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過了舉證期限,庭審中才提交證據的效力問題
按法律規定,當抄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B. 答辯期限與舉證期限區別
法律規定上:
答辯期限,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這是關於答辯期限的規定。該期限適用於所有的審判程序(涉外案件答辯期限為30日)。
舉證期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協商並經人民法院認可,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30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解釋》)第九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應做工作上:
答辯期限內被告應該提交答辯狀。由於被告不提出答辯狀不影響案件的審理,所以很多被告在答辯期內並不提交答辯狀。然而,如果被告要對受理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
舉證期限,《民訴證據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這是舉證期限內當事人的重點工作。如果不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人民法院就認為當事人放棄舉證權利;過期提交證據,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
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會要求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的,不採信或採信但訓誡、罰款。第三十六條又規定,如果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有困難,應在舉證期限內申請延期舉證,一般情況下可申請兩次。
(2)舉證期限不組織質證擴展閱讀:
從法律規定可以看出,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短於或等於答辯期限,一二審普通程序的舉證期基本上要限長於答辯期限。所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一定要注意法院確定的舉證期限,如果短於答辯期限,當事人不要大意在提交答辯狀時提交證據,有可能就錯過了舉證期限。
C. 超過舉證期限的證據可能被法院採信,即使沒有經過質證,請問有法律上的依據沒有亦或是法律適用的結果
你問的不是太清楚,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問沒有經過質證(超期舉證)的證據的專認定問題.
最高屬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1〕33號
第三十四條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第四十七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
D. 舉證期限和舉證時限的區別
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回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答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當事人如何進行證據交換?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舉證期限可以改變嗎?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當事人可以申請延期舉證嗎?
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
E. 當事人超出舉證期限的證據法院該如何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版定》第34條規定:「權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當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第47條第1款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世,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所謂證據失權,就是說當事人超出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提交的證據是不能作為有效的證據使用的,人民法院不能將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根據《若干規定》,證據失權有幾種例外:
1、當事人超出舉證期限提交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
2、新證據。《民事訴訟法》第125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若干規定》第41條第1項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
F. 在法律上舉證時限過期後出現的證據還有效嗎
超過舉證期限提交證據,法院一般不組織質證,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除非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4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當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第47條第1款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6)舉證期限不組織質證擴展閱讀:
超過舉證期限後,新的證據還可以提交
1、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2、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當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證據
《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但由於對「新的證據」沒有明確的界定,實踐中將遲交的證據都視為新的證據,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
一些動機不純的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不提供證據,在開庭審理中搞突然襲擊,或者在一審期間不提供證據,在二審或者再審期間再提供證據,以實現其拖延訴訟、損害對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應當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嚴重地干擾了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有損法院裁判的權威性,有損對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且對有限的審判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是導致審判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G. 《民訴證據規定》第34條第2款,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除對方當事人同意法院不組織質證,可是除了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解讀;
1「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是指超過舉證期限的證據,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2,「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質證」是被舉證人對舉證的的舉證,就其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
3,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4,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
引用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九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並經人民法院准許。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H. 舉證期限
舉證期限,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履行提供證據責任的期間,在舉證期限內,當事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為體現訴訟契約精神,尊重對方當事人權利,在對方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仍應組織對該證據的質證。規定舉證期限是為了達到庭前固定爭議點、規定證據的目的,以克服「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弊端。
I. 舉證期限內不舉證,是滯要承擔敗訴後果
2005年9月22日,某村村民委員會張榜公布土地承包情況,安排原告史某看榜。史某在看榜過程中發現有人撕榜便加以制止,與被告劉某發生爭執繼而撕打起來,撕扯中雙方互有損傷。原告受傷後到醫院治療7天後出院。後訴至人民法院。在審理本案原告要求被告賠償損失的過程中,被告劉某對原告史某所提交醫療費單據的真實性提出異議,法院依法責令其在指定期限內提交鑒定申請。後劉某既未在指定期限內提交書面申請和預交鑒定費,也未向法庭說明理由。法院認為,被告劉某對原告史某所提交醫療費單據的真實性提出異議,但未能在限定的時間內遞申請書和預交鑒定費用,事後也未向法庭說明理由,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依法分析
舉證期限制度,是指舉證主體應當在法律規定或者法院指定的期限內向法院提出證實其訴訟主張成立的相應證據,逾期不舉證的則要承擔舉證失效或主張不被支持的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制度。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期限。包括法律規定的期限和法院指定的期限。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必須在此期限內盡最大的努力提供支持其主張的證據。二是後果。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內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相關證據,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則該相關證據便失去證明力,法院不予採納,該當事人將因此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舉證期限制度作為一項完整的訴訟制度,期限和後果必須同時具備。
《證據規定》第34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力。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這一規定,彌補了立法的缺陷,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礎,同時為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實現司法公正與效率主題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舉證時限制度規定了當事人若不在限定的期限內舉證,將失去證據的提出權和證明權,即承擔舉證責任的敗訴風險,由此舉證責任才得以真正貫徹和落實。因此,本案中,劉某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內,並未提出相反的證據來否定原告的主張,所以在沒有其他更有利的證據情況下,劉某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不利後果,即敗訴。
技巧提示
以下是民事訴訟證據文書樣式中的《准許/不予准許當事人變更舉證期限申請通知書》樣本。
×××人民法院
通知書
(准許/不予准許當事人變更舉證期限申請)
(××××)×××字第××號
×××:
你方與××××(對方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及案由)糾紛一案,本院於××××年××月××日向你方發出舉證通知書,指定你方於×××x年××月××目前向本院提交證據。現你方與×××(對方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協商確定雙方於××××年××月××目前完成舉證,並向本院申請認可。
經審查,本院予以准許(或「不予准許」)。
××××年××月××日
(院印)
說明:
准許的通知書應當送達雙方當事人。不予准許的通知書,人民法院可以口頭方式告知申請人,並記入筆錄,由當事人或代理人簽名。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法律高手》
J. 超過舉證期限再舉證需要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你好,
一、當事人應當在人民法院送達的舉證通知書上載明的舉證期限內提交全部證據材料。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除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外,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
二、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在舉證期限內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和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的,均應提交書面申請,並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在申請後七日預交,到期不預交的,則對其申請不予准許。
申請證據保全的,須提供相應的擔保。
四、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並在提出申請之日起七日內預交鑒定費用,當事人因在規定期限內不預交鑒定費用而未能鑒定的,則自行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五、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六、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出庭作證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在申請後七日內預交,到期不預交的,則對其申請不予准許。
七、符合《規定》第四十一條、第四十四條規定條件的新的證據的提供期限為:
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八、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人民法院准許其申請的,有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在提出申請之日起七日內預交,到期不預交的,則對其中申請不予准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