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證據規則的幾個實務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則)自2002年4月1日生效後,在審判實踐中對促進當事人舉證和提高審判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為進一步使該司法解釋更加有效地為審判實踐服務,特對該解釋在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在此進行小結。
一、關於舉證時限問題
證據規則最重要的作用就在於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定了舉證時限的法律效力,這是對原有民事審判制度最有力的改進。該規則規定當事人經法院認可可以協商確定舉證時限,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為當事人收到立案通知或應訴通知之次日起30日之後,簡易程序不受該30日規定的限制。
在審判實踐中有個問題,就是法院規定的證據交換時間與該規則相沖突:證據規則規定證據交換之日舉證期限屆滿,而立案庭有時將證據交換時間定在立案後的15天左右,這樣就使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被縮短為15天。而實踐中,案件立案後一般是由庭長指定承辦人先按簡易程序審理,這時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時間並不違法。但當該簡易程序案件轉為普通程序審理時,則等於實際剝奪了當事人的舉證時限權。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我庭認為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在立案時即行確定案件的適用程序,從而明確當事人的證據交換和舉證時限(簡易15日,普通35日);一個是立案時直接將證據交換和舉證時限規定在35天之後40天之前,開庭時間定在第40天。從操作的可行性上來看,第二個辦法更簡單些,如果需要提前調解則不受此限。
二、關於新證據問題
證據規則規定了四種「新證據」:一審中的新證據,二審中的新證據,引起再審的新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經法院延期後仍未在規定期限內提供的新證據。
對於一審中的新證據,主要是如何理解「當事人在舉證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是新取得的?還是新發生的?或者是被遺忘的?我們理解應當是前兩者,被遺忘的證據容易被當事人當作借口所利用,對另一方進行突襲,使舉證時限失去意義。
對於二審中的新證據,一是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同樣的,應該被理解為新取得和新發生的;二是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一審未准許,二審認為應當准許的,這一規定實際上剝奪了一審法官對一審程序的控制權,使二審隨意改判一審裁判成為可能,我們認為應取消該規定。
對於引起再審的新證據,即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同樣應當理解為新取得的和新發生的;對於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經法院延期後仍未在規定期限內提供的新證據,應當嚴格把握,即「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
綜上所述,證據規則雖然對舉證時限進行了規定,但由於過多的關於「新證據」的補充規定,使舉證時限的法律作用和審判效果大打折扣,是很不徹底的,這樣使法官尤其是一審法官時刻處於擔心裁判被改判的尷尬境地。
三、關於默示自認與緘默權問題
證據規則還引入了一項很好的制度,即自認和默示自認。自認是指「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默示自認是指「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民事案件當事人的緘默權是答辯權的對稱,即當事人有權提出答辯,也有權放棄答辯。證據規則關於默示自認的規定是不是剝奪了當事人的緘默權了呢?該規定是不是在事實上推翻了民訴法關於「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了呢?這都是值得推敲的問題。當然,這一規定對法官查明案件事實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與之相鄰近的規定還有一個,即「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我們可以暫且定義它為「不利推定」。緘默權、不利推定和默示自認三者是什麽關系呢?它們的界限在哪兒呢?我們認為這三者是法律對當事人答辯權的保護和限制,是遞進關系:當事人有權答辯也有權不答辯;但如果對對方的當面陳述採取消極的沉默,經法官充分說明法律後果後仍拒絕答辯,則會產生對其不利的後果;如果對方有證據證明你持有對對方有利的證據而拒不提供,法律則可以推定對方的主張成立。這是法律作為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一種保護和限制,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總體秩序和個體利益的平衡。
在實踐中有一個問題,向被告送達訴狀和有關證據後,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應當認定原告的主張成立嗎?被告拒不到庭是行使緘默權?還是默示自認?或者屬於不利推定?我們認為應當屬於行使緘默權,除非原告的證據能夠足以證明其主張,或者法官在向被告送達時對其緘默的法律後果明確進行了充分的說明,否則不能擅自認定構成默示自認,更不能認定構成不利推定。
以上是本人在審判實踐中適用證據規則發現和思考的一些問題,希望為進一步發揮好證據規則的審判效果產生一定的作用。
2. 默示放棄繼承的期限是多少天
我國《《繼承法》》第25條規定,「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版產處理前,作權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根據這一規定,放棄繼承必須在繼承開始後,遺產處理之前作出。繼承開始之前,繼承尚未開始,不存在放棄繼承的問題。因為,這時繼承人只是具有一種期待權,即將來繼承遺產的可能性。因此,假如某些繼承人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前曾向其他法定繼承人作出過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但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後沒有重申這種意思表示,應當視為接受繼承。而遺產處理之後,繼承人當然不能再放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