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明習俗調查及方法和要求
清明節相關介紹2——清明習俗
作者: 鳳妹 發表日期: 2006-04-05 09:03 點擊數: 784
掃 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 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 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
今人《蕪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近人楊韞華《山塘擢歌》:「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民間諺語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來世變豬狗。」說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見各地。
清光緒二年《懷安縣志》:清明,「插柳於門,男女亦各戴之。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有所謂清明插柳「紀年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種習俗是宋代「寒食」冠禮的遺存。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一定在「寒食」節,而不論生時年月,「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夢梁錄》)戴柳即為成年標志。據此,後世便有「紀年華」之遺俗,並演化成婦女戴柳球於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徵青春之義。時值春季婦女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體育活動
踏青:
清明時逢陽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據宋朝史籍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士女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人們帶著食物,來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盪鞦韆:
古代,清明節有盪鞦韆的習俗。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盪。後來,齊恆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以練習輕捷、矯健。打鞦韆時,人在空中盪來盪去,翩翩若飛,很有趣味。《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鞦韆的描述。唐詩人韋庄曾有《長安清明》詩雲:「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鞦韆。」清明春風拂柳之際,女郎三五成群盪鞦韆於郊野樹下,確實充滿詩情畫意。盪鞦韆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游戲,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詞中常有描述:「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點絳唇》)民間多愛在清明踏青時節,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種臨時性的「竹筍鞦韆」,舞盪嬉戲。因為清明節處處盪鞦韆,也有人把它叫做「鞦韆節」。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游戲。風箏,在我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鳶,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箏繫上詔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箏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傳遞消息的工具,以後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
放風箏: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起初只限於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後,才成為民間群眾喜愛的一種活動了。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雲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緻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系在一起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製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食俗
福建畲族清明烏稔飯
「清明時節雨紛紛」,一俟雨停,提籃挑擔祭祖掃墓的人就多了起來。閩、台兩省祭祖掃墓的期限,從清明到穀雨,各縣(市)有所不同。而閩東的寧德、周寧、壽寧等地祭祖墳,多是全族出動,近則由族裡設宴宗祠,聚族飲宴。一時舉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閩東別具一格的大團圓。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里,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里,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畲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畲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飢,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畲軍士兵採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畲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畲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畲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清 明 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里,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時候我就特別好奇,這明明是草,怎麼就變成了後來的清明果的?外婆她們也懶得理我,就讓我在邊上看著,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准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製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但無論什麼餡少不了辣椒粉,這樣做出來的果吃起來才覺得夠味過癮。面和餡都准備完畢,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一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她們包清明果也是一種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藝術品從她們手中飛出。那一個個碼放整齊的清明果讒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裡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里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里鄉親親親熱熱在一起製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昵是那麼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裡,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回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潤 餅 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么一些主料菜餚: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卜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復雜的;論復雜,應該是廈門為最。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潤餅菜」的習俗依舊,這該是一種傳承吧。
清明緣何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制的杏仁麥粥。一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麵」。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棗錮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青精飯
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後,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子 推 饃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節氣開始的那一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流行於我國漢族地區和壯、朝鮮、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變暖,草木萌發,一掃冬日枯黃的景象。江南農諺曰:「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又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對江南農民來說,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忙時節。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這首詩里描寫過的紛紛細雨,就是這大忙時節的催化劑。其實,在那
⑵ 回族上墳的風俗
1、回族是主張速葬、實行速葬的。人無常了,如果來得及,清晨、上午無常,下午即可出埋台下葬入土。一般今天無常,次日就要出埋台,回民中有句俗話,「亡人奔土如奔金」。如為等待遠地親人奔喪與亡人見上最後一面,最多也不能超過三天。到第三天必須出埋台入土。
2、回族主張厚養薄葬。父母在世時,子女應該認真扶持、孝敬,充分滿足其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需要,盡心贍養他們,使其安度晚年。不要老人無常了,講排場大辦喪事,禁止以「孝」為口實大操大辦。回族力行薄葬原則,因此無穿孝之舉,更不允許重孝。
3、回族人無常入士掩埋後,親人要定期游墳(也有稱走墳,而不用漢族人習慣用的上墳二字,以示區別),期限有7日,40日,百日等。每年回族的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為游墳的盛日,以寄哀思,而不像漢族在清明時節為先人上墳掃墓祭祖。
4、回族在喪葬的第三天開始做「死祭」,一直做滿一百天。第三天用糯米做「油香」祭亡人,將「油香」分送親朋;第五天,請阿訇為亡人念經。
第七天,設小宴祭奠亡人,並招待阿訇和親朋;第四十天,設大宴祭奠亡人,再次招待阿訇和親朋,有條件的家 庭要宰牛祭奠;第一百天,設小宴祭奠亡人,請阿訇念經。
5、回族是需要每年去上墳的。時間是每年的開齋節(伊斯蘭教歷10月,公歷七八月)和古爾邦節(教歷12月)。一般而言開齋節比較隆重,大概就像漢族清明和冬至的區別吧。拜祭的內容是修整墳墓+念經,不哭不磕頭不燒紙不上貢品。
(2)掃墓期限擴展閱讀
回族亡人紀念:回族忌說「死」,將「逝世」一般稱為「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葬禮要經過停屍、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
其中殯禮(站者那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
⑶ 己故老人己滿一百歲是否還需掃墓的年限
高齡老人享受國家專項補貼,按月計算。可以咨詢當地民政部門。有益請採納
⑷ 上墳一年周重要嗎
在我國民俗中很重要,一年下來要對逝者懷念,上墳在過去民俗中版的說法是逝者修屋,燒點紙錢權讓逝者在新的一年內屋子不漏雨,再有錢花,逝者能保佑家人一年平安幸福。
當然現在移風易俗,去除封建迷信的文化,不拘泥於過去那種固定期限上墳,一點不能過了時節的做法,但對逝者懷念,若時間或假日允許家人約定在何時舉行一些對逝者的掉念儀式傳承中華孝道是完全必要的。
⑸ 是冬至還是寒食節上墳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版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權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
⑹ 清明掃墓有時間規定嗎
在清明節前後五天和清明節當天都可以,但寒食節這天不能掃墓,寒食節即清明節的頭版一天。
1、最好選在權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一般來說,最佳的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
2、不過由於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么早,不過最好是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3、如若再晚,陽氣漸漸退去,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清明節掃墓禁忌
1、忌穿大紅大紫。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大紅大紫,而且衣著要整齊,神情須莊重肅穆。
2、常規順序不可反。掃墓祭祀是有個先後順序的,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會相當注意這點。一般都是先把墓園或墓地打掃干凈然後才是祭祀。由於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的,所以先後順序盡可能不要出現差錯。
3、發不遮額忌買鞋。事實上,清明節也算是鬼節,當然在發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頭發不能遮住額頭,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
⑺ 身體有傷能上墳么
要看傷在什麼位置,是什麼傷
⑻ 老人去世白天上墳時間有什麼限制
上墳不都白天去嗎?
有誰,我在晚上去上墳的
那是很危險的事哦
但,如果你膽大出外
就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去
⑼ 急求!今年本命年 清明可以去上墳嗎
清明節的活動較多,既有祭祖掃墓、迎城隍祭厲壇、祭花神等祭祀活動,又有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游樂活動,也有各種飲食習俗。其中以祭祖掃墓規模最為龐大,各地均有進行。 因為清明節有祭祖掃墓的習俗,所以它又與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一日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所謂鬼節,是祭祀祖先、悼念亡靈的節日,它是相對於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而言。清明節與其他兩鬼節相比較,清明節祭祀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親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終追遠、持守孝道的表現,表達了對故世親人及祖先的懷念。而其他兩鬼節不光包括這些,還包括祭祀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其意義重在安撫,不想讓他們作祟,危害人間。 清明節祭祖的時間因地而異。山東地區多在清明節當天祭祖;京津地區選擇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晉南一帶祭祀時間有兩次,一次是清明前,各家分頭祭祀故世親人,另一次是清明當天,同姓家族派出代表祭祀共同的祖先;而江南一帶多選擇清明前三天開始祭祖,時間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後四天。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祖活動也多集中到清明節這天舉行。 之所以都趕在清明祭祀還在於祭祀時間也有期限。俗話說:「前七後八,陰司放假」。冥府鬼門打開的時間僅在清明節前七天,節後八天,因此祭祀時間安排的最大限度也在這個范圍之內,相傳超過這個范圍,祭祀就不靈驗了。依據祭祀的場所不同,祭祖分祠堂祭祀和墓祭兩種。祠堂祭,又叫廟祭,由家族長者帶領全族人聚集在祠堂里祭祀祖先;墓祭是長者率領全家人在露天墓地舉行祭祀儀式。目前墓祭最為普遍,因為只有墓地祭祀時,祭祀者距離故世親人距離才最近,它能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還有一種情況,是出門在外的人實在不能回家掃墓,只能選擇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以表達自己對祖先的祭奠。 墓祭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添墳、食祭余等流程。祭拜前,先除去墳墓上的雜草,在墳前劃好上供范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祭品等。然後為祖先化紙錢,因為紙錢只有化作煙氣飄進冥界,才能為祖先收到,所以人們先要將紙錢焚化。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由於受到寒食節禁火的影響,湖北恩施、咸寧等地用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得祭祀的孤墳了。所謂添墳,指已故親人的墳墓增添新土,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夏天易遭受淋雨之災。實質這是對過世親人表示懷念的見證。祭祀完畢之後,全族人一同在祖墳前會餐,分享祭祀後的食品,這叫做食祭余,人們相信食用祭祀祖先後的物品能直接獲得祖先保佑。同時這也是和睦家族的重要方式。因地域不同,食祭余稱呼也不相同。河北望都稱這種活動叫做「吃會」。甘肅靈台稱之為「清明墳頭會」。
清明祭祖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樸素的祖先崇拜意識的遺存,它是人們懷念離世親人的現實需要,也是確認宗族延續的心理依託。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種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還祭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藉以表達對華夏祖先、對先賢聖人的思念與敬仰之意。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利用清明回國參加各種祭祀也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在清明節上有不少風水上是需要注意的;
1;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
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2;祭祖和掃墓還是要心誠為好,
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之類的,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度為好。其他鄰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占據。
3;面對先輩的墓地,
必定要好好清理雜草,好好添上一些鬆土,掃除墓前的雜物,清洗下,墓碑。把整個墓地弄得煥然一新,外觀上更加飽滿,心中默念,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輩保佑後代富貴昌盛。
4;選擇掃墓的時間
是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象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是不可以去掃墓的,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掃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5;
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發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護身符為好。
6,掃墓的路線講究
去掃墓和回來的路最好不能重復,不要走回頭路,掃墓完成後離開時不要回頭看
7.掃墓歸來的清洗手段
一般掃墓完成後,大多數人感覺身體有點氣虛和乏力。建議回家之前去商場等人多的地方逛一圈,吸取一點人氣陽氣,或者去公共浴室泡澡去除身上陰氣邪氣,進入家門之前最好,跨下火盆。用黃草紙燒一堆火,依次跨越
8.哪些人不適合掃墓:
孕婦和正在來例假的女性最好不要去掃墓,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比較嚴重的還沒完全康復的患者,7歲以下的孩子陽氣也虛弱建議也不要去。其他重大疾病患者,
9.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10. 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11、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12、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4、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15、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6、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7、清明節穿衣配飾有講究嗎
有,特別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18、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當然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9、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鄭博士認為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20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認為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21何清明節前會夢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
22何清明節前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你只要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23壽星清明節忌過生日嗎
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節過生日,那麼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24.長輩能給晚輩去掃墓嗎
如果去世者是晚輩,前去掃墓需要帶與死者同輩的親友一起前去。
25.最佳的掃墓方式。其實用心靈為先人和自己,子孫
祈禱祝福,誠心祈福先人得到大解脫大自在,比如說
佛教徒可以超度先人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基督徒伊斯蘭天主教,道教徒超度先人升入天界.如果身在遠方異國他鄉,其實去宗教場所為先人祈福是對先人和自己最好的祝福,也是最有效的。有經濟條件的不妨請宗教人士念經超度,在清明時節放生,布施。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兒等社會公益性活動,做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功德迴向給先人。
⑽ 寒食節是哪一天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專煙火,只吃屬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