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保證期限與保證期間

保證期限與保證期間

發布時間:2020-12-12 13:41:04

A. 法律對各種保證期間的具體規定是什麼

保證的期間是保證責任的存續期間,即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履行保證義務的有效期間。它事關保證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債務能否行使或履行,也是確定保證債務與訴訟時效關系的依據,因而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應明確約定。以下具體論述之。

(一)擔保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把保證期間分為有約定、無約定和約定不明三種。

1、當事人對保證期間有約定的,從約定。

2、保證合同約定的早於或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未約定。《擔保法》第25條規定: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3、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2條第2款規定: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2年。

(二)連帶責任保證的法定保證期間:《擔保法》第26條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三)最高額保證的保證期間:《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條規定:最高額保證合同對於保證期間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保證期間為清償期限屆滿之日起6個月。沒有約定債務清償期限的,保證期間自最高額保證終止之日或自債權人收到保證人終止保證合同的書面通知到達之日起6個月。

(四)約定保證期間的變動,須經過保證人的書面同意。《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0條第二款規定:債權人和債務人對主合同的履行期限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期間為原合同約定的或法律規定的期間。

(五)保證期間為不變期間。《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1條規定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拓展資料:

相關法條:

1、擔保法

第二十五條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第二十七條保證人依照本法第十四條規定就連續發生的債權作保證,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人可以隨時書面通知債權人終止保證合同,但保證人對於通知到債權人前所發生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

2、擔保法解釋

第三十一條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條主合同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第一,保證期間原則上由保證合同的當事人自由約定。「從合同關系自身來講,合同及其法律所保護的是當事人之間的信賴與期待,實現意思自治的理念」,這同樣適用於保證合同。《擔保法》第15條把「保證期間」的約定作為保證合同的一個基本條款;當合同沒有確定或確定不明確時,按合同漏洞的補充原則由法律加以補正。

第二,保證期間是債權人應當主張權利的期間。在該期間內債權人未主張權利的,保證人則免除責任。因此,本質上,保證期間是一項旨在維護保證人利益的制度。

第三,債權人主張權利的對象及方式因保證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存在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兩種形式。連帶保證中,債權人應在保證期間向保證人提起權利要求,方式不限(最好書面方式便於舉證),而在一般保證中,方式僅限於訴訟或仲裁,這是由一般保證的自身性質即保證人所享有的先訴抗辯權所決定的。

資料鏈接:網路--保證期間

B. 最高額保證合同的合同期限與保證期間的關系

保證期間是指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是用來給債權人實現其債權的,是除斥內期間,超過保證容期間債權人仍未主張其債權的,保證人就可以免除其保證責任。
只要分清責任和義務不是一碼事,就容易理解了。義務並非責任,不能混淆。
最高額保證合同解除後保證人不再對新的債權承擔擔保其實現的義務,因為合同已經解除了保證人沒有那個義務繼續擔保新產生的債權的實現,但其仍然需要承擔基於原合同產生保證責任。

C. 保證期間如何規定

保證期間規定方法:

1.保證期間為保證責任的存續期間,性質上屬於除斥期間,即不發生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保證期間事關債權人與保證人之間的債權債務能否行使或履行。如果債權人沒有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主張權利」的方式在一般保證中表現為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在連帶責任保證中表現為向保證人要求承擔保證責任。

2.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保證期間。如果沒有約定的,在連帶責任保證的情況下,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6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在一般保證場合,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6個月。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6個月。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2年。

3.在保證期間中,如果債權人主張權利的,則保證責任確定,從保證責任確定的時刻起,開始起算保證的訴訟時效。保證責任的訴訟時效,由於擔保法沒有規定,因此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仍應為2年。

D. 保證訴訟時效與保證期間的關系

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由於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比較復雜,在實際生活中容易發生混淆,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和損失。正確區分兩者,准確適用法律,對維護保證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
一、保證期間是除斥期間
保證期間,是根據當事人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債權人應當向債務人(在一般保證情況下)或者保證人(在連帶保證情況下)主張權利的期間。進一步說,保證期間是債權人主張請求權的權利存續期間,債權人在該期間內沒有主張權利,則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即,保證期間屆滿發生實體權利消滅的法律後果。
保證期間是一個不變期間。債權人和保證人可以在保證合同中自行約定保證期間,如果沒有約定,一般保證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止日起六個月。另外,如果合同中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止日起六個月。而在保證合同中經常出現的以「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止」或相類似的字樣約定保證期間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這里,保證期間的起算點是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那麼,如果主合同對主債務的履行期沒有預定或者約定不明時,該如何確定保證期間的起點?按最高人民法院頒發的《〈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上述情況下,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對於比較特殊的最高額保證合同,合同對保證期間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如最高額保證合同約定有保證人清償債務期限的,保證期間自清償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沒有約定債務清償期限的,保證期間自最高額保證終止之日或自債權人收到保證人終止保證合同的書面通知到達之日起六個月。
不論保證期間是「六個月」亦或「兩年」,都是一個不變期間,該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保證期間不同於訴訟時效,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保證期間終止,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持續達到一定期間而致使其請求權消滅的法律事實。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喪失勝訴權。
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要求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兩年,但可能因權利人起訴或一些法定事由而中斷、中止、延長。
綜上,在保證期間和訴訟時效期間內債權人沒有行使權利,都可能導致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法律後果。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保證期間內,債權人行使權利,既變更了原有的法律關系,使保證期間的作用消滅;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行使了權利,在於維持原有的法律關系,使原有的法律關系得以繼續存續。

E. 約定的保證期間能否超過二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32條第2款規定「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屆滿之日起二年」。司法者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解釋,主要考慮的是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的這種約定,不同於根本沒有約定。如果完全視為沒有約定,從而適用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起六個月的規定,這對債權人未免有所不公。但如果完全認定此種約定的效力,必然造成當事人以事先的約定排除適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的結果,使保證人處於一種隨時可能承擔責任的不確定狀態,所以司法解釋規定出現此種保證期間的約定,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二年。[1] 從前述司法解釋及司法者的解釋本意來看,似乎可以推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不能超過二年,否則可能排除適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但筆者認為約定的保證期間可以超過二年,並且超過二年不意味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理由有三,分析如下: 一、從保證期間的性質來看,保證期間是指債權人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存續期間,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沒有依法主張權利,則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擔保法》及其解釋明確規定保證期間作為保證合同一項重要條款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只有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才適用法律規定,並且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所以若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了保證期間,即使超過二年,只要明確,就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合意。同時,保證期間的性質表明其不同於訴訟時效,故不受訴訟時效理論的約束。《民法通則》規定,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如果說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可能出現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那麼對於適用特殊訴訟時效(如一年)的個案,即使約定的保證期間不超過二年,同樣不能避免與訴訟時效相沖突的情形。所以從保證期間的性質來看,約定的保證期間只要明確就可以超過二年。 二、從保證期間與主債務訴訟時效、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來看,保證之債為債權人、債務人、保證人三個獨立民事主體所為的法律行為所引起的,保證合同從屬於主合同,主合同的效力決定保證合同的效力。因此主債務訴訟時效、保證期間、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對保證責任的承擔起著不同的法律作用。根據該《解釋》的規定,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計算須以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依法向債務人(一般保證情況下)或保證人(連帶責任保證情況下)主張了權利為前提,也就是說,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是在保證期間作用完結時開始計算的。因此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約定的長短不影響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復雜的是保證期間與主債務訴訟時效之間的關系,由於不同的保證方式,債權人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與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也就不一樣。 1、在一般保證情形下,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因此一般保證人的保證責任自始至終處於從屬地位,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權利的方式就是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所以在一般保證情形下,債權人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就會同時受到兩種期間的約束,一個是主債務訴訟時效,一個是約定的保證期間。訴訟時效在民法上屬於強制性規范,民事主體無權自行協議取消訴訟時效的適用,不得變更時效期間及其計算方法。而保證期間又是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約定的。假設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就可能出現債權人在主債務訴訟時效內未行使權利,但仍在約定的保證期間內的情形。此時債權人喪失了法院對其主債權的保護,即無法對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若允許保證人以此抗辯,那約定的保證期間便失去了法律意義,實質上也侵害了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行使。筆者認為,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的約定超過二年,就應預見到可能出現對超過訴訟時效的主債務保證的情形,既然雙方對保證責任存續期間達成了合意,就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約定。而且法律規定的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不是絕對的,也有例外情形。如《擔保法》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了保證人不得行使先訴抗辯權的三種情形,其中第三種情形就是保證人以書面形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所以當約定的保證期間超出主債務訴訟時效時,就應視為保證人放棄了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後的先訴抗辯權,債權人可以直接向保證人主張權利。這樣即使在一般保證情形下,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主債務訴訟時效,並不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同時也尊重了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的約定,保障了債權人對保證人的權利。 2、在連帶責任保證情形下,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根據《擔保法》的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權利的方式就是直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因此在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後,連帶保證人與債務人處於同一法律地位,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保證期間與主債務訴訟時效相對獨立,當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債權人享有選擇權,或向債務人主張權利,或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債權人如在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內未向債務人行使權利,消滅的僅是對債務人的勝訴權,而不影響債權人對保證人的權利。保證責任是否承擔僅受保證期間的約束,債權人只要在保證期間向保證人主張了權利,保證人就應承擔保證責任,保證期間也完成了其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計算。因此連帶責任保證合同中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與主債務訴訟時效並不相沖突,當然就不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三、從具體司法解釋條文來看,《解釋》第35條規定:「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一解釋實質上是針對一般保證方式而言的。因為在連帶責任保證中,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並不從屬於主債務訴訟時效。只要保證債務沒有超過訴訟時效,連帶保證人就不能因時效而免責。因此連帶保證人不享有以主債務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進行抗辯的權利。而在一般保證中,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保證人可以因主債務超過訴訟時效進行抗辯。因此《解釋》明確規定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視為放棄先訴抗辯權,法律對此不予干涉,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這一解釋充分體現了在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同時,對當事人之間約定的尊重。當一般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保證期間超過二年時,就應當預見到可能出現對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提供保證的情形,對於可能出現的法律後果,應由保證人來承擔。所以在一般保證中,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視為保證人放棄了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產生的抗辯權。這與該條司法解釋精神是相一致的。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無論是一般保證形式,還是連帶責任保證,只要雙方約定明確,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可以超過二年,而且並不排斥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這樣不僅符合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行使,而且提示保證人在提供保證時須慎重,對自己行使權利的行為應有完全的預見,並承擔可能出現的法律後果。當然,若考慮到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防止保證人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對保證期間作出強制性的最長期限的規定也是有必要的,但到底以幾年為限最合適,有待實踐進一步論證。

F. 保證期間怎麼確定

你好!關於連帶責任保證有兩個非常關鍵的點,一個是主債務履行期的問題;另一個是保證期間的問題。第一,根據《擔保法》第二十六條 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根據你陳述的情況來看,明顯屬於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的,因此,保證期間為6個月。第二,根據《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三條規定,主合同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由於你這個沒有約定(現在有事,未完待續)不好意思。

G. 保證期間和保證合同訴訟時效的區別

保證期間為保證責來任的存續自期間,是債權人向保證人行使追索權的期間。保證期間性質上屬於除斥期間,不發生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債權人沒有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但是一旦債權人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保證的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
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指在保證期間中,債權人主張權利的,保證責任確定。連帶保證從確定保證責任時起,開始起算保證的訴訟時效。一般保證,在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算保證的訴訟時效。

閱讀全文

與保證期限與保證期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