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大誤解為由可否撤銷合同
您好:
所謂重大誤解,是指一方因自己的過錯而對合同的內容等發生誤解,訂立了合同。誤解直接影響到當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誤解既可以是單方面的誤解(如出賣人誤將某一標的物當作另一標的物),也可以是雙方的誤解(如買賣雙方誤將本為復製品的油畫當成真品買賣)。
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可以變更或撤銷。《合同法》第54條也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一方可以請求法院和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那麼誤解要滿足什麼條件才產生使合同變更或撤銷的法律後果呢?
1.必須是表意人因為誤解作出了意思表示。首先表意人要將其意思表示表達出來,否則無從評價其是否存在著誤解問題。其次,表意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須是因為誤解所造成的,即表意人的錯誤認識與其作出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在表意人因誤解作出了意思表示之後,另一方當事人知道對方已經發生了誤解並利用此種誤解訂立合同,在此情況下是否構成重大誤解?我們認為,盡管對方當事人出於惡意,但這並不影響重大誤解的構成。因為在單方誤解的情況下,不論對方是否知道,都可以因重大誤解而撤銷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惡意,可以在合同被撤銷以後作為確定責任的一種根據,而不應作為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
2.必須是對合同的內容等發生了重大誤解。在法律上,一般的誤解並不都能使合同撤銷。我國司法實踐認為,必須是對合同的主要內容發生誤解才構成重大誤解,因為在對合同的主要內容發生誤解的情況下,才可能影響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並可能使誤解的一方的訂約目的不能達到。若僅僅是對合同的非主要條款發生誤解且不影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就不應作為重大誤解。根據《意見》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3.誤解是由誤解方自己的過失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受他人的欺騙或不正當影響造成的。在通常情況下,都是由表意人的過失造成的,即由於其不注意、不謹慎造成的。如果表意人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例如表意人對於對方提交的合同草案根本不看就簽字蓋章,則行為人無權請求撤銷。法律不允許當事人在自己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借口其實施的行為對自己不利而隨時提出撤銷。
誤解完全是由誤解一方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在這一點上,它與誤傳是不同的。在誤傳的情況下,表意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只是由於傳達人或傳達機關的錯誤造成了誤傳。而誤解完全是由於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4.誤解是誤解的一方的非故意的行為。如果表意人在訂約時故意保留其真實的意志,或者明知自己已對合同發生誤解而仍然與對方訂立合同,均表明表意人希望追求其意思表示所產生的效果。在此情況下並不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因此不能按重大誤解處理。
在重大誤解和欺詐的情況下,都存在著表意人的認識錯誤問題,合同履行的結果通常違背了表意人的真實意志而給表意人造成損失。但是,重大誤解和欺詐是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的:首先,在重大誤解的情況下,誤解一方陷入錯誤認識是由於自己的過失造成的,並非因為欺詐的結果。在欺詐的情況下,受欺詐的一方陷入錯誤認識並不是由於自己的過失造成的,而是欺詐行為造成的。例如誤將標簽上標明的滌綸西裝當作毛滌綸西裝購買,這屬於誤解。但如果銷售者故意將滌綸西裝寫成毛滌綸西裝出售,則構成欺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方發生了誤解,對方明知其誤解而沉默不宣,是否構成欺詐?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方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但畢竟誤解的發生並不是沉默不宣的結果,因此不構成欺詐。當然,一方如果有義務向另一方在出售某種商品時告知商品的性能、質量瑕疵等情況卻沉默不宣導致對方發生誤解,則可以構成欺詐。其次,在重大誤解的情況下,誤解一方通常受到了較大的損失。誤解方遭到較大損失也是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但是在欺詐的情況下,不管欺詐是否給受欺詐方造成較大損失,受欺詐一方都有權基於對方的欺詐而宣告合同無效。
Ⅱ 重大誤解的撤銷權如何行使
在實踐中,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會接觸到有關重大誤解的撤銷權如何行使的問題,但是因為我們對此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多的東西都不是很清楚。
《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何謂「重大誤解」?《民通意見》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一般認為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是當事人對合同關系某種事實因素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而訂立的合同。重大誤解有雙方誤解和單方誤解之分,前者指雙方當事人意圖指向的標的不一致或雙方對同一合同因素發生認識相同的錯誤,後者指當事人一方對合同因素的錯誤理解。重大誤解一般以雙方誤解為原則,以單方誤解為例外。重大誤解的構成要件是:
1、必須是表意人因誤解作出了意思表示。
2、誤解必須是合同當事人自己的誤解,因第三人的錯誤而發生誤解,並非合同法上的誤解,當事人因第三人的錯誤而發生利益上的重大失衡,可按顯失公平處理。
3、須表意人無主觀上的故意。
4、誤解必須是重大的,所謂重大,指一般人如果處於表意人的地位,假使不是由於錯誤,就不會作出那樣的意思表示。從司法實踐來看,重大誤解包括如下幾種情況:
(1)對合同的性質發生誤解,如將買賣作為贈與或將贈與作為買賣;
(2)對當事人特定身份的認識錯誤,如以信用為基礎的委託合同和對履約能力有特殊要求的合同(承攬、加工合同),如果對當事人的身份發生了誤解,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3)對標的物性質的誤解,如把贗品當作真品;
(4)對標的物質量的認識錯誤;
(5)對標的物價值或報酬的誤解。此外,當事人對標的物數量、包裝、履行方式、履行地點、履行期限等內容的誤解,如果並未影響當事人權利義務或合同目的的實現,一般不應認定為重大誤解。
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與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在定性問題上容易混淆。根據民通的意見的規定,採用欺詐手段訂立合同,是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作出錯誤表示而訂立的合同,重大誤解和欺詐都包含了表意人的認識錯誤問題,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在重大誤解的情況下,誤解一方陷入錯誤認識是由於自己的過失(非故意)造成的,而非受欺詐的結果。
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延伸閱讀:
債務人無償贈與房屋債權人可依法行使撤銷權
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
債權人撤銷權的成立要件
Ⅲ 顯示公平我重大誤解的協議多久內可撤銷
顯失公平抄和重大誤解的協議的撤銷權屬於形成權,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如撤銷權、解除權等。顯失公平和重大誤解的協議在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可撤銷,此一年為除斥期間,除斥期間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第七十五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Ⅳ 民法總則撤銷權時效是多久
您好!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回或者應答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因重大誤解導致民事行為被撤銷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3個月內未主張撤銷的,撤銷權消滅。當事人受脅迫, 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對司法考試的影響——可撤銷民事行為中,撤銷權的除斥期間不再是統一的,區分重大誤解和受脅迫。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Ⅳ 民法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有多久
民法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是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對此作了規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限為1年,也就是說在這1年期限內,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必須行使其撤銷權,否則,該當事人就失去了撤銷合同的權利,那麼當事人就必須接受合同的約束,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
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為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期限,也就是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開始計算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本條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Ⅵ 因重大誤解被依法撤銷的合同能否主張對方締約過失.
這個要看具體情形了。
個人認為,如果雙方在平等自願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且B並不知道A存在失誤,並非明知而故意訂立合同的話,A存在締約過錯。因為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構成要件里要求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一方締約人在主觀上必須存在過錯。過錯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只要在締約階段違反了附隨義務,並對合同最終不能成立或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負有過錯,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但是,這個中間又存在變數,因為合同法中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有4個構成要件缺一不可。從題目的描述上來看,A存在主觀過失、合同被撤銷A存在違反合同先義務的行為,但是對於「信賴利益損失」的認定、以及「因果關系的」認定就是締約過失責任成立不成立的關鍵變數。
如果沒有信賴利益的損失,就不會存在賠償問題,而所謂信賴利益損失,指相對人因信賴合同會有效成立卻由於合同最終不成立或無效而受到的利益損失,這種信賴利益必須是基於合理的信賴而產生的利益,即在締約階段因為一方的行為已使另一方足以相信合同能成立或生效。那麼A於B只見是否存在信賴利益是締約過失責任認定的關鍵。比如說A把貨已經讓B 拉走,B支付了運費,或者說B因為A提供的價格很便宜,B擔心質量問題而到A處考察花費了大量的考察費用,又或者B因為A解除合同而產生了供應鏈驟斷之類的某種具有因果關系的原因,造成了實際損失。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認為存在「信賴利益損失」。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問題。由於是買賣合同不存在固有利益的損失問題,那麼信賴利益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而直接損失主要包括:1.締約費用,如為了訂約而赴實地考察所支付的合理費用;2.准備履約和實際履約所支付的費用,如運送標的物至購買方所支付的合理費用;3.因締約過失導致合同無效、被變更或被撤銷所造成的實際損失;4.因身體受到傷害所支付的醫療費等合同費用;5.因支出締約費用或准備履約和實際履行支出費用所失去的利息等。
間接損失主要包括:1.因信賴合同有效成立而放棄的獲利機會損失,亦即喪失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機會所蒙受的損失;2.利潤損失,即無過錯方在現有條件下從事正常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損失;3.因身體受到傷害而減少的誤工收入;4.其他可得利益損失。
然而我國對於信賴利益損失賠償范圍、到底是按照什麼標准賠償卻沒有做出明確規定。
所以主張A由締約過失責任並且進行賠償損失,即便締約過失責任認定成立了,到底賠償多少仍難定數。是比較難打得案子,不建議主張。
Ⅶ 有關重大誤解的撤銷
根據我國已有的司法實踐,重大誤解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對合同的性質發生誤內解。在此種情容況下,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將發生重大變化。如當事人誤以為出租為出賣,這與當事人在訂約時所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
2、對對方當事人發生的誤解。如把甲當事人誤以為乙當事人與之簽訂合同。特別是在信託、委託等以信用為基礎的的合同中對對方當事人的誤解就完全屬於重大誤解的合同。
3、對標的物種類的誤解。如把大豆誤以為黃豆加以購買,這實際上是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指向對象即標的本身發生了誤解。
4、對標的物的質量的誤解直接涉及到當事人訂約的目的或者重大利益的。如誤將仿冒品當成真品。除此之外,對標的物的數量、履行地點或者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發生誤解,足以對當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也可認定為重大誤解的合同。
重大誤解與合同的訂立或者合同條件存在因果關系。誤解導致了合同的訂立,沒有這種誤解,當事人將不訂立合同或者雖訂立合同但合同條件將發生重大改變。與合同訂立和合同條件無因果關系的誤解,不屬於重大誤解的合同。
Ⅷ 重大誤解合同怎麼申請撤銷
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規格和質量等錯誤內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容自己真實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行為人因重大誤解而簽訂的合同,屬於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因重大誤解訂立合同在造成較大損失的一方,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或者變更合同。
救濟方式
1.撤銷權的行使
因重大誤解而訂立合同,屬於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合同的誤解方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以起訴或者申請仲裁的方式行使撤銷權。行使撤銷權後,合同自始無效。
2.變更合同內容
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還屬於可變更的合同。利益受損方還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合同內容。
Ⅸ 因重大誤解簽訂的合同被撤銷後,需要賠償對方損失嗎
您好,重大誤解合同撤銷後,需要賠償對方損失。重大誤解是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品種、質量、規格、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然後,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原則上是有效的,合同當事人在履行的過程中,發現其符合法定重大誤解情形的,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撤銷後就無效。而沒有申請撤銷的合同,是仍然有效的。
重大誤解合同撤銷後,需要賠償對方損失:
1、合同被撤銷的,因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
2、而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
3、需要注意的是,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
在實踐中,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賠償不成的,可以到法院起訴解決。
合同存在法定重大誤解情形的,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但是在撤銷後,容易產生譬如賠償損失的合同糾紛。遇到這種糾紛問題,合同雙方當事人可以先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的,可以到法院申請起訴,主張賠償的具體金額。
法定重大誤解的情形大致包括:
1、對合同性質的誤解。如把借貸誤解為贈與,把出賣誤解為出租。
2、對合同對方當事人的誤解。例如,加工承攬合同、技術合同、演出合同等要求有特定履約能力的合同,如果對當事人的身份、技能等存在誤解,往往會帶來較大損失,可構成重大誤解。
3、對標的物的性質、品種、質量的誤解。例如,把文物復製品誤認為是真品,把劣品誤認為是優等品,這些將可能導致當事人合同目的的落空,給
當事人帶來較大損失,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4、對標的物的規格、價格、數量、包裝、履行方式、履行地點、履行期限等內容的誤解,會給當事人帶來較大損失,也可構成重大誤解。
5、對價款或者報酬的誤解。在實踐中,當事人在訂約時對價金沒有發生誤解;但在履約時一方因為過失而向另一方多交付價款和酬金,此種情況因並非是對合同本身發生誤解,因此不應按重大誤解撤銷合同,而應當按給付的不當得利處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