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中國金屬年限

中國金屬年限

發布時間:2021-07-12 03:09:31

㈠ 玻璃鋼的使用年限

玻璃鋼是以玻璃纖維作為增強材料,樹脂作為基體材料的一種增強塑料。是增強塑料范疇內的製品,基體材容料存在著自然老化和燃燒的問題。但世界上經過60多年,中國經過30多年的研究,已經得到初步解決,增強材料加偶聯劑處理,使用50年,彎曲度可保持在64-46%,拉伸度保留率在71.2%,如再配加防老劑,防老化性能更好;玻璃鋼基體中加入阻燃劑和採用阻燃性樹脂再加入阻燃劑,氧指數可達34-36,完全滿足發酵設備的阻燃防火要求。玻璃鋼作為一種新的功能材料,由於其所用原材料的價格較高,一般說來,玻璃鋼設備的價格高於碳鋼設備和一些塑料設備,而低於不銹鋼和其它一些有色金屬設備.但由於玻璃鋼重量輕、耐腐蝕性好、使用壽命長、維修少等優點,其安裝、使用費用和綜合造價底;而且對於部分使用條件復雜或苛刻的設備,可以採用各取所長的辦法,如加熱盤管用不銹或鈦材,內襯熱塑料等,以達到既擁有優良性能又可降低造價的目的。
所以一個合格的玻璃鋼製品的壽命也得30年以上。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㈡ 什麼時候被稱為鐵器時代

考古學名詞,是繼青銅時代之後的又一個時代,它以能夠冶鐵和製造鐵器為標志。鐵器時代是丹麥考古學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於1836年提出的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的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世界上

最早鍛造出鐵器的是赫梯王國,距今約3400年。從上世紀70年代在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遺址出土的鐵刃銅鉞得知,中國在商代中期已經開始用鐵,但屬於稀有之物。西周晚期,我國開始使用鐵器,進入鐵銅石並用的時代(或稱為早期鐵器時代),河南三門峽虢國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能夠證明西周晚期我國已有人工冶煉的鐵器。春秋時候,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迅速擴大。公元前2世紀,也就是秦漢時期,完全進入鐵器時代。中國冶鐵業出現的時間雖晚於西亞和歐洲等地,但發展迅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鐵器的使用,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奴隸制社會的瓦解。到清末洋務運動時,中國進入機器時代。

㈢ 中國鐵礦時間分布

一、不同時代的鐵礦床類型

我國的鐵礦床從太古宙一直到新生代均有生成,但不同時代的鐵礦床類型具有明顯特點(圖9-2)。

圖9-2 不同時代鐵礦床類型統計圖

從圖9-2可以看出,沉積變質型鐵礦主要形成於早前寒武紀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其他時代的沉積變質型鐵礦很少。這可能與地球早期大氣缺氧的特殊氣候條件有關。由於鐵為變價元素,二價鐵易溶,而三價鐵難溶。因此,只有在25億年前大氣缺氧的環境下,才有可能有大量二價鐵在海水中溶解富集,為成礦創造條件。8億年左右的地球雪球事件也導致大氣短時缺氧,為中、新元古代沉積變質型鐵礦的成礦提供有利條件。

岩漿型鐵礦主要集中於中、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兩個時期,以後者為主。前者以17億年左右的大廟式鐵礦為代表,後者以攀西地區的攀枝花式鐵礦為代表。

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除早前寒武紀和第四紀外,其他時代均有分布,但以中生代占絕對優勢,這與我國印支期、燕山期大規模岩漿活動有關,形成了著名的大冶式、邯邢式、萊蕪式、黃崗式、馬坑式等眾多的矽卡岩型鐵礦。

海相火山岩型鐵礦主要形成於晚古生代,以新疆天山地區產於石炭紀海相火山岩中的雅滿蘇式及阿爾泰地區產於泥盆系中的蒙庫式鐵礦為代表;部分海相火山岩型鐵礦形成於中新元古代,以雲南的大紅山式海相沉積型鐵礦為代表。

陸相火山岩型主要形成於中生代,以燕山期為主,主要產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寧蕪、廬樅等陸相火山岩盆地,以寧蕪式、廬樅式玢岩鐵礦為代表。

海相沉積型鐵礦主要形成於晚古生代,主要是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的產於泥盆系地層中的寧鄉式鐵礦;部分海相沉積型鐵礦形成於中新元古代,主要是我國北方新元古代的宣龍式鐵礦。在中生代也有少量海相沉積型鐵礦分布。

陸相沉積型鐵礦很少,主要形成於中生代,部分為晚古生代,與陸相沉積環境有關,代表性礦床為山西式、綦江式鐵礦等。

現代風化沉積型鐵礦形成於第四紀表生環境,數量多,但多為鐵帽等鐵礦或金屬硫化物礦床的氧化露頭,工業意義不大。

從時間演化來看,太古宙—古元古代是我國鐵礦的最主要形成期,但礦床類型單一,基本上全為沉積變質型鐵礦;中、新元古代鐵礦類型增多,除沉積變質型外,出現了岩漿型(大廟式鐵礦)、海相火山岩型(大紅山式鐵礦)、海相沉積型(宣龍式鐵礦),還有少量矽卡岩型鐵礦;早古生代鐵礦類型、數量及查明資源儲量均較次要;晚古生代是我國鐵礦成礦的又一重要時期,以攀枝花式岩漿型鐵礦和寧鄉式海相沉積型鐵礦最為重要;中生代鐵礦以接觸交代-熱液型(矽卡岩型)和陸相火山岩型為主,與我國中生代克拉通活化、大規模岩漿活動有關,代表性礦床為邯邢式、大冶式、寧蕪式矽卡岩型鐵礦和寧蕪式陸相火山岩型鐵礦為代表;第四紀形成現代風化沉積型鐵礦。

二、不同時代的鐵礦規模

按不同時代統計的鐵礦床規模如圖9-3所示。

大型鐵礦床數以太古宙—古元古代最多,達58個,為沉積變質型鐵礦床,查明資源儲量也最多,達290.62億噸;其次為晚古生代,達20個,主要為攀枝花式岩漿型鐵礦床,查明資源儲量達108.09億噸;中生代的大型鐵礦也較多,達18個,主要為陸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查明資源儲量達41.80億噸;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型鐵礦床較少,第四紀沒有大型鐵礦床。

中型鐵礦床的時代分布規律與大型礦床類似,也以太古宙—古元古代最多,其次是晚古生代、中生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第四紀較少。

小型鐵礦床以中生代最多,主要為矽卡岩型和熱液型鐵礦床;其次為太古宙—古元古代(沉積變質型鐵礦床)、晚古生代(以海相沉積型鐵礦床為主);第四紀幾乎全為小型,為現代風化沉積型鐵礦床;早古生代、中—新元古代小型礦床較少。

總體而言,礦床總數以中生代最多,佔32%,但其查明資源儲量列第三位,佔15%;太古宙—古元古代、晚古生代的礦床數分列第二、三位,分別佔27%和20%,但其查明資源儲量列第—、二位,分布為佔55%和22%(圖9-4),這與太古宙—古元古代沉積變質型鐵礦和晚古生代攀枝花式岩漿型鐵礦大型鐵礦較多、而中生代矽卡岩型鐵礦中小型鐵礦較多有關。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第四紀的礦床數和查明資源儲量均較少。

圖9-3 不同時代鐵礦床規模統計圖

圖9-4 不同時代鐵礦床及查明資源儲量比例圖

三、不同時代的鐵礦石類型

不同時代鐵礦石類型圖9-4、9-5所示。

礦石類型以磁鐵礦石為主的鐵礦床太古宙—古元古代最多,達520個,查明資源儲量最大,達322.45億噸;其次為中生代,礦床數為494個,查明資源儲量68.95億噸。

釩鈦磁鐵礦石產於岩漿型鐵礦中,以晚古生代的攀枝花式岩漿型鐵礦床數量最多,查明資源儲量最大;其次為中—新元古代的大廟式岩漿型鐵礦和中生代的岩漿型鐵礦。

菱鐵礦石產於沉積型鐵礦中,主要是晚古生代的大西溝式海相沉積型鐵礦床和中生代的陸相沉積型鐵礦。

赤鐵礦石、鏡鐵礦石、褐鐵礦石、混合鐵礦石形成於氧化環境,以三價鐵為主,在各個時代均有產出,但總體上時代偏新,礦床數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和第四紀為多,查明資源儲量以晚古生代寧鄉式海相沉積型赤鐵礦石為大。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查明資源儲量較大可能與惠民鐵礦床等的混合鐵礦石量較大有關。

總體而言,鐵礦石類型以磁鐵礦石為主,其次是釩鈦磁鐵礦石和「紅鐵礦石」(赤鐵礦石、鏡鐵礦石、褐鐵礦石、混合鐵礦石),菱鐵礦石較次要。

圖9-5 不同時代鐵礦石類型統計圖

㈣ 中國的鐵礦資源還能開采多少年

中國鋁業(行情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丁海燕9月22日在「第13屆世界鋁業大會」上稱, 「目前中國的鋁土礦佔全球儲量不到2%,但是現在的開采量佔全球的10%,」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國內的鋁土礦只夠開采10年。

2001年以來,國內的鋁產量年增速為28%,高於全球同行業10個百分點,且未來2~3年中,中國還將釋放出約250萬噸的鋁加工產能,丁海燕建議「投資者應更加冷靜,應考慮市場的良性循環」。

根據行業規律,通常每2.5噸鋁土礦可生產1噸氧化鋁、2噸氧化鋁生產1噸電解鋁,未來2~3年新增的這250萬噸的年鋁加工能力,就意味著可能將需要1250萬噸鋁土礦。

國內鋁冶煉行業可能在未來面臨嚴峻的資源壓力。澳大利亞開普氧化鋁公司首席執行官Paul Messenger博士認為目前中國的進口氧化鋁依存度為34%。俄羅斯聯合鋁業公司市場營銷執行董事Sergey Belskiy22日在該會議上稱,目前中國的鋁土礦進口依存度為43%。但《中國工業報》今年3月25日的一篇報道測算稱:「我國鋁資源的進口依賴程度為60%。」

丁海燕22日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提問時認為,目前國內鋁土礦存在過度開采問題,中國政府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開采鋁土礦,藉此來緩解未來的鋁土礦供應壓力,避免出現目前國內鋼鐵企業過度受制於境外鐵礦石企業的尷尬局面。

但是,即使國內鋁加工企業有心要到境外收購或控制鋁土礦資源,近期內也面臨較大資金壓力,因為目前國際鋁價大幅下跌,並逼近虧損線(22日15時價格為16985元/噸)。

「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判斷,近期鋁價跌破14000元/噸指日可待,其原因是目前國內需求持續低迷且難有起色,產能嚴重過剩加上庫存激增。」上海東證期貨公司副總經理馬俊峰22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援引該公司分析師晨暉的研判結果稱,原材料鋁土礦價格居高不下,電力價格趨升,鋁價下跌,國內鋁行業提前過冬。

晨暉的研判稱,目前國內的鋁庫存總量已達80萬噸(包括交割庫的19.3萬噸),預計年底可達到150萬噸。上海地區的鋁庫存通常只有8萬噸左右,但是現在已經高達27萬噸,國內其他鋁倉庫也早已沒有庫容。

晨暉認為,過去幾年,在基本金屬普遍上漲4~8倍的背景下,鋁未能乘商品大牛市的東風,表現欠佳,漲幅非常有限,但基本金屬價格的巨幅上漲吸引了大量新建項目上馬,目前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周期,中國經濟步入調整的格局下,鋁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凸顯出來。

「奧運之後,做鋁期貨多頭的都虧了,於是很多人轉而做鋁空頭,隨即大賺。」馬俊峰說,如果鋁價跌破14000元/噸,國內鋁冶煉行業將出現大面積虧損。

㈤ 中國使用最早和時間最長的鑄幣

貝幣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我國最上的原始貨幣主要是「貨貝」。這種貝 生於南海。夏商時期,特別是商代,經濟呈現出繁榮局面,交換的范圍不斷擴大,貿易活動相當發達。出現了商業和商人,開始使用貨幣進行買賣。「貝」——便 我國最早的貨幣之一。

銅幣

金屬貨幣由賤金屬到貴金屬的演變。貨幣金屬最初是賤金屬,多數國家和地區使用的是銅。在中國最早推至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用銅作為金屬貨幣了.
賤金屬與初步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是相適應的,但後來存在貨幣材料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爭奪原材料的問題,而且由於價值量的降低,不適應大宗交易。
隨著貴金屬的開采和冶煉技術的提高,於是幣材由銅向銀和金過渡。到19世紀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金銀復本位貨幣制度時期。
根據歷史推算年代,銅幣使用的歷史時間最久遠。

㈥ 鐵器最早在中國的什麼時期出現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冶煉鐵條

由於該文物2009年才出土,當時只發布了簡報,完整的考古文章2014年才發表,故知名度較低。後經清華大學及牛津儀器公司檢測,鐵條由「塊煉滲碳鋼」鍛打而成,是冶煉金屬。同時碳14檢測顯示兩塊鐵條年代分別為——3090年前、3075年前;理論誤差不超過35年。但由於鐵條銹蝕嚴重,一塊鐵條內部完全銹蝕,另一塊鐵條尚存部分殘鐵。所以實際誤差可能較大。對此,研究人員又對墓主人骸骨及墓葬其他文物進行了碳14檢測,最終認定該墓葬及鐵條的年代為3510年前~3310年前之間(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該文物不僅打破了此前由鐵刃銅鉞(北京市平谷縣出土)保持的「中國最古老鐵器」的記錄,同時也打破了由西周虢國玉柄鐵劍保持的「中國最古老冶煉鐵器」的記錄,意義重大。

㈦ 硬幣的年份

建國以來,我們國家已經發行了四套硬幣,第一套是新中國發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屬分幣,其面額有1分、2分、5分。從1955年至1992年,我國共發行這三種面值的硬分幣75枚。1955年版硬幣其材質均為鋁鎂合金。隨著我國集幣熱潮的高漲,硬分幣漸成集幣者手中的寵兒,其價格日益見漲。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幣的售價已從1990年的幾百元上漲為3000元以上。部分年份的硬分幣發行量非常稀少,只作為旅遊紀念品(精裝)賣給國外遊客,基本上不在國內流通,故現在已蹤跡難覓,其價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幣,號稱硬分幣「五大天王」,每枚收藏價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為集幣者夢寐以求、備受追捧的「珍品」,因為罕見,所以目前收藏市場上見有偽幣,收藏者應謹慎。
從1955年1992年,新中國發行了75枚流通金屬分幣中,1分幣28種,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發行1分硬幣。2分幣27種,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發行2分硬幣。5分幣20種,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發行5分硬幣。由於發行數量及其流通時間長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幣已很難找到,其收藏價值升值潛力均不可低估。有關收藏投資人士認為,在具體操作時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選擇那些發行量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見,但收集起來又比較容易的品種。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這種較為稀罕的品種,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對於那些發行量較大的品種,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獲。
另外,應當指出的是,從1993至2000年,國家又發行了8套精裝硬幣,內裝1、2、5分,1、5角,1元硬幣各1枚。其中的1、2、5分硬幣不參與市場流通,是專供收藏用的,應該具有較大的增值空間,並且有可能成為錢幣中的珍品。
第二套是中國人民銀行1980年4月發行的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面值的金屬硬幣,配合第三套紙幣流通。其中角幣的材質為銅鋅合金,元幣材質為銅鎳合金。這套硬幣從1980年至1986年共七種不同的版別,每年4枚,計28枚。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幣最為稀少,收藏價值較高。其他年份的硬幣在市面上也已不多見,並且價格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第三套是中國人民銀行1992年6月發行的1991版1角、5角、1元三種面值的流通金屬硬幣,配合第四套紙幣流通。其材質分別為鋁鎂合金、銅鋅合金、鋼芯鍍鎳,其中1994年的1元硬幣較少,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鑄幣圖譜》把這枚1元硬幣列為兩星級。
第四套是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製版的1角、5角和1元硬幣,是配合第五套紙幣流通的輔幣。其材質分別為鋁鎂合金、銅鋅合金、鋼芯鍍鎳。
綜上,比較有收藏價值的是:1、硬分幣五大天王,即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2、不參與流通的1993年至2000年1分2分5分計24枚。3、1980年至1986年各年份1角2角5角和1元(俗稱長城幣),計28枚。4、1994年1元硬幣

此外,幫你在網上找了價格表,僅供參考:
中國硬分幣價格表參考
年份 1分幣 2分幣 5分幣
1955 30.00 未發行 30.00
1956 10.00 6.00 8.00
1957 60.00 未發行 10.00
1958 10.00 未發行 未發行
1959 4.00 1.00 未發行
1960 未發行 2.00 未發行
1961 1.00 2.00 未發行
1962 未發行 2.00 未發行
1963 4.00 2.00 未發行
1964 2.00 3.00 未發行
1965-1970 未發行 未發行 未發行
1971 1.00 未發行 未發行
1972 2.00 未發行 未發行
1973 1.00 未發行 未發行
1974 1.00 1.00 1.00
1975 1.00 1.00 未發行
1976 2.00 0.20 0.50
1977 0.20 0.20 未發行
1978 0.50 0.20 未發行
1979 1.00 0.50 350.00
1980 1.00 400.00 400.00
1981 1500.00 1.00 1200.00
1982 0.30 0.30 1.00
1983 0.30 1.00 0.50
1984 3.00 0.30 0.50
1985 0.50 0.30 0.50
1986 0.50 0.30 0.20
1987 0.30 0.20 0.30
1988 未發行 0.20 0.30
1989 未發行 0.50 0.30
1990 未發行 0.50 0.30
1991 2.00 1.50 0.50
1992 60.00 60.00 2.00

㈧ 貴金屬休市時間

國內貴金屬休市時間 一般是:
周六04:00以後,周日全天休市
周一00;00--06:00休市
周二至周五04:00--06:00休市

國外的貴金屬休市時間:
周六04:30以後,周日全天休市
周一00;00--06:00休市

㈨ 常見金屬元素開采年限

計算的結果非常驚人,從2000年算起,最常用礦物資源的大致情況如下:

20年以內「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4類:鉑族金屬(0年,因我國沒有獨立的鉑族金屬礦,該資源完全依賴進口);金礦,(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銻礦(8年);飾面石材(8年);螢石礦(9年);鉻鐵礦(14年);原油(15年);鉛礦(16年);錳礦(16年,這是按國外數據,我國數據為79年);銀礦(17年,若不考慮「伴生礦」,那麼靜態指標為12年);滑石(18年,為年開采390萬噸;若174萬噸年產,則為42年);鋅礦(19年);石墨(19年);錫礦(20年)。

20-5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8類:硼礦(21年);石膏礦(21年,這是按照國際上的數據,按國內數據為224年);銅礦(29年);鎳礦(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氣(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鉬礦(48年)。

50-1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10類:鎢礦(51年);高嶺土(53年);玻璃硅質原料(57年);鍶礦(66年);硫礦(67年);金剛石(67年,這其實沒有意義,中國金剛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鈦鐵砂(70年);鐵礦(81年);鈷礦(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4類:硅灰石(127年);鋁土礦(141年);菱鎂礦(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間「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3類:磷礦(216年);膨潤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靜態指標」耗竭的礦種,有5類:耐火粘土(321年);鉀鹽(345年);稀土礦(380年);芒硝(2205年);鈉鹽礦(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多種礦物資源的耗竭,已經只有數十年和百餘年光景,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數百年乃至千年之遠。目前的常用礦物,只有2種的使用年限超過了「千秋」,還沒有一種能夠達到「萬代」。為了改革以來的20幾年「經濟高速發展」,中華民族已經喪失了千秋萬代。

在「地球村」的時代,中國或許還可以獲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礦產資源?

但在我看來,這仍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幻。世界的礦物資源情況,也絕不可樂。就世界范圍的礦藏的「靜態指標」情況,我的計算如下:

50年內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金剛石(6年);鉛(10年);銀(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鋅(22年);石墨(22年);銻(24年);硫(24年);銅(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鉬(42年);錫(44年);鎳(46年)。50-1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天然氣(64年);鎢(64年);磷(79年);鈦(95年);錳(97年)。100-2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鈾(110年);石棉(126年);鐵(150年)鈷(166年);鋁(192年)。200-300年間將開采殆盡的礦種有:鉑族金屬(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國還可開采19年);膨潤土(216年);煤炭(226年);釩(233年);鋰(242年);鉻(257年)。還可以開采300年以上有:鉀鹽(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嶺土(519年);稀土金屬(1265年);天然鹼(2189年)。

這樣一來,我們便真的可以「大吃一驚」了。從20世紀末算起,上述全球39種重要的礦產資源靜態儲量的耗竭,竟也是這樣「近在眼前」!從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內走向耗竭的就有16種。

1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16+5=21種。

200年內走向耗竭的有21+5=26種。

㈩ 金屬貨幣時期是否可以理解為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

春秋之前一般都是用貝幣或者乾脆是以物易物,但也有少量的金屬貨幣。北宋出現的交子是最早的紙幣,但這並不意味著金屬貨幣就退出使用了,就現在還有1元的硬幣呢。那年代,交子最開始是再四川流行,然後推廣到全國。宋的貨幣基本都是鐵錢,很重,而宋商品經濟發達,所以使得紙幣發展出來。在之後的歷朝也是發行紙幣的,不過,不是太願意用,特別是明,使用的是銅,重量輕了,而且,那年頭紙幣沒有控制,純粹是想怎麼發就怎麼發,信譽度不行,所以一般民間使用都是白銀或者銅錢————明朝,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白銀都在中國。 還有補充一點,電視劇都是腦殘,一張銀票隨便就幾百萬的面額,純粹吹牛逼了,清政府乾隆後期一年收入才二千多萬兩白銀,你個人隨便就拿了好幾張幾百萬的銀票,你覺得可能嗎? 那年頭銀票發行額到50兩就是很牛逼了,一般都是幾兩而已(皇帝賞賜功臣額外單獨印刷的不算,那種市面也不流通)。

純手打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金屬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