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單位和行政單位固定資產卡片的保管期限為( )
選D 你可以查閱會計檔案管理辦法
Ⅱ 會計檔案中,行政單位決算保管期限是多少年
會計自檔案中,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決算保管期限都是永久的。
會計檔案是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會計核算專業資料。它是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的重要史料和證據。會計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單位的重要檔案,它是對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記錄和反映,通過會計檔案,可以了解每項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可以檢查一個單位是否遵守財經紀律,在會計資料中有無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行為;會計檔案還可以為國家、單位提供詳盡的經濟資料,為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及單位制定經營決策提供參考。
Ⅲ 會計檔案保管期限3年的有哪些
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表
一、企業和其他組織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表
序號 檔案名稱 保管期限 備注
一
會計憑證類
1
原始憑證 15年
2 記帳憑證 15年
3 匯總憑證 15年
二 會計帳簿類
4 總賬 15年 包括日記總賬
5 明細賬 15年
6 日記賬 15年 現金和銀行日記賬25年
7 固定資產卡片 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5年
8 輔助帳簿
三 財務報告類 包括各級主管部門
9 月、季度財務報告 3年 包括文字分析
10 年度財務報告(決算) 永久 包括文字分析
四 其他類
11 會計移交清冊 15年
12 會計檔案保管清冊 永久
13 會計檔案銷毀清冊 永久
14 銀行余額調節表 5年
15 銀行對賬單 5年
二、財政總預算、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稅收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表:
序號 檔案名稱 財政總預算 行政事業單位 稅收會計 備注
一 會計憑證類
1 國家金庫編送的各種報表及繳庫退庫憑證 10年 10年
2 各收入機關編送的報表 10年
3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各種會計憑證 15年 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傳票匯總表
4 各種完稅憑證和繳、退庫憑證 15年 繳款書存根聯在銷號後保管2年
5 財政總預算撥款憑證及其他會計憑證 15年 包括:撥款憑證和其他會計憑證
6 農牧業稅結算憑證 15年
二 會計賬簿類
7 日記賬 15年 15年
8 總賬 15年 15年 15年
9 稅收日記賬(總賬)和稅收票證分類出納賬 25年
10 明細分類、分戶賬或登記簿 15年 15年 15年
11 現金出納賬、銀行存款賬 25年 25年
12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明細賬(卡片) 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保管5年
三 財務報告類
13 財政總預算 永久
14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決算 10年 永久
15 稅收年報(決算) 10年 永久
16 國家金庫年報(決算) 10年
17 基本建設撥、貸款年報(決算) 10年
18 財政總預算會計旬報 3年 所屬單位報送保管2年
19 財政總預算會計月、季度報表 5年 所屬單位報送的保管2年
20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會計月、季度報表 5年 所屬單位報送的保管2年
21 稅收會計報表(包括票證報表) 10年 電報保管1年,所屬稅務機關報送的保管3年
四 其他類
22 會計移交清冊 15年 15年 15年
23 會計檔案保管清冊 永久 永久 永久
24 會計檔案銷毀清冊 永久 永久 永久
Ⅳ 會計檔案保管年限
會計檔來案保管期自限分為永久、定期兩類。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是從會計年度終了後的第一天算起。永久,即是指會計檔案須永久保存;定期,是指會計檔案保存應達到法定的時間,定期保管期限一般分為10年和30年。
《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規定了我國企業和其他組織等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該辦法規定的會計檔案保管期限為最低保管期限,具體可以分為:
1.永久: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會計檔案銷毀清冊以及年度財務報告;
2.25年的: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
3.5年的:固定資產卡片賬於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保管5年、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銀行對賬單;
4.3年的:月度、季度財務報告;
5.l5年的:其他。含所有會計憑證,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和輔助賬簿(不包括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會計移交清冊。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Ⅳ 行政事業單位的月度報表保管多長時間
一、會計憑證類
1、原始憑證、記帳憑證和匯總憑證
保管期限:15年
其中:涉及外事和對私改造的專會計憑證屬
保管期限:永久
2、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保管期限:3年
二、會計帳簿類
3、日記帳
保管期限:15年
其中: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帳
保管期限:25年
4、明細帳
保管期限:15年
5、總帳
保管期限:15年 包括日記總帳
6、固定資產卡片
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保存5年
7、輔助帳簿
保管期限:15年
8、涉及外事和對私改造的會計帳簿
保管期限:永久
三、會計報表類
9、主要財務指標快報
保管期限:3年
10、月、季度會計報表
保管期限:5年
年度會計報表(決算)
保管期限:永久
四、其他類
12、會計移交清冊
保管期限:15年
13、會計檔案保管清冊
保管期限:25年
14、會計檔案銷毀清冊
保管期限:25年
Ⅵ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賬簿、記賬憑證、報表、完稅憑證、發票、出口憑證以及其他有關涉稅資料應當
1、保管的對象。賬簿、記賬憑證、報表、完稅憑證、發票、出口憑證以及其他有關涉稅資料應當合法、真實、完整。2、保管期限。賬簿、記賬憑證、報表、完稅憑證、發票、出口憑證以及其他有關涉稅資料應當保存10年;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3、賬簿、記賬憑證、完稅憑證、發票、出口憑證及其他有關涉稅資料等不得偽造、變造或者擅自損毀。4、 帳簿、記帳憑證、完稅憑證及其他有關涉稅資料的保存問題是帳簿憑證管理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帳簿、記帳憑證、完稅憑證及其他有關涉稅資料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履行納稅義務的法定記錄和證明。保管好這些資料,不僅有利於維護財經紀律、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序進行,而且在稅收上有著重要意義。征管法所列舉的這一類資料與納稅有著密切聯系,帳簿、記帳憑證是計稅的重要依據,完稅憑證是稅務機關徵收稅款的法定標示和納稅人依法履行了納稅義務的法定證明。因此,如果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對這些資料保存得不好,就不利於依法征稅,也不利於稅收檢查工作的開展。同時又增加並明確了發票、出口憑證也是應保管的憑證,用列舉的方式強調了其重要性。 法律另有規定除外,如《證券法》規定,重要的原始憑證保存期不能少於20年。保管期限從會計年度終了後的第1天開始起算。帳簿、記帳憑證、完稅憑證、發票和其他有關資料保管期滿,需要銷毀的,應當按照規定編制銷毀清冊,報單位負責人批准,由資料保管部門和會計部門共同銷毀。銷毀前,監銷人員應在銷毀清冊上簽名蓋章。
Ⅶ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保管期限是多少年啊
復決算報告永久保制存,月季度財務報告保存期5年。
按照《會計檔案管理辦法》附件二《財政總預算、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稅收會計檔案報告期限表》財務報告類只有2種保管期限: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決算「永久」,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會計月、季度報表「5年」。
Ⅷ 保管期限為3年的會計檔案的有( )A,月度賬務報告;B,季度財務報告;C,行政單位月度報表;D,財政總預
一、企業和其他組織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表
序號 檔案名稱 保管期限
一 會計憑證類
1 原始憑證 15年
2 記帳憑證 15年
3 匯總憑證 15年
二 會計帳簿類
4 總賬 15年,包括日記總賬
5 明細賬 15年
6 日記賬 15年,現金和銀行日記賬25年
7 固定資產卡片,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5年
8 輔助帳簿
三 財務報告類,包括各級主管部門
9 月、季度財務報告 3年,包括文字分析
10 年度財務報告(決算) 永久,包括文字分析
四 其他類
11 會計移交清冊 15年
12 會計檔案保管清冊 永久
13 會計檔案銷毀清冊 永久
14 銀行余額調節表 5年
15 銀行對賬單 5年
保存期限為3年的有月、季度財務報告。所以本題應該選B
據我所知應該沒有月度賬務報告這一說吧。而且樓上那位前輩說的保管期限為10年的應該只有國家金庫編送的各種報表及繳庫退庫憑證 、各收入機關編送的報表 、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決算、稅收年報(決算)、國家金庫年報(決算)、基本建設撥、貸款年報(決算) 和稅收會計報表(包括票證報表) 這幾種吧。
.
Ⅸ 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是多少年
會計檔案保管期限分為永久、定期兩類。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是從會計年度終了後版的第一天算起權。永久,即是指會計檔案須永久保存;定期,是指會計檔案保存應達到法定的時間,定期保管期限一般分為10年和30年。
《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規定了我國企業和其他組織等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該辦法規定的會計檔案保管期限為最低保管期限,具體可以分為:
1.永久: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會計檔案銷毀清冊以及年度財務報告;
2.25年的: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
3.5年的:固定資產卡片賬於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後保管5年、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銀行對賬單;
4.3年的:月度、季度財務報告;
5.l5年的:其他。含所有會計憑證,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和輔助賬簿(不包括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會計移交清冊。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Ⅹ 行政處罰檔案保存年限
行政處罰檔案保復存制年限為永久保存。主要依據為根據《檔案法》及《公安檔案管理規定》第八條四項的規定:「收集保管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公安檔案、資料,並自形成之日起滿20年即向同級公安檔案館移交;同級未設公安檔案館的向上一級公安檔案館移交」。移交後做永久保存,也就是最少不低於60年。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的前提是相對方實施了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而非違反了刑法、民法等其它法律規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