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20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20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發布時間:2021-07-06 15:04:40

1. 2015年的調查數據表明,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哪個國家

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手教育年限最高的第一是德國,第二是日本

2. 印度民眾受教育程度如何

201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報告中披露,女性文盲率為34%,是男性一倍之多。

在人口數量上,印度也漸漸與中國接近,在未來5-10年內也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是從人口受教育基本素質來看,印度離現代化工業強國距離也是比較遠的,大國走到強國這一條路子也是很漫長。

印度的高等教育如同建國初中國高校教育的特點,重理工科輕文科。印度大學最熱門的專業是工程系、商科、法律與醫學、人文學科。在印度有很多私立學校學費很貴卻比一般政府學校設施還要好。

印度現在國內一共有550多所中層技術學院與1100多所科學技術學院。在全世界主要國家(G20),大部分國家識字率基本也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印度的識字率卻在70%之上。可以看到,印度的識字率是比發達國家低百分之二十。這也是在G20國家中,識字率最低的。印度近年來經濟飛速增長,與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是緊密相聯系的。由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使軟體行業發達,軟體出口佔世界之頂尖,也刺激印度經濟的發展。

3. 上海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國第二,第一名是哪裡

教育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般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教育水平越高。前段時間,中國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其中上海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國第二,而北京登頂全國第一。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08年增加到9.91年。在31個省中,有13個省的平均教育年限超過10年,14個省在9至10年之間,4個省在9年以下。

第二,文盲人口佔比

全國人口中有3775.02萬文盲(15歲及以上)。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數減少16906373人,文盲率[4]從4.08%下降到2.67%,下降1.41個百分點。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4. 中國現在人口中 15~30歲所佔比例有多少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5. 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間和結果。

1、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結果:全國在1953年6月30日24時總人口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調查的人口為574205940人,用其他辦法間接調查到的人口為27732095人。

2、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結果: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灣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

3、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主要數據是,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4、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是,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5、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2001年3月28日國家統計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6、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5)20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擴展閱讀: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國人口的基本情況,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依據,為社會公眾提供人口統計信息服務。

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研究決定人口普查中的重大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統一規定和要求,領導本行政區域的人口普查工作。

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全國人口普查,保障人口普查數據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規定,參與並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6. 什麼是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專,在一定時期內,勞動力受屬教育年限的平均數,這是一項反映勞動力文化教育程度的綜合指標,表現勞動力文化教育程度的現狀和發展變化。按照現行各級教育年數的一般規定,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6年、高中12年,初中為9年、小學為6年、文盲為0。
*
平均受教育年限:指一定區域內的某個人口群體在某個時期平均接受學歷教育(包括成人學歷教育,不包括各種學歷培訓)的時間和程度。計算上一般先統計出該人口群體接受學歷教育年數的總和,然後再作總人口的平均,通常統計總受教育年數時計算方法可自行選擇。
大陸一般按現行學制來計算受教育時間
,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計算,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學6年,文盲為0年。—無錫市統計局核算處。

7. 教育發展是如何受社會影響的

介紹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提到,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11.3年,按照我國現在的教育體系,這大概相當於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水平,接近高中畢業。而教育部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7年。到2025年,我國預計將實現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再增加0.6年。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意味著什麼?未來幾年再提高0.6年能否實現?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及專家。

「這個數字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它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最近10年來中國教育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介紹,國際上一般把15-64歲列為勞動年齡人口,我國的規定則是16歲-60歲的男子和16歲-55歲的女子,為勞動年齡人口。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珏表示,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發展水平,這是衡量核心競爭力及創新發展能力的國際通用基礎性指標。

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給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張珏介紹到,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對146個國家1950年-2010年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由此轉化而來的經濟總量至少增加2%;世界銀行相關研究也表明,勞動力人均受教育時間每增加1年,國內生產總值就會增加9%。

根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及其團隊的研究,對製造業企業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如果企業職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學歷改變為高中學歷,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將提高24%;如果全部改變為大專學歷,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可以再提高75%;由大專到本科,勞動生產率可以再提高66% 。

周洪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大概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水平。到了2011年,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7.5年。

目前,國際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4年。「2011年,我們就超過了國際平均線。」周洪宇說。

「2011年,應該是一個重要節點,」周洪宇算了一筆賬: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3年到7.5年,中國大概用了30年的時間,而西方國家則用了大約100年的時間。

這與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走上了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是分不開的。在這期間,我國完成了「兩基」攻堅計劃,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實現了全面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進而又從2008年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這些舉措都快速提升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據教育部官方數據,截至2010年底,全國2856個縣(市、區)全部實現「兩基」,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而我國也就是在這時實現了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7.5年,趕上了國際平均水平。

周洪宇說,到了201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23年,而到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7年。

「十四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提高到11.3年,難嗎?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十四五』期間,差不多每年需要增長0.1年。」朱永新指出,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仍存在一些差距,但是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較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超過了13年,從這個情況來看,我們每年增長0.1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超過這一目標。」

教育部的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7年。

「這一目標是完全可以如期實現的。」張珏表示,如今,我國的義務教育已經高度普及了,為促進這一目標如期實現,關鍵在於高中及以上教育。從人力資源的統計方式來看,近年來,我國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受到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而退出的人口以低學歷為主。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朱永新說:「今後不僅需要加強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還應該加強成人教育、在職培訓等。」

不過,朱永新認為,目前的勞動年齡人口中,有不少是僅接受過初中教育,甚至初中都沒畢業的農民工,應該給他們接受學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去年,朱永新就曾專門為農民工等群體接受教育寫過提案。「農民工到了城裡以後,基本上沒人管他們的教育問題了。我認為應當鼓勵在他們打工的地方設立成人夜校,再通過國家設立獎勵辦法,鼓勵他們學習,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從而提升我國整體勞動年齡人口的受教育年限。」

朱永新建議,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公益機構、職業學校等開辦成人教育學校。

張珏建議,應當通過學制、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擴大現有高等教育機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規模和增量。在保持高等教育正常增長的基礎上,通過彈性學制和新業態、新學習

8. 2014 年我國15歲以上國民人均 受教育多少年

根據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顯示:我國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僅為7.85年,25歲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為7.42年.

9. 中國15至30歲大約有多少人

3-5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

== 數據公報主要數據 ==

■ 總人口:至2005年末13.628億 流動人口:14735萬

■ 城鎮人口:56157萬 鄉村人口:74471萬

■ 男性:67309萬 女性:63319萬

■ 0-14歲人口:26478萬 15-59歲人口:89742萬 60歲及以上人口: 14408萬

■ 漢族人口:118295萬 各少數民族人口:12333萬

■ 大學程度(指大專及以上)人口:6764萬 高中程度(含中專)人口:15083萬

初中程度人口:46735萬 小學程度人口:40706萬

■ 家庭戶:全國共有39519萬戶 家庭戶人口:123694萬 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3.13人

■ 集體戶人口:6934萬戶

(2006年3月16日新華網根據數據公報整理)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20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房產證上沒有使用年限 瀏覽:867
誰創造了拼圖 瀏覽:998
簡單的土地轉讓協議書 瀏覽:708
南京江北新區知識產權告知書 瀏覽:251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