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可變更可撤銷期限

可變更可撤銷期限

發布時間:2021-07-07 16:53:58

A. 可變更可撤銷的行為與效力待定的行為的區別

在我國現行民事法律規范中,將法律行為依據效力來分為民事法律行為,瑕疵法律行為。其中後者又可以分為無效法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這種分法在學理上不甚合理,也受到法學界的批評。但是在民法典未出台之時,我們依舊要依這種分類,認識它仍有意義。在瑕疵法律行為中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與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的關系則是難點。兩者看上去很相似,許多學習法律的同學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中在行使撤銷權前效力也是沒有確定的,這不也是「效力待定」嗎?那麼兩者關繫到底怎樣?
了解兩者關系先看一下兩者的概念。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是指法律賦予當事人一方以撤銷權,該當事人據此可以請求法院撤銷該民事行為,或者不請求撤銷而請求變更其內容的法律行為。包括重大誤解,顯失公平,乘人之危,受欺詐、脅迫(損害個人集體利益)的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是指效力尚未確定而有待於其他行為(權利人行使追認權與否)使其確定的法律行為。包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超越其能力的民事行為,無權處分行為,無權代理行為。
聯系方面:在效力上兩者都是有瑕疵的,兩者在最終效力上都是未確定的。
兩者的主體都可以行使一些權利來使法律行為的效力確定。
區別方面是重點:首先,雙方主體的權利不同,前者是只有受到欺詐、脅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等一方有權行使撤銷權。後者無權處分人,無權代理人,為超越其能力的民事行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享有追認權,而另外一方當事人也享有催告權。
從這一點不同就可以得到第二點不同,這兩種法律行為的初始效力不同,即在相關權利人未行使相關權利之前,這兩類法律行為的效力是不同的。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中只有一方當事人享有撤銷權而另一方當事人則沒有,這就得出這類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已經發生一定的效力,只不過該效力僅能約束無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不能約束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因此可以說這種法律行為可以說是「效力不完全」。而在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中在權利人的追認權行使之前該法律行為的效力是沒有確定的,即對雙方當事人均無約束力。
再次,依據權利的不同又可以得出權利行使後的法律後果不同。在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中權利人行使撤銷權或變更權後原來的法律行為就自始無效或內容變更。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享有追認權的權利人行使追認權後該法律行為就有效了。
由此又可以得到第四個不同:權利人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的法律後果不同,在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中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不行使撤銷權或變更權則原法律行為有效,撤銷權人不得依據該理由請求法院撤銷或變更該法律行為。在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中,追認權人在規定期限內不行使追認權或經相對人催告後拒絕作出表示的,則視為拒絕追認,原法律行為自始無效。
法律中規定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與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制度是為了促進商品的流通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我國1986的《民法通則》中規定受欺詐、脅迫(損害個人或集體利益)的法律行為是無效法律行為,而在1999年的新《合同法》出台時則將這類合同規定為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民法通則》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為超越其能力的法律行為規定為無效法律行為;同樣在《合同法》中將該類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舉個例子說明,某甲到某商場買到一雙姚明的親筆簽名的銳步籃球鞋(商場宣稱),買價800元,其後某甲發現該簽名系偽造,該鞋僅值300元,這里的法律行為就是受欺詐的(損害個人利益)法律行為如果依無效法律行為處理則自始無效,某甲拿回800元,返還球鞋。而依可變更、可撤銷的法律行為處理,則要某甲作出判斷是否行使撤銷權,作出上述行為。如果某甲是大款,說不久一雙球鞋嗎,算了,不計較了。則這場交易就成了,這樣就促進商品的流通,所以這樣的規定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B. 什麼是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它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因意思表示不真實,法律允許撤內銷權人通容過行使撤銷權而使已經生效的合同歸於無效的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范圍: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

(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3)因欺詐、脅迫而訂立的合同;

(4)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

(2)可變更可撤銷期限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C. 可變更可撤消的民事行為包括什麼

重大誤解的、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以及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變更或撤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D. 可撤銷合同有規定法律期限嗎

合同可撤銷的期限是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有下列回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答(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本規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E. 如何確認可撤消合同的訴訟時效

可變更、可撤消合同中行使撤消權的期間是1年。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所以說當你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算,一年不行使撤消權,撤消權就消滅了,而不是合同訂立之日起或合同履行屆滿之日起算。

F. 民法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有多久

民法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是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對此作了規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限為1年,也就是說在這1年期限內,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必須行使其撤銷權,否則,該當事人就失去了撤銷合同的權利,那麼當事人就必須接受合同的約束,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

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為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期限,也就是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開始計算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6)可變更可撤銷期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本條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閱讀全文

與可變更可撤銷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