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茶有哪些歷史淵源
黃茶是我國特產,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不同的觀察方法卻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正因為如此黃茶所有的那些歷史淵源,在歷史上最早記載的要從黃茶概念開始。 歷史的黃茶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眾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如上面所說的因鮮葉具嫩黃色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採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色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 黃芽茶 原料細嫩、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黃小茶 採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的遠安鹿苑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黃大茶 採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㈡ 茶被發現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距今應該是五千年的歷史了,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
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滿意請採納
㈢ 簡述黃茶的起源史,黃茶有哪些,怎麼分類
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觀察方法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
黃茶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遠安黃茶;如溈山毛尖、平陽黃湯、雅安黃茶等均屬黃小茶。三峽庫區蓄水以後,秭歸山區常年霧氣籠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秭歸黃茶,也屬於黃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廣東大葉青則為黃大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
㈣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干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葯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葯一樣,採集鮮葉曬干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製成了黃茶。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㈤ 黃茶可以存放多長時間
黃茶的時間比綠茶長點。黃茶多採取捂黃的技術,微發酵,所以比綠茶長個一年左右。綠茶存得再好一年半後會發黃,黃茶兩年半沒啥問題。
㈥ 茶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
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㈦ 茶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制茶歷史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四)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綠茶製造工藝。
(五)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出現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由來和演變
唐、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採摘而成的茶,與後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現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在茶葉製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後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製法,再紅茶製法,從而悟出了青茶製法。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於清咸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岩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六)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註:「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由於制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制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採用了機械化生產。
㈧ 我國六大茶類分別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一、綠茶
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自茶葉正式作為飲料後,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當時加工方法較為簡單,通常是把野生茶樹上的芽葉採回後,稍微輕揉,曬干後即為飲用。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綠茶製法開始。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
綠茶炒青製法的精細工藝是在明代形成的。關於炒青綠茶製作方法,雖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記載,但炒青綠茶的製法起源於12世紀末葉,在明代形成。利用乾熱來發揮茶葉的香味,從此綠茶品質有了更大提高。精細的炒青工藝在明代顧元慶《茶譜》、許次紓《茶疏》中都有評述。這種炒青加工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二、黃茶
現行黃茶的全套生產工藝,約於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
關於黃茶起源,據史料推測,它在公元七世紀就已有生產了。但當時黃茶不同於現在我們說的黃茶,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黃芽茶樹品種的芽葉製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而現在所說的黃茶類,是指經過改進,在綠茶製作程序中加入「悶黃」工藝逐漸演變而來的。在綠茶炒青製造實踐中,鮮葉殺青後若不及時揉捻,或揉捻後不及時烘乾或炒干,堆積過久,都會變黃;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過長,也都會發黃。所以在炒制綠茶的實踐中,就會有意或許無意地發明出了黃茶類茶。這一全套生產工藝,是在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的。如黃茶類中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黃大茶,即創制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歷史。
三、黑茶
黑茶當是在明末清初開始製造的,比黃茶為遲。
「黑茶」兩字在宋神宗熙寧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現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明會典》亦有載:「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勿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運至漢中府辨驗真假黑黃斤篦。」但16世紀以前的這些記載中的「黑茶」是指由綠毛茶經過加工作色得來的,與我們現在所說「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公元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干製成曬干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復雜,當於黃茶之後。
四、紅茶
「紅茶」一名,始見於明代劉基所撰《多能鄙事》一書(15-16世紀間),陳椽《茶業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魯茲神甫於1556年到達中國,1560年左右回國後著書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呈紅色即指紅茶湯。可見1560年以前,就有紅茶了。1607年荷蘭東印度海船首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故可結:福建武夷山首創小種紅茶,時間是在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之間。
首先創制的是小種紅茶,由炒青發展而來。日曬代替殺青,當是在炒青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揉捻後發現葉色變紅更快,於是逐漸認識了變色的規律。後在揉捻結束堆放片刻,使其發紅更明顯,質的變化更大,而後炒和烘,則色香味完全改變。工夫紅茶是在小種紅茶基礎上演變而來,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載有小種和工夫的茶名。小種紅茶是鮮葉加工復雜,毛茶加工簡單;工夫紅茶則相反,簡化鮮葉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紅茶。
五、白茶
「白茶」一詞,有多重含義。現在我們所說白茶一般是指微發酵茶,以「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為加工工藝,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約起源於明代中期,清嘉慶年間(1792-1821年)開始其工藝不斷發展,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據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後所著的《東溪試茶錄》中記述,白茶宋代已有,但是當時白茶是指由一種叫白茶茶樹品種製成的白茶,其製法與綠茶製法大體相同,並蒸壓成團茶。直到明代,以「日曬」為主的白茶製作方法開始出現。明代田藝蘅所著《煮泉小品》(公元1554年)中有載:「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這就類似於現代白茶的加工工藝中「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
據《福建地方誌》和茶葉專家張天福《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制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製成銀針,但芽頭瘦小白毫不顯。約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茶樹良種後,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白牡丹繼白毫銀針之後,最早創制於建陽水吉,後傳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開始創制白牡丹。
而陳椽在《茶業通史》根據相關史料認為,白茶是在19世紀50--60年代創制的。
六、青茶
青茶種類很多,製法繁簡差異很大,故關於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程啟坤等(2004年)認為,武夷茶的加工工藝,在《王草堂茶說》中有詳細的記載:「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武夷炒焙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此著作成書於清代前期(註:確切年代不可考,一般認為是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因此武夷茶這種獨特工藝的形成,在此時間之前。茶學專家陳椽有考,安溪青茶是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創制的,烏龍青茶是在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開始生產的。
青茶製法是從綠茶結合紅茶發展而來,先日光萎凋而後炒青、揉捻及烘乾。當時工夫紅茶品質下降,綠茶遭到印度紅茶沖擊,銷路都不好,影響人民的生活,這就推動了制茶技術的革新,青茶隨之出現。
㈨ 黃茶的歷史沿革
黃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觀察方法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徵,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和在眾多消費者中,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如上面所說的因鮮葉具嫩黃色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採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色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