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食品安全法沒有許可證丟么處理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從事食品添加劑生產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
②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有工商行政管理的職責嗎
根據國家機構改革的規定,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餐飲方面的食品安全監管職權全部劃歸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承擔,有些地方已經進行改革,成立了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權由該局承擔。目前食品安全法還沒有作出相應的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還沒有通過該法律修訂案。
③ 《食品安全法》出台後,對無證照餐飲由哪個部門取締是工商部門還是衛生部門具體可採取什麼取締措施
由當地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工商部門聯合取締無證照餐飲店。
④ 2015年10月1日《食品安全法》施行以後工商部門發現超范圍經營中餐制售應該如何處理
你好,我是食葯部門的執法人員,這個問題,如果從食葯部門 來說,可以以「未取得有效食品經營許可證超范圍經營**」為由進行立案查處。
你是工商局的執法人員,如果站在工商局的角度,應該看其是否取得了營業執照,並且實際經營項目是否超出了登記的經營范圍,如果超范圍了,也適用於無照經營這一違法行為,應該按照你們工商部門的有關辦法進行查處。
⑤ 新<食品安全法>區別於從前的條例
【新<食品安全法>區別於從前的條例】
從1995年施行的《食品衛生法》到今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由「衛生」到「安全」,兩個字的改變,折射的是我國食品安全從立法觀念到監管模式的全方位巨大轉變。這部與每一個人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民生法律有哪些亮點,有關專家對這部法律進行了解讀。
消費者可索10倍賠償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
專家解讀:各類食品問題層出不窮,關鍵就是食品企業的違法成本很低。新《食品安全法》將賠償標准大大提高,這種既有人身損害賠償,又有懲罰性賠償,加大了經營者的違法成本,對其起到震懾作用。
明星代言要擔責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專家解讀: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始作俑者是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但明星的虛假代言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明星對虛假廣告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於理公平,也有必要,對目前愈演愈烈的虛假廣告起到遏製作用。
統一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安全法》第三章共九條明確了統一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原則。要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現行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食品衛生標准、食品質量標准等予以整合,統一公布為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專家解讀:目前我國食品標准散、亂、差,衛生標准、質量標准、國家標准等重復交叉、層次不清,部分標准老化,缺乏前瞻性。《食品安全法》從四個角度嚴格食品安全標准,即統一發布,動態調整,以人為本,鼓勵企業制定嚴於、高於國家、地方標準的企業標准。
「問題食品」要召回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並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
專家解讀:實行食品召回制度,不僅要靠企業自覺,還要強調政府的責任,在企業不主動召回的情況下,政府要責令企業召回不合格食品。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食品免檢成歷史名詞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條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進行抽樣檢驗,應當購買抽取的樣品,不收取檢驗費和其他任何費用。
專家解讀:現在出現安全問題的食品不少都是免檢產品,「三鹿奶粉事件」表明免檢並不等於安全。為此,新法明確規定食品不得實施免檢,將此前國務院廢除免檢的措施法制化。
目錄以外的任何添加劑都不能用
《食品安全法》從第四十三到第四十八條規范了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應用,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的范圍;不得在食品生產中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專家解讀:食品添加劑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改善食品品質、延長食品保存期、便於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營養成分,同時也可能帶來危害。新法規定添加了食品添加劑目錄以外的物質,哪怕是對人體無害,也是違法行為,這為「蒙牛」特侖蘇事件作了註解。
安全評價由「事後」提至「事前」
《食品安全法》第二章共七條規定了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要求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學性危害進行風險評估。
專家解讀: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制度是確保我國食品安全的基礎性工程,意味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由外在表面現象為主,深入到食品內在的安全因素,由被動的、亡羊補牢、事後處理的舊思路轉變為主動的、源頭治理、預防為主的新思路。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⑥ 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關於沒有食品流通許可證的處罰
新《食品安全法》中關於對無證經營的處罰,具體法律條文是這樣的:
第一百二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從事食品添加劑生產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
明知從事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仍為其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其他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⑦ 新食品安全法是不是規定淘寶沒有工商執照不能賣食品
新《食品安全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電商沒有營業執照就不能銷售食品,但是規定網路食品交易要取得許可證,取得許可證的前提是先照後證,也就是先取得營業執照,再辦理許可證。
2015.10.1日,國家食葯總局頒發實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
⑧ 新食品安全法規定賠償有標准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
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屬於生產者責任的,經營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經營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經營者追償。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8)新食品安全法沒有工商局事情擴展閱讀:
案例:超市因食品不符安全標准被判十倍賠償
2013年10月9日,崔某在某超市購買了某品牌麻油67瓶以贈送親友,貨款總計850.90元。回家食用後,崔某察覺口感異常,後經查閱發現其購買的食品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並隨即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訴。
當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於2013年11月6日立案調查,並於2014年2月14日告知崔某:經過調查,涉案超市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麻油一事情況屬實,該局已經依據關規定對當事人作出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285.60元,並處罰款人民幣2000元的處罰決定。
隨後,崔某將該超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超市退還貨款850.90元,並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8509元。
超市方辯稱,超市是通過合法途徑采購涉案商品,且對涉案商品進行了資質審查,已充分盡到了食品經營者的義務。超市認為,崔某列舉的問題只是產品標簽瑕疵,系生產商的過錯。
涉案商品並未對崔某造成實質損害,其不屬於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情形,故不應承擔十倍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經審理查明,該超市銷售的涉案產品標簽標注的執行標准GB/T8233-2008並不存在,且該產品未按麻油國家標准在其標簽上標注產品質量等級及芝麻產地。另外,該產品還虛假標注質量安全、信譽保障綠色放心產品企業等榮譽稱號。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包括了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要求。涉案超市作為專業的超市經營者應當對所進貨物進行嚴格地檢查驗收,對於其銷售的食品是否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准應盡到必要的審查義務。
涉訴麻油的包裝標簽存在多個問題,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超市理應知曉,但其仍進行銷售,屬於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原告作為消費者要求銷售者退還貨款並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合法有據,應予支持,故判決超市退還崔某貨款850.90元,並支付崔某價款十倍賠償金8509元。
該超市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蘇州中院。近日,蘇州中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⑨ 新的《食品安全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下列活動,應當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產和加工(以下稱食品生產),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以下稱食品經營);
(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
(三)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以下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
(四)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五)食品的貯存和運輸;
(六)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以下稱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但是,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有關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有關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對農業投入品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本法的規定。
第三條 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四條 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五條 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其職責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並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承擔有關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的規定,確定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職責。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鄉鎮或者特定區域設立派出機構。
第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實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對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九條 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真實、公正。
第十一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鼓勵和支持食品生產經營者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採用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規范。
國家對農葯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推動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
第十二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依法向有關部門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十三條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