。一般按標准入庫的小麥,在常溫下貯藏3 ~ 5 年或低溫下(≤15 ℃) 貯藏5 ~ 8 年,其食用品質無明顯變化。因此,小麥是我國的主要儲備糧。
3、耐熱性強
小麥具有較強的耐熱性,溫度50~55℃時,呼吸酶不被破壞,蛋白質也不變性。一般在水分小於17℃,溫度54℃以下,不影響小麥的發芽率。而且,適當高溫,不會降低小麥的品質,甚至可以改善其品質。
4、吸濕性強
由於小麥沒有外殼保護,且含有大量的親水物質,故吸濕能力強。品種不同,其吸濕能力也有所不同。小麥吸濕後,麥粒變軟,容易受到黴菌和害蟲的侵害。
5、易感染蟲害
小麥抗蟲性較差,染蟲率高。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是麥蛾、玉米象、谷蠹、大谷盜和赤擬谷盜等。害蟲大量聚集分泌排泄物和產生大量濕熱,又會引起糧堆發熱霉變,對小麥危害嚴重,甚至失去價值。如玉米象對小麥所造成的質量損失為10%左右;被谷蠹危害的小麥,干、濕麵筋含量及麵筋吸水量下降,發芽率下降,脂肪酸值升高,品質變惡劣。
⑽ 急求 糧食保管與儲藏試題(帶答案)
你是哪的,做什麼用啊我有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