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朝代的年限
根據史書資料,
奴隸社會
三皇五帝:約公元前七千年-公元前2070年 夏朝:約前2070-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前1046年
封建時代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東周:前770-前256年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戰國:前475-前221年 秦朝:前221-前207年 楚朝:前206-前202年 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漢:前202-公元8年 東漢:25-220年 三國220-280:曹魏:220-265年,蜀漢:221-263年,東吳:222-280年 晉朝:265-42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南朝:420-589
宋:4 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建康 陳: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57 西魏:532-556 東魏:534-550 北齊:550-577 北周:557-581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五代十國:907-979
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7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吳:908-937 南唐:937-975 前蜀:907-925 後蜀:934-965 南漢:917-971 楚:927-951 吳越:907-978 閩:909-945 北漢:951-979 荊南:907-963 宋: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金朝:1115-1234 元朝:1206-1368 明朝:1368-1644 南明:1644-1662 清朝:1636-1911
2. 古代當兵服役一般是多久
歷朝歷代都不同。
1、商周時期的徵兵與甲士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
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後,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斗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2、戰國時期的常備兵與常備兵考核制度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把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以魏國為例:選拔武卒要求參加考選的人穿「三層之甲」,拿一張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和裝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著文,頭戴鐵盔,腰佩劍,帶三天糧食,在半天之內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3、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閑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3、三國時代的世兵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佔,成為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近於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徵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士家」、「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進化體: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眾寡,授予各種不同爵位。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軍力,同時使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它賦稅。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隋煬帝時,府兵直接從民間征調,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軍人稱「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唐初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一改隋朝鷹揚府為折沖府,每府府兵歸折沖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是二十至六十歲.應征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資糧。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證調服役的人,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5、唐中後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沖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員,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華、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以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軍鎮招募長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口願同去的,各給田地屋宅。後來組成邊兵,由方鎮操縱。這樣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結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它來源於全國招募與選自廂兵、鄉兵中的健壯兵丁。廂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軍,不進行軍事訓練,所以不能作戰,只給地方政府服親沒。蕃兵是招募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充當過境屯戍守軍。鄉兵,於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全部當兵,下馬牧畜,上馬攻戰。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軍」與後來吞並各部落建立的『探馬赤軍」為主力軍。進入中原後,抽調二十歲以上的漢人壯丁建立「漢軍」,作為戍守當地的地方軍。
7、明的衛所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實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旗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志。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志,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
3. 隋朝的力役制度
在推行均田制的基礎上,隋沿襲了北朝以來的租調力役制度,十八成丁,開始納租調服徭役。一夫一妻(丁男一床)歲納租粟三石,調絹一匹,(先四丈後改為二丈),綿三兩,或布一端(六丈),麻三斤;單丁和奴婢減半。成丁的男子每年服徭役一個月,至583年,改為二十一歲起服役二十天。590年,規定五十歲以上可以輸庸停防(用布帛代替力役)。這樣的賦役與前代相比,農民負擔相對減輕,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隋朝建立後,及時地整頓人戶和查實戶口,在首都及直轄縣(當時稱「畿內」)以五家為保,設保長;五保為閭,設閭長;四閭為族,設族正。其他轄區(畿外),保以上為里,設里正;里以上為黨,設黨長,這是比以前優越的人戶管理方式。以此相應,對戶口實行嚴查。開皇五年(585年),在全國「大索貌閱」,即按照戶籍簿上登記的年齡核對體貌,防止謊報年齡,大業五年(609年),又進行了核查。此後,每年正月五日,由縣令派人至鄉村,以三百家到五百家組為一團,依據每家資產情況,以定樣確定戶等及納稅標准,寫成簿籍,稱為「輸籍定樣」(或叫「輸籍法」)。推行這一方法,既有效地防止逃稅,又能更好地防止地方官舞弊。由於採用了對農民有利的田地政策和稅收措施,農業得到了發展,人口猛增,耕地擴大,糧食豐收。據官書統計,隋初僅有三百五十九萬多戶,隋平陳時得五十萬戶,到606 年(大業二年)全國已有八百九十萬七千多戶。
4. 中國各朝代的時間年限化分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4)隋朝服役年限擴展閱讀:
中國各朝國土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1、夏(210萬,包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
2、商(320萬,除上述土地外,還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重慶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萬,基本與商差不多,在遼寧和重慶四川的范圍更大)
4、秦(360萬,還包括整個寧夏並包括重慶全部和更大的幾乎整個四川的土地,東晉各諸侯國的國土總合與西周基本相同)
5、漢(在兩漢最頂盛的時代,由西漢武帝和後人西漢宣帝、東漢光武帝、東漢明帝打下了驚人的國土。現在朝鮮的幾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亞相當大的土地都在漢的西域都護府范圍中,還有全部的四川和雲貴的大片土地,遼寧的全部土地也在漢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內蒙也有相當大的土地在漢的治內,估約國土為1040萬平方公里。東漢後期出現嚴重縮水,失去了雲貴和內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喪失殆盡,國土應為890萬平方公里。
6、三國
(魏:530萬平方公里,所有的長江以北的漢人地區和在新疆甚至中亞的土地,也包括朝鮮的少量土地和內蒙的土地)
(吳:240萬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萬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緬甸的極北方。)
7、晉(西晉的國土大小為920萬平方公里。在雲貴兩地上略少於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鮮的土地縮小了。但略增加了內蒙的土地)
8、南北朝(國土總合約為935萬平方公里,增加了幾乎所有剩餘的內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國土為840萬平方公里,突厥佔領了甘肅和寧夏相當大的土地,雲南和貴州也正走向獨立,喪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鮮的國土)
10、唐、(強盛時的唐國土大的非常驚人,比現在中國少黑龍江和西藏與雲南,多了中亞的大片土地,大半個蒙古國和俄貝加爾湖,共1240萬平方公里,在數十年後竟縮為1030萬平方公里,安史之亂後更是縮為800萬平方公里,可謂史上巨大的縮水。)
11、宋、(國土為460萬平方公里,與現在中國比沒有新疆,甘肅,寧夏,內蒙,整個東北三省,青海和西藏,雲貴和台灣。)
12、元、(1680萬平方公里,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都視其是中國的朝代,忽必烈也自稱是中國之主。國土包括整個中國和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當是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國土最大時,比現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內蒙古全部和東三省小半土地,俄羅斯極少土地。共710萬平方公里。後來大為縮水,喪失西藏新疆和東北台灣,到滅亡時只剩下350萬平方公里。)
14、清、國土1310萬平方公里,整個中國和外蒙和俄羅斯及中亞的一些土地,,論大小算是中國各朝代第二。
5. 隋朝僅存在了38年,為什麼還配得上「輝煌」二字
在學歷史的時候,很多人會好奇,這隋朝不過才短短38年時間,但是卻被稱為「輝煌」回朝代。這是因為答隋朝為後來的朝代做出來巨大的貢獻,可謂是承上啟下的朝代。
其實隋朝為後代做出的改革非常之多,僅僅38年時間,就為中國歷史開啟了新篇章,我們不可忽略這一短短的朝代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包括那時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更是沿用到了今天,可謂是讓人折服。
6. 隋朝對兵制有哪些改革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王朝後,吸取北周的教訓,在強化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同時,對兵制也進行了重大改革。隋朝的兵制改革,集中反映在對府兵制度的完善上。府兵制源於西魏和北周。西魏時期,府兵「不編戶籍」,不從事生產,兵農分離,除執勤、作戰、訓練外,不擔負其他賦役徭役。北周武帝時,由於府兵數量激增,大量均田戶的農民當了府兵,府兵不從事生產的先例被打破,開始採取平時生產,農閑教戰的形式,但由於其軍籍專列,不歸地方州縣管轄,其家屬往往隋軍居住,不能長居久安,給其生產、生活造成很多困難。為了發展府兵制度,加強府兵建設,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規定男子成丁的年齡為18歲,每年服役1個月。開皇三年,又把成丁的年齡放寬到2l歲,將每年服役的時間縮短成20天。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在統一全國後,朝廷又對府兵製作一些改革,使府兵除繼續保留軍籍外,與自己的家屬一起要在州縣落籍。他們同民眾一樣依據均田法受領田地,不日從事生產,戰時出征。府兵均免除賦稅和徭役,自備兵甲糧草。這樣府兵的家屬即可同民戶一樣安居樂業,不再隨從府兵流動了。隋王朝對西魏以來府兵制的這一改革,使府兵制由過去的兵民分離,兵民分治而成為兵民共籍,兵民合治,兵民屯田,「寓兵於農」的軍事制度。與此同時,隋文帝立國後,對官制也進行了改革,在朝廷設左右衛等十二府,分別統領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軍隊。十二衛府的大將軍直接由皇帝賜封和指揮,從而進一步將軍權集中於皇帝的手中。隋王朝開國後,對地方軍也進行了整頓,改變了兵隋將姓的宗法隸屬關系,清除了私兵、部族兵的遺痕。此外,在邊境及內地的重要州縣設置總管,負責這一地域的軍事,統一鄰近諸州的軍事管理和防各建設。
7. 隋朝有怎樣的服役制度
一夫一婦每年納票三石,叫作「租」;種桑養蠶地區每年交絹統一匹、內綿二兩,種麻織布地區容每年交布一端、麻三斤,叫作「凋」。成年男子每年服役一個月,叫作「力役」。開皇三年(583),成年的年齡從18歲提高到ZI歲,服役時間從一個月減為叨天,調絹從一匹減為二丈。到開皇十年,規定成年男子的力役,從50歲以後可以交納布帛代替,稱為「庸」。在戶籍管理上,推行「大索貌閱」、「輸籍定樣」。
8. 為什麼隋代和民國統治是37年,而秦代,新朝和武周都是統治十五年呢
統治時來間只是個巧合自而已。
首先秦朝、隋朝、民國時期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變革的時期。國家剛剛統一,變革過大,社會動盪不已,很容易就被取而代之了。
武周算一個朝代嗎?他也是唐朝的一個時期呀!只是由男李姓變為女武姓,很多的政策、軍事都沒有改變呀!
秦朝時期是國家剛剛統一,暴政,軍事服役制度沒有改變,沒有進行有效地休養生息,民生疾苦,且大軍南下。各諸侯國的貴族流落民間,鼓動造反。社會動盪不已。
新朝,是王莽針對當時社會問題進行改革時期,軍政大權沒有完全把握住就進行改革了,且是篡位而得,不得人心。
隋朝時期是因為隋煬帝好大喜功,進軍高句麗,大建土木工程導致民變。很多的沒落士族流到民間成為智囊。導致統治動搖。
民國就更好說了,一開始建國就不太平,打擊共產黨沒有全力圍剿,加上日本入侵,抗日損兵折將,給共產黨一喘息機會。
9. 隋朝之後賦役制度的發展
隋朝
開皇二年,隋文帝下令實行均田制。一丁受田百畝,八十畝為露田(受田者死後要交給國家),二十畝為桑田或麻田(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可以買賣)。婦女、奴婢、丁牛、京官、外官都有相應的規定。
雖然農民受田往往不足定額,但實行均田制畢竟使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一些土地,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並,因而對當時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租調力役制
開皇二年規定:十八歲以上為丁,負擔租調力役;六十歲為老,免除租調力役。租為田租,調為戶調,力役即勞役。一夫一婦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者交調絹一匹、綿三兩,受麻田者交調布一端、麻三斤。單丁、奴婢只要交一半的租調。丁男每年服力役一個月。
開皇三年,減輕租調力役。受田者前三年不納租調,不服力役。調絹由每年一匹減為二丈,力役由每年一個月減為二十天。
開皇十年,規定五十歲以上者,可「免役輸庸」,以納布帛以代替力役。
這些措施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
但是,隋朝僅僅到第二代,隋煬帝為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及誇耀國家富強,大興土木,勞師遠征,無限制地征發徭役,征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工死亡,農村極度缺乏勞動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嚴重破壞,人民生活難以為繼。導致了各地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唐代
唐初繼續實行均田制。基本制度和隋朝差不多,在細節方面有所改動。
土地買賣受到嚴格控制,也有可以出售的情況,但是規定買地者不得超過本人應占田限額。
唐朝均田制也不觸動地主佔有的大量土地,往往只是從荒地上調撥。地主占田往往超額,而農民占田往往不足數。但是由於均田制禁止買賣土地和無限占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並,保護了小農經濟,對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有良好的影響。
租庸調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賦稅制度,基礎就是均田制。租庸按丁徵收,每丁每年交粟二石,稱為租。每年種桑區交納絹二丈、綿三兩,種麻區交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成為調。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田,閏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役,每天折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為庸。如果額外加役,十五天免調,三十天租調全免。額外加役不能超過三十天。這些政策使農民有較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唐太宗時,賦稅徭役都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減輕很多,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太宗採取了精簡機構,節約政府開支,增加社會勞動人手,換取大量耕畜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生產逐步恢復。
————————
但是,唐初實行的均田制,並沒有改變地主佔有大量土地的狀況,土地可以在各種名義下買賣,因而只能延緩而不能阻止土地兼並。均田制逐漸破壞,土地兼並日益發展。唐玄宗後期時,已有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
特別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形成。藩鎮中的強悍者往往戶口不歸中央,賦稅不交朝廷。成為唐朝的心腹之患。
唐代末期,宦官專權。大肆掠奪百姓的田產,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土地兼並的發展和均田制的破壞,使農民失去土地。大量農民脫離戶籍,成為地主私家的佃農。國家控制人口減少,收入銳減,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唐朝政府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整頓均田制,但由於土地兼並發展迅速,此項措施收效甚微。二是徵收各種苛捐雜稅,擴大賦稅剝削范圍,這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
後來,唐朝決定進行以財政賦稅制度為主的改革。如將食鹽專賣權收歸國有,整頓漕運,實行常平法(實際上就是通過賤買貴賣來調整物價,從中政府獲利)。
以上措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困難。德宗元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由於分夏、秋兩季收取,因而得名)。
兩稅法是當時賦役制度的較全面的改革。
兩稅法的主要內容:一、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徭、雜稅,保留丁額。二、一律以當時居住地為准登入戶籍,交納賦稅。三、不按丁收稅,而按資產和田畝收稅。四、沒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繳稅。五、每年分夏秋兩季繳稅。六、中央根據財政支出現作出預算,定出總稅額,再分配到各地徵收。
好處是:一、在一定時期內,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二、按資產和田畝征稅,是收稅更具有合理的意義。三、「定稅計錢、折錢納物」強調了貨幣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壞處:一、土地兼並不受任何限制,更加嚴重。二、量入為出的做法使得以後的稅額不斷增加。三、由於貨幣不足,物價節節下跌,實際上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
唐朝後期時,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富者有連阡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急劇尖銳化。農民負擔加重。原因有:物價下跌;稅額增加;雜稅增多;提高鹽價;預收賦稅等等。人民忍無可忍。
黃巢大起義在很大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門閥士族階層基本上被消滅。廣大農民社會地位有所改善,土地高度集中的情況也有所緩解。起義體現了農民「平均」的思想和要求。
後周
後周柴榮對經濟上的改革為:整頓莊田,罷營田,招民墾荒,均定賦稅,發展了生產力。使後周的國力大為增強。
北宋
宋太祖接受了趙普的建議,建立了由中央控制的財政制度,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權力。但財權過分集中,導致地方上財政拮據,物質基礎薄弱。
————————
北宋至仁宗時,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賦稅苛重,使社會矛盾迅速激化。農民階級(也就是當時民戶中的四五等戶及全部客戶)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所佔土地不足百分之三十。大量農民每年要交的地租占收獲物的一半以上,有些地區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十。況且北宋的徭役名目繁多,服役的時間視具體情況臨時決定。
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發展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均平」思想,反映了廣大農民對改變「貧富不均」的社會狀況的要求。
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他以「富國強兵」為宗旨,變法的主要內容是「理財」和「整軍」。
理財諸法: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宋神宗去世後一年間,新法全部被廢止。王安石抱恨而死,變法失敗。
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在於反對派勢力太過強大,根本原因在於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只是對統治的某些環節作部分改良,不可能犧牲地主階級的利益去改善廣大人民的處境。最要命的是土地兼並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貧苦農民從新法中得到的利益甚少,變法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
北宋末年,政府的「造作局」、「應奉局」、「公田」等等作為,極化了階級矛盾,各地人民紛紛起義。
南宋
南宋初年,宋金戰爭激烈,人民流離失所,土地大量荒蕪。南宋政府趁機掠奪,南方土著地主也極力搶占農民的田宅。人民遭受沉重的地租剝削,生活十分困苦。
而南宋統治穩定之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更加殘酷。這激起了不斷的農民起義。
元朝
元朝土地集中,蒙古貴族和漢族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地租率往往在六成以上,甚至封建政府也頒令減租,但也是一紙空文。
其賦稅制度比較混亂,北方、南方稅制不相同。北方主要有稅糧和科差。稅糧分丁稅和地稅。一般不是兩稅齊交,而是哪個稅多就交哪個。也有一戶並納二稅的情況。科差分絲料、包銀、俸鈔三種,都是以戶為單位徵收。南方賦稅制度沿用南宋的兩稅法,按地畝征稅,分夏秋兩次徵收。秋稅征糧,夏稅征木、棉、布、絹、絲、綿等物。科差分戶鈔和包銀兩項。除去以上賦稅,政府還有種種名目的勒索以及繁重的徭役和差役。
————————
元末貪官污吏橫行。土地兼並嚴重,首數蒙古王公大臣,喇嘛僧侶寺院佔地不在蒙古王公之下,漢人地主兼並土地之風與日俱增。元朝政府對人民的搜刮大大增加,種種課稅比之元初已有十倍、百倍的增長。
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量力開墾土地,所墾田為人民自有。又大興屯田,有民屯、軍屯、商屯三種。
明朝政府為了掌握人口與土地情況,以保證賦役的徵收,建立了黃冊(詳細登載編入里甲人戶的情況)、魚鱗冊(土地登記冊)和里甲(最基層的賦役徵收及社會管理單位)制度。
明初的賦役,是按田畝征賦,按戶或丁征役。賦分夏稅和秋糧。役分里甲、均徭、雜泛三種。
————————
明中期以來,土地兼並日趨激烈,皇室、功臣、貴戚、官僚及地主富戶,無不大肆掠奪土地,造成土地日益集中。軍屯制度逐漸被破壞,兵士無以為生,紛紛逃亡。而且,土地被官僚地主兼並並隱占而去,明政府掌握的土地數字大大減少。明中時,賦役加重。甚至在明初「永不起科」的土地上,也全部徵收賦稅。在重額稅糧的壓榨下,農民不斷破產失業。
張居正在這種情況下,力圖改革以緩解社會矛盾,挽救明朝的統治。
清丈田地,增加了一部分田額,有利於抑制地主逃稅現象,改變賦稅不均狀況。
實施「一條鞭法」。其基本要點是:一、力役部分攤入田賦,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二、力役改為折銀,使農民擺脫了一定的人身依附關系。三、賦役一概征銀,既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
明朝後期,土地兼並更加猛烈。「有田者十一,為人佃作者十九」。由於皇室、貴族、官僚生活揮霍無度,政府先後實行「三餉加派」(遼餉、剿餉、練餉)。三餉合計超過正常賦稅的一倍以上,農民承受不起,到處逃亡,土地大量荒蕪。明朝統治者為了擺脫財政危機,對城市工商業者大肆掠奪。激起了城市居民的抗爭。
清初
清初召民墾荒。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開墾無遺」。
康熙八年,朝廷下令將明代藩王的莊田免價給予原來的佃農耕種,對於鼓勵農民進行生產是有積極作用的。康熙和乾隆年間,多次下令蠲免錢糧,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
清初賦役制度因襲明代的一條鞭法,由於土地兼並和土地集中的進一步發展,貧富不均的情況在發展,出了不少問題。於是康熙年間進行改革,採用地丁合一。這就使得丁稅隨著田多田少而增減,農民不必擔心丁稅而殺生、逃匿。對家庭人口增長和國家人口統計都有好處。
————————
清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特別在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土地兼並日甚一日。
賦稅逐漸繁重,地丁銀的總數不斷增加。正賦地丁銀和漕糧之外,清政府還要徵收各種雜稅,各地許多民族發生了反官府、反地主的起義斗爭。
從以上事實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如下的一些基本規律:
一、土地的兼並與集中在每一個朝代都是一直存在著,而且總是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均田制從建立以來就處於必將遭到破壞的地位。土地高度集中的另一面就是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這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顯然是不利的。但是,作為地主階級統治的總代表——皇室並不能完全地制止這一趨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皇室可能在土地兼並的過程中得到了莫大的好處。
二、在每個王朝的末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沉重的賦役負擔往往是最重要的兩個標志,這兩個就是引發大規模農民戰爭的直接原因,並能夠誘發後繼的「亂世」和「改朝換代」。而農民起義在亂世中所迸發出來的力量往往會給開國之君以極大的震撼力,並成為新王朝調整賦役政策的前車之鑒。
三、從前兩條分析來看,歷史似乎存在「輪回」。可能正如張治中先生所提及的「歷史周期律」。開國——均田(至少讓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減賦——社會發展,積累財富——土地兼並——賦役加重——農民忍無可忍,起義爆發——亂世——開國。這個輪回一遍遍重演,為什麼作為統治階級的地主們看不到這一規律,還是不停地兼並土地。可能的原因是:認識方法論上的局限;由自身利益所引起的眼光的相對短淺,這種短淺一方面體現在時間尺度上,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利益認識的深度上。
四、賦稅徵收由重丁戶逐漸向重土地財產轉化。這在當時的情況下,對農民階級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因為地主往往佔有大量的土地,而大量的農民缺少甚至沒有土地,這就造成了賦役不均的不合理狀況。如果一味的按丁戶徵收賦稅,農民只有投靠地主,變成「隱民」,就會減少國家總的稅收。但是,這種賦稅政策的趨向對於普通的地主來說是不利的,因為這就使得他們所要交納的賦稅增多。在這里,我覺得,需要分清的是國家的利益和統治階級的利益,有時候這兩者並不能等同。按土地財產徵收賦稅對國家有利,對於作為統治階級的地主也並沒有多大的損失。但對於農民來說,丁稅地位的逐漸降低,表明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五、賦役由徵收實物向徵收貨幣轉化。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商品交換不發達,使得農民所交的賦稅不得不以實物的形式出現。當經濟發展,賦役採取貨幣的形式就成為必然。這種方法簡化了賦役的操作規程,反過來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當政府發行貨幣不當或有意降低物價時,實際上就是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六、單獨對力役進行考察,可得出如下的結論:兩漢的租賦中,代表力役的賦重於按田計征的租。魏晉到唐的租調(即戶調,唐為租庸調),仍以力役之徵為重,而屯田尤為重要。唐宋到明的兩稅法,又將代表力役的庸納於兩稅之內,但又別起『富者役其錢、貧者役其力』的職役。明中葉以後的一條鞭法,則又把『役』全部『按畝計銀』,『攤丁入地』。這一情況,也正反映出統治者對於勞動農民剩餘勞動的剝削,從秦漢的勞役負擔重於實物負擔,變為勞役負擔逐步減輕、實物負擔逐漸加重,又變而為實物負擔逐漸減少,貨幣負擔逐漸增加,最後則全變為貨幣負擔。因而我們又可以把賦役制度以兩漢的租賦、魏到唐的租調、唐宋到明的兩稅和明中葉以後的一條鞭,劃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又恰好和農產量擴大的四個階段正相吻合,這也正體現著統治者對農民剩餘勞動的剝削方式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著。
七、綜合四五六三點,可以看出:隨著經濟、階級關系、財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變,賦役結構不斷有重大變化,秦漢為田租(稅)、口賦、力役,魏晉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變為計田(丁)徵收的租、計戶或丁徵收的調與力役(或庸),唐中葉兩稅法改革後至清代,先是租調和部分力役並入田畝稅,中經北宋王安石變法、明中葉一條鞭法和清朝的攤丁入地,力役最終全部並入田畝稅。中國古代賦役結構在清代最終完成人頭稅向資產稅的轉化,同時也完成賦、稅、役歸並為田賦的轉化。換言之,中國古代賦役結構演變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人頭稅逐漸向資產稅轉化,二是力役逐漸由現役向代役、雇役轉化,而這兩條途徑的最終匯合點為田畝稅。但是,上述演變過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原因和社會影響都相當復雜,
八、1939年12月,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在論述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遲緩原因時指出:「……地主階級這樣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所造成的農民極端的窮苦和落後,就是中國社會幾千年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剝削即包括賦役征調。
「大體上說來,封建的剝削可分為田賦和人身稅兩類,而田賦是主要的剝削形態。歷代的剝削方法雖不同,但封建剝削的實質是直接生產所得的剩餘生產物,幾乎全部都繳納於民間地主與封建國家,除了維持自身與親屬的生存而外,大都僅能繼續單純的再生產,甚至還有不能繼續單純再生產的,至於能夠實行擴大再生產的農民,卻是很少。」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單獨的農民或單獨的農民階級,也應該適用於整個國家。在歷史的「輪回」中,往往常年積累的財富總會在短短的亂世中消耗殆盡,只能維持國家單純的「再生產」。(當然也有進步,只不過這種折線的上升曲線,其總的上升趨勢仍然較小。)
10. 高三歷史古代服役制度的先後順序、背景、內容、意義(作用)
中國古代兵役制度
1、商周時期的徵兵與甲士制度
我國在商、周時已經有徵兵制度。當時規定,每個部落成員在戰爭期間,都有當兵作戰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
基幹力量是由平民組成的甲士。那時作戰用戰車,每輛車上有駕車、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戰人員三名.俗稱「三甲士」。在每輛戰車的兩側與車後,隨有步兵(徒兵)幾十名,由奴隸充當。他們既是戰斗員,又是侍候奴隸主的雜役。
2、戰國時期的常備兵與常備兵考核制度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把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以魏國為例:選拔武卒要求參加考選的人穿「三層之甲」,拿一張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和裝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著文,頭戴鐵盔,腰佩劍,帶三天糧食,在半天之內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3、秦漢時期的徵兵制度
秦統一中國後,便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徵兵制。徵兵以郡縣為單位,郡守有徵發一郡壯丁作戰的權力。當時農民既是主要生產力,也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為繁重:當時全國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而經常被征發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人。
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閑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
3、三國時代的世兵制度
東漢後期,由於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佔,成為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近於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徵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種兵家戶籍不屬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士家」、「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進化體: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募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通過他們的從屬關系,帶來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所帶軍隊的眾寡,授予各種不同爵位。這種使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但增強了朝廷軍力,同時使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負擔其它賦稅。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軍府名稱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隋煬帝時,府兵直接從民間征調,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軍人稱「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唐初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一改隋朝鷹揚府為折沖府,每府府兵歸折沖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是二十至六十歲.應征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閑教練,征發時自備兵器、資糧。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證調服役的人,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5、唐中後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沖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員,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華、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以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軍鎮招募長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口願同去的,各給田地屋宅。後來組成邊兵,由方鎮操縱。這樣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結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當時有四種不同軍隊——禁軍、廂兵、蕃兵、鄉兵。禁軍是皇帝的親兵,駐守京師,兼備征伐,是北宋的正規軍。它來源於全國招募與選自廂兵、鄉兵中的健壯兵丁。廂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軍,不進行軍事訓練,所以不能作戰,只給地方政府服親沒。蕃兵是招募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充當過境屯戍守軍。鄉兵,於招募之外,也有當地征發的,經過訓練作為地方防守部隊。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全部當兵,下馬牧畜,上馬攻戰。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軍」與後來吞並各部落建立的『探馬赤軍」為主力軍。進入中原後,抽調二十歲以上的漢人壯丁建立「漢軍」,作為戍守當地的地方軍。
7、明的衛所制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實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為單位組成「旗」,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旗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志。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志,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
參考資料:http://www2.zzu.e.cn/history/bbs/printpage.asp?BoardID=6&ID=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