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政補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的時效
行政賠償,應該先向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請求,其在二個月內不賠償的,應當在期限屆滿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國家賠償法》第十三條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給予賠償;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兩者之間的聯系
1.1、行政補償是指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因合法行為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而採取的補救措施。
1.2、行政賠償是指行政主體違法實施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由國家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行政主體只有行政主體才享有行政權,才能實施行政行為,才能構成行政賠償。
1.3、兩者都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過程中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採取補救措施,而且在危險責任領域,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二、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存在許多區別,表現在:
1、原因不同。
兩者都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所採取的補救措施,但是,行政賠償所針對的損害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而行政補償針對的是合法行為。
2、范圍不同。
行政賠償的范圍小於行政補償的范圍。行政賠償受國家賠償法的限制,國家並非對所有的行政侵權行為都承擔賠償責任,如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一般認為實行國家豁免,國家對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造成的損害不承擔賠償責任。行政補償的原因行為除了合法性這一限制之外,沒有其他的限制。
3、程度不同。
行政賠償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補救程度不如行政補償充分。國家賠償法針對的損害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損害,而行政補償沒有這種限制。而且,對國家賠償法規定范圍之內的行政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國家也並非全部賠償,而是限於最低限度的直接損失。國家賠償法規定「計算標准」的作用之一為了限制賠償的數額。行政補償採取補償實際損失的原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合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多大的損害,國家就補償多少。當然,行政補償所針對的損害必須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遭受特別的損害,而不是普遍的損害。從損害這一點來看,行政賠償著眼於賠償的最高數額,而行政補償著眼於損害的特定性,沒有數額的限制。
4、程序不同。
行政補償可能是在損害發生之前由行政機關與公民協商解決,也可能是在損害發生之後由行政機關與之協商解決。行政賠償只能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後,由行政機關與公民協商解決。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都可以適用調解,但是,公民因與行政機關對行政補償不能達成協議而起訴的,適用一般的行政訴訟程序;與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對行政賠償不能達成協議而起訴的,適用行政侵權賠償訴訟程序。
5、性質不同。
行政賠償性質上屬於行政法律責任,而行政補償性質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賠償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的行為而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具有否定和譴責的含義;而行政補償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合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而採取的補救措施,行政機關作出的補償決定屬於具體行政行為。
6、依據不同。
行政補償的法律依據是有關的單行的部門法律法規,而行政賠償的法律依據是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
以上便是華律網小編為你介紹的「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的區別在哪裡」相關知識,兩者之間根本的區別在於,行政主體行使國家賦予職權時是否合乎法律規定。
『貳』 請敘述有關行政賠償期限的法條
一般情況下,賠償請求人是其合法權益在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行為時受到侵犯並遭受損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一)行政賠償的范圍
(1)侵害公民人身權行政賠償的范圍:
①違法拘留或違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②非法拘禁或其他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的③毆打等暴力或唆使他人毆打④違法使用武器造成傷害死亡⑤其他造成傷害死亡的違法行為
(2)侵害財產權行政賠償的范圍:
①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②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③違法徵收財物、攤派費用④其他造成財產損害的違法行為
(3)國家不承擔行政賠償責任的情形:
①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②因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③國家行為、外交行為、抽象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
④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二)行政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
(1)行政賠償請求人的規定
①一般情況下,賠償請求人是其合法權益在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行為時受到侵犯並遭受損失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②受害公民死亡的,其繼承人和其有撫養關系的親屬是賠償請求人;
③受害法人或其他組織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是賠償請求人;
④企業法人被行政機關撤銷、兼並、注銷的,認為經營自主權受到侵害的,原企業法人是賠償請求人。
(2)行政賠償義務機關的規定 法律 敎育 網
①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②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職權時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共同行使職權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
③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使授予的行政職權時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被授予的組織為賠償義務機關;
④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在行使委託的行政權利時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委託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三)行政賠償程序的規定
(1)單獨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程序
行政賠償請求人單獨提出行政賠償訴訟的的,應首先向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請求賠償;行政機關不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予賠償或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請求人可直接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2)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程序
行政賠償也可在申請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
(3)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期限
①請求人一般應先自行政行為被確認違法之日起2年內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按照規定給予賠償;逾期不予賠償或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請求人可在2個月屆滿之日起3個月內向法院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②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時,沒有告知請求人訴權或起訴期限的,致使請求人逾期起訴的,其賠償起訴期限從請求人實際知道訴權或期限時算起,但最高期限自請求人收到賠償決定起不得超過1年。
『叄』 行政賠償的計算賠償時間問題
「必須經過賠償義復務機制關的先行處理」為前提。三個月。具體規定是:第十四條賠償義務機關在規定期限內未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的方式、項目、數額有異議的,或者賠償義務機關作出不予賠償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或者不予賠償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肆』 行政訴訟時效和行政賠償訴訟時效的區別
有關行政訴訟中起訴的期間,在實務界爭議頗大,理論界也是眾說紛紜,不少的律師和法官認為這就是行政訴訟中的訴訟時效。而筆者認同的觀點是訴訟時效更是一種民事實體法制度,與行政訴訟起訴期限有著較大的區別,如借用訴訟時效來概括行政訴訟法的起訴期限,必將造成二者的混淆。本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比,試圖試圖劃清兩者界限。
第一,從法律條文的表述來看,在民事訴訟中,訴訟時效是一個明確的法律制度,《民法通則》中第七章標題就是訴訟時效,在其他相關法律條文中也不鮮見「訴訟時效」這一法律概念,民事審判的裁判文書中可以直接適用這一法律制度。而翻開《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在任何一條法律條文中都沒有引入「訴訟時效」這一詞,只有「法定期限」(《行政訴訟法》第40條、司法解釋44條)、「起訴期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1條、42條、43條)。由此可見,至少在行政訴訟立法方面暫未引入訴訟時效這一概念,部分律師甚至行政審判法官在法律文書中直接援引這一概念,實在有失考量。
第二,從制度設定的法理依據來看。民事訴訟時效體現了「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這一原則,其直接體現是「保護被告免受有很久以前的事件引起的陳年舊賬般的權利主張的困擾。」而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規定更多的是把目光集中在行政行為的確定力之上,其重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機關執法效率,維護行政管理秩序的穩定。立法者設定起訴期限,兼顧了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和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劃出一個確定的期間,讓當事人啟動改變或者撤銷具體行政行為的程序,如果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只有行政機關重新作出一個新的具體行政行為將它推翻才能更改。
第三,從制度產生的法律效果來看。訴訟時效的適用針對的是依附於實體權利(通常為債權)上的請求權,如果對方不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則毫無效力。它實際上指權利人於一定期限內不行使請求權即喪失請求法院保護其權利的權利(在學理上通常稱之為「勝訴權」)。而起訴期限從根本上來說,可以歸類到是行政訴訟原告起訴所必備的條件之中,超過期限的,法院不會受理,其權利基礎是訴權。至於之後起訴人希望救濟的權利是否能夠得到保護,還有待於人民法院進一步的審理。
第四,從人民法院的審查來看。對於訴訟時效,人民法院並不主動審查。即使立案時發現訴訟時效屆滿也一樣受理,甚至有些時候直到結案了也沒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那麼法院就一直不審查。然而,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在立案審查的時候就要對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的時間進行審查,無正當理由超過起訴期限的,不予受理。對已經立案的行政案件起訴期限的審查更是行政審判開庭審理的首要任務,無論被告或第三人答辯與否,一經發現超過法定期限的,無論一審還是二審都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第五,從期限的計算來看,訴訟時效期限是可變期限,它可以通過權利人的行為(主張權利)中斷計算,也可以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中止時效。而起訴期限是不變的,即使已經採取了其他的救濟手段(如信訪),結果超過法定期限了,人民法院也應當不予受理。
綜上,行政訴訟中的起訴期限和訴訟時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只要明確了兩者的區別,在計算起訴期限時就不會錯誤套用民事訴訟時效的有關規定,極大的避免了現實中當事人不能及時行使訴權,合法行政權利得不到司法救濟的情況發生。
『伍』 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時效是兩年
錯誤!應該是三個月!行政賠償,應該先向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請求,其在二內個月內不賠償的,應當在期限屆滿容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國家賠償法》第十三條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給予賠償;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陸』 行政賠償訴訟有時效的限制嗎
訴訟時效問題應該大致區分為3種情形,即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案件時效。
刑事案件,不同案情有不同的訴訟時效(追訴時效),《刑法》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下列案件訴訟時效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均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益受侵害之日起計算。
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
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沒有製作或者沒有送達法律文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只要能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柒』 行政賠償案件二審時間限制是多久
行政賠復償案件二審時制間限制是多久?
看案件的復雜和簡單而定。復雜案件一年左右,簡單案件三個月搞定。
不服國家賠償上訴的期限為三十天,具體規定如下: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
復議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賠償請求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
『捌』 行政賠償訴訟時效
《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玖』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是否賠償決定的期限是多長
行政賠償程序時間限制為不超過兩年。
行政賠償程序指受害人提起賠償請求,賠償義務機關履行賠償義務的步驟、方法、順序和形式等。
《國家賠償法》第十三條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應當充分聽取賠償請求人的意見,並可以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
賠償義務機關決定賠償的,應當製作賠償決定書,並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送達賠償請求人。
賠償義務機關決定不予賠償的,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書面通知賠償請求人,並說明不予賠償的理由。
第十四條 賠償義務機關在規定期限內未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的方式、項目、數額有異議的,或者賠償義務機關作出不予賠償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或者不予賠償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九條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間不計算在內。在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賠償請求的,適用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有關時效的規定。
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拾』 原告起訴,對行政賠償決定書不服的起訴期限是多少日
收到判決書後15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