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分為那四個階段,分別於什麼時候起止
1、原始社會
距今15000~10 000年至8000年,原始社會亦稱「原始公社」、「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人類產生的過程也就是原始社會形成的過程。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力極其低下是原始社會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勞動的結合方式主要是簡單協作,人們之間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別、年齡實行的自然分工。人們單身無力同自然界進行斗爭,為謀取生活資源必須共同勞動,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
2、奴隸社會
中國歷史的」奴隸社會「階段以公元前16世紀商高祖上甲為起點,以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
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了剩餘。剩餘產品的出現,一方面為一部分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文化科學活動提供了可能,從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私有制的產生准備了條件。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社會產生。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和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社會形態即為奴隸社會。
3、封建社會
從秦朝開始到1840年鴉片戰爭。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
4、近代社會的探索
從清朝末期到共產主義的誕生。
經濟領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近代相對於傳統而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四史的年限擴展閱讀:
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❷ 把前四史讀精通,大概要花多長時間呢 有朋友讀過嗎
精讀一本都要一個月。最主要是古文非專業人士閱讀不暢,另外有些歷史背景,人物要查工具書
❸ 黨員學習的四史,為什麼說四史時間上跨越500年
現在正是黨員學習的階段,每個黨員都要認真的學習現在的時代。
❹ 中國近現代當代史的劃分時間是多少
傳統觀點:1919年五四運動;新觀點:1949年新中國成立。
1、傳統觀點,近代史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現代史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新中國成立 。
因為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革命從此成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同盟軍,不再是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同盟軍,這就是說中國革命的性質從此由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2、新觀點,近代史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現代史(當代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
因為: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由半殖半封變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4)四史的年限擴展閱讀
近現代史的劃分,主要由中國社會的矛盾決定的:
1、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2、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
3、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近代史
❺ 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時期劃分(時間界限 階段特徵)謝啦。
歷史時期劃分
1840:中國進入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19:新民主主義時期
1949~1954:過渡時期
54-76: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公社、大躍進、文革、時期)
1976-今: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
主要階段特徵:
1、春秋戰國時期:
是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確立時期),是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是我國民族融合的高潮。
2、明清(前期)時期:
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時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二、判斷下列歷史事件的時間
1、下列歷史事件最早不可能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是:
(1)建立縣制;(2)鐵器;(3)原始瓷器;(4)初稅畝;(5)司南;
(6)《石氏星表》;(7)《黃帝內經》問世;;(8)楚辭;
(9)《詩經》;(10)散曲在民間興起;(11)《人物龍鳳圖》;
2、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後順序:
(1)甲骨文(2)小篆(3)隸書(4)楷書(5)草書(6)行書
3、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後順序:
(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存天理,滅人慾(3)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5)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6)致良知
4.你在唐朝能看到的現象有:
(1)曲轅犁(2)灌鋼法(3)青瓷(4)白瓷(5)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
(6)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7)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8)我國絲綢開始遠銷亞洲、歐洲(9)我國瓷器開始大量遠銷國外
(10)火葯開始用於軍事(11)交子(12)商幫(13)市坊界限被打破
5、下列事件最早出現在明清時期的是:
(1)蔡侯紙(2)膠泥活字印刷術(3)(4)火葯廣泛用於軍事(5)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6)《九章算術》成書(7)珠算(8)簡儀(9)《授時歷》(10)《齊民要術》(11)《農書》
(12)《農政全書》(13)《黃帝內經》編定(14)《傷寒雜病論》(15)《本草綱目》
(16)散曲在民間興起(17)漢字發展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18)《女史箴圖》
(19)《送子天王圖》(20)《清明上河圖》(21)中國戲曲藝術成熟(22)京劇形成
階段特徵:
1、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
2、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為半殖民地。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新的經濟。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特徵: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瓜分領土和資本輸出的狂潮,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2)中國社會兩大矛盾合流,中國人民的斗爭更加激烈,彼此起伏,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3)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掀起了一系列救亡運動,終於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4)清政府被迫進行「改制」,以應付內外危機。
4、辛亥革命後到五四運動前國內政治斗爭的焦點是共和與反共和的斗爭;實質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這一時期,中國革命發展的特點有:
(1)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2)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3)資產階級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4)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5)斗爭方式:議會斗爭→武裝斗爭
5、認識甲午中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分水嶺作用
(1)從列強侵華來看
①侵華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②列強在中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戰前主要為英法,戰後日本加入爭奪行列,逐漸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之一,19世紀末,逐漸成為幾個帝國主義共同瓜分中國的局面;③列強關系發生變化,戰前以勾結為主,戰後以爭奪為主。
(2)從中華民族危機的程度來看:戰前列強爭奪中國鄰國和邊疆,戰後掀起瓜分狂潮。
(3)從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看:戰前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戰後得到了初步發展。
(4)從民主革命的進程來看:①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轉變為民族資產階級;②探索的內容發生了變化,由「器物」變革發展到「制度」變革,維新與革命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③開始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更多的階級階層投身於愛國救亡的行列。
❻ 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時間劃分
古代史-1840年鴉片戰爭-近代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現代史
❼ 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如何劃分
3個階段,分為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階段:原始社會(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2、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3、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
(7)四史的年限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❽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時間段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共計:268年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自商朝算起約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000年,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4700年(中國人常說的5000年歷史是存疑的)。
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商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民主共和思想推翻帝製成立中華民國。
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戰爭,融合並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華夏各族人民開疆擴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❾ 史記什麼時候寫的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又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