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進一步推進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組織制定脫貧攻堅重大政策和規劃。認真貫徹2011—202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將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武陵山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指導有關省(區、市)編制省級實施規劃。建立片區聯系工作機制,明確14個部門和單位定點聯系11個片區,與國務院扶貧辦每年印發片區聯系單位工作規則和年度工作要點。督促協調有關部門在編制「十二五」重點領域、行業專項建設規劃時,將片區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積極納入,並在年度投資計劃安排中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安排。
其次,大力支持貧困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牽頭起草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政策文件,研究制定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組織編制實施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陝甘寧、左右江、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組織召開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第三,加大對貧困地區投資支持力度。初步統計,「十二五」期間,共安排貧困地區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過7000億元,占同期中央預算內投資總規模的近40%。一方面,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謀劃建設了一批大中型民用機場、跨省區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發揮基礎設施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服務作用。另一方面,瞄準農村困難群眾,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解決了1億多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結束了貧困邊遠地區群眾用不上電的歷史,與有關部門一起對貧困地區近1000萬戶農村危房進行了改造。
第四,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等工作。「十二五」時期,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31億元,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394萬貧困人口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安排以工代賑中央資金284億元,在貧困地區建設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為參與工程建設的貧困群眾發放勞務報酬33億元。按照國務院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思路、搬遷任務、建設標准、籌資渠道、職責分工等,指導未來五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在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按照現行扶貧標准)從2010年的1.66億人減少到2015年底的6000多萬人,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3273元提高到2015年的6500元以上,增幅連續5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發改委還表示,「十三五」時期,發改委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把支持脫貧攻堅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強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更加註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更加註重推動區域整體開發,更加註重改革創新,推動盡快消除絕對貧困和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確保到2020年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首先,組織編制「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和年度減貧計劃。圍繞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摘帽和解決區域整體性貧困,抓緊編制完成「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明確今後一個時期脫貧攻堅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爭取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列為「十三五」規劃《綱要》核心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科學編制下達農村減貧人口計劃,把完成年度減貧人口計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約束性指標。
其次,全力實施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貫徹落實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抓緊編制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規劃,下達年度搬遷任務,加快啟動實施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加大中央投資支持力度,適當提高中央補助標准,創新投融資模式和組織方式,建立健全監督考核辦法,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約1000萬貧困人口通過搬遷實現脫貧。
第三,大力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入貫徹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精神,組織實施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體系,啟動實施重點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行動計劃,全力推動支持老區的政策項目落地,加快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步伐。
第四,加快推進貧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組織編制「十三五」相關專項規劃時,對貧困地區重大工程項目予以優先考慮和積極支持。設立脫貧攻堅工程包,推動啟動一批「十三五」標志性工程項目建設。指導貧困地區加強項目儲備,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資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探索開展以工代賑資產收益扶貧試點。
第五,積極支持貧困地區改革創新與對外開放。在推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中小城市改革試點、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等工作中,對有關貧困地區予以優先考慮和積極支持。支持具備條件的貧困地區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面先行先試,釋放貧困地區農村改革創新活力。引導貧困地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打造區域合作發展平台。
Ⅱ 如何進一步推進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日前,交通運輸部印發《「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簡稱《規劃》),結合貧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實際需要,明確了「十三五」期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八大任務,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養護效能,力爭到2020年,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總體實現「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
當前,中央脫貧攻堅范圍進一步擴展,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沖刺期,打贏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成為「十三五」期必須完成的任務之一。《規劃》指出,「十三五」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仍是交通扶貧的首要任務,提升運輸服務水平是交通扶貧的落腳點,推動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是交通扶貧的迫切要求。
《規劃》明確,「十三五」期交通扶貧覆蓋范圍包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以上范圍之外的一批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縣和邊境縣,共1177個縣(市、區)。各級交通運輸部門要統籌規劃,促進「點」與「面」、「內」與「外」、「城」與「鄉」交通運輸協調發展;堅守底線,推動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延伸;精準施策,合理制定交通扶貧目標和重點,推動「交通+特色產業」「交通+電商快遞」等扶貧新模式;因地制宜,實現交通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中央和地方合力推進交通扶貧脫貧攻堅。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將重點實施骨幹通道外通內聯、農村公路通村暢鄉、安全能力顯著提升、「交通+特色產業」扶貧、運輸場站改造完善、水運基礎條件改善、公路管養效能提高和運輸服務保障提升等八大任務。支持貧困地區建設1.6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和4.6萬公里普通國道,實現貧困地區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基本貫通,具備條件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力爭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設任務,解決貧困地區2.45萬個建制村、2.1萬個撤並建制村通硬化路;支持貧困地區約3.16萬公里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改造建設;支持貧困地區改造建設150個縣級客運站和1100個鄉鎮客運綜合服務站,實現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
「十三五」期,貧困地區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農村公路和縣鄉公路客運站建設中央投資約8480億元。《規劃》指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發展基礎差異較大,交通扶貧投資政策要在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農村客運站點等方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規劃》要求,各級交通運輸部門要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要求,強化規劃組織實施,做好發展資金保障,鞏固和發展「大扶貧」工作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全面提升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Ⅲ 貧困地區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其體現在
在《綱要》中,我國未來十年「三位一體」的扶貧工作格局逐漸版清晰:
---專項扶貧。權包括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扶貧試點、革命老區建設等。
---行業扶貧。包括明確部門職責、發展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扶貧、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等。
---社會扶貧。包括加強定點扶貧、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門的作用、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等。
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構建了國家扶貧戰略的完整體系,互為支撐,相互呼應,將共同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Ⅳ 提升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哪些方面工作
你可以網路啊,很多政策都公布在網上了的。
Ⅳ 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區別
基礎設施就是比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路燈,通訊,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除了包括這些基礎設施外還比如圖書館,健身器材,農技服務等
Ⅵ 公共設施都包括哪些
公共設施都包括但不限於下面的設備設施、場地等等:
1、綠化及小品(如亭台樓閣、水池噴泉、公共座椅)等等
2、公共照明設備
3、公共消防設備、消防樓梯、通道
4、公共配電設施(高低壓配電室、配電箱、配電櫃、電力管井、電閘箱、表具、線槽等等)
5、公共弱電設施(有線電視設備、電信設備、網路光纖設備、弱電管井、派接室、派接箱等等)
6、公共健身及兒童娛樂設施
7、公共安全設備(圍牆、攝像頭、護欄、園區大門、檔桿等等)
8、公共場地及公共道路
9、公共給排水設施(公共給排水管道、下水渠道、管井、各類水泵、管道閥門、雨水管、污水篦子等等)
10、電梯、電梯等候廳
11、公共樓道、樓梯、單元門廳、共用的樓宇大堂、公共衛生間(非必要)
12、建築物的地基等基礎設施
13、建築物樓頂屋面及共用的外牆
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從社會學來講,公共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
Ⅶ 什麼是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
鄉村公共設施指由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鄉鎮企業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內織建設的用於鄉村容社會公眾使用的或享用的公共服務設施。比如鄉村文化教育設施、鄉村醫療衛生防疫設施、鄉村文藝娛樂設施、鄉村體育設施、鄉村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鄉村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鄉村商業金融服務設施、鄉村行政管理與社會服務設施等。也就是為鄉村人口和社會服務的公共建築設施。
公益事業即直接或間接地為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和居民生活服務的部門、企業及其設施。主要包括自來水生產供應系統、公共交通系統、電氣熱供應系統、衛生保健系統、文化教育系統、體育娛樂系統、郵電通訊系統、園林綠化系統等。
Ⅷ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Ⅸ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權利什麼什麼和什麼什麼民生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