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年限基期

年限基期

發布時間:2021-01-04 01:26:39

⑴ 我國股票指數計算的基期選擇的是什麼時間段

1990年抄12月19日 -是上證綜合指數的基期。
具體參照如下關於「上證綜合指數」的定義

上證綜合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
上證綜合指數綜合反映上交所全部 A股、B股上市股票的股份走勢。該指數自l991年7月15日起開始實時發布。基期及基點:1990.12.19 =100 指數計算: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 / 基 期 × 基期指數;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股數)。
樣本選擇標准: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上市股票。

仔細研讀以上關於「上證綜合指數」的定義。
要是你買的是權重股,說不定上證指數的上浮和下跌有大部分是你的 股票波動造成的。
當然如果你買的是非權重股,就是你的股票如何上浮和下跌對大盤的指數影響還是很小的

⑵ 時間序列怎麼以基期進行折算

這里找找,可能有你要的版。權
http://www.mof.gov.cn/guojianongcunzonghekaifa/

⑶ 財務上的基期指的是哪個時間段

財務上復的基期:就是企業編制制財務報告的期間.如按月,按季度,還是按年編制財務報告.
國稅讓我公司評估08年所得稅,就是國稅局讓你們編制08年年度所得稅(從08年1月1號----08年12月31號的所有業務的所得稅)

⑷ 上證指數的基期是什麼時間

上證指數的基期時間為:1990年12月19日,指數基點為:100點。

⑸ 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數的基期的具體時間

http://www.sse.com.cn/sseportal/ps/zhs/sczn/zstx02.shtml

⑹ 基期是什麼意思是指某一時間或某一段時間

基期就是確定開始計算的時間,也就是說時間范圍內(期內)的初值,比如:2000年-2011年,2000年就是基期

⑺ 急!急!急!請問以2000年為基期年份,怎麼求2005年的不變第三產業增加值

區域產業結構是指區域內各類產業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例關系,主要包括區域就業結構和區域產值結構。現代區域發展的過程表明: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僅表現為產值或收入等總量指標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變。一些學者通過考察世界各國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發現,隨著地區的經濟發展,其產業結構呈規律性變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庫茲涅茨法則。前者從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間所發生的變化的角度,認為隨著經濟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力在一、二、三次產業中的比重,表現出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再由第二次產業向第三次產業轉移的趨勢。後者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側重於從一、二、三次產業占國民收入比重變化(即產值變化)的角度進行統計分析,並把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演變趨勢結合起來,進一步論證了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部門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均處於不斷下降之中;工業部門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體上是上升的,但其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則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服務部門的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而它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卻不一定與勞動力的比重一樣同步上升。2.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演變數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也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的動態演變過程,並且基本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趨勢。在就業結構方面,從1978—2005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由79.2%下降到54.8%,降低了24.4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提高了20.8個百分點。相比而言,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了3.6個百分點,變化幅度較小。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大部分轉到了第三產業中,這與西部地區低加工資源型工業的地位有很大關系。在產值結構方面,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下降了19.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上升了19.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產業產值相對比重的變化情況,1978年,西部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43.0%,1990年降低到34.6%,2005年又增至42.8%。根據發達國家產值結構高度的演進規律,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由初級階段進入加速階段,第二次產業所佔的比重上升較快;而當工業化進程進入成熟階段,第二次產業所佔比重上升的速度逐漸減慢,不變並逐漸轉而下降。在我國西部,改革開放初,計劃經濟的影響長期存在,即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人為比重過高,產業結構高度包含虛高因素。後來,在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下,這一比重有所下降,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1990年。可見西部地區沿市場經濟方向的工業化進程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二、指標的選取本文的目的是從宏觀上把握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動態演變軌跡,即從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兩個維度分析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和歷史高度,所以在指標的選取上考慮能反映速度的結構變動值和能反映高度的結構相似系數。1.結構變化值測試產業結構變動的指標一般有產業結構變動值指標和Moore結構變化值兩種。產業結構變動值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為結構變化值,qij為報告期構成比,qio為基期構成比。計算出的K值越大,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動幅度越大。該指標僅將各產業份額變動值的絕對值簡單相加,並不反映某個具體產業變動的情況,也不區分結構演變中各產業的此消彼長的方向變化。2.Moore結構變化值Moore結構變化值指標運用空間向量測定法,以空間向量中夾角為基礎,將產業共分為n個部門,構成一組n維向量,把兩時期間兩組向量間的夾角作為產業結構變化的指標。計算公式為:M+i表示Moore結構變化值;Wi,t表示t期第i產業所佔比重,Wi,t+1表示t+1期第i產業所佔比重。整個國民經濟可以分為n個產業,如果我們將每一個產業當作空間的一個向量,那麼這n個產業就可以表示為空間的n維向量。當某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發生變化時,它與其它產業(向量)的夾角就會發生變化。把所有的夾角變化累計起來,就可以得到整個經濟系統中各產業的結構變化情況。我們定義矢量(產業份額)之間變化的總夾角為θ,那麼就有: 。其中,θ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變化的速率也越大。Moore結構變化值更細致、靈敏地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與程度。結構相似系數是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提出並推薦使用,通過計算地區產業結構的相似系數,研究兩個地區產業分布的趨同程度。地區之間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介於0—1之間,相似系數越趨於1,意味著地區之間產業結構相似程度越高,當等於1時,意味著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完全相同;相似系數趨於0,意味著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差異程度較大,當相似系數等於0時,意味著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完全不同。結構相似系數用公式可表示為:式中sij為兩種結構(i,j)的相似系數,Xin、Xjm為n部門分別在第i和j種結構中所佔的比重。本文將採用該指標對西部地區某一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參考區域不同時期的產業結構進行跨期比較,選擇相似系數最大的年份作為西部地區當期產業結構的高度水平。三、西部產業結構演變進程採用Moore結構變化值和結構相似系數,可以定量地考察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演變速度和所處的歷史高度。1.西部產業結構的演變速度——與全國比較本文選取西部地區1978~2005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數據,採用環比的方法計算1978-1985、1985-1990、1990-1995、1995-2000、2000-2005年五個時期產業的Moore結構變化值,並計算各個時期的9度數,其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就業結構變化波動比較大,高低交錯,反映出較大的階段性和不穩定性,這對西部與全國就業結構高度的比較造成一定困難,但並不妨礙產業調整速度和趨勢的比較。從20世紀90年代起,西部和全國的勞動力結構調整都進入加速階段,這符合當時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時代背景。此後,全國就業結構調整步伐減慢,而在西部地區就業結構調整穩中有進,到本世紀初,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導下,調整速度達到歷史最高值(Moore結構變化值7.4度)。這一發展趨勢也許可以用來解釋全國就業結構在經歷1995~2000年的低谷後又一次反彈(Moore結構變化值由3.2度變為2002~2005的6.1度)的主要原因。隨著中東部發達地區產業結層次後,現階段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已經轉移到西部地區,單從調整速度來說,西部速度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全國的速度,西部和全國同期限就業結構可比性減弱。在產值結構方面,西部地區一直保持了比較大的調整幅度,1978—2000年的Moore結構變化值都接近或超過7度。表明西部地區三次產業間產值結構調整的程度比較大,由於該地區一直實施資源型工業戰略且服務業層次相對低下,所以在進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時,與勞動力結構相比,產值結構反映更為強烈。2.西部產業結構的歷史高度——與發達國家比較在一些研究地區產業結構高度的文獻中,將某一區域(如西部)與其所在區域(如全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跨期相似性比較。筆者認為這種子集與全集間的跨期比較存在相關性,其相關程度隨子集佔全集份額的增加而增加,其結論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論證。由於西部無論在就業結構或產值結構上,都佔全國很大比重,所以本文在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相似性的比較上,不作與全國的相似性分析。在表3中,我們對中國西部和日本的就業結構相似性作了兩類比較,一類是縱向的,即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西部的就業結構與日本歷史上就業結構進行比較(比較Ⅰ),另一類是橫向的,即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西部就業結構與同期日本相比較(比較Ⅱ)。比較的結果是,就同期比較而言,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西部與日本就業結構相似性很低。此後十幾年,兩地區就業結構偏離度逐漸縮小結構偏離度即結構差異為:(1-sy),從1990年的0.6401減小到2000年的0.5240。從縱向的不同期比較來看,我國西部1978—1990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與19世紀末的日本十分相似(相似系數均超過0.99),說明在這段時期,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低且速度慢。到20世紀後期,我國西部就業結構與日本20世紀初期的就業結構高度重合。經過五年的加速發展,到2005年,西部就業結構達到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即相當於日本進入工業化加速時期的水平。比較2005年西部地區與發達國家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的相似性,發現西部現階段的產值結構與美國1889—1899年最為接近,相似系數高達0.9992,與日本19世紀二三十年代也較為接近。這就從產值角度說明了現階段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相當於發達國家工業化加速期。綜上所述,從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的靜態、動態以及相似性比較來看,西部地區現階段產業結構仍然是以農業化為主的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四、結論從我國西部地區與全國、發達國家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比較中,可得出以下結論:(1)無論是就業結構還是產值結構,西部產業結構演進基本上符合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2)從本世紀開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進入加速軌道,調整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現階段的產業結構高度大致處於日本在19世紀30年代、發達國家工業化加速時期的水平。 作者:郭愛君 武國榮 來源:《甘肅社會科學》

⑻ 把與基期進行對比的時期稱為什麼

把與基期進行對比的時期稱為報告期。
報告期是和基期構成一對相對專的概念。 基期是一開屬始的時候,一個作為基準的時期。報告期是統計中計算指數、 發展速度等動態指標時,與基期(年)對比以取得相對指標的計算時期(年份)。如以1995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數字與1990年的數字對比以計算「八五」期間的發展速度時,1995年即為報告期。
基期(Base Period、Origin Period)是報告期的對稱;是指統計基數,期是指統計時限。物價指數是動態指標,是某一時期的價格水平與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對比計算的相對數。通常把作為對比基礎的時期叫做基期。
報告期是生產經營活動或一般工作實際完成後作出總結所包括的時期。其資料可用以與前期對比,也可與計劃期(如下一年度)對比。

⑼ 各省規劃修編基期年一致嗎

一般基期年是2005的話,規劃年限就是2006-2020,若是2008年的話就是2009-2020

閱讀全文

與年限基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
汽車駕駛證有效期滿了怎麼辦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