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滸傳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過景陽岡。在岡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蹌著向岡上走去。興不多事,只見一棵樹上寫著:"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岡客商,應結伙成隊過岡,請勿自誤。"武松認為,是店家的把戲,竟不理它,繼續往前走。太陽快落山時,武松來到一破廟前,見廟門貼了一張官府告示,武松讀後,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話,又繼續向前走
由於酒力發作,便找了一塊大青石,仰身躺下。忽然一隻大蟲從天撲上來,武松迅速的閃過去,接著又是一閃。大蟲已無力氣,武松揪住虎皮直打。大蟲沒氣了,武松也筋疲力盡,一步一步挨下崗去。這一切被獵戶發現了,報告了官府,從此武松威名大震,被人們稱為「打虎英雄」。
(1)征科為期限榜縣門擴展閱讀
座次 14,天罡星
星名 天傷星
綽號 行者
封號 清忠祖師
身高 約合現今1.84米
職業 陽谷縣步兵捕頭
出生地清河縣(今河北省邢台市)
使用兵器 兩把戒刀
梁山職司 步兵頭領
出場回目 第23回
武松,綽號「行者」,因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縣(有記載武松早是陽谷縣人,經近 期考證為今邢台市清河縣人)人。他是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是一個下層俠義之士,崇尚的是忠義,有仇必復,有恩必報,他是下層英雄好漢中最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
參考資料
網路-水滸傳
『貳』 宋史 李衡傳 的翻譯
元·阿魯圖《宋史·李衡傳》白話釋義:
李衡,字彥平,江都人。高祖李昭素官至侍御史。李衡幼年擅長大量背誦(詩文),寫文章提筆就成。考中了進土,授官吳江主簿。
有一個部使者依仗權勢作威作福,侵害老百姓,李衡不忍心用以棍棒(打老百姓)來迎合,呈上引罪自責的辭呈,拂袖回家。
後任溧陽縣縣令,一心用誠意教化老百姓,老百姓沒有不尊敬他的。夏秋二季的賦稅(徵收),(只是)把上繳的期限在縣衙門前公布出來,鄉村裡看不到官吏(催繳賦稅)的蹤跡,可是(老百姓爭相)上繳賦稅卻比其它縣先完成。
因而任縣令長達四年,獄中未嘗關押一個重罪犯人。隆興二年,金兵進犯淮堧,人們紛紛驚恐說:「賊兵來勢太猛了!」沿江的官員大多把妻子兒女送(到外地),李衡獨自把家從浙東搬到溧陽縣,老百姓人心非常安定。
盜賊像刺蝟般在別的縣內湧起,而溧陽縣平安如舊。元帥汪澈、轉運使韓元吉等人把李衡列為治理上等上報,皇上下詔加官一等,不久召入朝中任監察御史。歷官司封郎中、樞密院檢詳,出朝任溫、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親自到任。
加官秘閣,可李衡卻以年老要求退休,懇切請求不停,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後授給秘閣修撰的官職讓他退休。皇上想到他為人淳樸忠厚,不久又徵召他任官,授官侍御史,(他)拿自己年老作理由堅決推辭,但沒能得到皇上恩准。
命他與其他官員共同主持選舉。正逢外戚張說以節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權,李衡極力上疏(彈劾)這件事,說「不應該因為他是母後親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力爭好一段時間。
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說:「與其任官而有負於國君,哪如辭官而合於道義。」五次呈上奏章,越發極力以年老請求退休,皇上知道改變不了他的決定,仍然讓他以秘閣修撰身份退休。
當時給事中莫濟不寫敕文,翰林周必大不起草制誥,右正言王希呂也和李衡相繼上奏,同時離開朝廷,士人作《四賢詩》來記述這件事。
李衡後來定居崑山,建茅草別墅,拄著拐杖,穿著麻鞋,安閑自在,左右只有二個奴僕,聚書超過萬卷,自號叫「樂庵」,死時年七十九。
原文:
李衡,字彥平,江都人。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衡幼善博誦,為文操筆立就。登進士第,授吳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勢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撲迎合,投劾於府,拂衣而歸。
後知溧陽縣,專以誠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稅,以期日榜縣門,鄉無府吏跡,而輸送先他邑辦。因任歷四年,獄戶未嘗系一重囚。
隆興二年,金犯淮堧,人相驚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獨自浙右移家入縣,民心大安。盜蝟起旁境,而溧陽靖晏自如。
帥汪澈、轉運使韓元吉等列上治狀,詔進一秩,尋召入為監察御史。歷司封郎中、樞密院檢詳,出知溫、婺、台三州,惟婺嘗蒞其治。
加直秘閣,而衡引年乞身,懇懇不休,上累卻其奏,除秘閣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辭,不獲命。差同知貢舉。
會外戚張說以節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謂「不當以母後肺腑為人擇官」,廷爭移時。改除起居郎,衡曰:「與其進而負於君,孰若退而合於道。」
章五上,請老愈力,上知不可奪,仍以秘撰致仕。時給事中莫濟不書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呂亦與衡相繼論奏,同時去國,士為《四賢詩》以紀之。
衡後定居崑山,結茅別墅,杖屨徜徉,左右惟二蒼頭,聚書逾萬卷,號曰「樂庵」,卒,年七十九。
寫作背景:
阿魯圖,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著名元朝末期重臣。元順帝(元惠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是開國大臣。
元順帝(元惠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農歷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魯圖,博爾術四世孫。父木剌忽。阿魯圖由經正監襲職為怯薛官,掌環衛,遂拜翰林學士承旨,遷知樞密院事。至元三年,襲封廣平王。至正四年,脫脫辭相位,順帝問誰可代脫脫為相者,脫脫以阿魯圖薦。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
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叄』 夏秋二稅,以期日榜縣門,鄉無府吏跡,而輸送先他邑辦
夏秋二季的賦稅(徵收),(只是)把上繳的期限在縣衙門前公布出來,鄉村裡看不到官吏(催繳賦稅)的蹤跡,可是(老百姓爭相)上繳賦稅卻比其它縣先完成。
『肆』 征科為期限榜縣門,俾里正諭民,不遣一吏而賦自足
把徵收稅負的期限發榜貼在衙門口…派遣里正告訴村民…不用派遣一個官吏就能把稅負收上來
『伍』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什麼意思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意思是指:舊時官署衙門的門牆呈八字形。舊時進衙門打官司全憑花錢,沒錢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贏官司。指過去的衙門是只認錢不認理的。
衙門朝南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出自《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5)征科為期限榜縣門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
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陸』 浙江省三門縣六敖鎮,有個上過中國十大女女強人排行榜的人,她的名字是什麼
她叫王琴,六敖老鼠尾巴人,六敖中學93屆,後來我只曉得她在南京電視台工作,而後參與了房地產發跡,最後為了愛情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