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追索權的時效
追索權的時效問題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大內容。筆者將其分為兩項,一是追索權本身的時效,二是行使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時效。
前者指的是《票據法》第65條的內容,持票人應按規定期限提供合法證明進行追索,否則喪失對其前手的追索權。上述「規定期限」按照理解應是指《票據法》第 17條規定的行使權利期限,分為三種:1.針對出票人和承兌人的是2年;2.一般前手的是6個月;3.如果是票據債務人付款後獲得票據權利而再行追索的,則為3個月。
雖然《票據法》第65條規定了持票人喪失追索權的情況下仍可以要求承兌人或付款人承擔責任的補救措施,以為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前提就是承兌人或付款人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甚至於死亡、逃匿、破產、被責令停止業務活動等情況。因此,前述補救措施的實際意義存在疑問,也就是說即使承兌人或付款人承擔責任,持票人也可能無法獲得實際的受償。而且,喪失了對前手的追索權也造成持票人的保障范圍縮小。所以,及時進行追索以盡可能在最大范圍內保障權利是持票人應當加以注意的。
後者是指《票據法》第66條強調的持票人在規定期限內履行追索通知義務的規定,雖然該項規定並不影響持票人行使追索權,但是對於延期通知造成前手或出票人的損失(主要是逾期付款利息的損失)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貳』 票據追索權的期限過了還能行使嗎
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六十六條 持票人應當自收到被拒絕承兌或者被內拒絕付款的有關證明之容日起三日內,將被拒絕事由書面通知其前手;其前手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內書面通知其再前手。持票人也可以同時向各匯票債務人發出書面通知。
未按照前款規定期限通知的,持票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權。因延期通知給其前手或者出票人造成損失的,由沒有按照規定期限通知的匯票當事人,承擔對該損失的賠償責任,但是所賠償的金額以匯票金額為限。
『叄』 再追索權的再追索權的票據時效
再追索權的票據時效,其應用應注意三個問題:
(1)僅限於再追索。所謂再追索,是指除第一追索權人以外的其他人因清償追索而獲得再追索權進行的追索。
(2)僅限於向前手行使,但不限於直接前手。再追索權仍可以不依票據債務承擔的順序行使,但僅限於對前手行使,再追索權人對自己的後手無追索權。
(3)起算日和期間。再追索權的時效期間為3個月。起算日為自清償之日或被起訴之日。所謂清償之日,是指再追索權人自己所進行的清償之日;所謂被起訴之日,是指再追索權人自己被他人提起訴訟之日,一般應為收到起訴書之日。
『肆』 什麼是再追索權
再追索權是票據債務人清償後從持票人處取得的向其前手繼續進行追索的權利版,又稱為代位追索權。再權追索權人清償債務後,與持票人享有同一權利,取得代位權,其權利在責任程度、范圍和內容上與持票人的權利相同,但其前手負有償還義務,對票據債務仍承擔連帶責任。對再追索權人而言,當其清償債務時,持票人應當交出票據和有關的拒絕證明,並出具所收的利息和費用的收據 .持票人如不履行此項義務,被追索人可以以此為抗辯理由拒絕清償或被追索。
『伍』 持票人對前手的再追索權,自清償或者被提起訴訟之日起三個月
打個比方,甲向丙借錢,乙做保證,結果甲還不上丙,乙替甲清償,那麼這就是自清償之日起。他替別人墊的錢,會比追索嗎?
『陸』 票據權利消滅時效和追索權 搞不懂了
我國票據法從票據活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並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對票據權利的消滅時效做了規定,具體是:(1)關於持票人的付款請求權的消滅時效。為了盡快地支付票據金額,解除票據債務人的責任,票據法對持票人的付款請求權的消滅時效作出了規定。第一,對於遠期匯票,從票據到期日開始,如果在二年之內,持票人持續沒有向匯票的出票人或承兌人提示付款的,則該票據權利喪失,票據債務人可以不再承擔票據責任。第二,見票即付的匯票、本票,從出票日起計算,持票人超過二年一直未向出票人或付款人要求支付票據金額的,則喪失該票據權利。第三,對於支票,持票人的權利從出票日起六個月內持續不行使的,則該張支票的權利即喪失。(2)關於票據追索權的消滅時效。為了防止追索權人在行使追索權和再追索權的過程中拖延時間,造成票據債務長期得不到了結,票據法對追索權的消滅時效也作出了規定。第一,持票人對前手的追索權,從被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之日起六個內不行使,則喪失該追索權。第二,被追索人清償票據債務後,從清償日起或發生清償糾紛被提起訴訟之日起三個月內不向其前手行使再追索權,則該再追索權因此而喪失。根據以上的規定,持票人或追索權人一定要注意權利的行使期間,並在該時效內行使自己的權利,防止合法權利的喪失。
『柒』 持票人對前手再追索權,自清償或者被提起起訴之日七多長時間
這個需要區抄分,詳見《票據法》第17條的規定。
第十七條 票據權利在下列期限內不行使而消滅:
(一)持票人對票據的出票人和承兌人的權利,自票據到期日起二年。見票即付的匯票、本票,自出票日起二年;
(二)持票人對支票出票人的權利,自出票日起六個月;
(三)持票人對前手的追索權,自被拒絕承兌或者被拒絕付款之日起六個月;(根據票據法解釋第18條之規定,不包括對票據出票人的追索權)
(四)持票人對前手的再追索權,自清償日或者被提起訴訟之日起三個月。(根據票據法解釋第18條之規定,不包括對票據出票人的追索權)
票據的出票日、到期日由票據當事人依法確定。
另外,根據票據法解釋第19條之規定,票據法第四十條第二款和第六十五條規定的持票人喪失對其前手的追索權,不包括對票據出票人的追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