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購入價值150萬設備,預計使用壽命5年,不考慮凈殘值,該企業按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稅法規定採用年限平均法
好像不能完全抵稅,這里就當完全沖抵稅計算了
第一年
會計上折舊=150*5/15=50。可抵稅50*15%=7.5。
稅務上折舊=150/5=30。可抵稅30*15%=4.5。
暫時性差異:7.5-4.5=3。
因為會計核算中多沖減了稅,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
第二年
會計上折舊=150*4/15=50。可抵稅40*15%=6。
稅務上折舊=150/5=30。可抵稅30*15%=4.5。
暫時性差異:6-4.5=1.5。
因為會計核算中多沖減了稅,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1.5=4.5
第三年
會計上折舊=150*3/15=50。可抵稅30*15%=4.5。
稅務上折舊=150/5=30。可抵稅30*15%=4.5。
暫時性差異:4.5-4.5=0。
不產生差異,只累計以前的,記遞延所得稅負債4.5
第四年
會計上折舊=150*2/15=20。可抵稅20*15%=3。
稅務上折舊=150/5=30。可抵稅30*15%=4.5。
暫時性差異:3-4.5=-1.5。
記遞延所得稅負債4.5-1.5=3
第五年
會計上折舊=150*1/15=10。可抵稅10*15%=1.5。
稅務上折舊=150/5=30。可抵稅30*15%=4.5。
暫時性差異:1.5-4.5=-3。
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3=0
第五年時候稅務上的和會計核算中平衡。
② 如果公司所有的固定資產都採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會有什麼問題
因為國地稅採用的是平均年限法,如你採用其他,那你每年就納稅調整哦。
③ 固定資產折舊平均年限法優缺點
優點: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各個時期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大致相同的固定資產。缺點:由於平均年限法只著重於固定資產使用時間的長短,不考慮固定資產使用的強度和效率,因此,每期折舊費用總是相等的。如果某一年使用率高,生產的產品產量增多,那麼每一單位的產品分攤的折舊費用勢必降低,產品單位成本就下降:反之,則上升。所以用平均年限法分攤固定資產成本,看似各年平均其實並不均勻。
④ 小規模企業為什麼適用於平均年限法折舊
平均年限法,又稱為直線法,該方法是將固定資產的折舊金額均衡地分攤到各期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是等額的.企業在具體選擇折舊方法時,既要考慮會計處理的方便與否,折舊抵稅的效應,又要考慮企業的現金流量及資金時間價值對折舊方法的影響。
1.直線法折舊,會計處理比較簡單,每期計提的折舊數是相同的。不需要進行繁瑣的計算。
2.抵稅方面,對於小企業來講稅務局通常規定使用直線法,如果選用其他方法進行計算折舊,稅務局在所得稅審查時都會要求調整。這對於小企業是不利的。
3.現金流及資金的時間價值的影響分析
對於小企業來講,固定資產的總額以及所佔資產的比重都比較小,由此折舊方法的選擇對於現金流量以及時間價值的影響不太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選用平均年限法比較適合小企業
⑤ 年限平均法與工作量法的使用范圍有何不同
平均法是最簡單的折舊方法,是按照年限平攤應折舊總額。
工作量法是按照會計分期的工作量來折舊的,相對更精確,更合理,因為固定資產的折舊速度應該跟他的工作量直接相關的,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⑥ 是否不採用年限平均法
不能斷定.固定資產有變化時,就是採用年限平均法,折舊額也有可能不一樣的
⑦ 請問: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方法,如果採用平均年限法和年數總和法,它們對企業的利潤有影響嗎
1.通俗講平均年抄限法指在預計使用年限內,每年提取的折舊相等;年數總和法指每年提取的折舊不等,一年比一年少,具體先計算出年度總和數,再將應提總折舊除以年度總和得相等的若干份,則最後一年折舊為1份,倒數第二年折舊為兩份------依此類推.
2.例:一設備原價1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5年.殘值率5%,總折舊應提10000*(1-5%殘值率)=9500元則折舊計算:
(1)平均年限法:
每年=9500/5=1900元
(2)年度總和法:
年度總和=1+2+3+4+5=15
折舊份額9500/15=633.333元
第1年折舊=633.333*5=3166.67元
第2年=633.333*4=2533.33元
第3年=633.333*3=1900元
第4年=633.333*2=1266.67元
第5年=633.333*1=633.33元
⑧ 什麼是年限平均法,有何優缺點
年限平均法,又稱直線法,是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均衡的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每期折舊額都是等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