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義務教育有幾年
十二年,在義務教育期間,書本費學費以及午餐和早餐都由政府負擔,前提是讀公立學校。
⑵ 日本是實行多少年義務教育
日本和中國一樣,也是9年制義務教育。所不同的是,日本的小、中學,只要支付午餐費,至於學費、書本費什麼的都不用交。
⑶ 日本的免費義務教育是幾年
二戰失敗後的日本在1947年實施《教育基本法》。是9年免費義務教育。
1945年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從這時起,一直到1951年 9月簽訂舊金山和約,日本一直處於盟軍(實即美軍)的佔領狀態。日本政府根據佔領當局的旨意並迫於國內民主勢力,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進行所謂民主改革,同時也對戰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
戰後的教育改革,美國教育為樣板確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制度。1946年 3月,美國教育使節團抵達日本,提出了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報告書。日本政府於1946年8月成立教育制度刷新委員會。該委員會以美國教育使節團的報告書為基礎,依據1946年11月公布的《日本國憲法》的精神,草擬《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並提交國會,以立法程序通過,於1947年 3月31日公布。根據這兩個教育法律及稍後公布的其他教育法律、法令,實施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用了 3年多的時間,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學制和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級各類學校也獲得顯著發展。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周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學年最少有210日為上課日,但是大多數公立學校會撥出大約三十日,作為學校節日、運動會和非學術上的儀式(特別是一些鼓勵合作和學校精神的儀式)。扣除這些活動和星期六半日上課的日數後,上課教學的時間每年約有195日。
⑷ 學生在日本接受義務教育時間為多少年
無論是哪國學生,只要在日本就讀,就應完成12年的義務教育。
⑸ 日本的義務教育開始於哪一年
1947年3月 31日作為法律第25號正式公布實施了教育基本法,規定了義務教育的年限為9年.
簡介;
日本社會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般有三種類型的教育可供選擇:第一是進入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進入私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或是到不合文部科學省標準的私立學校。
雖然義務教育只到中學校畢業為止,仍有超過90%的學生會進入高等學校就讀。超過250萬的學生會進入大學或學院深造。在過去,進入高等教育被描述成「地獄般的」和「戰爭般的」。不過由於近年來日本出生率的下降,適齡學童越來越少,這個現象開始改變。現在學校開始競爭努力招收新生。不過許多學生仍然在正常課程之外,被送進補習班學習。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幾千個小島所組成。從7世紀中葉以後,日本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日本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體系。1868年的明治維新, 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全面學習西方,實行了包括教育在內的一系列的改革,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了道路。20世紀初, 日本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強軍國主義的同時,積極興辦職業教育,重點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對戰前教育體制進行了全面地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日本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⑹ 日本什麼時候開始實施9年義務教育的
各從渠道經費收入總和再作比較如下:「九五」與「八五」期末,普通高校和高中階段各渠道經費收入總和的增長幅度為239.54%和156.88%,而義務教育的各種經費總和五年來增長為72.69%,其中農村義務教育增長為50.49%。由此可見,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當前的困難狀況是與財政投入之不足和各類教育投入比例之顛倒密切相關的。 當我們呼籲財政應加大投入時,總會聽到「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這句話的回聲,並要求社會各界理解國家的困難,爭取多方投入。1995年各級財政撥款給的撥款為548億元,由其他渠道的經費收入(教育費附加、社會集資、雜費、校辦產業、勤工儉學等等)為513.9億元占總數的48.39%元,2000年,預算內撥款為1085.07億元,由其他渠道的經費收入為748.76億元,占總經費的40.83%。可見由非財政渠道投入的經費比例占總數的40—48%的比例,足以反映了政府對普及義務教育責任的弱化,這是不符合教育法中關於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及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的法律規定。 這里,提供一些發達國家他們在早年興辦義務教育的情況以供借鑒。 德國在1919年實行8年義務教育,職業義務教育到18歲,18歲前全部免費,家庭困難的還可申請生活補貼;1973年起延長到10年,目前是12年義務教育。英國自1880年實施5-10歲免費義務教育,1918年延長到12歲,1944年延長到15歲,1972年普及了11年免費義務教育,對己結束了義務教育但未能升學的青年實行繼續免費教育直到18歲。法國在1925年全國基本普及初等義務教育,1936年延長到8年;1967年延長到16歲,除免費外還給交通、醫療補助費。日本在1900年開始實施4年免費義務教育,1907年實行6年免費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7%。二戰後,1947年實施9年免費義務教育。1963起對不論是國立、公立或私立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全體學生免費提供一切教課書,一些地方還提供學慣用品和交通補助費。 其他國家如韓國,1948年確定初等教育的免費原則。由於當時財政十分拮據,便以制定地方教育稅法來確保順利實施。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便免費提供教課書。1983年起先從偏僻地區開始逐步推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 可以認為德、日兩國在二戰以後的經濟情況是處於絕對的貧困,而英法兩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濟實力也遠稱不上富裕。我認為我們不能自嘆貧窮而放鬆對義務教育的責任,尤其是在我們年年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應該拋棄「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這句老話。此外,韓國的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先從偏僻地區開始(其他地區的初中教育還需家長承擔一定的學習費用)。越南對邊民首先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免費醫療,使邊區少年兒童基本無失學。他們的這些做法都是有利於邊區的穩定和發展。孟加拉國對八年級以下的女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優先解決了女童的失學問題。 據全球教育報告——2000年資料,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投入不足的嚴峻情況:96年,國際上平均每個小學生由政府支出的教育經常費用與該國人均g.n.p相比所佔比例,經統計的127個國家的平均值為12.75%。全世界127個國家中只有十個國家低於這個比例,我國是其中之一,我國的這個比例為6%。 為了解決長期以來鄉鎮為主籌措教育經費的窘迫,從今年4月起,國務院作出了調整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規定。即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從鄉鎮轉到以縣為主。由縣統
⑺ 日本哪年開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咨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准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准,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范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盡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松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准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2002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⑻ 日本是九年義務教育還是十二年義務教育,我國什麼時候開始十二年義務教育
日本是九年義務教育。我國仍是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的計劃還在討論中。
十二年義務教育,是指將高中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范圍之內從而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中國已經有個別地區試行了這一措施,但主要還集中在沿海等發達地區,沒有大范圍普及。有政協委員提議要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對此,社會各方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因此,關於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提案還在進一步論證之中。
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省市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
⑼ 日本義務教育是九年還是十二年
指近代日本的普通教育。日本於1872年制定學制,宣布了「國民皆學」的目標。1879年《教育令》規定八年學齡期間有義務最少受16個月的普通教育。1886年頒布的《小學令》規定實行普通小學四年義務教育,1907年延長為6年。第二次大戰前,義務教育與服兵役、納稅同樣,被視為「臣民」對國家的義務。戰後日本憲法規定,「一切國民皆有依據法律規定,按其能力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負有讓其子女受普通教育的義務」。戰後的義務教育延長為小學和初中共9年,其宗旨是以兒童、青年的學習權利為中心,保障國民受教育的權利。現行教育法關於義務教育的規定是:①學齡兒童、學生的父母及保護人有讓學齡兒童、學生就學的義務。②市町村、都道府縣有開辦學校的義務。③不徵收學費及其他雜費。④市町村等有義務援助和獎勵兒童、學生就學。 望採納!!
⑽ 日本有義務教育嗎,有的話是幾年至的
您好,日本也是義務教育制度,採取的是6、3、3、4制。小學6年,初國3年,高中3年,共11年的義務教育。日本的義務教育是開始於1947年的。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