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包括年份。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Ⅱ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各多少年
從有記載的夏朝開始,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計:267年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Ⅲ 中國朝代中,朝代時間最長的5個是哪幾個
是:周朝、商朝、夏朝、漢朝、宋朝等。
1、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一說是河南中部鄭州新鄭市始祖山一帶的潩水,一說是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
另一說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2、商朝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3、夏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4、漢朝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
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5、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
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Ⅳ 地球的紀元地球分為幾個紀元,有沒有具體的年限
太古紀、元古紀、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紀、人類紀、簡並紀
太古紀:38億年至26億年前,長達12億年,是地球形成後的初始期,地表到處形成童山和荒漠.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紀:自26億年前至5.7億年,在這段地史中,原核生物演化為真核細胞生物,形成地史時期的菌-藻類時代。人們在這一時期的古老地層中發現過微古植物化石、宏觀藻類化石及疊層石。僅在我們中國,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元古代不同時期的微古植物化石80餘屬、近200個種,生命在元古代得到進一步繁榮,那時的地球已不再是滿目荒蕪了。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
震旦紀:也分為成冰紀、拉伸紀、狹帶紀、延展紀、蓋層紀、固結紀、造山紀、層侵紀、成鐵紀。大約8.5-5.7億年,震旦紀已有了明確的生物證據,在動物界出現了低等的小型具硬殼的物種,以及大量裸露的高級動物,後者就是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動物群。在植物方面表現為高級藻類(如紅藻、褐藻類等)的進一步繁盛,宏觀藻類也得到飛速的發展,這時的地球已徹底改變一片死寂、毫無生氣的面貌了,埃迪卡拉動物群主要由類似水母類、蠕蟲類、海鰓綱的生物所組成.
寒武紀:寒武紀分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芙蓉世。動物群以具有堅硬外殼的、門類眾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大量出現為其特點,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發展。其中三葉蟲最為常見,是劃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據。三葉蟲可是當時的海洋霸主.
奧陶紀:開始於距今488個地質單位之前(4.8億年前)~444個地質單位之前(4.4億年前),延續了4200萬年。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早奧陶世,4.85億年~4.70億年前),奧陶紀中期(中奧陶世,4.70億年~4.58億年前)和奧陶紀晚期(晚奧陶世,4.58億年~4.43億年前)。奧陶紀是歷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志留紀:筆石的時代,陸生植物和有頜類出現,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古生代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4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 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志留紀可分早、中、晚三個世。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泥盆紀:泥盆紀時期是指古生代中葉的這段期間。可另分為三個時期-早泥盆世時期、中泥盆世時期、以及晚泥盆世時期。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石菊(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胄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胄魚趨於滅絕,原始兩棲類(迷齒類、堅頭類)開始出現。從泥盆紀開始,地球又開始發生了海西運動。因此,泥盆紀時許多地區升起,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古地理面貌與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在泥盆紀里蕨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棲類興起。在泥盆紀與石炭紀中間隔著一次大規模物種大滅絕——超級地幔柱。在此次物種大滅絕中,75%的物種滅絕。是滅絕物種第二多的物種大滅絕,僅次於第一多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西伯利亞暗色岩事件。主要滅絕動物有:盾皮魚類、艾登堡母魚。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硬骨魚開始發展。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
石炭紀:約處於地質年代兩億八千六百萬至三億六千萬年前,它可以區分為兩個時期:始石炭紀(又叫密西西比紀,三億兩千至三億六千萬年前)、和後石炭紀(又叫賓夕法尼亞紀,兩億八千六百至三億兩千萬年前)。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個紀,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崗瓦納大陸自石炭紀末至二疊紀初的大規模的冰川活動現象、持續時間長達5000萬年,屬極地大陸冰蓋類型。
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9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早期的植物以真蕨、種子蕨為主。晚期有較大變化,鱗木類、蘆木類、種子蕨、柯達樹等趨於衰微、滅絕,代之以較耐旱的裸子植物,松柏類大為增加,蘇鐵類開始發展。腕足類繼續繁盛,長身貝類占優勢;軟體動物也是重要部分,菊石類有明顯分異;苔蘚蟲逐漸衰退;三葉蟲趨於滅絕;昆蟲開始迅速發展。爬行動物首次大量繁盛,杯龍目、盤龍目、獸孔目存在。二疊紀末發生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至95%的海洋生物滅絕,其詳細原因目前尚不明確。
三疊紀:是公元前2.5億至公元前2億年的一個地質時代,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志。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准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三疊紀時大多數地球上的大陸形成一塊巨大的大陸:盤古大陸。由於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開始,因此其生物開始時分化很厲害。六放珊瑚亞綱是這時候出現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種會飛的脊椎動物(翼龍)可能也是這時候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烏龜——原顎龜也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第一批魚龍出現了。恐龍出現.
侏羅紀:是一個地質年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准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侏羅紀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占據了重要地位。
白堊紀: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開始於1.45億年前,結束於6600萬年前,歷經79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堊紀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於此時期。
新生紀: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古近紀氣候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漸新世南極大陸出現小型冰蓋,中新世中期那裡形成的冰蓋已相當於現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現格陵蘭冰蓋,其後200萬年間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見於幾個大陸。
人類紀:被定義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即人類已經成為影響全球地形和地球進化的地質力量。
簡並紀:人類的滅亡,宇宙的死亡.簡並紀早期,太陽變成紅巨星,吞說地球;簡並紀中期,恆星陸續熄滅,不再形成新的恆星,太陽只是一顆白矮星,成為宇宙的唯一的光;簡並紀晚期,宇宙滅亡,太陽從白矮星變成黑矮星.宇宙的滅亡不是爆炸或坍塌,而是無盡的寒冷和黑暗
Ⅳ 中國各朝代統治的准確時間表
1、虞朝:約前36世紀初-約前21世紀初;
2、夏朝:約前2070年-前1600年;
3、有窮:前年-前1973年;
4、寒朝:前1973年-前1933年;
5、商(殷)朝:前1600年-約前1046年;
6、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①、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②、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7、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8、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9、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①、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
②、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
③、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
④、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
10、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①、曹魏:220年-265年;
②、蜀漢:221年-263年;
③、孫吳:222年-280年;
11、晉朝:265年-420年;
①、西晉:266年-316年;
②、東晉:317年-420年;
12、十六國:304年-420年;
13、南北朝:386年-589年;
①、劉宋:420年-479年;
②、南齊:479年-502年;
③、南梁:502年-557年;
④、南陳:557年-589年;
⑤、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
⑥、東魏:534年-550年;
⑦、西魏:532年-556年;
⑧、北齊:550年-577年;
⑨、北周:557年-581年;
14、隋朝:581年-618年;
15、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16、武周:690年-705年;
17、五代:907年-960年
①、後梁:907年-923年;
②、後唐:923年-936年;
③、後晉:936年-947年;
④、後漢:947年-950年;
⑤、後周:951年-960年;
18、十國:907年-979年;
19、遼朝(契丹):907年-1125年;
20、西遼:1123年-1218年;
21、宋朝:960年-1279年;
①、北宋:960年-1127年;
②、南宋:1127年-1279年;
22、西夏:1038-1227年;
23、金朝:1115年-1234年;
24、大蒙古國:1206年-1260年;
25、元:1271年-1368年;
26、北元:1368年-1489;
27、韓宋:1355年-1366年;
28、明:1368年-1644年;
29、南明:1644-1683年;
30、清朝:1636年-1912年。
(5)中國時代劃分年限擴展閱讀:
歷史朝代名稱的由來:
1、夏
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2、商
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
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新
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7、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8、蜀(漢)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9、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10、晉
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1、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2、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3、遼
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4、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5、西夏
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6、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7、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8、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9、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Ⅵ 80年一85年之間的年限屬於八十年代初期嗎
初期是80年,85就是中期了。
Ⅶ 中國各個朝代存在時間各是多少年
中國各個朝代存在時間: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享國15年。
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享國4年。
3、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享國465年。
4、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5、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享國45年。
6、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享國42年。
7、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享國58年。
8、晉朝:265年-420年,享國116年。
9、南北朝:386年-589年。
10、南朝:420年-589年。
11、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59年。
12、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23年。
13、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55年。
14、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享國32年。
15、北朝:386年-589年。
16、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享國137年。
17、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享國16年。
18、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享國24年。
19、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享國27年。
20、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享國24年。
21、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享國37年。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享國274年。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享國15年。
24、五代:907年-960年
25、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享國16年。
26、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享國13年。
27、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享國11年。
28、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享國3年。
29、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享國9年。
30、十國:907年-979年。
31、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享國209年。
32、宋朝:960年-1279年,享國319年。
33、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享國189年。
3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享國119年。
35、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享國97年。
36、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享國276年。
37、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享國20年。
38、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享國1年。
39、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享國276年。
40、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享國1年。
41、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享國13年。
(7)中國時代劃分年限擴展閱讀:
朝代速記口訣:
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Ⅷ 整個中國朝代的時間表
中國歷史朝代,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6年「洪憲皇帝」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共經歷了352名皇帝,其中統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時期的皇帝有206名。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8)中國時代劃分年限擴展閱讀:
1、中國歷史上周朝存在的時間最長,由先周首領周武王滅商之後創建。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計存在為790年。 歷史上,把周王朝劃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中國歷史朝代中大漢王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第一個長期統治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中國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它的國號「漢」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稱號,從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拓展了中國版圖,打敗了兇悍的游牧民族匈奴,開辟了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東段。確立了儒學在中國思想文化的至尊地位,制定了「三綱五常」等儒家規范。
Ⅸ 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年份
一、朝代列表(名稱/起止時間):
1、
4、南朝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國力最強的朝代。
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60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又按五德終始之說,其為水德,故又稱水宋。
劉裕在東晉末期的亂世中趁勢崛起,先後平定孫恩、桓玄、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勢力,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
不僅統一了中國南方,同時也收復了山東、河南、關中等地,最終代晉建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定中京(今河南洛陽)為陪都。
劉宋前期,社會安定,劉裕即位前後,大力推行改革,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打擊豪強士族,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
劉裕死後,宋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元嘉年間一片繁榮,史稱「元嘉之治」。然因文帝晚年北伐失敗致國力大損,劉宋後期,朝政混亂,帝王更迭頻繁。公元479年被權臣蕭道成取代,建立南齊,劉宋覆滅。
5、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朝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