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共文化服務2020年活動登記冊怎麼寫
從宏觀來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
❷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哪些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❸ 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做什麼的
通過文化基礎知識、現代文化藝術、傳統文化藝術、鄉土特色藝術、專業內拓展等五個容模塊的學習,他們都取得了中等專業畢業證書。為保證群眾文化組織員隊伍持續穩定,區財政按照700元/月/人的標准對376個行政村的群眾文化組織員給予補貼。同時,採取支付轉移的方式向每名放映公益電影的文化組織員年終一次性撥付電影放映補貼2800元。
幾年過去了,「文化組織員」隊伍已經能夠獨立承擔起村級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文化活動組織、文藝人才培養、益民工程推進、文化市場督察和文物保護管理等多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務任務。農村文化設施無專人管、文化活動無專人乾的難題得到了有效破解。
通過這個案例就能大體知道這個措施就是同人財物的大力扶助,支持,讓廣大村級單位也能同步享受得到公共文化,提供更好的更優質的文化產品。
❹ 公共文化服務中陣地服務是指
公共文化服務來體系建設源的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性原則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❺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啥
公共文化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❻ 如何理解文化部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四性
有不明白的私聊本人市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科員
❼ 村級公共文化服務
根據文化產品的分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大致可以分成二類:
一是公益性專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屬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特別高,即直接關繫到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傳承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服務。這些文化服務,必須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經費加強建設和發展,如中央電視台、中央電台的新聞頻道、國家信息網路、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美術館、紀念館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其內容意義的「公共性」較低,並且與國家主權、文化信息安全關聯不大、還可以通過培育市場,並通過市場采購獲得的文化產品服務,如娛樂、電影、演出、展覽、美容、健身等。
❽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哪個部門主管的
目前我國沒有這個部門,或許由「有關部門」負責也說不定
❾ 東城區的經濟概況
2012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7.9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0.8億元,比上年增長4.9%,佔全區GDP的4.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87.2億元,比上年增長8.2%,佔全區GDP的95.8%。從行業構成看,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超過10%,這四大行業合計實現增加值851.4億元,佔全區GDP的58.8%,是拉動全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重點產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服務業、旅遊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合計實現增加值9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佔全區GDP的比重達到65.7%。
工業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108.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實現銷售產值105.8億元,比上年增長5.1%。
建築業
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45.7億元,比上年增長3.2%。2013年新簽合同額519.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5%。
財政收支
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不含基金預算收入)達到13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從主要稅種來看,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和印花稅是拉動全區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其中,實現營業稅57.0億元,比上年增長7.8%;實現企業所得稅26.0億元,比上年增長7.2%;實現增值稅10.0億元,比上年增長45.2%;實現印花稅6.0億元,比上年增長43.6%,這四大稅種拉動全區財政收入增長8.9個百分點。
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不含基金預算支出)完成154.7億元,比上年增長13.9%。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事務是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主要方向,分別支出32.7億元、30.3億元、28.2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項目建設地)182.5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19.9億元,比上年增長6.8%,佔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的65.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62.7億元,比上年下降0.5%,佔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的34.3%。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面積342.7萬平方米,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面積101.8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240.9萬平方米;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竣工面積82.8萬平方米,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竣工面積32.7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竣工面積50.1萬平方米。
消費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產業在地)7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0%。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7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8%,佔全區零售額的94.3%。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拉動全區零售額增長9.3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拉動全區零售額增長3.1個百分點;限額以上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9.7億元,比上年增長9.8%;限額以上住宿業實現零售額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0%。
對外經貿
2012年全年新審批外商投資企業100家,其中,中外合資16家,中外合作1家,外商獨資83家。全年實現合同外資金額13.5億美元,同比增長46.1%;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實現進出口額167.9億美元,同比增長8.1%;其中,進口額133.3億美元,同比增長9.3%;出口額34.6億美元,同比增長3.9%。
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區級財政收入完成147.72億元,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644元,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0億元;萬元GDP能耗下降3.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78%。
歷史文化保護穩步推進。「三個十工程」完成26項,鍾鼓樓廣場恢復整治等4個項目進展順利。按照「三個鞏固、三個加快」原則,有序推進前門西區建設,啟動前門東區修繕整治。時間博物館主體結構完工。智珠寺古建築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全區文物修繕率達到68%。深化與故宮博物院戰略合作,積極參與「平安故宮」文物修復保護工作,故宮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2013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東城區成功獲得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完成永外、體育館路和天壇街道文化活動中心達標工程建設,建成10個數字文化社區,萬米以上文化廣場達到5個。全市首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對外開放,社區博物館達到6家。開通全國首個公共文化服務導航網站,成立10家街道文聯組織。圍繞紀念北京建都860周年,舉辦前門歷史文化節、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皇城國際旅遊節、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等高品質文化活動,《前門人家》、《隆福寺》等優秀原創劇目首演。國內首家公益性油畫專業美術館——大都美術館建成開館。史志研究成果在全市處於領先水平,東城區檔案館成為北京市第一家新國標一級檔案館。
2013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創意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2%左右,文化藝術業、廣告會展業、新聞出版業成為主體。創新產業培育和孵化機制,組建胡同工廠孵化器產業聯盟,發起設立全市首家專門面向文化產業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繼續深化「戲劇東城」品牌,演藝市場繁榮發展。全方位、多渠道推介東城旅遊文化資源,預計旅遊接待總人數76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11億元,繼續位居全市前列。重組成立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形成文化資產運營、文化地產開發、文化金融服務三大運營平台。
2013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收入850億元,增速達到124%。繼續實施王府井品牌升級戰略,新增5家國際知名品牌旗艦店,總數達到41家。東二環高端服務業發展帶成為全市首批「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商務服務業集聚區」。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積極調整商業業態,聯想全球首家品牌形象店等知名商家入駐。穩步推進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和平里商務新區重點項目建設,永外現代商貿區加快業態調整升級。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堅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約化」,加大政策引導支持力度,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66%左右。金融業結構不斷優化,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支撐作用明顯。實施消費拉動戰略,組織開展東城區商業資源整體營銷,地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位居全市首位。信息服務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重點企業加快集聚,新興業態發展迅速。商務服務業平穩增長,對區域經濟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落實鼓勵措施,積極培育中醫葯、低碳、體育等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