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債務人已經死亡,債權人還能追討嗎,是否有期限
可以,只要債務人有財產繼承人,就可以找繼承人追討。
一專、債權是可以繼屬承的,而債務對繼承人而言只是在繼承遺產的范圍內承擔責任。
二、債務人死亡後,如果有遺產,則債權人可以請求繼承人在其繼承的遺產范圍內用於償還債務。
我國《繼承法》第二條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岀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按照上述規定,繼承人承認繼承,並不以接受繼承的明確的意思表示為要件,因此關於遺產的法律地位應理解為,自繼承開始 (債務人死亡),遺產即歸屬繼承人,繼承人為數人時,各繼承人共同繼承,對遺產共同共有,也就是說繼承人是遺產的共同共有人。而遺產是債務人(被繼承人) 全部財產上的權利、義務,由於債務人的債務未清償,自債務人死亡開始,債權人與債務人的繼承人之間就存在著權利、義務的沖突關系,即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因此,債權人有權起訴被繼承人,要求繼承人以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償付債務。
『貳』 債務人已死亡,能否向其家屬追討未完的債務求大家幫忙給解答一下
原則上有遺產,那麼用其生前的合法債務用遺產歸還,並且以遺產為限,不夠部分不能強制要求歸還,自願歸還的法律不幹涉。繼承遺產僅能繼承還債後剩餘的部分。放棄繼承遺產的,不用承擔生前債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有相關的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首先要看債務人的近親屬是否對已死亡的債務人生前所負債務承擔清償義務,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1.要區分死者所負債務是個人債務還是共同債務。個人債務是債務人以個人名義所負的與家庭共同生活無關的債務。共同債務是債務人為家庭共同生活包括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所負的債務及為家庭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共同債務又分為夫妻共同債務與家庭共同債務。個人債務由債務人本人償還,債務人死亡的,用債務人的遺產清償。夫妻共同債務應當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家庭共同債務應當由家庭成員共同償還。
2.要區分死者的近親屬是否繼承了死者的遺產。繼承法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因此,繼承人清償被繼承人債務以繼承人繼承了被繼承人的遺產為前提:如果繼承人沒有繼承遺產,其對被繼承人生前所負債務沒有清償義務;如果繼承人繼承了遺產,則應當清償被繼承人生前所負債務,但其對債務的清償以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對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可以不負清償責任。
生活中欠款人死亡了,如果其欠債,可以先根據其留下的遺產進行償還,如果沒有遺產則另當別論。首先要區分債務的類型,如果是共同債務,則其繼承人將承擔償還的義務,如果是個人債務則勇氣遺產來抵償。如果其債務已經超過了可以支付的范圍,則不需要抵償。
『叄』 婚前個人名義的信用卡債務,持卡人死了,會向配偶追討嗎
如果配偶繼承了他的遺產,那他可以向配偶追討。雖然說婚前個人名義的信用卡債回務跟配偶沒有答關系,但由於他已經過世,配偶已經繼承了屬於他的遺產,那配偶就應該承擔屬於他的債務;如果他的債務超出了他的遺產實際價值范圍,超出部分。繼承人可以選擇還或者是不還。
『肆』 人死了,欠的網貸的錢還要還嗎
債務人死亡,債務不能消滅。
債權人要追討債務,首先看債務人是否留有財產,其次看有無債務擔保人。一般公民死亡後,有財產的,他的債務由他的繼承人承擔;無財產的或者繼承人放棄繼承的,繼承人不承擔被繼承人的債務。
法律依據:《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4)債務人死亡追討期限擴展閱讀:
債務人死亡後的債務糾紛案例:
周女士與劉先生於2010年9月7日登記結婚。2013年12月4日,周女士的丈夫劉先生向王女士借款12萬元,並出具借條載明:「茲有劉XX借到王女士現金壹貳萬正(120000元)限期2014年10月30日前還清債務,今借人劉xx」。
眼看著約定的借款期限已到,王女士多次找劉先生索要借款,但是劉先生均以手頭不寬裕為由,拒絕償還。2015年2月6日,劉先生因病去世。
此後,王女士將周女士作為被告起訴到了法院,要求其償還借款。對於借款的事實,周女士卻以對借款事實不清楚,所負債務也未用於家庭共同生活為由,不願承擔還款義務。
沙雅法院審理認為,周女士丈夫劉先生向王女士借款12萬元的事實清楚,王女士與周女士丈夫劉先生之間形成了合法有效的借貸關系。最終法院判決周女士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日內向原告返還借款12萬元。
參考資料來源:度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丈夫借款後因病去世 妻子被判承擔債務
『伍』 貸款人死亡擔保人怎麼辦
債務人死亡,其債權債務關系還是存在的,擔保人是需要承擔保證責任的。當然債務人如果有遺產的,可以執行其遺產。
1、我國對於擔保方面的法律規定直接支持了保證人必須在此種情形下繼續承擔擔保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六條規定:"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2、債務人死亡,債務並不隨之消亡,擔保人的擔保責任仍然存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之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所以保證人在承擔了保證責任後,可根據追償權向債務人的繼承人主張權利。
擔保方式
編輯
方式介紹
1.根據法律規定,擔保有五種方式,即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
2.需要注意的是:
當事人在為合法的債權提供擔保時,只能提供以上這五種擔保,而不能創設新的擔保形式。
五種擔保形式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有以下區別:
保證產生的權利為債權,不具有優先受償性;
定金產生的權利也是債權,同樣不具有優先受償性;
抵押、留置、質押取得的是擔保物權,對擔保物及其變現所得的價款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擔保方式
擔保方式指的就是擔保法規定的用擔保權責實現的方式,包括抵押、質押、保證、留置和定金五種方式,尤其是保證屬於的就是人保了,我們經常所說的信用保證指的就是屬於物保性質。
擔保行為的使用范圍的問題,在權責擔保法律的關系中,其他的不當得利之債、可以為之設立擔保的民商活動很豐富。無論是擔保法,還是擔保法司法解釋,都對擔保進行全面的了解。
在擔保的業務實踐過程中,擔保公司也在努力的探索,原擔保方式的基礎上建立擔保風范,規范了法律風險,推動了擔保業務的順利開展。
作為一個擔保公司應該如何快速的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我們認為練好內功是關鍵,擔保公司首先要處理的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風險的能力,在以下的幾個方面來大大的下力氣,通過練就內功,完成我們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
首先就要形成完善的內控機制以及業務制衡的機制,擔保公司應該建立制衡的內控體系,通過集體的智慧來防止風險,擔保公司的前中後的階段可以設置三個部分,擔保業務作為開拓部門,擔保的部門需要進行明確職責分工,互相制衡。
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對擔保公司來說非常重要,對擔保風險進行評價,減少人為的誤差,擔保公司根據參考對客戶端評價,結合客戶的特色來進行全面的評價。
『陸』 借款人死亡,如何追討借款
依據《繼承法》
第三十三條 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