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我國對銀行的監管模式
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Ⅱ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介紹
簡單說,就是指「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問題。
Ⅲ 影子銀行的發展對商業銀行未來業務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影子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桿。在中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信託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地下錢庄、貨幣市場基金、各類私募基金、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各類金融機構理財等表外業務,民間融資等,總體呈現出機構眾多、規模較小、杠桿化水平較低但發展較快的特徵。
影響:影子銀行比較直接的影響包括:
1、利率比較市場化
中國銀行的利率是央行確定的,可以小幅度調整,整體不能動。
但是影子銀行不受央行規定的利率約束,貸款利率比較自由。一般找影子銀行貸款的企業,都是從正常銀行體系貸不到款的企業,風險略高,所以利率也會略高。
由於有了影子銀行,中國出現了(大量)利率略高的貸款,利率更市場化了。
2、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
傳統銀行內部管理體系完善,風險審核嚴格,外部又受到銀監會的監管,總體是很安全的。
影子銀行系統發展歷史比較短,一些事情半懂不懂,制度體系未必健全,外部監管也很薄弱,比較「野蠻生長」。關於影子銀行的風險可以參見@scott的答案。影子銀行具體的風險大小說不準,但肯定比傳統銀行風險大,如果影子銀行大規模出問題,有可能波及到金融體系的其他領域。
Ⅳ 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是銀行獲取利潤的方式 對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
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
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Ⅳ 什麼叫期限錯配期限錯配有什麼風險
期限錯配在來金融行業中的表現自是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短存長貸」。這種現象除了普遍存在於P2P行業中,也普遍存在於銀行業。
期限錯配在P2P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拆標」上,更准確的說是拆期限的標的。
拆期限指的是把長標拆成多個小標滾動發行。如一年期的融資項目,最後拆成4個3月期或12個1月期。P2P活期理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的期限錯配產品。
期限錯配的動機
業內有些P2P平台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的喜好,往往將長期融資項目拆成短期,以達到實現快速融資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標,拆成12個一個月的期標發出去。同時,平台也通過拆期限來提高平台的人氣。
期限錯配的弱點
期限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流動性風險上。一旦「發新償舊」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某一期,投資者減少了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那麼,就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平台倒閉,投資人的錢拿不回來。另外,期限錯配階段過程中的借新還舊從本質上來說十分接近龐氏騙局。
Ⅵ 我國銀行的經營原則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的發展經過了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與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三個階段。
資產管理理論是最早產生的一種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它的發展分為三種觀點,即商業性貸款理論、轉移理論與預期收入理論。
負債管理理論是在金融創新中產生的一種銀行管理理論,認為銀行可以通過主動負債以增強其流動性。
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兼顧了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結構,強調資產與負債兩者之間的規模與期限搭配協調,在利率波動的情況下實現利潤最大化。
各國在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付諸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線性規劃模型、財務規劃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與存續期間缺口管理模型等。
西方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理論經歷了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產負債綜合管理以及資產負債表內表外統一管理四個階段。
(1)資產管理(The Asset Management)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商業銀行為信用中介的間接融資佔主導地位環境下,在當時較穩定的資金來源的基礎上,對資產進行管理。
資產管理依其提出的順序又有以下三種理論:商業性貸款理論、資產可轉換理論、預期收入理論。
(2)負債管理(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20世紀60年代,西方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心有資產管理轉向負債管理為主。
負債管理的基本內容是: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和流動性管理,不僅可以通過加強資產管理來實施,也可以通過在貨幣市場上主動性負債,即通過「購買」資金來實施。
(3)資產負債綜合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伴隨著金融自由化浪潮而產生的。
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資金的配置、運用以及在資產負債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根據金融市場的利率、匯率及銀根松緊等變動情況,對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進行協調和配置,通過調整資產和負債雙方在某種特徵上的差異,達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資產負債表內表外統一管理(In Balance-Sheet and Off Balance-Sheet Management)
資產負債表內表外統一管理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
為了對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進行控制和監管,同時也為了規范不同國家的銀行之間同等運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通過了《統一資本計量與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即著名的《巴塞爾協議》。
《巴塞爾協議》的目的:一是通過協調統一各國對銀行資本、風險評估及資本充足率標準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穩定;二是將銀行的資本要求同其活動的風險,包括表外業務的風險系統地聯系起來。
《巴塞爾協議》的通過是西方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和風險管理理論完善與統一的標志。
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理論吸取了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的精華,強調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通過對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的共同調整,在確保商業銀行資產具有一定收益性、流動性的前提下,謀求經營風險的最小化。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理論主要是從資產與負債均衡的角度去協調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流動性和贏利性之間的矛盾,使商業銀行的管理走向科學化。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標志我國從此已全面開始對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兩年來的實際運行情況表明,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在我國銀行業的全面推行,對於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經營觀念、明確經營方針,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並逐步增強風險意識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我國正處於特定的經濟轉型時期及銀行體制的特殊性,當前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作用
首先,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實施表明我國金融調控已逐步向間接方式轉變,中央銀行將更多地運用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整貨幣政策,有利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其次,用資金來源制約資金運用,能有效地防止貨幣和信用擴張;通過資產負債結構調整來優化經濟結構還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全社會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第三,將促使國有商業銀行加快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步伐,按照國際慣例運作,促使商業銀行加強經營管理力度,形成「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機制。最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可為商業銀行運作提供製度規范,保證商業銀行資金在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方面的協調,使我國商業銀行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二、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從中央銀行的角度來說,制定的監測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科學性,且監管乏力。首先是比例指標缺乏層次性。在總分行體制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應具有層次性,中央銀行必須針對不同層次採取不同的監管指標。但是,目前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監測、監控指標都是針對法人即商業銀行總行進行考核,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也只是機械地用考核商業銀行總行的指標來考核商業銀行分支行,從而降低了考核指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是一些指標適用性差。在商業銀行一級法人制度下,資本集中於總行,故監控指標中所有涉及「資本類」的指標如「資本充足率」、「單個貸款比例」等都不適用於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同時,在上級行統一調度資金的情況下,用存貸款比例指標考核基層商業銀行也沒有意義。而另一個比例指標「資產流動性比例」即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的比率不少於25%的規定,亦缺乏科學性,按照西方國家的管理經驗,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的比重(流動資產相對比率)在1.5~2的水平才能保證銀行的支付能力,只對流動性資產佔全部資產的比重(流動性比率)才作不少於25%的規定。最後,中央銀行監管不力。目前的指標監控、監測僅限於幾張報表,只作一下比例關系的統計分析,所報數據的真實性也缺乏強硬的監督控制。
從商業銀行的執行情況來看,亦沒有達到資產負債管理的真正要求。一級法人的銀行體制使得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只注重存款規模的簡單量的增長以及由此推動貸款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資產負債的風險管理。這種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導致資產負債管理結果上的缺憾:一是總量不平衡,一些商業銀行上級行對下級行實行的貸款規模管理,存在「有資金無規模」和「有規模無資金」的矛盾,普遍存在不計成本攬存款和存款波動影響正常放款等被動經營和消極經營的問題,無法根據資金來源自主支配資金運用;二是期限結構不對稱,商業銀行的長期負債過多用於短期資產,實際上違背「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協調;三是資產負債結構單一,資產中貸款比重過高,其它資產比重極低,不利於銀行分散風險,負債中絕大部分是一般性存款,其它負債如金融債券、拆入資金等比重極低,致使銀行支付壓力較大;四是資產、負債管理脫節,目前的資金統一高度管理體制迫使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組織的存款需上存,貸款審批權由總行層層下拔,使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無條件加強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
三、完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以效益為核心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考核指標體系。各項考核指標要以利潤為目標,通過資產負債的量本利分析,合理確定資金的盈虧平衡點,並據以確定存款的成本、結構和貸款的規模及投向,改變存貸款經營方式;中央銀行在制定各項考核指標時,要科學界定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經營側重點,進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各商業銀行總行也要以央行核定的指標為參考,按照優化配置、集約經營、提高效益的原則編制綜合經營比例計劃,並根據各一級分行不同情況,下達不同的考核指標和監測指標,對非比例范圍的經營項目實行授權管理。
2、核定資產負債余額基數,區別資產負債存量和增量,實行分類管理,分別考核。針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脫胎於國家專業銀行,受諸多因素影響,資金存量普遍存在資產質量較差、經營效益不高等問題,在徹底摸清家底後,以一定時點的資產負債余額為基數,實行新老劃斷。對新增資金嚴格按照資產負債管理的要求進行管理,對原有資金存量區別不同情況,認定基數,進行分類管理。
3、深化商業銀行內部改革,激化各級經營行的積極性。在明確各級商業銀行的職責和相應的考核指標的基礎上,深化商業銀行的內部機構改革,精簡分支機構,適當擴大基層行的經營自主權;鼓勵各級經營行發展一定的中間業務,允許負債結構的多樣化,實現資產負債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營效益;利用資金內部計價的利益驅動機制和把行長經營目標考核與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考核有機結合的手段,充分調動各級經營行的積極性。
金融機構主動負債管理成為可能
今年4月27日人民銀行頒布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對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發行金融債券的申請核准、發行、登記託管兌付及信息披露等有關問題進行了規范。此前銀行間債券市場上只有政策性銀行可以發行金融債券。該辦法實質上為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發行債券進行主動負債管理打開了大門。目前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已經成功發行金融債券,發行總規模達270億元。
對商業銀行而言,發行金融債券有利於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化解經營風險。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負債結構中存款佔到了87%,其中儲蓄存款又佔到一半左右。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的期限不確定性較強,而且存款的期限一般在5年以下,而商業銀行貸款資產中40%以上是中長期貸款,導致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都比較大。發行金融債券使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資產狀況靈活調整負債的期限結構、控制負債成本,從而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降低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