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怎樣做到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的利用不服務於節稅目標
一般是不行的,稅務局很聰明的,即使你會計用的加速計提折舊,但是到所稅務裡面還是要按照直線計提折舊。到最後還是要進行利息調整。除非你和稅務局之間有協議和特殊情況,所以只有兩種方法,一是降低固定資產的殘值。這樣你就可以多攤點,二就是縮短折舊年限,這樣也可以多攤點。但是稅務里把固定資產的最低年限也都做了要求,
② 既然折舊的節稅收益隨著稅率而增長,項目的凈限值是否也會隨著稅率而增長
項目的凈現值當讓不會隨著稅率的增長而增長, 一、項目的凈現值是扣去所得稅後的凈利潤每年折現的合計,稅率的增長會導致所得稅的增加,每年凈利潤的減少,進而導致項目凈現值減少。
二、折舊的節稅收益是會隨稅率的增長而增加,因為折舊抵減成本導致凈利潤減少,折舊節稅效益=折舊*所得稅率,稅率增長節稅效益增加!
③ 個體工商戶如何利用固定資產折舊籌劃節稅
個體工商戶目前一些地區稅率其實不高。核定徵收後稅率更是比有限責任公司低了一個數量級。
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很多,包括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如果在一些有稅收優惠的園區,成立個體戶後,核定稅率後綜合稅負成本為4%-6%。
龍觀集團運營的京東城市南陽數字科技電商基地,在其稅務管理轄區注冊的企業通過區域性稅收優惠、簡化稅收征管辦法,實現企業稅負降低的目標。一手招商平台,政策持續穩定,個體可核定徵收。有限合夥 有限責任公司也有相對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④ 怎麼理解企業延長折舊年限可以節約更多的稅負支出
在預期稅率不會發生變化或稅率提高時,折舊年限越短可以節約更多的稅負支出。如果預期稅率將會下調,那麼期限越長越好。所以說折舊節稅是有前提的。
⑤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稅收影響
客觀地講,折舊年限取決於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由於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個預計的經驗值,使得折舊年限容納了很多人為成分,為合理避稅籌劃提供了可能性。縮短折舊年限有利於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後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後移。在稅率穩定的情況下,所得稅遞延交納,相當於向國家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
例1.某外商投資企業有一輛價值500000元的貨車,殘值按原值的4%估算,估計使用年限為8年。按直線法年計提折舊額如下:
500000×(1-4%)/8=60000(元)
假定該企業資金成本為10%,則折舊節約所得稅支出摺合為現值如下:
60000×33%×5.335=105633(元)
5.335為8期的年金現值系數。
如果企業將折舊期限縮短為6年,則年提折舊額如下:
500000×(1-4%)/6=80000(元)
因折舊而節約所得稅支出,摺合為現值如下:
80000×33%×4.355=114972(元)
4.355為6期的年金現值系數。
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並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後者對企業更為有利。如上例所示:折舊期限縮短為6年,則節約資金114972-105633=9339(元)。
當稅率發生變動時,延長折舊期限也可節稅。
例2.上述企業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如果貨車為該企業第一個獲利年度購入,而折舊年限為8年或6年,那麼,哪個折舊年限更有利於企業避稅?
8年和6年折舊年限的避稅情況:
(1)、折舊年限8年,年提取折舊60000,折舊各年避稅額:第1、2年0,第3、4、5年9000,第6年18000,第7、8年18000,避稅總和81000元。
(2)、折舊年限6年,年提取折舊80000,折舊各年避稅額:第1、2年0,第3、4、5年12000,第6年24000,第7、8年0,避稅總和60000元。
可見,企業延長折舊年限可以節約更多的稅負支出。
按8年計提折舊,避稅額折現如下:
9000×(3.791-1.736)十18000×(5.335-3.791)=46287(元)
按6年計提折舊,避稅額折現如下:
12000×(3.79l-1.736)十24000×0.564=32031(元)
折舊是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通過逐漸損耗(包括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而轉移到產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費用中的那部分價值。折舊的核算是一個成本分攤的過程,即將固定資產取得成本按合理且系統的方式,在它的估計有效使用期間內進行攤配。這不僅是為了收回投資,使企業在將來有能力重置固定資產,而且是為了把資產的成本分配於各個受益期,實現期間收入與費用的正確配比。
由於折舊要計入產品成本,直接關繫到企業當期成本的大小、利潤的高低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多少。因此,怎樣計算折舊便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
幾種常用的計算折舊的方法對所得稅的影響
1.使用年限法
使用年限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扣除預計殘值,按預計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使用年限法又稱年線平均法、直線法,它將折舊均衡分配於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因此,用這種方法所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原始價值-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使用年限
一定期間的固定資產應計折舊額與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稱為固定資產折舊率。它反映一定期間固定資產價值的損耗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資產年折舊率=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100%
固定資產年折舊率=(1-凈殘值率)/折舊年限×100%
使用年限法的特點是每年的折舊額相同,但是缺點是隨著固定資產的使用,修理費越來越多,到資產的使用後期修理費和折舊額會大大高於固定資產購入的前幾年,從而影響企業的所得稅額和利潤。
2.產量法
產量法是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會隨著使用程度而減退,因此,將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改為使用這項資產所能生產的產品或勞務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單位產品的折舊費用=(固定資產原始價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殘值)/應計折舊資產的估計總產量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當年產量×單位產品的折舊費用
產量法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映出固定資產使用期間的折舊和費用的配比情況。
3.工作小時法
這種方法與產量法類似,只是將生產產品或勞務數量改為工作小時數即可,其計算公式為:
使用每小時的折舊費用=(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殘值)/應計折舊資產的估計耐用總小時數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當年工作小時數×使用每小時的折舊費用
工作小時法同產量法一樣,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映出固定資產使用期間的折舊和費用的配比情況。
4.加速折舊法
加速折舊法又稱遞減折舊費用法,指固定資產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在後期則提得少,從而相對加快了折舊的速度。加速折舊有多種方法,主要有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數總和法
又稱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後的凈額率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遞減分數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數字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2)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賬面余額和雙倍直線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年折舊率
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應當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攤銷。
採用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補償。但這並不是指固定資產提前報廢或多提折舊,因為不論採用何種方法提折舊,從固定資產全部使用期間來看,折舊總額不變,因此,對企業的凈收益總額並無影響。但從各個具體年份來看,由於採用加速的折舊法,使應計折舊額在固定資產使用前期攤提較多而後期攤提較少,必然使企業凈利前期相對較少而後期較多。
不同的折舊方法對納稅企業會產生不同的稅收影響。首先,不同的折舊方法對於固定資產價值補償和補償時間會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舊方法導致的年折舊額提取直接影響到企業利潤額受沖減的程度,因而造成累進稅制下納稅額的差異及比例稅制下納稅義務承擔時間的差異。企業正是利用這些差異來比較和分析,以選擇最優的折舊方法,達到最佳稅收效益。
從企業稅負來看,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採用年限平均法使企業承擔的稅負最輕,自然損耗法(即產量法和工作小時法)次之,快速折舊法最差。這是因為年限平均法使折舊平均攤入成本,有效地扼制某一年內利潤過於集中,適用較高稅率;而別的年份利潤又驟減。因此,納稅金額和稅負都比較小、比較輕。相反,加速折舊法把利潤集中在後幾年,必然導致後幾年承擔較高稅率的稅負。但在比例稅率的情況下,採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更為有利。因為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內加快得到補償,企業前期利潤少,納稅少;後期利潤多,納稅較多,從而起到延期納稅的作用。
下面我們利用具體的案例來分析一下企業在採用不同的折舊方法下繳納所得稅的情況:
例3.廣東某鞋業有限公司,固定資產原值為180000元,預計殘值為10000元,使用年限為5年。如表1-1所示,該企業適用33%的所得稅率,資金成本率為10%。
表1-1 企業未扣除折舊的利潤和產量表
年限 未扣除折舊利潤(元) 產量(件)
第一年 100000 1000
第二年90000 900
第三年 120000 1200
第四年 80000 800
第五年 76000 760
合計 466000 4660
(1)直線法: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估計殘值)/估計使用年限=(180000-10000)/5=34000(元)
估計使用年限5年。
第一年利潤額為:100000-34000=66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66000×33%=21780(元)
第二年利潤額為:90000-34000=56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56000×33%=18480(元)
第三年利潤額為;120000-34000=86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86000×33%=28380(元)
第四年利潤額為:80000-34000=46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46000×33%=15180(元)
第五年利潤額為:76000-34000=42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42000×33%=13860(元)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為:21780+18480+28380+15180+13860=97680(元)
應納所得稅現值為:21780×0.909+18480×0.826+28380×0.751+15180×0.683+13860×0.621=75350.88(元)
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別為1、2、3、4、5期的復利現值系數,下同。
(2)產量法
每年折舊額=每年實際產量/合計產量×(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
第一年折舊額為:
1000/4660×(180000-10000)=36480(元)
利潤額為:100000-36480=63520(元)
應納所得稅為:63520×33%=20961.6(元)
第二年折舊額為:
900/4660×(180000-10000)=32832(元)
利潤額為:90000-32832=57168(元)
應納所得稅為:57168×33%=18865.44(元)
第三年折舊額為:
1200/4660×(180000-10000)=43776(元)
利潤額為:120000-43776=76224(元)
應納所得稅為:76224×33%=25153.92(元)
第四年折舊額為:
800/4660×(180000-10000)=29184(元)
利潤額為:80000-29184=50816(元)
應納所得稅為:50186×33%=16769.28(元)
第五年折舊額為:
760/4660×(180000-10000)=27725(元)
利潤額為:76000-27725=48275(元)
應納所得稅為:48275×33%=15930.75(元)
五年累計應納所得稅額為:
20961.6+18865.44+25153.92+16769.28+15930.75=97680.95(元)
應納所得稅的現值為:20961.6×0.909+18865.44×0.826+25153.92×0.751+16769.28×0.683+15930.75×0.621=74873.95(元)
(3)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折舊率=2×1/估計使用年限×100%
年折舊額=期初固定資產賬面余額×雙倍直線折舊率
會計制度規定,在計算最後兩年折舊額時,應將原採用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改為用當年年初的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減去估計殘值,將其餘額在使用的年限中平均攤銷。
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折舊率=2×1/5×100%=40%
第一年折舊額為:180000×40%=72000(元)
利潤額為:10000-72000=28000(元)
應納所得稅為:28000×33%=9240(元)
第二年折舊額為:(180000-72000)×40%=43200(元)
利潤額為:90000-43200=46800(元)
應納所得稅為:46800×33%=15444(元)
第三年折舊額為:(180000-72000-43200)×40%=25920(元)
利潤額為:120000-25920=94080(元)
應納所得稅為:94080×33%=31046.4(元)
第四年後,使用直線法計算折舊額:
第四、第五年的折舊額
=(180000-72000-432000-25920-10000)/2=14440(元)
第四年利潤額為:80000-14440=65560(元)
應納所得稅為:65560×33%=21634.8(元)
第五年利潤額為:76000-14440=61560(元)
應納所得稅為:61560×33%=20314.8(元)
五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為:
9240+15444+31046.4+21634.8+20314.8=97680(元)
應納所得稅的現值為:9240×0.909+15444×0.826+31046.4×0.751+21634.8×0.683+20314.8×0.621=71863.81(元)
(4)年數總和法:
每年折舊額=可使用年數/使用年數和×(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
本例中,使用年數總和為:
1+2+3+4+5=15
第一年折舊額為:5/15×(180000-10000)=56666(元)
利潤額為:100000-56666=43334(元)
應納所得稅:43334×33%=14300.22(元)
第二年折舊額為:4/15×(180000-10000)=45333(元)
利潤額為:90000-45333=44667(元)
應納所得稅:44667×33%=14740.11(元)
第三年折舊額為:3/15×(180000-10000)=34000(元)
⑥ 為什麼要規定最低折舊年限啊,一次折舊完與分次折舊總額不是一樣么,稅也沒少交吧,謝謝了
舉個例子,每年折舊是100元,那麼稅前可以扣除的費用就是100元,利潤相對減少100元,要是每年折舊1000元,那麼稅前可以扣除的費用就是1000元,扣除的費用越多,利潤相對越少,交的稅也越少,就是這個意思。規定折舊年限就是要防止企業避稅的行為。
⑦ 年折舊額節稅是什麼意思
年折舊額是全年固定資產折舊的數量。因折舊費用是要進入製造費用等成本項目的,增加了成本,利潤總額就會減少。利潤減少所交的所得稅就相應減少了。
⑧ 折舊是怎麼起到節稅作用的
1.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是按其用途計入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製造費用後,會使企業成本費用增加,
應交所得稅=(收入-成本、費用)*稅率,自然所得稅就少繳一些,
2.資金是有時間價值的, 延緩納稅可以獲得資金的時間價值,可以將資金用到其他地方獲取更多的利益。
這就是折舊起到的抵稅作用。
⑨ 企業採用在前期多計提折舊額的加速折舊法是否會起到絕對節稅的效果
加速折舊方法主要有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
1.雙倍余額遞減法:具體方法是,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在計提每期折舊時,用直線折舊率的兩倍去乘固定資產當期期末賬面凈值。其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月折舊率
2.年數總和法:是將固定資產原值減去其凈值後的余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這個分數就是折舊率。年數總和法每年的折舊率不同,每年的折舊率用公式表示為: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數〕÷〔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⑩ 企業節稅的方法有哪些
節稅的幾種方法:
(一)固定資產折舊與稅收規避
折舊費用提取比例和期限不同,影響所得稅課征的多寡和課征時間。據此,公司可選擇適當的折舊政策達到節稅的目的。一是利用延長折舊年限而產生的時間差進行節稅。二是利用縮短折舊年限而產生的時間差進行節稅。這種方法適用於處於成熟期的盈利企業。
(二)用收買虧損公司的方法進行節稅
稅法中規定虧損准予結轉,有盈利的企業收買有累積虧損的注冊公司,通過合並或其他方法,將利潤轉移到虧損公司賬上。也可以改變虧損公司的經營業務,使它和本公司經營同樣有利潤的業務,利用其累積虧損抵消將來的利潤,同樣也可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三)利用稅收優惠進行節稅
國家在頒布每個稅種時,都規定了稅收的減免,企業可以從納稅人的身份、設立地點、投資方向等方面考慮國家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決定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
(四)選擇適當的組織結構形式節稅
企業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壯大,面臨著設立分支機構的選擇。分支機構的設立有分公司和子公司兩種選擇,兩者在稅收上是截然不同的。分公司不是獨立的法人,業務活動、財務由總公司控制,一切法律責任由總公司承擔,其利潤上繳總公司,由總公司匯總後統一納稅。而子公司是獨立法人,獨立經營單獨納稅,公司不直接對它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