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收到已超過上訴期限的上訴狀怎麼辦
當事人在法定的上訴期限內僅表示上訴,既未遞交上訴狀,又未請求延期的;或者回請求延期答但未獲人民法院准許而且在法定的上訴期限內又未遞交上訴狀的;或者請求延期獲准後在延長的期限內仍未遞交上訴狀的,原審判決或裁定在法定上訴期限或准許延長期限屆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服該判決或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作為申訴處理,而不應作為上訴案件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雖表示上訴但未在法定期限內提交上訴狀,是否作為上訴案件受理問題的批復》
❷ 起訴和上訴,申訴,答辯四者之間在法律意義上如何區分
您好 是不同的法律文書的
❸ 法定期間如立案的期間、上訴的期間、答辯的期間都是幾天
民事訴訟中,立案是收到起訴狀之日起7日內;上訴是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答辯期一般為15日。
❹ 民事案件,對方上訴,己方因錯過上訴期未上訴,但也對一審判決有異議,在答辯的時候應該怎麼寫上訴答辯狀
答 辯 狀
答辯人:抄 ,男/女, 族,19 年襲 月 日出生,住 ,公民身份號碼 。 聯系方式 。
被答辯人 ,女/男, 族,19 年 月 日出生,住 ,公民身份號碼 。 聯系方式 。
答辯人因與被答辯人 糾紛一案,現答辯如下:
被答辯人所訴不屬實。
事實與理由:
綜上所述,懇請人民法院依法裁判。
此致
人民法院
具狀人:
2015年 10月 日
❺ 民事上訴,是不是收到對方上訴狀後必須10天內答辯
兩種情況:
民事訴訟法147條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回在判決書送達之日答起1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訴期限應從判決書裁定書送達當事人的第二日起算。判決書裁定書不能同時送達當事人的,上訴期限從各自收到判決書,裁定書之次日起算。
(5)上訴答辯期限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上訴期限:不服判決的上訴期限為15日;不服裁定的上訴期限為10日。另據中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裁定的上訴期限為30日,可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此外,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上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上訴期限從當事人接到判決書或裁定書的第二日起算。逾期不上訴的,一審裁判即發生法律效力。
❻ 在上訴期間,上訴狀已經送達被告方,被告方需要再寫一份答辯書嗎
可以寫,不一定要寫
所謂答辯狀,就是被告和被上訴人針對起訴的事實和理由專或上屬訴的請求和理由進行回答和辯解的文書。答辯狀分刑事答辯狀和民事答辯狀,它是與訴狀和上訴狀相對應的文書。
民事答辯狀在兩種情況下提出:一是原告向第一審人民法院起訴後,被告就訴狀(起訴狀)提出答辯狀。二是案件經第一審人民法院審理終結後,一方當事人不服,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就上訴狀提出答辯狀。
人民法院在收到原告的起訴狀和上訴人的上訴狀以後,應當在規定的期間內將副本送達被告或被上訴人,被告或被上訴人應當在法定的期限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和被訴人通過答辯狀,可以針對原告或上訴人提出起訴或上訴的事實、理由和根據以及請求事項,進行有的放矢的答辯,闡明自己的理由和要求,並提出事實和證據證實自己的觀點。這樣,人民法院可以全面了解訴訟雙方當事人的意見、要求,對如何合理合法及時處理好案件。
❼ 上訴答辯狀什麼時間交到法院
分兩種情況,
1、被告如果在國內有住所的,應當在上訴狀副本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2、被告如果在國內沒有住所的,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
但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答辯狀是法律賦予處於被告地位的案件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其有處置答辯權的自由,可以答辯,也可以沉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因此,被告如果在國內有住所的,應當在上訴狀副本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但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
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
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7)上訴答辯期限擴展閱讀:
答辯狀表示法律賦予處於被告地位的案件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其有處置答辯權的自由,可以答辯,也可以沉默。
但由於答辯狀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答辯狀有利於保護被告(人)的正當合法權益;有利於人民法院在全面了解案情的基礎上,判明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決,因此應該對答辯權給予足夠重視,積極以答辯狀的形式提出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