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城鄉一體化
主要包括城鄉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一體化、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具體要做到「四個實現一兼顧」:實現城鄉政治管理體制的協調統一;實現城鄉經濟的科學合理布局,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實現城鄉人口的均衡分布;實現城鄉文化的均衡發展;同時兼顧城鄉發展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城鄉一體化的核心是發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涵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
Ⅱ 如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十八大報告更加明確的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並要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1、城鄉一體化發展首先要破解城鄉二元體制。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上一體化,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發展成果,使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使之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構建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
2、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鄉之間在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產業特點以及區位、人口、資源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和差距。因此,城鄉一體化建設要與當地經濟水平相適應,重點在挖掘潛力上做文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地在發展基礎、產業、區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點,明確目標任務,整合優勢資源,要圍繞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因素,加大財政投入,在城鄉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環境衛生、社會保障、平安建設等關注民生問題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注重規劃先行。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就要堅決擯棄陳舊的、落後的發展理念,堅決杜絕「拍腦袋」決策,制定科學的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打破城市單一規劃、簡單區域規劃的束縛,把農村發展納入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之中,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綜合規劃。形成城鄉發展協調、資源配置合理、產業層次分明、優勢特色明顯、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保護通盤考慮、統籌安排的現代化城鄉發展布局。
4、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農村建設,並非對農村進行簡單的改造、修復或重建,而要在更高層次上建設與城市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通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財力和事權相匹配,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明確提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要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可以參加城鎮職工各類社會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待遇。完善就業創業制度,提高農民的就業率,免費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和創業指導等服務。大力發展城鄉各項教育事業,不斷完善城鄉醫療衛生體系,加快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Ⅲ 城鄉一體化該如何推進
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發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在消除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關鍵是要解決好農民問題。 一般,普遍地認為,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生產生活水平,實現小康目標,必須加快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盡快把農民從農村轉移出來。西方一些國家按照這樣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的良好發展,這也是眾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普遍道路。但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區差異性、城鄉差異性很大的發展中國家,能不能照搬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來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或者說,中國應如何消化吸收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並把這種經驗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的實際,從而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經濟繁榮之路? 現在,經濟全球化已成必然。世界的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經濟的「蝶振效應」愈來愈明顯,經濟全球化對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這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千家萬戶小生產如何應對全球化浪潮?這確實是中國「三農」面臨解決的頭等問題,也是必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要求。但是,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簡單地把大量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裡,以此來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效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究竟能不能達到統籌城鄉、消除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並最終解決好中國的農民問題? 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性規律來講,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人們對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而對那些進城農民所提供的簡單勞動產品和服務會越來越少。那些科技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也會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越來越難以取得優勢、佔領市場。一旦全球經濟發展減速,遭遇經濟低迷和發展不景氣,那種主要依靠簡單勞動的產業究竟能夠維持多久?那些失去土地轉移到城裡而且絕大部分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怎麼辦?如果哪一天中國有2、3億轉移進城的農民失業而又沒有地種,那中國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而且,中國農民的戀土情結普遍強烈。這些轉移到城市裡的農民一旦賺不到錢不能生存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重新回到農村去,因為土地是他們的生存保障。2008年國慶節我們在湖北省京山縣調查,就發現了這樣的農民工返鄉現象:京山縣沙嶺灣村54歲的村民何貞祥,1994年到海南打工做早點生意,由於做生意賺不到錢,1996年回到村裡,1997年又舉家到四川省成都市做早點生意。一家三口人在外打工10年,每天凌晨3、4點鍾就起來開始做早點,一直忙到晚上11、12點才能睡覺,他們一家三口即使這樣起早貪黑地忙,一年到頭還是賺不到多少錢,不得已2008年全家又回到村裡。由於當時舉家一起到成都去做生意,原想是不再回來的,所以把老家的房屋連同10多畝承包地一連轉賣給了別人。現在回來沒地方住,只好又重新做了一間房,原來的承包地轉讓給了別人,現在也要不回了。沒有地種,何貞祥一家人都為生活生計擔憂著。這個村的另一戶村民李春龍,大兒子2002年去廣東省廣州市一家工廠打工,由於沒有專業技術和一技之長,只能幹一些粗活和簡單勞動,工資報酬很低,在廣州打工6年,除去吃穿住用等生活所需開銷,基本沒有積攢到錢,不得已又回來。去年買了一台收割機,當了一名收割機手,專門給村裡農戶收割稻子。 象這樣的農民工返鄉現象,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情況下呈爆發性增長態勢。特別是中部的一些打工大省和打工大市,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大量農民工紛紛回鄉。這充分說明,那種簡單把農民轉移到城裡,不解決好轉移到城裡農民的長遠就業、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和住房等問題,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民問題、消除城鄉差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 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要著眼長遠、統籌兼顧,從體制機制入手,協調推進。目前,重點要加強「六個一體化」:一是城鄉規劃一體化。主要做好城鄉總體規劃編制,做好大中城市、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充分發揮城市在人口、物資、資金、信息等要素的匯聚樞紐與孵化器功能,強化帶動效應,同時重視鄉村規劃,規范有序鄉村建設發展,二是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服務制度,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體系,城鄉統一的社會救助體系,城鄉統一的社區管理體制。三是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城鄉共同發展的空間布局和城鄉互融互補的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布局。四是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主要是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城鄉一體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繁榮城鄉文體事業,構建城鄉科技服務體系和城鄉郵政公共服務體系等。五是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主要是推進城鄉交通、電力、郵電通訊、供水供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一體化建設。六是城鄉市場體系一體化。主要是完善城鄉市場體系,培育城鄉流通主體,加強城鄉市場對接,加速城鄉各類要素流動。 同時,為了掃除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障礙,還需強力推進「五項改革」。一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戶口遷移落戶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戶口遷移條件,探索實行按公民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戶口准遷基本條件。二是推進就業制度改革。制定促進城鄉就業規劃和計劃,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三是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統一完善的城鄉養老保險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體系,逐步縮小城鄉保障差距。四是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五是推進農村綜合體制改革。扎實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城鄉一體化的新體制新機制。
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一體化機制有什麼現實意義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城鄉一體化是發展的重中之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徑
Ⅳ 結合十八大精神,聯系實際談談如何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Ⅵ 新民城鄉一體化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2013年發布2013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
城鄉一體化的思想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產生了。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在80年代末期,由於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之間隔離發展,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出現,城鄉一體化思想逐漸受到重視。
近些年來許多學者對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研究,但由於城鄉一體化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空間景觀等多方面,人們對城鄉一體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2013年發布2013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藍皮書從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回顧總結了我國當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各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和態勢,梳理了城鄉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研究了城鎮化對城鄉一體化模式產生影響等新情況,探索轉型環境下新現象、新問題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從土地、戶籍、農民工、社保改革等政策體系角度,探討「四化同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徑。同時從實踐層面介紹了東部發達地區的創新經驗,以及中西部落後地區的新探索。
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於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
Ⅶ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權利什麼什麼和什麼什麼民生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