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秋戰國時期是幾幾年
春秋戰國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戰國(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
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
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
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㈡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 幾幾年
春秋時間: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動遷東周開始的一年)
止於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間:開始於公元前475年,
止於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六國)
㈢ 「春秋」「戰國」的各自起止時間
春秋的起止時間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的起止時間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春秋: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2、戰國: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志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3)戰國的年限擴展閱讀: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
秦國於武王二年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楚國一直以令尹為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國次一級的武官為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秘書稱御史,並有監察之任。
㈣ 戰國時期,各國的年份怎麼算的
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各自的紀年法,都是按照某一位君王即位的年次來計算。
比如公元前640年,分別是:魯僖公二十年;秦穆公二十年;陳穆公八年;蔡庄侯六年;鄭文公三十三年;宋襄公十一年;楚成王三十二年;齊孝公三年;晉惠公十一年;燕襄公十八年;衛文公二十年;曹共公十三年;杞成公十五年。
同時,作為名義上的王室周王室也是以此方法計算(可以將它看做另一個諸侯國)。公元前640年除了是以上的諸侯年份外,還是周襄王十二年。個國家紀年法之間互不統屬。
秦朝一樣,只不過統一為秦始皇(或秦二世)xx年(秦沒有滅掉衛國,在前209年以前,還有衛x君xx年,只不過衛國名存實亡,此年份基本被忽視一樣)
漢武帝時才開始採用年號紀年法,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元封」(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
純手打,求採納!!!
㈤ 戰國時代有多長時間
戰國時代始於公元前五世紀二○年代的前四八○年,終於公元前三世紀七○年代的前二二一年,凡兩個半世紀。本世紀正是戰國時代中期,全中國陷於混戰。各強大的封國國君,先後升級,改稱國王。西方邊陲野蠻落後的秦國,因公孫鞅變法,革新內政,迅速成為強權。國際上第一流的外交家蘇秦倡議南北合縱,聯合抗秦,張儀則倡議東西連橫,分別跟秦和解。國際關系翻雲覆雨,縱橫捭闔,詭異莫測,是一個斑斕繽紛的世紀。
㈥ 春秋戰國時間
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是所謂春秋的開始(五霸),直到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前475(周元王繼位)至前221(秦朝建立)為戰國時期(七雄)。供參考。
㈦ 春秋戰國時期是什麼朝代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㈧ 春秋戰國的具體斷代時間
春秋戰國的斷代,一般有這樣幾種:
1、以《春秋》絕筆為限。孔子做春秋,至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停筆,是謂「春秋絕筆」,因此有的學者就以此為限,公元前481年及之前為春秋,公元前480年及之後為戰國。如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即訖至公元前481年,周谷城《中國通史》則以公元前481年為春秋,前480年為戰國。而楊寬《戰國史》起自公元前481年,其實也是採用了這個斷限。
2、以《史記·六國年表》紀事為限。《史記·六國年表》記述戰國之事,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為開端,所以有學者以這一年為春秋、戰國之分界。即公元前476年及以前為春秋,公元前475年及以後為戰國。這一說法影響極為廣泛,如郭沫若《中國史稿》、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白壽彝《中國通史》都採用這一斷限,現在通行的人教版、北師大版中學歷史課本也採用這一說法。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課本 中國歷史年表
3、以《資治通鑒》紀事為限。《資治通鑒》開篇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為開端,所以有學者以這一年為春秋戰國之分界。即公元前404年之前的時期為春秋,以公元前403年及之後的時期為戰國。比如範文瀾《中國通史》、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都採用這一說法。
4、以標志性事件——即三家分晉——為界,三家分晉發生在公元前453年,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之前為春秋,公元前453年及之後為戰國。這一說法提出較晚,是1979年金景芳在《中國古代歷史分期商榷》一文中提出的,不過影響還是挺大的。現在一般說起春秋戰國分界,一般都說是三家分晉。顧德融、朱順龍所箸《春秋史》就採用這一斷限。
除以上四種影響較大的說法之外,還有以《左傳》紀事為限的,也就是以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為限的,不過採用的人不多。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的斷限有多種,到現在並沒有一個壓倒性的說法。但是,無論何種斷限,總是將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緊緊相連,決沒有「中間空了幾十年」的說法。
易中天這種講法,我懷疑他是對春秋和戰國採取了不同的斷限,比如春秋時期的斷限採取《春秋》紀事,斷在公元前481年,戰國卻採用三家分晉為限,斷在了公元前453年,當然其中就空出了好幾十年。——但很可惜,這種混搭的斷限是錯誤的。
PS:春秋和戰國當然不同,完全不同,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但這種變化,是從很早就開始了(甚至在西周宣王時期就開始醞釀),然後經過將近三百年的演變,最終舊制度(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全面崩潰,最後才成了戰國,絕非是在哪一時刻一不留神突然一下子從春秋變成了戰國的。
㈨ 戰國時期的時間
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
㈩ 戰國時期持續了多長時間
戰國時期持續了254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戰國分為春秋亂世、百家爭鳴,大秦帝國的崛起。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
而在兼並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涌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秦國於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
戰國各國都吸收春秋時君權下替的歷史教訓,建立新的官僚體制以糾過去宗法貴族把持國家大權之失。
戰國時中央最高的官吏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長,治理朝中百事,對大小官吏有賞罰之權。各國都置此官,但名稱上略有歧異,有些國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類的舊名。有的國家稱為宰相,秦有時不置相邦,而設左、右丞相。
較相邦為低並分掌各種具體職務的官吏,有主管民政、軍事和工程事務的司徒、司馬和司空(見三有事),有管理刑罰和辭訟的司寇或司理。還有專管農業、手工業、山林資源的司田、工師、虞師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