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美國生孩子,從孩子讀書開始,父母就可以以監護人的身份申請移民,真的假的父母真的可以過去嗎
洛杉磯自然生產總計約4500美金,剖腹產約7000美金
不是在洛杉磯,自然生產約花費8000美金以上,剖腹生產15000美金以上
假定你於32周赴美,待產2個月,坐月子1個月,待產時每周產檢1次,產後回診2次,小兒科一次計算(最便宜~)
自然產:USD 13500 x7 = RMB 95000左右
剖腹產:USD 16500 x7 = RMB 110000左右
如果寶寶未來長期在中國生活
美國寶寶即使一輩子生活在中國,仍無條件是美國公民。而在中國,他可以有雙重身份:
一、如果父母是中國籍的話,美國寶寶可以享受華僑子女同等待遇。二是留學生,他是外國人。
1、華僑子女可以享受中國的9年制義務教育。每年只比中國學生多500塊借讀費。高考的時候,既可以參加專為華僑及港澳台考生准備的高考,不僅試卷簡單,錄取線還比中國學生低很多,學費和中國學生差別不多(教育部規定上限
1.2萬/年)。如果算外國留學生,無需參加高考,直接參加各高校較簡單的內部考試,名校輕松進,不過學費略高,象北大清華復旦等,學費需要
2.4萬/年以上。
2、不受學區房限制就讀好學校。如上海市規定,只有比較優秀的150所中小學才有資格接收外籍學生。華僑子女憑租房合同,即可在區教委的安排下就近入學,進入普通班級就讀。不用買學區房,就能進好學校。
3、上兩點糾正了很多人的錯誤觀點,原來美國寶寶不一定非要在中國讀國際學校的,讀普通學校也可以。
如果寶寶未來到美國生活
1. 享受美國13年義務教育。就讀公立小學到高中完全免費。
2. 讀公立大學、研究所學費只要外國學生的10%,容易進入知名大學 。
3. 在加州,即使沒錢看病,也可享受全面醫療保障,不用擔心被從醫院扔出來。
4. 未來可以申請美國公民才能享有的獎學金, 1%低利率助學貸款。比起多數自費赴美就讀的中國學生,可以節省幾十上百萬人民幣。
5. 未來無條件留在高收入的美國工作(2008年美國人均收入37,363美元,是中國20倍,數據來自IMF),可以優先擔任美國政府,公家單位及大型企業重要領導崗位。許多關鍵職位,如官方軍務,國防外交,高科技和核心實驗室,嚴格限於公民。像警察等很多普通職務也是公民優先。
6. 未來享受全球180多個邦交國入境免簽證和最優惠出入境便利。
7. 未來擁有美國社會安全卡、享有美國各種社會福利措施及醫療設備,年老時可領取養老金,包括人在海外。住低價高質量老人公寓。
8. 其它國家政局不穩或動盪時,即使航空封鎖,美國公民也可以在美國政府的保護之下,享有優先搭機離開的權利。
⑵ 美國監護制度
美國法律規定,12歲以下的兒童必須24小時得到監護,否則監護人會受到法律制裁。
⑶ 美國監護人的費用可以一個月一個月交嗎不住在他家,只是監護人而已
美國留學監護費用一般都是年繳費的,特殊情況也有月繳的,具體看你怎麼想,監護人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建議圍繞監護經驗、距離遠近、個人背景三方面嚴格篩選後定奪,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中國和美國監護制度的差異
美國法律規定,12歲以下的兒童必須24小時得到監護,否則監護人會受到法律制裁。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成人主宰的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由強者主宰的世界。未成年人的利益、意思能力薄弱的成年人的利益時刻處於危險之中。雖然愛護未成年人、保護弱者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文化價值,是社會文明和傳統美德的體現,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未成年人除了作為「問題」受到關注之外,他們的權利幾乎被遺忘;意思能力薄弱的成年人除了受到被動的保護之外,他們殘余的意思被忽略。因而,在法律上,他們被監護制度所關照。作為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監護自羅馬時代就成為市民法上的重要內容,沿承至今兩千多年仍為各國私法上一項不可或缺的制度。對監護制度的研究也成為民法學者不敢懈怠的使命。本課題的研究也正是基於對此古老法律制度的敬畏,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呈現給讀者。隨著研究的深入,監護制度覆蓋的兩大部分內容——未成年人監護和成年人的監護日漸豐滿,溢出本書三十餘萬字的容許量,只好將未成年人監護制度作為先期成果付梓,雖然本書書名為《監護制度比較研究》,實為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比較研究。關於成年人監護制度有待作者再繼續研究並於以後交付成果。 21世紀的當今,在國際人權的廣闊背景下,以「兒童最大利益」為主旨,關於未成年人的地位、權利、發展和保護,從家庭到社會,從學校到國家,進而躍居到國際社會主旋律,成為共同關注的世界性主題,彰顯出未成年人權保護的國際化主色調。1924年的《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揭開未成年人權利國際性保護的序幕。1959年聯合國成立後的《兒童權利宣言》向世界呼籲:「兒重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後均需要特殊的保護和照料,包括適當的法律上的保護。,』之後,在諸多國際性的人權保護的法律文本中,都有關於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由此形成了兒童保護的多向度、多層面特點。 隨著國際人權運動浪濤的激盪,聯合國於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屆聯合國大會紀念《兒童權利宣言》實施三十周年之際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制定和頒行是第一個專門保障兒童權利的國際性法律文件,它完成了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根本性轉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界碑。早在1978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上,波蘭的亞當『洛帕薩教授(Adam Lopatka,後為《公約》起草工作組主席)就倡議起草兒童權利公約。1979年紀念《兒童權利宣言》二十周年和慶祝國際兒童年成立大會上,波蘭政府提出《公約》草案的正式文本,並於1980年提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工作組討論。西方幾個大國最初的態度並不十分積極。一方面,它們試圖削弱首倡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設法放慢、延長草擬過程。因為在他們看來,有些強調意識形態的國家想在《公約》中否定兒重政治權利的做法降低了《公約》的立法標准,如里根政府就試圖在《公約》中加進一些反映各種公民和政治權利的條款。這種事態使《公約》的起草一再陷入困境。然而自1986年以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開始在《公約》的准備中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鼓勵發展中國家加入《公約》的起草,從而使《公約》草案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並為《公約》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毋庸諱言,與人權領域其他公約一樣,該《公約》也是各國間妥協的產物,它糅合、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法律制度、不同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國家的各種觀點。發展中國家關注的側重點是兒童的基本生存權,如保健、醫療、教育等;而發達國家則更強 調民主自由權利,如宗教信仰、通信自由、隱私權等。制定《公約》的十年,也是各方尋求妥協的過程,或者說是東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折衷的十年。終於,1989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這個《公約》,並同時獲得世界各國的廣泛接受。正如P.奧斯通Philip Alston)先生所指出,《公約》顯示了國際人權領域半個世紀以來追求「普遍性的」人權的成就,它發展並重新建構了四十五年前《世界人權宣言》中的相關原則。特別是在《公約》中為保護兒童權益所遵行的具有綱領性質的最大利益原則,更是得到了人權學者和人權活動家的關注。該原則為考察不同的文化價值和普遍的人權標准提供了理想的參照,西方學者就此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作為全面反映兒童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國際公約,是世界各國為保護兒童所達成的通識,監護制度作為保護兒童權利的基礎框 架制度必然受其影響,其意義在於以下三點: 1.《公約》確認兒童成為權利的主體,是首次明確承認兒重享有權利而國家負有「尊重和確保」責任的全球性文件。《公約》 賦予了兒童的這種權利地位或資格,反映了人們意識到兒童是易遭受侵害的社會成員,需要給予特殊的保護。 《公約》給予兒童的特殊保護,並不是僅僅針對作為家庭成員或者其他社會成員存在的兒童,而是針對兒童本身,即兒童所 擁有的權利並不意味著父母或其他相關保護人或組織也有相同的權利。兒童是獨立的人,不依賴於他(她)同其他(她)保護他們的個人或組織之間的關系。《公約》不僅將兒童確認為權利的主體,而且讓兒童有可能在國內司法系統或行政程序中主張這些權利。這種程序性權利使兒童地位發生了可執行的轉變,兒童從保護措施的消極「客體或對象」轉變為權利的積極主體。過去保護兒重是一種恩賜,甚至是對兒童的一種憐憫,現在兒童成為權利的主體,監護制度的性質也發生重大轉向,從以父母權利(權力)為主導到以兒童權利為主導。 2·《公約》確認了兒童權利的內容,成為衡量監護制度保護內容的標准,也成為監護監督的依據。《公約》既是兒童權利的鞏固者,也是兒童權利的開創者。《公約》綜合了八十個直接或間接有關兒童權利的文書中表達的兒童權利。《公約》還創設了新的兒重權利,如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權,禁止以任何形式對兒童的剝削等。對於監護制度而言,監護者需要以此內容為標准行使權利和履行責任,一旦監護者忽視或侵害這些兒童權利,政府或非政屙組織就可以介入,依照這些權利標准干預違規的監護辜務,使兒童權利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實現。 3·《公約》對成員國國內監護實踐的影響。對於一些國家而言,依照本國的憲法,國際條約的內容直接成為本國法律的一部 分,因此在這些國家,《公約》經由國內法律程序可以在法庭上直接被引用,從而具有普遍效力,具有可執行力。而對於所有的成員國而言,《公約》是有效地倡導兒童福利的壓力。一旦加入本《公約》,政府就會受到內在壓力,這些壓力來自於那些按照《公約》規定行動的個人和組織。這些兒童權利的倡導者的行為包括監督政府執行《公約》的情況以及發現實施中的缺陷與不足,他們也會要求國家為提高和確保兒童福利提供財政支持。《兒童權利公約》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家庭保護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是現代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共同標准,也是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的要求,更是《公約》對192個締約國的監護立法及其行動實踐的倡導,反映了當代未成年人監護社會化和監護制度公法化的轉向。中國加入《兒童權利公約》昭示著中國的民法典的制定乃至正在實施的《婚姻法》、《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應該檢討與反思固有的理論預設和現行法律規范,使之與全球化的未成年人保護的現代理念產生共鳴,即未成年人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個人所有物,不是附屬於父母。為了保護兒童、糾正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不當地對待未成年人的方式,國家應該積極介入未成年人監護的私領域,這也是指導我國未成年人立法與司法實踐的基本理念。 在重視對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同時,我國還應建立未成年人保護的單獨機構,以促進未成年人權利的實現。聯合國鼓勵成員 國設立保障兒童權益的專門機構,以促進兒童權利的實現。目前,世界上至少有四十多個國家建立了兒童事務監察員制度。在 歐洲,設有這種獨立機構的國家因此受到歐洲理事會的褒獎。歐洲兒童發展戰略委員會和歐理會還專門任命一名兒童事務代表。 1997年歐洲兒童督察員系統建立,與獨立的歐洲人權組織接通。二者聯合起來倡導兒童權利,共同改善兒童生活環境促進兒童獨 立機構的發展。 我國對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無論是法學研究,抑或監護立法,還是監護理念,都滯後於當下國際社會對兒童權利保護和兒 童事業發展的要求和進程,滯後於世界先進諸國的監護制度變革潮流,為此,在當今的全球一體化趨勢下,對該制度的研究更加 急迫必要。 總之,本課題的研究旨在促進我國的未成年人立法,探討我國現行民法中監護制度的不足,借境域外各國(地區)的立法模 式,革除陳念,完善正在制定的民法典,並推動司法實踐。
⑸ 美國政府是否會撫養到十八歲
美國法律規定孩子到了十八歲父母可以不再撫養,但又規定,上學,沒收入,還要繼續扶養。
中國與美國撫養監護法律的不同規定
1、中國的法律規定
中國《婚姻法》對於撫養權的規定體現在第21條及37條,是以「撫養權」為核心概念的。《婚姻法》第21條規定: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婚姻法》第37條規定: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除了法律之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婚姻法相關司法解釋或各地高級法院的司法解答中,對於子女撫養糾紛處理,均已「撫養權」為核心內容。
而對於「監護權」這一概念,在中國婚姻家庭相關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九條有明確的概念規定,即「父母雙方對未成年子女享有平等的監護權。」
而對於「監護」這一概念,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該法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但該法並未明確「監護權」一詞。
2、美國的法律規定
與中國法律不同,美國各州法律通常把對子女的監護權分為三種情形:
一方監護;
他方監護;
共同監護。
不過,與中國法律相比,美國法律在近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中,逐漸樹立了以「對子女權益最大保障」為最終監護權歸屬的原則,這一點,與目前中國「對子女成長最為有利」異曲同工。
目前,美國對於子女監護權益法律保護主要有:
(1)1968年美國州法律全國委員會頒布的《統一子女監護管轄法》(The Uniform Child Custody Jurisdiction Act);
(2)1980年《防止父母綁架法案》(The Parental Kidnapping Prevention Act)
結合本文提及的案例,熊晶不是自己兒子毛毛的監護人,但毛毛的監護權被法官臨時指定由其丈夫的妹妹希勒行使的情況下,「綁架」毛毛出境的行為,在美國即被認定為「犯罪行為」。
(3)1988年《國際拐騙兒童民事制裁海牙公約》(The Hague Convention on the Civil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Child Abction)
加拿大也是該條約的締結國,因此,可以採用聯動機制,在溫哥華機場將熊晶控制並引渡至美國受審。目前,我國並沒有加入該《海牙公約》,但我國香港地區,也加入了該條約。
3、中美法律中關於對於子女撫養監護的比較
(1)稱謂不同
以《婚姻法》為代表的中國法律,將離婚後對子女的權益義務統稱為「撫養權」,而在中國,「監護權」的用途和范圍較撫養權更廣,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財產權益保護,納入到了監護權的行列,而對於未成年子女,單用「撫養權」一詞。
以《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為代表的美國判例法或成文制訂法,將「監護權」定義為父母對子女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的權利或義務。
(2)種類不同
中國「撫養權」歸屬父母一方,是否另一方只享有「探視權」而不再享有「撫養權」目前尚處模糊地帶;而美國「監護權」則已明確細分為有單獨的監護權、共同的監護權和他人監護三種。
(3)行權不同
很多監護權的行使,在父母不能同時出席的情況下,需要出席一方有單獨的監護權(Sole Custody),這與共同監護權相對(Joint Custody)。
⑹ 中國可不可以實行美國式的國家監護制度
西方社會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基本上都沿著「國家不斷擴權-父權不斷收縮」的發展路徑。近代之前,未成年人普遍被當成家庭、宗族、庄園主的附屬物,監護權是父權的自然延伸。但現代國家已不再承認父母對孩子的支配權,監護權也被從親權分離出來,成為可以經由國家之手發生轉移的獨立權利,國家作為未成年人的「公共家長」,在特定的條件下有權突破家庭堡壘與父權壁壘,剝奪一個成年公民對於自己孩子的監護權。
在這方面,美國社會表現得比較典型。曾經有過這樣的案例:2008年,美國新澤西州一對夫婦給三個子女取名「阿道夫·希特勒」「雅利安國」「希姆萊」,法院認為,以納粹分子的名字為子女取名,是對子女的「精神虐待」,因此剝奪了這對夫婦的監護權。
而中國社會的儒家文化傳統,則被許多人認為發展不出現代的監護權,人們甚至深信儒家主張「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這恐怕是對傳統的誤解。
孔子有位弟子叫曾參,有點愚孝,父親對他施暴,他默默承受。孔子對此很是生氣,狠狠地將他教訓了一通:「汝非天子之民也?(你父若)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在孔子看來,父權之上,還有普遍保護人權的王法。
現代監護權的形成,實際上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法理基礎。今天美國人如果看到鄰居體罰孩子,通常都會報警。我覺得如果體罰太重的話,孔夫子也是會報警的。
到了宋代,政府已始嘗試建立一套由國家充任「公共家長」的制度:「檢校」。根據宋朝的檢校法,一名孤兒如果失去了全部的直系成年親人,政府便有責任將他的財產核查清楚,登記在冊,存入檢校庫,然後定時從代管的財產中劃出若干,發給遺孤作為生活費,等遺孤長大成人,政府再將代管的財產交給還他。這么做實際上就是剝奪了孤兒所在家族、宗族對孤兒財產的處分權,由國家代為監護。
宋代檢校制度跟現代監護制度距離尚遠,但兩者背後的法理是差不多的:出於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之需要,國家有權介入家庭。
當然,宋朝對家庭的介入並不深切。中國傳統社會無疑更加強調家庭、家族、宗族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宗法雖然講求「子孝」,同時也要求「父慈」;宗族雖然具有懲戒子孫的權力,但國家也保留了對「尊長折傷卑幼」的懲罰權,絕不是家長想怎麼打子女都可以。
中國社會的問題就在於,傳統的、社會自治式的兒童庇護機制已經趨向於解體,而現代的、國家介入式的兒童保護制度卻遠未完備。
現行國家法律對「監護權」的規定相當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盡管2006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與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則都談及監護制度,但立法以來,全國剝奪監護權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的鳳毛麟角。2015年2月,有一例剝奪父母監護權的司法判決才出現在江蘇徐州,以致不少法律界人士將現行監護立法稱為「僵屍法條」。
其實,由國家出手剝奪父母的監護權是很容易的。難的問題是:如何界定國家「奪權」的條件,以及國家「奪權」之後如何妥善安置孩子。
如果按照美國式的苛嚴標准,則不知有多少中國父母將被奪掉監護權,又不知有多少中國家庭對此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從而增加多少不必要的糾紛。基於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家庭教養的優先性應當給予充分尊重,國家介入「奪權」理當審慎。只有在其家庭確實妨礙了孩子正常成長時,國家才需要剝奪家長的監護權。
2014年底,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與民政部聯合下發《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幾種情況下(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有吸毒、賭博、酗酒等惡習,或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等),父母會被剝奪監護權。這一立法非常明晰,也大體適合中國社會實際。
但僅有立法是遠遠不夠的,相關的配套制度與支持系統:包括專職的處理虐童行為的機構、法定的監護保障機關、專業的兒童救護組織、妥善的監護權安排機制與社會化的監護支持系統,等等,都必須跟上步伐。否則,立法只會淪為一紙空文。
⑺ 美國籍小孩的監護問題
可以使館申請監護人陪同,一般不會有問題。具體可以去公安局的外事科詢問。
⑻ 美國孩子監護權孩子問題
這樣的事在美國是不違法的。關於孩子的監護權也是要看親生父母誰願意版誰監護樓。如果都願權意而又不想結婚的,就向法院申請監護權。看法院判給誰就是誰。當然判罰的標准就是誰更適合做監護人,所以想拿監護權的話就像辦法想法官證明對方不適合做小孩的監護人,從經濟條件或者人品方面找。
⑼ 美國對未成年人監護人有什麼法律規定
在美國監護人所要承擔的義務要多的多,如果被監護人被照顧不周或者存在被打,監護人都會受到處罰,而在中國則相關處罰要少些。
一些全家移民美國的華人對美國法律了解不充分,打罵孩子被剝奪撫養權的案例有不少。
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美國如何防止兒童遭受虐待(包括父母虐待)的做法, 20世紀70年代以後,虐待兒童問題引起美國社會的高度重視。美國開展了鼓勵對虐待和忽視兒童的可疑情況進行舉報的運動,法庭對舉報也努力做出回應。聯邦「兒童虐待防止和治療法」提供了一些基本指導方針,各州必須根據這條法律對虐待和忽略兒童的解釋制定本州的有關法律。
美國法律上確立的兒童虐待行為包括四個方面:
一、精神、情緒上的虐待;
二、肉體上的虐待(打孩子是最明顯的例子);
三、對兒童照料上忽視;
四、性騷擾、性侵害。美國每年有1500名兒童死於虐待,90萬兒童遭受過虐待,其中80%的案例虐待者是兒童的父母。
美國法律規定,有關政府機構要保護兒童不受虐待和忽視,具體地說,就是要確保父母或法律監護人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不給兒童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學校老師、社會工作者或醫生如果發現兒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況,必須向有關機構報告,否則,他們自己就可能受到輕罪指控。
移民美國之前按照大多數人的觀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怎麼教育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去做,孩子不聽話,打兩下沒什麼了不起,而且這也是家務事。但在美國不行,政府真是成了老百姓孩子的娘。美國政府有關部門往往以家長自居,介入有問題的家庭。對有些人來說,政府可能是在侵犯家庭隱私權,但政府認為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孩子。例如,在美國如果一個孩子已經受到身體傷害或有可能受到身體傷害,政府可以以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為由把孩子帶走,也可以在一段期間內對有問題的家庭定期進行監督,如果傷害孩子的是父母,政府方面就會提出讓父母接受心理治療。
美國的一些專家表示,美國法律試圖把把政府的介入和父母管教孩子的權利加以平衡。一方面,是由父母決定如何教養孩子,而不是讓政府來決定孩子應該如何教育,要教給他們什麼以及要信奉什麼宗教等。另一方面,父母不能濫用對孩子管教的權利和責任。由於孩子年紀還小,尚不成熟,如果父母濫用他們的權利,就要由政府出面保護孩子。通常情況下,對有關的虐童案各州的法院可以做出幾種裁決,一是允許州政府把孩子從親生父母身邊帶走;二是允許孩子繼續留在父母身邊;三是終止父母撫養孩子的權利,由他人收養。
所以對於偕同幼童全家 移民美國的華人來說,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碼放,詳熟美國法律的這一部分還是十分必要的。
⑽ 美國 哪些情況 失去子女監護權
美國的法律以及文化卻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私有,相反地他們認為孩子天生具有屬於自己的權利,他們必須要受到法律的保護以致不受任何人(包括父母)的傷害。如果父母不稱職造成孩子受到傷害,那父母是必須承擔法律責任的,孩子也會被福利機構收養以獲得更好的保護。在美國的兒童保護法律上,一切都是從孩子的權益出發,不管侵害孩子權益的是任何人,都得受到法律制裁。
同樣作為愛孩子的中國父母,我們的確會對他們同情至極,也會覺得孩子從此失去父母十分可憐。但從法院陪審團的角度來看,他們並不會站在父母的位置去看待這種事例,而是會從孩子是否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家庭,可能常常受到這樣的傷害來考慮。
如果父母辯護說他們只是因為一次粗心,陪審團會認為父母可以每次都以粗心作借口來傷害孩子。他們會想著盡快讓孩子脫離苦海離開粗心的父母,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畢竟在法律面前,粗心不能成為借口,如果今天可以因為粗心傷害孩子,那明天同樣可以因為粗心傷害孩子。
電影《刮痧》中我們都能看到梁家輝和蔣雯麗扮演的那對中國父母是多麼愛他們的孩子,但因為粗心,在美國的法律面前,他們是那樣的無能為力。
這樣的事例看多了,我們心裡會有恐懼,害怕自己某天也因為粗心而失去了對孩子的監護權。
因此我們養成了各種各樣的好習慣,如葯物利器等需要放置在高處的櫃子上;用過的刀具剪刀針線等絕不擺在孩子能觸碰到的地方;出門要檢查好安全座椅的狀況;送孩子上學前先整理一下他的書包;為孩子騰出專門給他玩的絕對安全的場所;用專用的工具堵住孩子房間的插座口;為門鎖配上專門的防開鎖工具防止孩子開門外出;教育孩子不進入廚房等有危險的地方……婆婆來了以後,我首先把這些觀念全部灌輸給她,讓她看管好自己葯物和其它物品,並提醒她只要孩子在屋裡,不能離開屋子半步。
美國人家大多會給孩子設立玩具屋(Play Room),那是孩子獨立玩耍絕對安全的場所。其實因為法律嚴明,做父母的也就有更強的保護孩子的意識,做父母的也會小心謹慎,時時處處提醒自己當心不能讓孩子受到傷害。對整個社會來說,這的確是一種保護孩子的最強大而有效的途徑。畢竟作為父母去保護孩子,那是天經地義,不能有任何借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