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平貝母採收年限

平貝母採收年限

發布時間:2021-07-08 01:22:49

㈠ 平貝母的繁殖技術

平貝生命力強,繁殖率高,即可有性繁殖,又可無性繁殖。有性繁殖一般需要6年左右才能收獲,無性繁殖1~2年即可收獲,所以生產上多採用無性繁殖,即用磷莖栽培的方法。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貝母地上植株枯萎時挖取鱗莖,按大、中、小分開,隨挖隨栽,如不能及時栽種應用濕沙或濕土埋藏。栽培時間應在新根及新生芽分化前栽培完,否則影響新根、越冬芽及子貝的生成及分化,而影響來年的生長及產量。栽前將種子用篩子篩選,分大、中、小三個等級,挑出破損、有病的鱗莖。分級栽種,鱗莖大小一致,植株的生長一致,採收期也一致。一般大貝栽後一年採收,中貝栽後二年起收、小貝栽後三年起收。平貝母植株矮小,又無分枝適宜密植。適當的密植能增強平貝的抗旱能力,提高產量。
種子繁殖
用鱗莖和種子繁殖。以鱗莖繁殖為主。
1.鱗莖繁殖在6月份收獲鱗莖時,按大、中、小分成3級,大的加工入葯,中、小者作種栽,分別栽種。分級的好處是,生長一致,便於栽培管理和採收。條栽,中等的種栽按行距5~10厘米,株距5厘米,小的種栽按行株距5厘米×3厘米,栽後覆土5~6厘米,澆水,然後在畦面上撒2~3厘米厚的土糞,以保持土壤水分。畝栽種量300~400公斤。在生產中還常使用「分瓣」和「切瓣」的方法。分瓣是將鱗莖上的鱗片再分成2~4瓣,進行栽種。切瓣是將長形的貝瓣橫切,寬形的貝瓣縱切,切成每塊長10~15毫米,寬7~10毫米。每瓣由不定芽形成一至數枚新個體。
2.種子繁殖春播、秋播均可。6月份果實成熟,種子採下後稍干,立即播種,翌年春出苗;春播的種子,需砂藏層積處理。播種時在畦面上按行距10厘米,深0.5~1厘米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薄薄一層細土,稍加鎮壓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4月中旬幼苗出土,5月下旬生長基本結束,小鱗莖進入夏眠。1~3年生苗都只有1片線形葉,4~5年生苗有3~9片葉,地下鱗莖直徑達0.5~2厘米,第6年開始抽莖開花。 1.選地與整地
選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栽培。忌鹽鹼土和粘和重土壤,低窪易澇或乾旱地均不農宜載植。最好靠近水源,以利灌溉。春季,地化凍後,進行翻、耙地、整地要細致。按寬1-1、2米,作業道50厘米作畦。將畦面7-8厘米深表土撮到作業道上,使畦成為平底的畦槽,之後用滾子壓實成為硬底,這樣做,便於收獲,防止遺漏,並能起到保水保肥作用。畦底壓實後,上面平鋪5-7厘米厚的底肥,以豬糞為好,馬糞、腐殖土也可。每畝可摻入20-25公斤過磷酸鈣,用的農肥必須充分腐熟並篩細再施入。底肥上再蓋2-3厘米厚的土即可栽植。
2. 種子種植
選生長4-5年健壯植株,平常要加強肥水管理體制,並在植株旁插些蒿桿或樹枝為立架,使時卷須攀援其上,以免風折。5月份開花結實,5月下旬(小滿)地上植株即漸枯萎,但果尚不成熟,可連帶果收起,存放於通風處待其後熟,注意防霉。干至果由綠變黃,果縫裂開時,將果摘下,搓出種子,以待播種。
3. 栽培方法
在施完底肥,鋪好畦土的畦上栽培,採用橫畦條播,大、中貝行距5~10厘米,株距5厘米,小貝行距5厘米,株距3厘米。播栽完後將根據種栽大小覆蓋4~6厘米腐殖土,覆蓋後摟平。然後在床面上覆蓋2~3厘米的蓋頭糞,以保證土壤疏鬆,保持水分,增加土壤肥力,緩解土溫的變化,保護平貝母安全越冬。
4.摘花蕾
貝母現蕾後,如不留種,應及時,全部摘除,以免浪費養分,促進鱗莖生長發育,如計劃留種,可適當疏蕾。
5. 追肥
根外追肥:將肥料按稀濃度比例溶於水中,然後採用澆水方式施入,如有噴灌或滴灌更為方便。施氮肥濃度一般低於0.3%,尿素的濃度可稍高些,在0.3%~0. 6%,可在平貝母出苗前或展葉前施入。展葉現蕾期,可選擇使用0.2%磷酸二氫鉀或0.2%硫酸鉀或1%過磷酸鈣溶水後濾去殘渣,噴在苗上。也可使用各種水溶性微肥、各種葉面肥料和各種生物菌肥(如EM菌),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研究發現,通化產的EM菌300倍液可延長平貝母生育期1周左右,施用EM菌的平貝母植株,葉片濃綠,病害較輕,地下鱗莖較大,產量較高。
根側追肥:(1)點播和條播地 在平貝母出苗後,展葉前,在行間開淺溝(隔一行開一行)追施充分腐熟的餅肥,每平方米100克,對2千克清水,澆施入溝內後覆土。也可追施磷酸二銨每平方米100~150克或尿素100克,均勻地撒施入溝內覆土。
(2)撒播地 在春季土壤化凍後平貝母出苗前,及時清除覆蓋物,每平方米均勻地撒施磷酸二銨100~150克,然後用耙子在畦面反復摟幾次,使磷酸二銨與土壤充分結合。或於小貝母出苗後,每平方米撒施磷酸二銨100~150克,或尿素100克,施後立即澆水,使肥料溶化後滲入土層中,但應注意澆水量不宜過多,防止肥料滲入土壤下層,作物不易利用。 遮蔭作物平貝母是早春植物,喜涼爽濕潤氣候,怕乾旱炎熱、早春溫度在4℃時即萌發出土,溫度在13℃~16℃時進入生長茂盛期。從出苗到枯萎只有60天左右生長期。平貝母植株枯萎後有遮蔭物更有利於鱗莖更新芽的分化與子貝的分生生長。如果地面裸露,容易造成雜草叢生、影響平貝母正常發育。遮蔭作物以大豆,矮生豆角類為好,一般不影響平貝生長,其根瘤還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有利於平貝母生長。同時大豆枝葉繁茂遮蔭能力強,能控制雜草生長。

㈡ 一畝貝母能收獲多少斤

貝母,品種較多,根據產地、外形及療效等區別,有浙貝母、川貝母、伊貝母、平貝母四類。川貝母按形狀不同又分為松貝、青貝、爐貝和奉貝,通常以松貝質量最優而具。畝產量150公斤左右。

一、栽種
栽培鱗莖在6月上旬至中旬進行,先將鱗莖大、中、小分選,直徑大於0.8厘米的為大鱗莖,0.4—0.8厘米為中鱗莖,小於0.4厘米的為小鱗莖。選好後按大、中、小分別栽種,栽種方法均勻撒播,株距2—3厘米,每667平方米要大鱗莖300公斤,中鱗莖200公斤,小鱗莖100公斤。播後覆土3厘米,摟平床面,中部略高,以防積水,實際生產中基本上都栽種鱗莖,很少有播種種子的。
二、種植遮陰作物
平貝母喜冷涼濕潤的環境條件,6月上旬貝母成熟後,天氣進入高溫期,為防止入夏陽光直射地面,地溫增高,在新芽分化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在播種後或老貝母成熟後及時種植遮陰作物。選擇遮陰作物的原則是,遮陰作用強,根系少,對貝母生長發育影響小,不是貝母病害的寄生,又能增強土壤肥力。產區選擇大豆和蘇子作物為遮陰作物。
三、除草
地溫2—4℃平貝母就能出苗,噴施新高脂膜,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保護禾苗茁壯成長。出苗比雜草早,雜草後期生長快,避免拔大草傷貝母影響貝母生長,植株成熟死亡後,可淺鏟1次,以不傷鱗莖為准,一般貝母生長期間拔2次草即可。為了保證養分能滿足根部發育的生理需要,可以按每100公斤液體中加入葯材根大靈膠囊1粒,攪拌溶解後葉面噴施,使地下營養運輸導管變粗,加大養分輸送量,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有效物質含量大大提高,達到增產豐收的願望。
四、防治病害
銹病,葉背、葉柄、莖基部出現許多褐色孢子群,病重時貝母早期枯死。防治方法是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地上殘株,發病前噴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新高脂膜防治。灰霉病,葉綠葉尖出現水浸狀病斑,後期枯萎死亡,防治噴500倍液的代森銨+新高脂膜防治。

㈢ 平貝母種子形態如何怎樣進行清選和分級

(1)種子形態

平貝母的種子著生於蒴果的中軸上,整齊排列,種子略成三角形或扇形,扁平,尖端有種孔,鮮者白色,隨著成熟漸變淺棕色。長0.6~0.7厘米,寬0.5厘米左右,厚不足0.1厘米。種子表面光滑,邊緣具種翼,種皮菲薄,貼生於種仁上。胚乳有油性,胚不明顯,千粒重3克左右。

(2)選種

目前平貝母生產中常因乾旱或銹病造成地上植株早期扒秧而收不到種子。即使是管理水平較高的留種田或不摘蕾的生產田,所採收的種子成熟度也不整齊,為提高平貝母種子生活力、發芽率和出苗率,要進行選種。選種方法:

①風選。用室外自然風力,清除癟粒和不飽滿的種子。

②簸選。用簸箕將癟粒和雜質簸出。

③水選。在種子催芽處理前,用水浸泡,將飄在上面的不飽滿的種子及雜質清除。經清選的種子可使千粒重由3克提高到3.5克以上。

(3)分級標准

平貝母生產中很少採用有性繁殖,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制定出平貝母種子標准。本書將平貝母種子按大小和千粒重粗略分為兩級(表3),供生產者參考。

表3 平貝母種子分級標准

㈣ 平貝花有葯用作用嗎

平貝母,中葯名,是百合科植物平貝母的乾燥鱗莖。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平貝母主產於東北地區,從種子播種到開花結實,其生活周期為6年。其鱗莖隨著年齡的增加鱗莖重量也隨之增加,到6年生時達到最大值,7年以後開始減小或為子貝所取代。

因此,從產量的角度來看,種子繁殖的平貝母最佳採收年限為5~6年生;平貝母採用無性繁殖方法,一般大號種栽種植1~2年採收,中小號種栽種植3~4年採收比較合適。春季採挖,除去外皮、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於燥。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

(4)平貝母採收年限擴展閱讀:

平貝母的採收方法:

當前提倡分級栽培、分年採收、一次收凈的採收方式。

一般大號種栽種植1~2年採收,中小號種栽種植3~4年採收比較合適。具體採收方法是:用平板鍬或大鏟將貝母鱗莖層上面的覆士翻到作業道上,再沿貝母層下面的覆士層將解莖和土一同搶起,裝人分級篩中清師分級,一般將貝母鱗莖分成大、中, 小三級或四級。

大鱗莖(直徑1.5cm以上)加工製成商品;中等鱗基(1~1.4cm)為一級種莖;小鱗莖(0.5~0.9cm)為二級種莖;0.4cm以下的小鱗莖為三級種莖,將上述三級種莖分別栽種。

㈤ 要使平貝母獲得高產應注意哪幾個環節

(1)選好地 土壤是平貝母賴以生存的地方,土壤的好壞直接影響平貝母的生長發育,以至於影響產量和質量,因而選地適當與否是平貝母獲得豐產的關鍵。平貝母屬鱗莖類葯用作物,根系不發達,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喜歡生長在土層深厚、疏鬆、濕潤、富含腐殖質的肥沃砂壤土,忌黏土、砂土、鹽鹼土和低窪地。此外,最好選在背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地方,前作物以豆類或玉米為好。

(2)施足基肥 平貝母是喜肥作物,又適於密植,需肥量較大,所以整地時必須先施足基肥。肥料必須用腐熟的豬糞、鹿糞、馬糞及堆肥等,沒腐熟的糞肥不宜作基肥,以免肥料發熱燒傷鱗莖和須根而導致腐爛。整地時按畦寬1.2米,作業道50厘米,做成高15~20厘米的高畦,施基肥時,把畦內的土挖出7~10厘米深,放在畦邊作業道上,使畦床成一淺槽形,再把准備好的糞肥鋪在畦槽底約3~6厘米厚,攤開搗爛,與底土拌勻耙平。然後將放在畦邊作業道上的畦土,搗細再鋪在底肥上3~4厘米厚,攤平耙細。

(3)合理密植 生產上一般採用鱗莖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但時間較長,需約6年才能收獲,一般不採用。其無性繁殖系數是許多種貝母中最高的一種,一個大鱗莖可分生子貝10~30個不等。平貝母植株矮小又無分枝,很適宜密植,合理密植是高產的關鍵。要合理密植首先必須在栽種前將種鱗莖分級,按大小分別種植,這樣既便於管理,又使同樣大小的鱗莖種在一起都有充分發展的機會,均勻生長,減少對較小鱗莖發育的抑制,也便於在達到採收規格時同期收獲。

栽種期,一般在挖收平貝母時隨挖隨栽,即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貝母地上部枯黃至枯萎時挖收鱗莖,按大、中、小分成3級。大的(直徑1.5厘米以上)加工入葯,中等(直徑0.8~1.4厘米)和小的(0.7厘米以下)做種分別栽種。栽種時中等鱗莖按行距8~10厘米,株距5厘米,小鱗莖按株行距3~4厘米,整齊均勻地擺在畦面上,全部擺好後,將放在畦邊作業道上的土,再均勻地覆蓋在種鱗莖上,覆土厚度4~6厘米,然後耙細整平,使畦中部稍高些,以避免積水。最後蓋上2~3厘米厚的腐熟糞肥稱「蓋頭糞」,蓋頭糞的作用,在於保持土壤水分和表土疏鬆,穩定土壤溫度,冬季可防止土壤凍裂,保護鱗莖安全越冬,早春出苗後又可提供幼苗的營養需要。

(4)及時種植遮蔭作物 平貝母植株枯萎後,或栽後當年,鱗莖仍留在地下很長一段時間,進行更新芽的分化及子貝的分生生長等。如土壤乾燥、地溫過高,都會影響更新芽的正常分化及子貝的分生,以致影響下一年的生長發育,進而影響產量和質量。遮蔭作物以大豆、玉米為優,南瓜、蘇子次之,忌黃煙、大麻、大蒜等。大豆枝葉茂密,遮蔭能力強,有利穩定土壤的濕度和溫度,同時通過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還可提高土壤的含氮量,供平貝母根系吸收和利用。玉米雖然遮蔭能力強,但由於根系大,不易腐爛,吸肥力也較強,會與貝母爭肥,往往影響其根際周圍貝母出苗與生長。所以,多種在邊床或作業道上。目前產區多採用床邊種玉米,株距30~40厘米;床面種大豆2~3行,行距25~30厘米。播種期同大田一般播種期或稍晚一些時間均可。對當年要起挖的貝母田,可在床邊適時種玉米。

(5)架設風障 在早春風沙較大的地區,平貝母出苗後容易遭受風沙危害,應在迎風的一面於頭年秋季結凍前用高粱稈、玉米秸或葦簾等做成風障,高1.5~2米。這樣不僅可保護貝母植株不受風沙危害,又可提高地溫,促進提早出苗,提早生長。

(6)精心管理 要經常注意鬆土除草,保持地里土松無草;注意防旱排澇,特別是早春較乾旱,出苗期應及時澆水,後期若遇乾旱也應及時澆水,多雨季節要排水防澇;適當追施速效性氮肥;及時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集中於地下鱗莖的生長。

(7)適時收獲期 做到分級栽培,分年採收,一次收凈。一般大粒種栽2年採收,中、小粒種栽3~4年採收,比較合適。

㈥ 平貝母有哪些特徵

(常維春)

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因其地下鱗客扁圓盤狀,形如聚貝子,又兼扁平,故名平貝母。我國東北三省均有種植,主要分布於長白山脈,東經123°—135°,北緯40°—48°的濕潤山腳坡地闊葉林帶及河谷兩岸,海拔多在1000m以下。人工栽培平貝母主產於吉林省通化地區、延邊地區、吉林地區及遼寧丹東地區、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地區等,栽培面積達二萬余畝。由於平貝母的繁殖系數高,產品質地優良,在全國貝母商品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國內已有山東、河北、江蘇、陝西、河南、江西等十八個省區引種試栽。吉林省通化地區平貝母,不僅栽培歷史悠久、面積較大,而且具有豐富的栽培經驗,對全國貝母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以鱗莖入葯,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鹼:西貝素、貝母辛、平貝鹼甲、平貝鹼乙。此外平貝母鱗莖還含有大量澱粉、蔗糖和甾醇甙、單糖類、揮發油等。近幾年來,根據分析發現平貝母全株均含有生物鹼,尤以花蕾含量為最高。由此可見,平貝母全株均可入葯。味微苦,性微寒。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能。主治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目前多製成川貝精散,川貝精片等制劑,暢銷國內外。

一、形態特徵

株高30—60cm。鱗莖扁圓形,由2—3個鱗瓣合抱而成,莖直立,圓柱形,表面光滑無毛,有粉霜。葉片15—25枚,莖中下部的葉片常輪生,上部葉常對生或全為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狹披針形至線形,頂葉小而成卷須狀,葉長5—10(15)cm,寬2—6.5cm,先端不捲曲或稍捲曲。單花腋生,每株1—3朵,最多可達6朵。花冠黃綠色帶紫色網狀斑紋,呈鍾狀下垂,被片6枚,長橢圓形,二輪,長約2.5cm,寬約1.3cm,內輪稍短而狹;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6,花葯黃色,花柱具乳突,柱頭3深裂,裂片長5mm。蒴果倒卵形,頂裂,三室,具6縱翼,內含100—150粒種子(圖14—53)。

圖14—53平貝母形態圖

1.地下鱗莖2.地上莖3.花4.花的剖面

二、生物學特性

(一)原產地的氣候土壤及平貝母的生長習性

平貝母原產地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20—17℃,絕對低溫達-37℃以下;7月份平均氣溫為20—23℃,溫度年較差為40℃左右。終霜期5月中、下旬,初霜期9月中、下旬,無霜期100—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50—1000mm,多集中7、8、9三個月。平貝母多生長在土層較厚,質地疏鬆、結構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黑鈣土上,土壤含水量多在20_30%左右。

平貝母是一種早春植物,喜涼爽濕潤氣候,怕乾旱炎熱。早春化凍即萌發出土,氣溫13—16℃時進入生長茂盛期。地上部生長期極短,從出苗到枯萎,4月上旬至6月中旬只有60天左右;8月上旬—10月上旬完成更新芽及新根的分化生長。在較涼爽的春秋兩季生長迅速,夏季生長分化緩慢,冬季休眠。因此,春秋季充足的水分和營養是平貝母增產的保證。平貝母耐寒性很強,越冬芽在冬季-37.2℃的情況下不發生凍害;然而夏季卻怕高溫乾旱。當氣溫達28℃以上,鱗莖分布的土層即地表以下7—15cm處地溫達20℃以上時,地上植株枯萎,地下鱗莖進入緩慢分化階段。由於高溫對鱗莖的越冬芽形成不利,因而需種植遮蔭作物。8月上旬以後,平貝母鱗莖又開始活動。隨著氣溫下降,更新芽、子貝、新根等迅速生長發育。到結凍前,更新芽可達1—1.5cm長,新根也已發育完全,為翌春早期出苗做好准備。

(二)平貝母的生長發育

1.平貝母的個體發育

平貝母從種子播種到開花結果需4—5年時間,從幼苗到成株形態有顯著不同,可分以下幾個時期:

(1)線形葉時期

一年生苗只生長一片線形葉,先端常彎曲成半環狀,長約5cm,寬0.5—1mm,基部圓球形小鱗莖徑約2mm,鮮重25mg。

(2)「雞舌頭葉」時期

指二三年生苗,葉如雞舌頭,二年生葉長10cm以上,寬3mm,鱗莖徑4mm。三年生葉長10—15cm,寬4—10mm,鱗莖為玉米粒大小,鮮重0.9g左右。

(3)「四平頭」時期

指四五年生植株,開始形成明顯的地上莖,高約8—20cm,葉披針形,長8—10cm,寬6—8mm,3—9片葉互生,狀如十字,故名。鱗莖扁球形為榛粒大小,直徑1—1.5cm,鮮重0.8—1.5g。

(4)「燈籠竿」時期

即五六年生後開始開花時期,株高可達30—60cm,葉腋生出1—3朵鍾形花,頗似燈籠,故名。鱗莖扁圓盤狀,徑約1.5—2.5cm,鮮重3—6g,大量分生子貝,10—30個不等。為平貝母成齡期。七年生植株新鱗莖開始減少,重量也相應減輕。九年生植株可能不形成新鱗莖,只形成一些子貝(圖14—54)。

圖14—54 平貝母各生長發育時期

1.種子繁殖的一年生植株——「線形葉」2—4.二、三年生植株一「雞舌頭」 5.四、五年生植株一「四平頭」 6.五、六年生以上植株——「燈籠竿」

2.平貝母的年生長周期

可分為種子出苗期(有性繁殖),鱗莖出苗期,展葉期,開花期,結果期,鱗莖更新期,枯萎期,更新芽分化期,休眠期。

(1)種子出苗期

平貝母種子有下胚軸休眠習性,當年播種並不出苗,在完成胚形態後熟後尚需經過一定的低溫時期,打破下胚軸休眠,於第二年4月中旬方能出苗。出苗所需溫度大約在3—5℃左右。

(2)鱗莖出苗期

一般為3月下旬—4月上旬,出苗所需溫度為2—4℃。

(3)展葉期

一般為4月上旬—4月中旬,此時溫度為3—5℃。

(4)開花期

平貝母在越冬芽分化過程中就已形成明顯的莖、葉、花蕾,因此出苗後便頂著花蕾生長,展葉即現出花蕾。此時,雄蕊有4個花粉囊,葯室中發育著許多花粉母細胞;而雌蕊中的胚珠已具內外珠被,並發育出大孢子母細胞或者已形成二核胚囊。直到5月上旬,當溫度達到10—14℃時開始開花,花粉囊破裂後散出花粉;雌蕊中的胚珠處於初生四核胚囊階段。就一朵花來說,雌蕊發育比雄蕊晚。花期7—15天。

(5)結果期

由開花、結果到果實成熟約需一個月左右的時期,於6月上、中旬陸續成熟。此時日平均溫度為17—19℃左右。

(6)鱗莖的更新

開始於種子繁殖的五年生植株,其鱗莖為合軸更新結構。主莖死亡後,靠主莖側方的1—2個芽來更新。更新芽一般有6片芽苞葉,春季萌發後,由最內2—3片芽苞葉逐漸肥厚而成新鱗莖。最外兩片肥厚芽苞葉在萌發前養料已耗盡,第三、四兩片芽苞葉則成為褐色膜片包在新鱗莖外方。到4月下旬或5月上旬母鱗莖養料耗盡成為空殼,新鱗莖則進一步生長,直到地上部枯萎。四年生以上鱗莖有兩個更新芽,可分別形成兩個新鱗莖。

對單株不同器官干物質積累如葉面積測定表明,新鱗莖增長與葉面積密切相關,據5月15日測定,平貝母單株葉面積達84.1cm2時,單個新鱗莖重由5月5日的43%增加到67%,10天增重24%,後期由於果實的形成,莖稈的木質化,新鱗莖在單株總乾重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7)枯萎期

6月上、中旬當日平均溫度達20℃左右時,植株地上部分別進入枯萎期。一般四年生以下植株如連續兩天地溫為18℃時即回苗,而燈籠竿要連續兩天地溫為20℃時才回苗。平貝母的生長發育主要受氣候的影響,也受其它因素如土壤中水分狀況的制約。

(8)更新芽及新根分化期

第一年形成的腋芽原基越冬後,經春天萌發到葉枯時已分化出4—6片芽苞葉及數片幼葉,6月中旬主軸伸長,又分化出數片幼葉,此時地溫18—21℃,7月上旬分化出.花原體(圖14—55),7月中旬出現花被,7月下旬出現雄蕊,8月初已,出現第二、三枚花原基,此時地溫21℃左右。

圖14—55平貝母花芽分化

1.6月25日更新芽縱切面示更新芽在第二年6月仍為營養芽 2.7月初更新芽縱切面示更新芽在第二年7月初開始轉化為花芽 3—4.7月15日花芽縱切面,示7月中旬形成內外花被和雄蕊原始體5.8月初花芽縱切面示出現第二花原基 6.8月下旬花芽縱切面示雄蕊已分化出花葯花絲,雌蕊出現較晚8月下旬雌蕊明顯可見,而雄蕊已分化出花葯花絲。自9月起新芽已高出鱗莖,9月中旬已形成兩朵花,9月下旬雌蕊伸長。11月上旬更新芽已高出鱗莖1.5—2cm;花被長5mm以上;雄蕊花葯長3—6mm,花絲長0.05mm;雌蕊長2.4—5mm,柱頭3裂,花柱尚未伸長。

更新芽在分化花原體的同時,8月下旬形成新的腋芽原基。早在6月末至7月初於更新芽一則還形成一個腋芽,並在9月下旬又形成葉芽原基(圖14—56)。

圖14—56 結凍前更新芽的形態

1.芽苞葉 2.葉 3.花原體 4.母鱗莖 5根 6.地上殘莖 7.腋芽 8.子貝

鱗莖目9月起長出新根,結凍前長達2—5cm,為翌年早春出土生長打下基礎。

(9)休眠期

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土壤封凍,植株休眠。

(三)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

平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隨年生不同,生育時期不同,器官不同而有變化。據吉林農大王俊翔、李樹殿等人研究結果表明:平貝母自出苗到枯萎,整個生育期不同器官的生物鹼含量變化與浙貝生物鹼含量變化趨勢相同。母鱗莖乾重逐漸下降的同時,生物鹼的百分含量也逐漸下降;而隨著新鱗莖的日益增大,生物鹼的百分含量也隨之提高。以5月上旬的0.29%為最高,而5月中旬後,生物鹼的百分含量則有所下降。但由於鱗莖的絕對重量在不斷增長,這意味著生物鹼的絕對含量也隨鱗莖的膨大而增加。莖稈生物鹼含量以幼莖較高,隨著莖稈的木質化直至祜萎,生物鹼含量則明顯下降。到了花期,總生物喊含量以花蕾為最高,剛開的花次之,盛花期又次之,但仍比新鱗莖的含量高。根據分析,平貝母全株均含有生物鹼。

平貝母地下鱗莖隨生長年齡的不同,其生物鹼含量稍有變化,「四平頭」鱗莖的生物鹼含量低於「燈籠竿」的鱗莖。因此確定平貝母的適宜採收期為「燈籠竿」階段,即有性繁殖的5—6年生為最佳採收期。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施肥

1.選地

選地適當與否,是平貝母獲得豐產的關鍵。栽培平貝母最適宜的土地是疏鬆、濕潤、比較肥沃的腐殖質土或黑油沙土。在這樣的土地上栽培的平貝母品質好,產量高。忌沙土,鹽鹼土和低窪易澇的土地。選地最好背風向陽,靠近水源,以便澆灌。前茬作物以豆茬或玉米茬為好。如選坡地,坡度一般不應超過10度,並挖好排水溝,防止水土、糞肥流失而影響平貝母的長勢和產量。

2.整地

一般地區可於4月下旬—5月上旬進行翻耕晾哂,隨後耙碎整平。土壤越疏鬆,土地越平整,越有利於平貝母的生長發育,也易獲得較高的產量。

3.作畦與施肥

栽培平貝母一般採用畦作。作畦的順序是掛畦串→挖畦槽→施底肥→墊床土。

(1)掛畦串

在整平的場地上,根據地形用繩量出畦床的形狀。畦寬1.2m,作業道寬50cm,畦高、畦長根據地勢地形而定。一般地勢高的地方畦床可矮些,地勢低的地方畦床應高些。通常15—20cm左右。

(2)挖畦槽

把畦內的土起出6—9cm深,翻到作業道上,使畦床成淺槽形。

(3)施底肥

平貝母是喜肥植物,因此必須施足底肥,否則影響產量(表14—58)。

表14—58 施底肥對平貝母產量的影響

註:本表中產量系指直徑1.5cm以上種球。

施底肥的目的,一是增加土壤肥力,二是疏鬆土壤,改良土壤結構,以利於平貝母生長發育和增加產量,三是便於起收,避免深淺不勻。

施肥的種類,以腐熟的豬糞、鹿糞、馬糞最好,其次是堆肥和炕土、腐熟大糞等。切忌施用生糞和塊糞,否則施後發酵生熱,會燒傷貝母鱗莖和須根而導致腐爛。

施肥時,把糞肥鋪在挖好的畦槽底上約3—6cm厚,攤勻即可。

(4)墊床土

將挖畦槽時放在作業道上的土,打碎土塊後平鋪在底肥上,厚度3cm左右,然後用耙子攤平耙細。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混拌腐殖土或復合肥、腐植酸銨等。

(二)繁殖方法

平貝母生命力強,繁殖率高,既可有性繁殖,又可無性繁殖。用種子繁殖一般需6年左右方能收獲;而用鱗莖繁殖1—2年便可收獲,故生產上多採用鱗莖繁殖法。

1.有性繁殖

(1)種子的生理特性

平貝母蒴果成熟後,沿果縫向外開裂。散出種子,種子呈扇形或鈍三角形,剛熟時為黃綠色,干後褐色,長、寬0.3—0.4cm,厚度不足O.1cm。邊緣具種翼,內含種仁,種仁絕大部分被胚乳占據,胚乳由多數薄壁細胞組成。種子千粒重約3g左右。

果實成熟時,種胚尚未發育完全,僅在種子先端處有少數未分化的胚原細胞。采種後隨即播種,當濕度為30—40%,溫度降至20℃以下時,胚原細胞方開始分化,逐漸形成線形胚,此期約經60—80天,稱為胚後熟期。當種子層土溫降至10℃左右時,線形胚充滿種子,下胚軸迅速伸長,形成初生根。胚根從種子尖端種孔伸出,至結凍前初生根長可達2cm以上。由於平貝母種胚有下胚軸生理休眠特性,當年並不發芽出土。經過晚秋或早春一定的低溫時期,待翌年4月初,溫度達2.5℃以上時開始生長;於4月15日—20日氣溫達6℃以上時,一片線形葉出土。

(2)種子繁殖方法

平貝母種子於6月上、中旬陸續成熟,種子採收後稍晾乾便應立即播種,否則會降低或喪失發芽力。並且播種過晚,種胚來不及完成形態後熟,當年不能生出初生根,第二年不能發芽出苗。播種方法最好進行橫畦寬幅條播,行距10cm,以便於田間管理;覆土1—1.5cm,播後床面覆草簾或樹條,保持土壤濕度;周圍設防風障,以防人畜踐踏。如果播後遇乾旱,可適當澆水或畦溝灌水,以利於種子後熟和發芽。

平貝母幼苗頂土能力弱,所以苗床要選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土壤疏鬆的肥沃之地,以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最好。pH為微酸性或中性。為提高幼苗頂土能力,亦可採用整果或按子房室分瓣播種法,按10×5cm的行株距穴播畦面上,覆細土2cm厚,再覆腐熟落葉碎末1—2cm,以利保墒。翌春出苗後,要加強管理,注意除草和灌水。5月下旬生長基本結束,小鱗莖進入夏眠,從而完成了第一個生長發育階段。

2.無性繁殖

(1)子貝的發生、形成和生長

貝母屬植物大部分靠鱗莖繁殖,浙貝、川貝、伊貝的無性繁殖系數很低。而平貝母在三年生以上植株的鱗莖上,均能形成許多小子貝。子貝是鱗莖上不定芽發育而成。一般多發生於肉質鱗葉的頂端、背部、基部及兩側邊緣,也可發生於鱗莖基盤上、下方。發生部位雖然不同,但均由薄壁細胞恢復分裂能力而形成。種子繁殖的植株,一般三年生以上的鱗莖就能形成子貝,但數量少,大鱗莖產生的子貝多。就單株鱗莖觀察,一般鱗葉頂生子貝發生時間最早,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葉枯前後發生,並且數量也多,約10—20個不等,體積較大;鱗葉背生子貝形成時間晚於前者,體積最小,數量也少;鱗葉基生子貝發生時間較晚,一般7—8個,體積略小;鱗莖基盤上、下方發生的子貝數量較少,發生的時間也較晚,但它們生長迅速,很快超過其它部位所發生的子貝。因鱗莖基盤上有發達的輸導組織,能較快地獲得營養物質所致。子貝也可在芽苞片上形成,然而它是在芽尚未形成新鱗莖時已提前在母體內形成的,可稱為胎生子貝,其體積不大,數量極少。

子貝的生長:子貝形成後不斷生長增大,9月始生長較快,部分子貝萌發成苗。此時,子貝具有3片鱗葉,1片幼葉的葉鞘基部包圍著肉質鱗葉,中央為生長錐,有的還從鱗莖基盤上長出幼根,入冬後休眠,翌年春隨母鱗莖萌發或稍晚之萌發,長出一片具長葉鞘的雞舌頭葉,並有數條幼根,此幼株一般於5月上旬脫離母體而獨立生活,直至葉枯後採挖,然後按大小分級栽培。

(2)栽種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貝母地上植株枯黃至枯萎時挖取鱗莖,按大、中、小分成三級。大者(直徑1.5cm以上)加工入葯,中者(直徑0.8—1.4cm)、小者(0.7cm以下)做種栽分別栽種,隨挖隨栽,如不能及時栽種,應暫放入潮濕的沙土中分層貯藏。但最遲必須在8月末以前栽完,否則鱗莖生出新根和更新芽,栽時容易折斷,且由於堆放時間長,呼吸消耗養分,晚栽也不利形成新根,越冬芽亦瘦小,這些都會影響翌年生長,甚致影響產量。

栽前將起出的種鱗莖用篩子篩選,挑出病鱗莖和破損者,按大、中、小分別栽種。分級栽培的好處是種用鱗莖大小一致,便於栽培管理。同級種栽生長大體一致,便於在達到採收規格時同期採收,減少對較小鱗莖發育的損害。如高粱粒大的鱗莖栽後約三年採收;玉米粒大的栽後兩年採收;榛子粒大的栽後一年採收。

平貝母植株矮小,又無分枝,適宜密植。不僅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增強平貝母的抗旱能力,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而分級栽培恰好能按種用鱗莖大小合理密植。故播種量根據鱗莖大小而定,在合理密植的情況下,平貝母產量與栽種量成正比關系(表14—59)。一般栽種量為:小種莖(高粱粒大小)125—200kg/畝,中種莖(玉米粒大小)200—300kg/畝,大種莖(榛粒大小)300—400kg/畝。

表14—59 不同栽種量與產量的關系

栽植方法有橫畦條栽,大、中種莖行距5—10cm,株距5cm,小種莖按3—5cm的株行距栽植或寬幅條栽,力求均勻,使種莖間不互相擠在一起。

撒栽 將畦床上層土壤挖到作業道上,挖深3—5cm,將小種莖漫撒在畦面上,株距保持1—1.5cm為宜,然後將挖到作業道上的土再均勻的覆在床上。覆土厚度按種栽大小約4—6cm。覆土後耙勻耬平。床面中部可稍高些,以避免積水,否則鱗莖發病腐爛,造成減產。栽植後在床面上一般要覆上2—3cm厚的蓋頭糞。蓋頭糞的作用:夏季可使土疏鬆,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緩沖土壤溫度;冬季可防止土壤凍裂,保護鱗莖安全越冬;翌春貝母出苗後,可增加土壤肥力,以滿足貝母高肥要求。蓋頭糞的種類:以腐熟的鹿糞、馬糞、豬糞較好,其次是枯枝落葉和堆肥。沒有糞肥也可鋪施腐殖土。

在完成平貝母栽植的上述程序後,其底肥、墊床土、貝母鱗莖、覆土及蓋頭糞的層次如圖14—57所示。

圖14—57 平貝母床橫斷面示意圖

1.蓋頭糞2—3cm2.覆土層4—6cm3.平貝母鱗莖4.墊土層3cm5.底肥層3—4cm

(三)田間管理

1.除草與鬆土根據平貝母植株矮小,出苗較早(3月下旬—4月上旬),生長期短的特點,田間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防除雜草。早春,平貝母未出苗前(3月中、下旬)清理田園,摟出殘株莖稈、雜草等雜物。平貝母出苗後結合除草要進行淺鬆土,以防土壤板結。在生長期間做到有草就拔;平貝母地上植株枯萎以後有草就鏟,但要淺鋤,不宜過深,以不傷害地下鱗莖為標准。一般生長期內進行一次鬆土、二次除草即可;枯萎後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2—3次鬆土除草工作。

也可應用除草劑滅草,根據特產研究所試驗,應用效果較好的有西馬津、阿特拉津、撲草凈等,其次為二甲四氯75g/畝和五氯酚鈉500g/畝;二甲四氯50g/畝和撲草凈50g/畝混用,其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方法是早春貝母出苗前,結合鏟除越冬雜草用50%西馬津或50%阿特拉津每畝100g兌水200kg進行地面噴霧處理,則貝母生育期間可不再進行除草管理;貝母地上植株枯萎後使用50%西馬津或阿特拉津每畝150g兌水200kg進行地面噴霧處理,夏秋兩季田間基本無雜草(小根蒜除外)。

2.灌溉

平貝母生長期短,生長迅速,其整個生育期正逢春旱階段。為保證平貝母正常生長發育,獲得穩產高產,可在春旱時(5月中旬至6月上旬)澆1—2次透水,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灌水。同時要加強田間管理,適當鬆土,防止地面板結和龜裂。秋季如遇乾旱影響鱗莖分化,亦應適當澆水或灌水,保持土壤濕潤。

3.排水防澇

平貝母鱗莖最怕積水。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要挖通排水溝,進入雨季後,要經常檢查,如有積水,及時排除,以免引起鱗莖腐爛。

4.追肥

平貝母是淺根系須根植物,地上部分生長時間非常短促,約為兩個月左右。為了促進鱗莖生長達到豐產的目的,栽培上必須注意兩個環節:一是新鱗莖的形成期,即從出苗到母鱗莖的消失期間,需要充足的肥料,為母鱗莖根系的發育和新鱗莖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特別是栽種前一定要施足底肥。二是新鱗莖的生長後期,主要依賴於植株葉片創造的同化產物。因此自5月起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追肥,以增加葉面積和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製造更多的同化產物以達到鱗莖豐產。

根據試驗結果,平貝母可以施用速效性肥料如硝銨、腐植酸銨、過磷酸鈣等,追施上述肥料均有一定增產效果,增產幅度為17—50%。如追施硝酸銨150g/m2,腐植酸銨200g/m2,其增產效果在40%以上;同時對有效成分含量也有一定影響,可比對照提高生物鹼含量3—18%。

追肥一般在早春平貝母出苗後,展葉前進行。於貝母行間開淺溝(隔一行開一行),將肥料摻土均勻施入溝內,覆土即可。亦可在平貝母展葉後澆施稀薄的豆餅水,或2%的過磷酸鈣水液進行葉面追肥。

5.種植遮蔭作物

平貝母屬早春植物,耐寒、喜涼爽濕潤的氣候。6月上旬當地溫達16—18℃時,植株地上部分便開始枯萎,繼而轉入地下鱗莖活動期。在此期間,鱗莖要完成更新芽的分化及子貝的分生生長等,因此要及時種植遮蔭作物,以創造平貝母鱗莖一系列分化所需要的適宜生態條件。否則地面裸露,土壤乾燥,地溫過高等都會阻礙更新芽的正常分化,以致影響下一年的生長發育。同時地面裸露,容易造成雜草叢生,也會影響平貝母的正常生長發育。另外由於平貝母是短季作物,5月下旬—6月上旬地上部分已枯萎,因此種植遮蔭作物可以經濟地利用土地,達到糧葯雙收的目的。

遮蔭作物的種類以大豆、玉米為主,南瓜、蘇子次之,忌黃煙、大麻、大蒜等。據調查,以大豆為遮蔭作物的貝母田,由於大豆直根性,側根少,對貝母影響小,其根瘤還可提高土壤氮的含量,有利於貝母的生長;大豆枝葉繁茂,遮蔭能力強,能有效地控制雜草生長,為平貝母鱗莖的正常分化創造有利條件。玉米作遮蔭作物,雖然遮蔭作用強,但由於根系大、不易腐爛,往往影響根際周圍的貝母出苗和生長,所以多種在邊床或作業道上。大麻雖然遮蔭能力強,雜草也較少,但由於側根發達,根系布滿田間,吸肥能力強,需水量又大,往往造成貝母地乾旱板結,影響貝母生長發育,其產量僅為大豆作遮蔭作物的貝母田產量的33.3%,為玉米作遮蔭作物的貝母產量的36.7%。大蒜、甘藍等遮蔭能力弱,病害多,因此不適合作貝母的遮蔭作物。經驗證明,以大豆作遮蔭作物的貝母無論株高、莖粗,還是鱗莖重量均好於其它遮蔭作物的貝母;其生物鹼含量比單純間作玉米的高20.72%,因間作大豆可提高土壤含氮量,而氮素是合成生物鹼的必要元素。

種植遮蔭作物的時間,對當年不起收的貝母田,如留種田或栽植小鱗莖的田塊可適時早種遮蔭作物,一般按大田播種期或稍推遲一些時間均可。對當年起收的貝母田,可在床邊適時種植玉米,待貝母鱗莖起收移栽結束後,於床面種植晚菜豆等。

種植方法目前產區多採用床邊種玉米,床面種2—3行大豆的形式,均以穴播為好。玉米株距30—40cm,大豆行距25—30cm。

6.架設風障

在風沙較大的地區,平貝母出苗後容易遭受春季風沙危害,特別是留種田地上植株往往被風刮斷或伏

㈦ 平貝母的採收技巧

採收加工
用鱗莖繁殖法栽植平貝,一般2~3年即可採挖,採挖時間以6月中旬地上部全部枯萎後為宜。
1.挖掘方法
首先在畦床的一頭扒開一部分土,露出平貝鱗莖,然後用木版鍬或平鍬將平貝鱗莖層上面的土翻到畦溝上,以見到整個畦內的平貝鱗莖為度,然後挑出大的或較大的鱗莖,除凈雜物和土,加工作葯。對畦里餘下的小鱗莖用手攤勻,再把畦溝上的土重新蓋上即可。根據經驗,以分級栽培,一次收凈比較合適。
2.加工方法
分炕乾和曬干。炕干法是平貝產區常用方法,在密閉室內的土炕上,用篩子篩上一層柴草灰(亦有用熟石灰),然後把平貝母鱗莖按其大小分級鋪好,再篩上一層柴草灰,然後加火增加溫度,使炕上溫度達40℃左右,經過一天一夜,即可全部干透。篩去柴草灰或熟石灰,重新炕干或日曬除去潮氣即得干貨。在乾燥過程中,火力不宜過大,否則生物鹼被破壞,容易降低質量;而溫度太低,炕的時間過長,或翻動過多或溫度忽冷忽熱,又易造成「油粒」。曬干時選晴天將平貝母放在席子上,薄薄地鋪上一層,經過日曬3~4天,即可曬干。然後裝入麻袋保存,在夏季注意晾曬以免發霉生蟲。

㈧ 怎樣種植平貝

平貝,也叫平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的乾燥鱗莖。平貝母播種繁殖,需6~7年才能採挖。因此,平貝母種植可採用無性繁殖,需用3年生的平貝母鱗莖,才能產生子貝。
一般5~6年生的貝母鱗莖可產30~50個子貝,子貝是生產上主要繁殖材料。大中型鱗莖種植2~3年後採收。小鱗莖4年後可採挖。

㈨ 平貝母花能治病嗎

平貝母的功效與作用
可清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咳嗽,痰多胸悶,咯痰帶血,肺炎,肺癰,急、慢性支氣管炎,癭瘤,喉痹,瘰癧,乳癰等症。平貝母可以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哦,對於清肺熱有好處,出現的咳嗽啊或者是咳痰肺炎的情況有幫助改善的作用、
平貝母主治
現代葯理研究,平貝母總生物鹼、平貝鹼甲均有明顯的祛痰和降血壓作用,並有抗潰瘍、解毒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平貝母採收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