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至今為止,全國工商登記企業有多少戶其中大型/超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佔比分別是多少
搜狐新聞2012年05月06日20:45 《不合理收費推高中小企業成本 稅制結構亟待改革》
中提到
「據內中華全國總工容會書記處書記李濱生介紹,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已接近1200萬家,超過我國企業總數的99%,不僅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更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
這名話,中小企業接近1200萬家,超過企業總數的99%
㈡ 中國中小企業總數多少每年新增數量從哪些單位能查到具體數據謝謝
據李子琳說是1400多萬戶,每年新增20w戶吧,具體不太清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yMjcyOTk2.html對話中小企業協會會版長李子琳裡面有提到權
具體數據可在工商總局網站上找找
統計局的統計年鑒也可以找找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㈢ 中小企業數量查詢
去統計局網站查詢,去工商局網站查詢。
㈣ 2017年中國工商登記企業累計多少家
2018年3月1日從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獲悉,近年來,中國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市場准入門檻大幅降低,去年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66萬戶。
以此推算1.66x365=605.9萬戶。
㈤ 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
目前中小企業中的大概有1023萬戶,其中佔到中國企業總數的99.1%
㈥ 當前,中國中小企業數量並註明出處及統計時間。
你去中國知網找找吧,可以找到以下文獻序號 文獻標題 來源 年期 來源資料庫內 1 企業的新舊媒體選擇 廣告容人 2008/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新舊媒體博弈下中美記者現狀比較 青年記者 2008/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3 新舊媒體互補 走向雙贏之路 中國廣播 2007/10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4 新的舊媒體:報紙網站 印刷雜志 2008/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5 由「華南虎事件」看新舊媒體的融合互動 青年記者 2008/08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6 重新劃分媒體帝國的版圖 傳統戶外廣告如何博弈於新舊媒體之間 廣告人 2007/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7 「新」「舊」媒體的融合與發展 廣告人 2007/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8 論新舊媒體的競合之道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07/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9 新舊媒體較量 中國中小企業 2007/07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0 新舊媒體整合帶來廣告評審方式的突破 廣告大觀(綜合版) 2007/08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有記錄29條 上頁 下頁
㈦ 中國有多少家中小企業
艾瑞根據大中小企業劃分標准,統計出2006年中國中小企業總數為3151.8萬家,較2005年增長11.2%,這專些中小企業中14%是注冊屬公司,16.7%主要從事國際貿易或者有進出口能力;28%的中小企業目前使用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台。
綜合考慮以下各方面因素,艾瑞預計未來5年中國中小企業將連續擴張,中小企業數量將保持7%-8%的增長率,2012年中小企業總數將達到5000萬家。
㈧ 中國目前有多少中小微企業數量
截止2017年7月,我國小微企業名錄收錄的中小微企業已達7328.1萬戶,其中,企業2327.8萬戶,占企業總數的82.5%;個體工商戶5000.3萬戶,占個體工商戶總數的80.9%。
㈨ 2015年全國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的中小企業有多少
這個屬於商業機密,只有內部人才能知道。
㈩ 怎麼查到目前中小企業的數量
你是要已上市的,還是目前存在的,已上市的中小板目前有436家,找個股票軟體就能看到,至於全國存在多少家,這個肯定是無法統計的,真的,假的,有營業執照的,沒有的,肯定要過百萬家了!
近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信息產業部日前聯合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和《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報告(2007)》顯示,仍有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對信息化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設的政策措施了解不夠;雖然有高達80%的中小企業具有接入互聯網的能力,但用於業務應用的只佔44.2%,只有9%的中小企業實施了電子商務,4.8%的企業應用了ERP;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社會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覆蓋面較小,服務內容不完善,除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外,還有很多領域沒有形成服務網路。
以下是2008年的數據!找不到更新的!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數量已超過 4200萬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其中在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430多萬戶、個體經營戶3800多萬戶。
2005年以來,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國信辦建立起聯合工作機制,共同啟動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今年,三部門將繼續組織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將針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熱點、難點問題開展信息化服務體系、績效評估體系、發展指南等課題研究,努力推動試點示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