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鞍山的氣候特點有什麼特徵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專31°17′26 ″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馬鞍山市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季。馬鞍山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最冷為1月,平均溫度3℃,最熱為7月,平均溫度在28℃左右。馬鞍山市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mm,年際變化大,最大值為1991年的1918.7mm,最小值為1978年的459.8mm,前者為後者的四倍。7月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的月雨量為182.5mm。
『貳』 安徽命令5市做好人員撤離工作,具體是哪五市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想必這首歌大家都聽過,並且還會哼兩句。這首歌不僅僅是一個歌曲,它還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象徵,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是人傑地靈的泱泱大國。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的省份城市省市,在這些省城市中,有經濟發達的省份城市,也有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城市。
在眾多的省份城市中,安徽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並且安徽也有很多經濟欠發達的城市。雖然說安徽的城市都不怎麼發達,甚至有很多地方可以說是很落後,很窮,但是好在安徽人很能吃苦耐勞,所以人民的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往好的方向發展。
其實,有很多地方都發了洪水,我們安徽也有,在我們安徽老家這里,雖然還沒有發洪水,但是因為天天下雨,地勢窪的田地里已經都是水了,很多小河溝也都漲滿了水,漫到了路上,而現在還在繼續下雨,防洪抗洪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叄』 馬鞍山天氣今天到明天有沒有大風
白天有降雨,但會使人們感覺有些熱,
『肆』 安徽救災應急響應等級目前是幾級
安徽救災應急響應等級目前是Ⅱ級。
7月14日22時,安徽省減災救災委員會將安徽省救災應急響應等級由Ⅲ級提升至Ⅱ級。當前,安徽省長江幹流全線持續超警戒水位,預計未來1天至2天沿江各主要控制站將陸續出現洪峰水位,部分江心洲、外灘圩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洪水威脅。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命令,要求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5市立即做好長江江心洲和外灘圩人員撤離工作。
入梅以來,安徽省先後出現7次強降水過程,全省平均降水日數25.4天,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多;其中沿江江南降水日數達30.8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連續強降雨,造成全省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受長江上中游來水影響,安徽省長江幹流匯口以下水位仍將持續上漲,防汛救災形勢嚴峻。
(4)馬鞍山強降雨擴展閱讀:
當前安徽省防汛抗洪進入關鍵時期,各級各部門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工作全過程,充分做好打大仗、打持久仗的思想准備和行動准備。
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有力組織搶險救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加強受災群眾安置點管理,認真做好受災困難群眾幫扶救助,精心謀劃災後重建,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伍』 安徽省哪些地方受到強降雨的影響
六安南部、安慶、合肥南部、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黃山。
受強降雨影響,安慶市大沙河又發生一次漲水過程,沙河埠水文站11日21時30分出現最高水位46.47米,低於警戒水位0.03米。全省有4座大型水庫、21座中型水庫和93座小型水庫超汛限水位。但長江淮河幹流水情總體平穩,12日6時,長江幹流安慶站水位13.88米,比常年同期低0.66米;蕪湖站水位9.05米,比常年同期低0.66米。淮河幹流王家壩站水位21.83米,比常年同期低1.90米。宿松縣城區、六安市葉集區等地出現短時積澇。
在省防指統一部署下,各地緊急行動,迅速應對。安慶、銅陵、蕪湖、六安、宣城等地連夜迅速貫徹落實防禦措施。合肥市防指督促交通部門加快環湖大道跨兆河橋梁臨時施工排架阻水清障工作,確保河道行洪通暢;安慶、馬鞍山、池州市及時派出工作組赴各縣區檢查督導防汛工作;宣城市防指調度馬山埠閘全開敞泄,降低南漪湖水位;馬鞍山市對62處地質災害點開展安全巡查和監測,提前落實臨災避險應急措施。宿松縣緊急啟動縣城防洪應急預案,及時調度白洋河出口閘門和城東排澇站,緊急抽排積澇;桐城市組織4個技術指導組趕赴大沙河一線指導防汛工作,大沙河沿線各鄉鎮組織130多名干群上堤巡查防守;潛山縣立即組織對山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戶、危房戶進行全面排查,加強了對小水庫、大山塘的巡查和防守。
『陸』 馬鞍山一位父親讓兒子幹家務被兒子舉報,現在的孩子有多難教育
看到這個問題後不禁啞然失笑了,如今的孩子們是越來越懂得“自我保護”了,以至於家長面對這樣的熊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教育是好了。
我之前聽一位家長說起過類似的事情,男孩子總是有些頑皮,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把媽媽氣得不輕,氣急之下揚言要揍他,這孩子卻理直氣壯地表示,如果要揍他就報警,說他媽媽虐待兒童,把孩子媽媽直接給氣得笑了。
馬鞍山一位父親讓兒子幹家務被兒子舉報
如今的孩子真的不好管了。在安徽的馬鞍山,一位孩子的父親為了讓整天沉迷於游戲里的孩子體會生活中的不容易,就讓14歲的兒子幹家務活,兒子自然是不願意幹活的,幹了一會兒就跑了,為了避免父親再讓他幹活,就跑到派出所報了警,說自己的爸爸非法僱傭童工,妥妥地一個熊孩子。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也算是僱傭童工了。
『柒』 風雨青商情 大愛抗洪災什麼意思
風雨青商情 大愛抗洪災:安徽省青年徽商商會為災區捐贈物,「哪裡有困難,我們就到哪裡」。安徽省青年徽商商會愛心捐贈在行動。連日來的強降雨已造成合肥、滁州、...「哪裡有困難,我們就到哪裡」。安徽省青年徽商商會愛心捐贈在行動。連日來的強降雨已造成合肥、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10市59個縣(市)不同程度受災。位於安徽省中部,臨近長江的巢湖,也是此次暴雨中受災狀況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安徽省青年徽商商會在知曉了巢湖受災地區物資告急的消息後,在執行會長李朋民、方興的帶領下,以及巢湖市委常委、副市長王俊生的陪同下,於7月9日下午兩點半趕赴災區捐贈物資。
作為合肥南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巢湖具有著地理位置上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連日的強降水不僅導致巢湖地區交通癱瘓,也使得大面積區域房屋、農田毀損,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作為聚集安徽省眾多優秀企業家的安徽省青年徽商商會,在災情發生後便立即行動起來,積極響應省工商聯關於各市及直管縣工商聯、各行業商協會、安徽異地商會、異地安徽商會要齊心協力投身抗洪搶險救災的號召,先後在三河鎮、宣城市等受災嚴重的地區給抗洪搶險的戰士捐獻食品、生活用品等物資。
『捌』 長三角(16個城市)有哪些自然災害
上海地區台風,暴雨災害。
2002年第5號熱帶風暴「威馬遜」於6月29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動,漸漸加強,7月1日02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7月2日02時加強成台風,並繼續增強,至7月3日02時台風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力15級50米/秒,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10級大風半徑250公里,這時台風已發展到最強盛時期,繼續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時到達北緯27.2、東經124.1度後開始轉向,基本上沿東經124度筆直北上。7月5日02時在上海以東約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40米/秒,7級大風半徑仍達500公里,10級大風半徑達200公里,上海處在台風的7級大風范圍內。台風北上越過北緯32度後,轉向東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過朝鮮半島,最後於7月6日20時減弱消失。
台風移動路徑和速度都比較穩定,台風早期在低緯度時移動速度較慢,在北緯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達26公里/小時;台風從北緯20度開始,移速一直穩定在18—20公里/小時。台風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且持續強盛的時間長達39小時。高橋實測最低氣壓7月5日5時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風達到如此的強度,歷史上比較少見。台風的風速大,中心風速50米/秒,大於12級,台風的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10級大風半徑250公里。由於7級大風半徑大,沿海受大風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開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現12級大風,上海高橋站從7月4日10時開始刮7級大風,直至7月5日21時,持續時間長達32小時,過程最大風速達27.4米/秒。「威馬遜」台風對上海地區水情的影響:受「威馬遜」台風北上影響,上海地區出現了風、雨、潮的綜合影響,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黃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馬遜」台風對上海地區的損失相對減少。雨情:受台風影響,上海地區從7月4日上午11時左右開始下雨,至7月5日21時左右結束。這次台風降雨過程,歷時較長,長達34小時,但因降雨強度小,總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強均小於「派比安」台風影響期間的降雨。降雨中心位於市區的三江路橋附近,單站最大雨量為徐匯區的三江路橋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大於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區雨量小一些。風暴潮:這次台風引起的風暴潮非常明顯。以黃浦江黃浦公園潮位為例,7月4日07時,台風距上海的距離約600公里,這時台風的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米/秒,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長江口高橋站出現了6—7級偏東風,黃浦公園實測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風暴潮十分明顯。隨著台風的進一步北上,台風中心距上海的距離越來越近,上海沿海和長江口區都處在台風的7級大風范圍內,測站實測氣壓也越來越低,風暴潮增水越來越大,過程最大增水達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兩個高潮的增水超過1米。實際上從台風越過北緯29.3度後,黃浦公園就出現了大於1米的嚴重風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號熱帶風暴「森拉克」,8月29日14時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緯18.3度,東經155.3度。由於正處於副熱帶高壓南側,受東風氣流的引導,穩定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8月30日08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31日08時加強為台風,形成台風時,中心氣壓970百帕,近中心風力12級,7級風圈半徑達350公里。隨著台風的逐漸西移,9月4日夜間至9月5日晨,台風中心越過硫球群島進入東海南部,開始影響我國,影響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超過12級,7級風圈半徑維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華東沿海地區風力逐漸加強,本市也開始受到台風外圍影響,長江口區風力達到了4—5級,並進一步增強。台風進入東海後,9月5日至7日晨,由於台風引導氣流的減弱,其移動速度變的較為緩慢,並出現了向南轉向,9月5日20時至9月6日08時,沿125度經線向南移動了大約一個緯距,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從而增加了台風的影響時間。從9月7日08時起,台風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時左右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大於12級。登陸後,台風強度逐漸減弱,至9月8日20時後逐漸轉為低氣壓。台風期間本市的風力、氣壓、降水情況:
這次台風是2002年影響我國最大的一場台風,台風在浙江登陸時中心氣壓960百帕,實測風力達12級,浙江部分地區出現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響本市從9月5日起,長江口區的風力逐漸增大,9月6、7、8持續三天,外高橋出現了6—7級的偏北大風。沿海的蘆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現了5—6級的偏北風。由於離台風中心距離相對較遠,本市的氣壓未出現劇烈變化,基本維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於台風外圍雲系不很發達,本市正處於雲系邊緣,因此也未出現暴雨情況,只是部分地區出現了零星小雨。台風期間的水情特點:台風影響期間,本市正值入汛以來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黃浦公園站的天文子潮分別達到了3.89、4.13、4.27、4.29米,黃浦江下游吳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別達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風影響,從9月5日開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現了持續的風暴增水,其中黃浦江下游的吳淞從9月5日到9日出現了4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現在9月8日00:15時達5.53米,為歷史第三高潮位,風暴增水最大達0.96米;黃浦公園站從9月6日到9月9日出現了連續6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時出現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歷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現在9月6日達到了1.09米;黃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現了6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時出現了歷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橋、盧潮港、金山咀均出現了較大的風暴潮,其中外高橋出現了歷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號熱帶風暴於6月23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4日14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7日加強為台風,折向東北方向移動,並繼續加強,6月29日台風發展到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m/s達15級,7級風圈半徑460公里,10級風圈210公里。台風進入東經122度以後,轉向偏北方向移動,7月1日10時30分在台灣花蓮登陸,7月2日穿過台灣省北部地區後進入東海南部海面繼續向偏北方向移動,台風減弱為強熱帶風暴,7月3日9點30分中心在浙江樂清黃華鎮登陸,繼續沿浙江海岸線北上,經舟山海域轉向東北,20時熱帶風暴中心已經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並以每小時30 公里的速度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逐漸遠離上海,7月5日08點鍾減弱為低氣壓消失。「蒲公英」台風呈現風力很強的特性,中心最大風速達50m/s,近中心風力達15級,其中12級以上風力持續時間為84個小時。在台風處於上海臨近海域時,上海外高橋水文站的風力達到7-8級大風,長江口區達到9-10級大風。另外此台風發展不穩定,「蒲公英」台風在減弱為熱帶風暴,經過上海繼續北上過程中,中心氣壓又開始增強,由7月4日2點鍾的990百帕增強到7月4日14點鍾的983百帕,後又慢慢減弱,這在歷史台風中是比較少見的。受其影響,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2002年以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線(4.90米)0.12米;吳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線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3.5米警戒線0.41米。同時,受熱帶風暴強降雨雲團的影響,3日上海市普遍出現了大雨、局部出現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區,南部地區雨量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雖然「蒲公英」台風在穿過台灣後減弱為強熱帶風暴,於7月3日16時繼續減弱為熱帶風暴,但該台風依然風力較強,受「蒲公英」台風北上外圍雲系的影響,上海外高橋水文站風力達到8-9級,又恰逢黃浦江處於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區受到了風、雨、潮的綜合考驗,最高潮位超過了警戒水位,由於預報及時,防汛措施得當,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區因台風引起的經濟損失。雨情:7月3日20時熱帶風暴中心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於此時台風雲系非常不對稱,從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勻,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區域,南部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風暴潮:「蒲公英」台風對上海黃浦江潮位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近二年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吳淞口站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號台風「麥莎」,於2005年8月6日凌晨3點40分在浙江玉環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大於12級,10級風圈半徑為200公里,7級奉勸半徑為600公里。台風登陸後沿西北方向移動,穿過浙江省境內進入安徽,繼續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由於台風「麥莎」強度強,7級大風半徑大,上海長時間處於台風的7級大風半徑內,且長時間位於台風移動方向的雲系深厚的右半側,台風影響尤為嚴重。同時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於是出現了天文大潮、風暴潮和暴雨三碰頭的局面,致使黃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現了超歷史記錄的高潮位。「麥莎」影響上海期間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長時間持續偏東大風:受台風影響,長江口高橋站從8月5日12點就開始刮偏東及東北向的6級風,持續時間長達42小時;8月6日2點開始風力加大到8級,8―10級的大風連續25小時,最大陣風26.6米/秒;杭州灣蘆潮港的最大陣風達30.5米/秒,市區風力也達7―9級。這場台風風的影響比較明顯。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風暴潮,黃浦江出現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黃浦公園站出現了4.65米的高潮位,吳淞出現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現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黃浦公園站出現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吳淞出現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現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創歷史新記錄,比原來4.27米的記錄抬高了0.11米。由於上海地區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黃浦江上游和市區河流出現了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創歷史新記錄4.22米,比原歷史記錄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涇站也出現了平歷史記錄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於上海長時間被台風雲系籠罩,8月5日上海地區便開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為崇明縣的堡鎮,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區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據初步統計,從8月6日8時至7日7時,市中心區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匯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區雨量高達216毫米,徐匯區累計雨量201毫米,大多數的區累計雨量在150―200之間。中心城區以外的大部地區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間,南匯的周浦累計雨量203毫米,寶山區的蘊東閘累計雨量194.5毫米,浦東新區的楊思累計雨量191毫米,金山區的累計雨量191毫米。「麥莎」台風引起的雨量大多數測站總雨量在200―300之間。
台州地區台風,暴雨災害。
2004年8月12日20時,「雲娜」台風登陸溫嶺石塘,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在「雲娜」登陸前後,狂風暴雨席捲台州大地,大陳站測到的極大風速高達58.7米/秒,創國內實測最高紀錄。
台風期間,全市過程雨量達200~300毫米,局部高達600毫米左右,其中黃岩上高達688毫米。台風登陸時,海門港潮水暴增3.58米,雖處於六月廿七天文低潮期,但港區潮位仍高達7.42米。
受其影響,台州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慘重。全省公布的死亡人數為164人,主要在台州。
2005年7月19日17時10分登陸在福建連江縣黃岐半島的5號台風「海棠」,也曾對我市造成較大影響。它在過境台灣島前後曾出現了兩次奇異路徑(前打轉、後直折),登陸時最大風力12級。
「海棠」登陸前的17日夜間,台州開始出現明顯降水,直至22日下午降水結束,全市平均過程雨量超過25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中心在黃岩西部馬鞍山,達743毫米,為台州近60年以來單次台風過程之最高雨量紀錄。過程極大風力海域約為12級,陸地亦達8~10級。全市經濟損失嚴重,好在防禦得當,無人員死亡。
2005年8月6日3時40分登陸玉環干江的9號台風「麥莎」,是登陸台州的最強台風之一,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台州全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達23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黃岩桐里嶴,達588毫米。過程極大風力海域超過12級,陸地9~12級,全市經濟損失嚴重。還好登陸時恰逢天文大潮汛的低潮時刻,沒有發生強烈風暴潮。
新中國成立以後登陸台州的最強台風,是2005年9月11日14時50分在路橋金清黃琅登陸的15號台風「卡努」。
「卡努」登陸時,最大風力達到15級,台州沿海海面風力遠超12級,其中大陳站極大風速高達59.5米/秒(後因風杯損壞無法確認是否出現更大風速),創造了新的國內實測最高紀錄。陸地風力也達10~14級,其中椒江十塘站因自動站被強風摧毀無法獲得更大資料。
台州全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近20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臨海小芝嶺腳,達465毫米。此外,海門港還曾出現高達3.60米的巨幅風暴潮水,最高潮位達6.76米,超警戒1.16米。全市經濟損失慘重,幸好防禦得當,人員傷亡僅8例。
相比於「雲娜」,「卡努」強度更大,但范圍較小,因而影響時間較為短促。
2006年跟台州擦肩而過的8號台風「桑美」,讓台州人想想著實後怕。因為,那是近60年來登陸中國大陸的最強台風!
2006年8月10日17時25分,「桑美」在溫州蒼南登陸時,最大風力竟然高達17級,台風登陸前後蒼南霞關測得68米/秒的極大風速,同時伴有特大暴雨。我省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見巨災,死傷極為慘重(死亡人數估計高達千人以上)。
『玖』 馬鞍山冬天潮濕嗎氣候怎麼樣
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專東臨石臼湖與屬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季。馬鞍山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最冷為1月,平均溫度3℃,最熱為7月,平均溫度在28℃左右。馬鞍山市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mm,年際變化大,最大值為1991年的1918.7mm,最小值為1978年的459.8mm,前者為後者的四倍。7月是一年中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的月雨量為182.5mm。
馬鞍山屬於江南,冬天的平均溫度在3度左右,有一點冷,但通常只下的雪量不是很大,雪期一般來說在12月底1月初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