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黨員整改完成時限怎麼寫
黨員問題查擺整改時限和完成時限都是一個概念,在一定的時間內(通常是半年到一年)按要求整改到位。
⑵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兼職人員本身就不屬於勞動關系而是勞務關系,不能簽訂勞動合同,只能簽訂勞務合同,勞務合同何來試用期一說?!
⑶ 勞動法 工作交接沒完成但一個月期限已滿
1、交接工作:來建議你留下一些證據自,證明是主管妨礙你交接(可以用錄音筆或郵件記錄)。然後期滿你就直接走。如果有一天公司為難你,你可以拿出這些證據;
2、辭職信沒留底對您的影響不算大,因為交接工作本身也能證明您將要離職;
3、您辭職以後就與公司解除了勞動關系,因此您沒有義務幫他們解決任何問題。
⑷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多長時間的 不得約定試用期
現實困惑
某公司招聘三名技術人員,勞動合同約定試用期兩個月,期間每人每月工資1500元。三人的勞動合同還有一補充規定,即勞動合同於三人將公司交代的電腦軟體設計完並成驗收合格時自然終止。在工作一個多月的時候,總經理發現三名技術人員中的張某工作狀態不佳,經常用公司的電腦進行聊天等與工作無關的事,而且設計工作的進展也比其他二人慢很多。總經理提出解聘張某,而且張某等人的工作只是軟體設計,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工作,可以不採用試用期。張某認為他馬上就要試用期滿了,是公司想「白用」他兩個月,不同意公司的解聘決定。張某的說法有道理嗎?
律師答疑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約定的任務必須明確、具體,有任務完成的驗收標准,不能籠統的做崗位描述。如軟體開發任務,可以以某個軟體開發任務完成作為期限,但如果只是約定軟體開發,並沒有明確約定某個任務,就不屬於這一用工形式。本案中,張某等的電腦軟體設計任務,是在其設計完成並驗收合格時才結束,屬於這一用工形式。由於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並且以任務的完成作為條件,因此,不能再與勞動者約定試用期。只要任務完成,合同自然終止,用人單位也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本案中該公司與張某等三人約定試用期不合乎法律的規定。在工作中公司總經理認為張某不符合公司的用人標准,可以與其協商,如不能協商一致可以與其解除勞動合同。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十九條第三款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法理薈萃
以完成一定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以某項工作的完成為合同期限的勞動合同。在簽訂這種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通常無法預計該項工作結束的具體時間。
⑸ 合同期限已到,合同約定事項仍未完成,應該怎麼辦
可以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啊!如果有損失可以要求對方賠償。再不樂意就起訴咯。
⑹ 關於新勞動法中「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的問題
需要一次性支付相應的工資作為經濟補償金。雖然《勞動合專同法》第屬46條第5項明確了勞動合同終止需支付經濟補償僅適用於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排除了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但是《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對此做出了完善,其第22條規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因任務完成而終止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勞《勞動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⑺ 股東未按約定的期限出資,承擔什麼責任
股東出資不足的法律責任
一、一般規定
公司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
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該條是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一般規定,股東若沒有按章程約定的義務繳納出資額,則他應該承當兩種責任:
1、向公司補足出資;
2、向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二、關於非貨幣出資不足的特別規定
公司法允許股東以非貨幣資產的方式出資,而且非貨幣出資的數額可高達注冊資本的70%,但是非貨幣出資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非足額出資的可能性。
因此公司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
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該條規定了非貨幣財產出資不實的兩種責任,一是補繳差額的責任;二是連帶補繳差額責任。
1、補繳差額的責任
若股東以非貨幣資產,因該非貨幣資產與公司章程所作定價有顯著差別,該股東就應以貨幣出資彌補該差額,至於該股東對該差額的產生是否有過錯在所不問。
上述條款對承擔該責任的股東作為明確的規定,即「交付該非貨幣出資的股東」,指的是在公司設立時以非貨幣財產作價認購了出資份額並應當履行該出資義務的投資者。
因此,如果出現了非貨幣資產出資不實的情形,即使該股東在公司成立後轉讓了其股份,他的補繳差額責任也不能免除;
即使該補繳差額的責任由轉讓方(原股東)與受讓方(新股東)在股權轉讓合同中約定由受讓方承擔,該約定也不影響公司向原股東追究責任。
2、公司設立時其他股東的連帶責任
在學理上,其他股東的連帶補繳差額責任屬於資本充實責任,所謂資本充實責任,是指為貫徹資本充實原則,由公司設立者共同承擔的相互擔保出資義務履行的民事責任。
根據資本充實責任,在某些公司設立者違反出資義務或其他原因,致使公司資本不能按照章程繳足時,其他公司設立者承擔連帶的繳足義務並可以因此向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求償。
根據公司規定,只要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就應承擔連帶責任,
因此,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唯一條件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而無需考慮其他股東的主觀過錯。
這種連帶責任是法定的,不能通過股東之間的相互約定或股東大會決議排除。為了維持公司的資本,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這種責任分配也是合理的。
公司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第二十九條規定,股東繳納出資後,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
這些規定意味著在有限責任公司這種具人合與資合特徵的商事組織設立的過程中,公司的其他股東或其委託代理人在公司設立的過程中會接受股東交付的非貨幣財產並履行相應的驗資程序和檢查驗資報告,
因此他們有義務保證非貨幣財產出資的可靠性,同時他們是最有可能發現非貨幣財產作價不實的情況。
(7)未約定完成期限擴展閱讀:
股東出資責任是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法律後果,股東必須依法履行出資義務,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在公司成立之前,屬合同法上的違約行為,已足額交納出資的股東可採取違約救濟手段,並就其自身遭受的損失向未交納出資的股東請求賠償。
在公司成立之後,則同時構成公司法上的違法行為和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公司有權向其追究責任。公司法學理一般將股東的出資責任分為出資違約責任和資本充實責任。
(一)出資違約責任
從各國公司立法看,對股東出資違約責任的追究可以採取的救濟手段主要有:
1. 追繳出資。即公司對違反出資義務但仍有履行可能的股東要求其繼續履行出資義務。經公司追繳,股東如仍不履行出資義務的,公司有權請求強制履行。追繳出資作為一種救濟手段,它常用於非貨幣出資的情形。
2. 催告失權。又稱失權程序,是指公司對於不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可以催告其於一定期限內履行,逾期仍不履行的,即喪失其股東權利,其所認購的股份可另行募集。
此種失權是當然失權,已失權之認股人即使其後交納了股款,也不能恢復其地位,因而有督促認股人及時履行出資義務的作用。
3. 損害賠償。股東的出資義務是一種債的義務,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給公司和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公司成立的情況下,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應向公司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由於股東違反出資義務而導致公司不能成立或被撤消、解散的情況下,違約的股東應向其他守約的股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大多數國家公司法都規定損害賠償是可以和其他救濟手段並用的一種救濟方式,當其他救濟手段不足以彌補其所遭受的損失時,公司或其他守約股東仍可要求股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資本充實責任
在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的情況下,公司法亦規定了資本充實責任,發起人既要對自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承擔出資責任,又要對公司資本的充實相互承擔出資擔保責任,
通過在公司發起人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督促、相互約束的出資擔保關系,達到資本充實的目的。資本充實責任具體可分為:
1. 認購擔保責任。即設立股份有限公司而發行股份的,如果其發行股份未被認購或認購後又取消的,則應由發起人共同認購。
2. 繳納擔保責任。亦稱出資擔保責任,即股東雖認購股份但未繳納股款或交付非現金出資標的,應由發起人承擔連帶繳納股款或未交付非現金出資財產價額的義務。
公司發起人履行繳納擔保責任後,除非公司已對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採取了失權程序的救濟手段外,其不能因此而取得代為履行部分的股權,而只能向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行使追償權。
3. 差額填補責任。在公司成立時,如果出資的非貨幣財產價額顯著低於章程所定價額時,發起人應對不足的差額部分承擔連帶填補責任。履行差額填補責任的發起人可向出資不實的股東行使求償權。
⑻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但有結束日期。
需要一次性支付相應的工資作為經濟補償金。雖然《勞動專合同法》第46條第5項明確屬了勞動合同終止需支付經濟補償僅適用於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排除了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但是《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對此做出了完善,其第22條規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因任務完成而終止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勞《勞動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