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封存病歷需要帶什麼
一、封存病歷資料的程序是怎樣的
1、參加封存病歷的人員。建議加入作為見證人的第三方參加封存,可以避免上述互不信任、缺乏封存全程監督造成的諸多問題。第三方應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權威性,便於取得醫患雙方認可和信賴;第二,公正性,與醫患雙方無任何利害關系;第三,獨立性,能夠獨立承擔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第四,即時性,能夠及時到現場處理問題和出庭作證;第五,專業性,了解相關法律和醫學專業知識;第六,可及性,願意參與醫療事故的處理過程。
2、製作封存記錄或啟封記錄。病歷封存記錄的內容應包括5個要素:封存時間,封存地點,封存參加人,具體實施事項,操作實施的方法、步驟。此外還要有參加封存人員或者其代理人的親筆簽名、蓋章,並註明時間。封存記錄一式三份,醫患雙方各持一份,見證人保存一份。
啟封記錄的內容可以參照封存記錄,所不同的是,如果沒有患方參加,一定要有見證人在場。啟封前要對封存的密封袋進行描述,啟封後,要對從密封袋中取出的病歷進行描述,對於啟封的病歷的去向、交予何人、有何用途也要做交待,而且,病歷接收方也要在啟封記錄上簽名。
3、製作規范的密封條。應選擇不易破損、只能單向開啟的密封袋,密封條要騎跨於袋口兩側,在密封條上要有參與病歷封存的醫患雙方、第三方人員的親筆簽名,並註明封存的時間、地點。而且,密封條上簽名的人員、時間、地點應與封存記錄上一致。
4、封存病歷的保管。一般情況下可以由當事醫療機構保管,這是法規所規定的。還可以採取委託第三方代為保管的方法。
二、封存病歷需要注意什麼
1、由於缺乏病歷保全的具體操作方法,法規規定病歷封存是醫患雙方自己進行,因而各醫療機構完全憑著各自的理解進行操作,方法各異,極不規范,導致病歷保全無效或者發生爭議的事件時有發生,也給醫療事故處理辦公室的調解工作帶來被動。
2、病歷保全僅僅是醫患雙方參與,沒有第三方見證,而發生醫療事故爭端的醫患雙方多數已失去信任感,由這樣的雙方保全證據本身也缺乏可信度。
3、缺乏對病歷保全過程及封存後病歷的真實性的監督,只要任何一方反悔或否認都可能引發對封存病歷的爭議,而且醫療機構、鑒定機構、人民法院、患者要證實病歷的真實性都非常困難,舉證成本極高。
4、病歷封存的具體時間,是患者住院期間,還是患者出院、治療終結之後,沒有明確規定。實際上,有的醫療事故發生在患者住院期間,病歷資料並不完整,如搶救記錄還來不及補記,且如果病人還在住院治療,可能影響病人的治療,病人在以後的治療中還會產生新的病歷資料。
5、病歷保管由醫療機構承擔,加大醫療機構的責任,並會引發一系列矛盾。如醫療機構有意隱瞞封存的病歷,宣稱其丟失且否認曾經保管過病歷;患方認為醫療機構對封存的病歷做了手腳,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等。
6、具體的封存期限沒有規定,使病歷保管方額外承擔無限期責任。
7、除了醫患雙方之外,作為醫療事故處理的第三方,如衛生行政部門、衛生監督執法人員、醫療事故鑒定人員、法官、律師等是否有權啟封病歷,如何調閱封存的病歷,沒有明確規定。
2. 如何封存病歷
1、製作規范的密封條:應選擇不易破損、只能單向開啟的密封袋,密封條要騎跨於版袋權口兩側,在密封條上要有參與病歷封存的醫患雙方、第三方人員的親筆簽名,並註明封存的時間、地點。而且,密封條上簽名的人員、時間、地點應與封存記錄上一致。
2、封存病歷的保管:一般情況下可以由當事醫療機構保管,這是法規所規定的。還可以採取委託第三方代為保管的方法。
(2)病歷封存期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醫患雙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
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後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
3. 病歷資料封存後醫療糾紛已經解決,或者患者在病歷封存滿幾年後未再提出解決醫
3年,可以看國家第701號(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4. 病歷一般在醫院保存多少年
門診病歷一般保存15年,住院病歷保存時間為30年。門(急)診病歷由醫療機構保管的版,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後一次就權診之日起不少於15年;住院病歷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後一次住院出院之日起不少於30年。醫療機構可以採用符合檔案管理要求的縮微技術等對紙質病歷進行處理後保存。
除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的醫務人員,以及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中醫葯管理部門或者醫療機構授權的負責病案管理、醫療管理的部門或者人員外,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查閱患者病歷。
(4)病歷封存期限擴展閱讀:
《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第十三條 患者住院期間,住院病歷由所在病區統一保管。因醫療活動或者工作需要,須將住院病歷帶離病區時,應當由病區指定的專門人員負責攜帶和保管。醫療機構應當在收到住院患者檢查檢驗結果和相關資料後24小時內歸入或者錄入住院病歷。患者出院後,住院病歷由病案管理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統一保存、管理。
第十四條 醫療機構應當嚴格病歷管理,任何人不得隨意塗改病歷,嚴禁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
5. 病歷的封存程序
病歷封存的程序,如果是病人本人應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醫院的醫政科或病案室直接要求封存病歷。如果是被授權的人,應當持病人的有效身份證件的復印件,並在復印件背後由病人親筆寫的授權委託書,委託書載明委託事項是復印和封存委託人的某某時段在某某醫院的住院病歷。如果是病人死亡,病人親屬應持病人的死亡醫學證明和身份證明,但更重要的戶籍證明,證明申請人與病人之間的親屬關系,醫院才會接待。如果是病人死亡,病人親屬委託他人復印和封存病歷,除上述證明外,還應當持病人親屬身份證復印件及其授權委託書。
復印的病歷應當編順序頁碼,並由醫院蓋章,重要的病歷內容應由醫院加蓋確認章,其他病歷可以是騎跨章,封存的病歷應當在信封的三條縫都貼上封條,封條最好選用較薄的紙。然後在封條上簽字、手印並註明封存日期,封存的內容,頁數。並且將貼有封條的封存件的外封做一個復印件,由醫院蓋章確認。
如果病歷沒有封存,對病歷的真實性的審查就比較困難了,當然可以申請做墨跡遺留時間的鑒定,另一方面病歷是多相吻合的時間邏輯體系。通常醫生查房時檢查病人的病情變化並書寫病程記錄,然後開醫囑和處方以及檢查申請單,然後由護士執行醫囑並製作護理記錄,護理記錄上執行醫囑的內容、執行人及執行的時間,並由執行人簽字,檢驗報告回來後要粘貼在病歷中。病人出院時,醫院還要給病人一份住院收費的明細單。所有這些內容組成了一個邏輯體系。如果醫院篡改病歷,很難做圓,有經驗的律師總會找出破綻 。
6. 病歷復印的病歷資料的封存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職人員應當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場的情況下封存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封存的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職人員保管。封存的病歷可以是復印件。
7. 病歷封存有效期
病歷檔案要存儲15到30年的
8. 復印病歷有時間期限嗎
復印病歷有時間期限嗎,歸檔住院病歷的復印在病人出院後7個工作日起受理,由病案室負責辦理。病人住院期間需復印病歷的,應當由病區指定專門人員負責陪同復印。一般情況下出院後7天就可以復印病歷,應該在該醫院檔案室去復印。
允許復印的病歷資料包括:門(急)診病歷;住院病歷中的入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單)、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治療)同意書、手術同意書、麻醉記錄、病理報告、出院記錄。
(8)病歷封存期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職人員應當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場的情況下封存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
封存的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職人員保管。施行的醫療機構設置專門部門或者配備專職人員,具體負責為患者提供病歷進行查閱、復制及封存的制度。
9. 如何封存病歷
為保持病歷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防止人為修改、刪除、偽造病歷資料的問題,醫療糾紛發生以後,患方應當及時要求封存和復印病。這既是為今後正確處理醫療糾紛做證據准備,也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稱條例)賦予患方的權利。
封存病歷的步驟
1、提出封存要求:到醫院醫務處(科)提出封存病歷的要求,如果遭拒,可向該院所在地區的衛生局醫政處(科)舉報,要求衛生行政機關督促醫院履行義務。如果是在下班以後要求封存病歷,可以要求值班醫生通知醫院總值班到場,共同經行病歷的封存。
2、點清病歷頁數:病歷調來後,由於醫院一般會依據條例拒絕患方閱讀的要求,而且病歷內容多,專業性強,患方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看明白,所以患方需要注意的是清點病歷頁數,並在封存的信封上註明。
3、封存及保管:病歷放入信封或文件袋後,用膠水粘牢所有開口並貼上封條,然後雙方在封條上蓋章簽字,並註明年月日。封存的病歷資料按照條例的規定,由醫療機構保管。
特別提示:
1、對於已經出院的病歷,可以要求封存病歷原件;對於患者仍然在住院治療期間的,為了不致影響醫院對病歷的使用及管理,可以封存病歷的復印件,復印件上應加蓋醫療機構公章。
2、在封存病歷資料前,應當先復印該病歷資料(復印件上應加蓋醫療機構公章)!否則,拆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復印的,要將該病歷資料再次封存,會對取證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是根據條例的規定,患者只能復印客觀病歷,不能復印主觀病歷。客觀病歷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和治療護理過程的客觀記錄。根據條例規定,它包括門診病歷、入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主觀病歷是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的主訴、症狀、體征,並結合各項化驗、檢查,作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並根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病情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根據條例規定,它包括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