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事訴訟舉證期是多少天
民事訴訟舉證期限一般是你法院通知你領傳票的當天向後推15天,在你傳票上已經是註明了的,你自己仔細看看。
B. 《民事訴訟法》的舉證期限如何確定
對普通程序不少於三十日的舉證時限。由於受傳統訴訟觀念的影響,在《證據規定》開始實施時可能會出現較多的逾期舉證現象,為此法院應加強庭前證據交換工作,確定證據交換之日為舉證時限屆滿,如一方當事人對對方提供的證據有異議,要求提供新證據,應在交換之時由審判人員確定合理的舉證期限。當事人對舉證時限有一定程度的處分權。在當事人同意放棄或縮短舉證時限的情況下,合議庭(或獨任審判員)可對案件提前審理。 在審判實踐中,既要強調原告在法定期限內的舉證責任,也要重視被告在法定期間內的答辯義務,杜絕被告搞證據突襲,否則應允許原告依法對其所提供的證據採取補證措施,以防止裁判的明顯不公正。但是在民事訴訟中,由於未實行強制答辯制度,對被告在答辯期內未答辯並未規定相應的法律後果。當事人不答辯,庭前不能固定爭議焦點,原告只能單方面地憑自己對案件本身及運用法律的理解進行舉證,難免有舉證不夠全面的地方。在出現新的爭議焦點情況下,原告向法庭申請另行補充相應證據,法官應當指定原告在休庭後若干天完成舉證。由於被告的答辯可以在庭前隨時提出甚至在開庭時才答辯,為了平衡雙方的訴訟權利,應當允許原告在被告答辯後針對新爭議焦點有補證的權利。 強調法官對案件客觀事實認識的絕對性,是直板僵死的「永恆真理論」。無助於審判活動的正常開展。為了保證訴訟程序及時終結,不至於被拖上一兩年甚至十幾年,證據就不能在任何時候提出,程序的及時終結本身就包含了證據應當及時提供,否則將失去效力的要求。[5]證據失權是指當事人因舉證不能而喪失了對證據的提出權和證明權,同時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證據失權是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一並消滅,當事人對其過錯承擔後果是合理的,有利於深化當事人的舉證意識,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但是在現階段,鑒於司法審判中的實際情況,還是應當謹慎對待,從嚴把握證據失權這個問題。 《證據規定》第四十三條規定「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該條款是對證據失權制度的進一步補充,但有許多當事人對舉證規則並不了解,或者是文化水平低不能正確理解法院舉證通知書告知的內容,導致當事人當庭舉證的仍為數不少,如果一律以不屬新證據為由不予採納而直接導致沒有及時舉證方敗訴的話,就顯失公平了,往往使當事人對法律的公正性產生不信任感,認為法官不辯是非,從而對法律和法院有產生抵觸情緒。筆者認為,在舉證時限制度中,除了新證據作一般規則的例外情形外,應適當放寬,如果當事人有律師或法律工作者代理的話,則應當視作明知舉證期限卻故意或出於嚴重過失未能在期限內舉證,但如果當事人是文化水平很低或有其它合理理由確有不了解舉證期限的可能,且不審理該證據將直接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法官則可以審理該證據,但應當告知舉證時限制度並記入筆錄,若在以後的訴訟中,再出現相同情況,則應當視為具有嚴重過失,不予審理。
C. 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期限問題
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舉證期限不受天限制,除法定不得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外,一般立案時都立為簡易,遇有需要轉成普通程序情況時再轉,轉成普通後不得再轉為簡易,這也就是為什麼法院上來都立成簡易程序原因了,訴訟效率原則嘛。源於實踐,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的舉證期限只適用於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不受該規定中30日的限制。簡易程序是審理簡單民事案件的程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46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結,因此,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不能過長,否則,會影響結案期限。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要根據當事人的要求和案件的難易程度來確定,一般根據以下幾種不同情況來確定案件的舉證期限。
一、在送達訴狀副本、應訴通知書時,可徵求被告的意見,是否需要15天答辯期?如果被告明確表示需要15天答辯期或不明確表示不要15天答辯期,那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13條之規定,答辯期為15天,因而舉證期限不少於15天,以便當事人有充分的准備時間,做到從程序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原告是先取證後起訴,有充分的調查取證時間,原告的舉證期限的權益是得到保護的。法院向被告送達訴狀副本、應訴通知書後,被告才開始調查取證,法院要在規定的期限內結案,當然要限制被告的舉證期限。具體的舉證期限可由以下幾種方式來確定:1、由原、被告雙方協商確定。原、被告雙方協商確定的舉證期限,必須要得到法院的認可,否則,其協議的舉證期限無效。因為當事人協議的舉證期限過長,會影響法院的辦案期限,一般限制在在30日以內。2、如果雙方當事人對舉證期限協商不成,達不成協議,可由法院指定舉證期限,時間一般在15日以上30日內。
二、如果被告在應訴時明確表示不需要15天答辯期的,其舉證期限可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確定的期限必須在15日之內;如果協商不成,或達不成協議,可由法院指定舉證期限。法院指定舉證期限應徵求被告的意見來確定舉證期限,一般限定在15日之內。
三、雙方當事人一起到法院要求解決糾紛的,原告對其主張有主要證據,被告承認的,且被告同意口頭答辯,不需要舉證期限的,可以不再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直接開庭審理,作出調解或判決。
四、被告應訴後,在開庭前或開庭中提起反訴的,就反訴的訴訟請求應徵求原告的意見,是否需要答辯期或舉證期限,如果不需要,可直接把本訴和反訴一並審理;如果需要答辯期,可先審理本訴,答辯期或舉證期限屆滿後,再審理反訴。反訴的舉證期限可根據上述一、二種情況來確定。
五、原告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就增加變更的訴訟請求,法庭也應徵求被告的意見,是否需要答辯期和舉證期限,如果被告明確表示不需要的,可與原訴同時審理;如果被告明確表示需要答辯期或舉證期限的,那麼可作如下兩種方式處理:1、如果原告只變更部分訴訟請求的,對變更的訴訟請求暫不審理,先審理未變更的訴訟請求所涉及到的內容,變更了的訴訟請求,等到被告答辯期滿或舉證期限屆滿時再行審理,最後一並作出調解或判決。其舉證期限可根據前述一、二種情況來確定。2、如果原告的訴訟請求全部變更,法院應作出延期審理的決定,等到被告答辯期滿後,才開庭審理。3、如果原告增加訴訟請求的,法庭就原告增加的訴訟請求徵求被告的意見,是否需要答辯期或舉證期限,如果不需要,就與原訴一起審理;如果需要答辯期,就等到答辯期滿後,再行審理增加訴訟請求的內容,最後一並作出調解或判決。上述三種情況的舉證期限可根據前述一、二種來確定。
六、在確定原、被告的舉證期限時,最好把原、被告的舉證期限確定在同一天屆滿,同一天向法庭提交證據,以免被告查閱,特別是復印原告提交的證據,投機取巧,造成對原告的不公平。在送達應訴通知書時,只需向被告送達原告主要證據的證據清單,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原、被告雙方均不得閱卷,使原、被告雙方在收集證據上享有平等的權利。
總之,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即要靈活,又要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體現人司法為民的原則。
D. 民事訴訟的舉證期限是多長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民事訴訟中有關「舉證時限」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2、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3、舉證期限:根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
4、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5、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6、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7、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8、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3條規定,當事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74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的,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7日,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E. 原告舉證期限問題
民事起訴狀包括3部分
1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2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3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F. 原告在法院舉證期是什麼時候
就是已經存在的證據都必須在舉證期間提出。
如果不在這個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可能就不會再接受該證據,就有可能影響到原告權利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