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天佑將軍簡介
李天佑(1914年1月8日—1970年9月27日),廣西臨桂人 。1928年入桂軍當兵。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34年榮獲三等紅星獎章,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早年經歷
1914年1月8日生於廣西臨桂縣六塘圩高坡寨,兄弟姐妹5人,排行第三。幼年時讀過兩年私塾,後隨父母趕圩賣柴賣席賣竹器,在桂林一家米粉店當過學徒。家境的貧寒,使李天佑在小小年紀便產生了離家出走找出路的念頭。[3]
土地革命
1928年6月,李天佑在桂林報名加入了北伐軍將領李明瑞的部隊當勤務兵。1929年10月,李明瑞起兵反蔣失敗後,李天佑果斷地投向共產黨。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百色起義。[4]
1929年10月6日,南寧軍校發生叛亂。原來,主政廣西的俞作拍、李明瑞通電反蔣,結果手下三個師長被蔣介石收買叛變,有人煽動教導總隊的學員去投蔣。但是,張雲逸早有部署,李天佑積極配合共產黨人粉碎了敵人的陰謀,開始了革命戌馬生涯。
1929年10月中旬,李天佑跟隨革命隊伍由南寧開赴百色,途中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11月,李天佑任教導營機槍連的排長,參加消滅反動的廣西警備第三大隊並收繳百色縣警察局和附近民團槍支的戰斗。
1929年12月11日,在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下,發動了百色起義,宣告中國紅軍第七軍成立,年僅15歲的李天佑任軍部特務連副連長。
1929年12月中旬的一天,桂西土匪2000多人向百色撲來,敵我力量懸殊,形勢嚴峻。李天佑
李天佑夫婦銅像
1958年1月,任廣州軍區代司令員。
196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3]。是中共第七、八、九屆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國防委員會委員。
1970年9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1],年僅56歲。
1994年1月《李天佑將軍傳》出版發行。
❷ 徐氏的有過幾任皇帝
徐姓歷史上沒有出過皇帝,但出過皇後,有明成祖仁孝皇後,出過總統,有徐世昌,出過農民起義軍領袖,有徐壽輝,出過名將,有徐達、徐晃。
1、明成祖仁孝皇後
仁孝文皇後(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皇後,中山武寧王魏國公徐達嫡長女,母謝夫人(謝再興次女)。
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冊立為皇後,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後謚號曰:「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祔太廟。
2、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徐世昌早年中舉人,後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並為盟友,互為同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
徐世昌頗得袁世凱的器重,在袁世凱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民國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為國務卿。民國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
他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召開議和會議。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
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筆。
工於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30餘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後人稱為「文治總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後同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
3、徐壽輝
徐壽輝(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又名徐貞元,蘄州羅田縣(今湖北黃岡市羅田縣)人,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
賣布出身。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與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
十月,攻佔蘄水(今浠水),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一說大宋)。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群眾先後攻佔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
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軍打敗,蘄水失陷,退入黃海梅山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將陳友諒殺死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後明玉珍追尊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4、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5、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參與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
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贊「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並奪取上庸。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壽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成祖仁孝皇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世昌
❸ 恭親王奕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晚清中起了什麼作用拜託各位大神
見過恭親王奕欣的一張正面照片。他坐在太師椅上,右手扶於椅把,左手搭在膝頭。面容清矍,表情肅穆; 雙眉緊鎖,唇線分明。姿態慎重、悲涼而憂郁。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曾作《浣紗溪》雲:「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他與恭親王一樣同出於天潢貴胄之家,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歲時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後循進一等,正三品。 從時間上算,恭親王奕欣比之晚了兩百多年。並且前者處於康乾盛世,而後者大半生卻面對著帝國衰微的窘迫境地。又或者如此比較實在牽強無理,但是竊以為就心境和人生氣質而言,這首詞未嘗不可作為恭親王晚年尤其是戒台寺十年的注腳。 究其根底,恭忠親王憂郁的根源正在於他將時世看的過於清楚,將事理悟得過於透徹。試想一個人對時局已看得很清楚,殘敗,艱苦,卻還是不得不在這之中尋求希望,以圖力挽狂瀾。作為末世棟梁,如履薄冰,舉步維艱,難以想像他能在這樣的圖存中能始終保持青年初期的豪氣干雲。 一、明白人的憂郁 恭親王是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靜皇後。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少年時意氣風發,鋒芒畢露。一個年輕人自視較高而又有恃寵而驕的資本,那麼恭親王雖非嫡子但他對於皇位的期待和自信也是可以想像的。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咸豐皇帝的手下。根據史書記載,宣宗一直對二子誰繼承大統猶豫不決,有兩件事對皇位繼承人的決定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其一出於《清史稿》:「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傳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另一則則出於野史筆記《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謂咸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這兩個故事中實際上可以看到,奕欣最初應該是一個相當依賴實際才能而疏於攻心的人,而權利場上心計謀略卻也是制勝的法寶。很可能這對他也是一個打擊。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儲詔於鐍匣。絕無僅有的一匣兩諭,老皇帝遺囑封四皇子為皇太子,封他為恭親王,據說「恭」字正是告戒他能恭慎行事、維護服從皇帝,並且保護自己。而這個清室的最高封號,後來也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華。歷史不能改寫,我們可以說正是與皇位的失之交臂使得「恭親王」成為「恭親王」。至於這種憾恨是否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調,就只能揣測而不能求證了。 前面說了,恭親王的憂郁的根源正是他對於時世洞若觀火。越往後去,條約越多,失敗越多,他就越清楚的看到自己在修補著一個前瘡百孔尾大不掉的清朝。從他熱心於洋務與洋人多有協作而因此獲得「鬼子六」的綽號來看,可以認為他始終是向著自強和復興的方向努力的。但即使未至於完全絕望,他卻始終抱著憂慮的心理。最早的八里橋慘敗就已經使得他大夢初醒般開始體會到失望的滋味了。英法聯軍向京師咽喉要道八里橋發起進攻,他在咸各庄僧格林沁指揮作戰。慘敗他真切、絕望地看到了大清朝冷兵器在洋槍洋炮面前的不堪一擊。縱使有何等高遠的氣魄抱負卻也被客觀上的弱勢牢牢牽制住了,這樣的無奈恐怕對一個意圖施展才華的人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了。養尊處優的地位能夠讓他在國內保持優越感,而面對外來侵略者的時候卻被徹底的無奈和無措威懾了。簽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不可一世大清帝國的統治階層代表,將國土和利益拱手奉給外國人的滋味以換取喘息機會,恭親王個中苦楚局外人是雖無法切身體會卻可以想像得到。他還長期兼理總理衙門的事務,自1861年1 月20日批准建立前後存在了40年,奕欣任職時間長達28年。總理衙門總攬外交以及與外國發生干係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各方面大權,在與外國的斡旋和事務處理中,我們同樣不難想像他要面臨怎樣的困頓感。實際上,他利用掌管總理衙門之便,全力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員以強兵、富國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這次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膽的嘗試,並為國家培養了像詹天佑這樣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業,已屬不易。 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是得咸豐恐慌萬分,十年八月初八日(9月22日),奕詝用肅順之謀(彭蘊章因當年二月何桂清等人在江南的失敗而被迫下台,繼任領班軍機大臣穆蔭已依附肅順;肅順、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三人已基本把持朝政),以「坐鎮京北」、「將以巡幸之備,作為親征之舉」為名逃往熱河(承德),同時任命奕欣為「特授留守京師、督辦和局、便宜行事、全權欽差大臣」留京善後。如果結合之前的中外事態來看,這個所謂的「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其實是肅順排擠奕欣的手段,這個職務把恭親王送進了一個既危險而又難以措手的境況。他一邊想求得和平喘息的機會,一邊卻又頂著被貶為賣國的唾罵。明白時局的人完全應該清楚當是時頑抗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簽約並非個人選擇,歷史使然。這樣理解不是為他們「開脫」責任,事實上把晚清的外交場地上的節節敗退完全歸咎於個人或者統治集團的昏聵和苟安心理,這本身就是一種誤讀。只是,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身不由己卻為後人盡量接近歷史人物的本原增添了很大難度。 恭親王的憂郁對於他自己來說是一種宿命式的憂郁。少年時候的意氣風發卻與帝位失之交臂,中年時候在亂世危城苦苦經營,及至於老境蒼涼。人對於外在看的太清楚,深味斡旋的艱苦,委曲求全的艱苦,無能為力的艱苦,不得不依靠貪污大吏去嘗試洋務的無可奈何以及家庭所遭逢的劫難,這樣的經歷足夠使他的憂郁深入骨髓了。「千古是非輸蝶夢,到頭難與運相爭。」 他自己的《萃錦吟》中有這么兩句,這分明是自覺無法與命運抗爭的慨嘆。 似乎是定律,在任何一個時代,完全無憂無慮的往往是如在夢中的人,只有他們才能身處亂世而絲毫不自知;而一個人若要無憂,他最好就只有當下感而不會前瞻也不會回憶。所以說奕欣的憂郁也是前瞻式的,反映著他看不到帝國明晰前途的深深憂慮和力挽狂瀾的垂死掙扎。 二、戒台寺十年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統領朝政,慈禧深感政治危機甚至殺身之禍。慈禧利用奕成功地發動了宮廷政變,徹底剪除了顧命八大臣,消滅了政敵,掌握了中國最高統治權。慈禧授奕議政王大臣、軍機處行走、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統領神機營。此時的奕集軍政、外交、皇室事務大權於一身,地位僅在慈禧太後一人之下。權力日益膨脹的奕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他對慈禧的統治根基構成極大的威脅。光緒十年(1884)春,慈禧借清軍在中法越南戰爭中失利之名,借機撤銷奕的一切職務。懿旨雲:「……恭親王奕欣等始尚小心匡弼,繼則委蛇保榮,進年爵祿日崇,因徇日甚,每於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謬執成見,不肯實力奉行。……奕欣著仍留世襲罔替親王,賞食親王雙俸,開去一切差事,撤去恩加雙俸,家居養疾,……」(《清史編年》光緒十年)其時,奕欣的確是身體欠佳。如此內外雙重失去平衡,加之年歲已大此時他已經五十一歲,他放不下的又東西太多,如何得有隱退的快感? 失去權力的奕深知慈禧的狡詐與陰狠,為躲避殺身之禍,他以養病為由離開政治漩渦,躲在西山戒台寺不問政事隱居長達十年。即使遠離了混亂齟齬的官場,他也遠離開不了對於衰微國運的思考。所以這十年對恭親王來說絕對不是坐禪入道、夜讀吟詩、優游不迫、超脫塵俗的十年。相反,在戒台寺十年恐怕是不堪於往事老境孤苦的十年,是他隔絕於時局命運卻又殘存希望的十年 ,是他嘗盡與親人聚散之痛的十年。縱使這十年間或也給予他隱逸閑適的短暫快慰,但這也一定是以他思慮大清江山的憂郁為背景的。 戒台寺坐落在北京西部的馬鞍山麓,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稱「慧聚寺」。寺內有建於遼代的戒壇,遼代法均大師在此設壇。戒台寺的戒壇有「天下第一壇」之稱。因乾隆皇帝曾作「戒台六韻」詩,故俗稱戒台寺。戒台寺有五大名松(卧龍松、自在松、梅花松、九龍松、抱塔松),皆倚壁凌雲,傲然有帝王之相。卧龍松的名碑即為奕所題,想他題寫此碑時候難免要觸景生情了,其中也難免要寄託著他對回到朝廷的希翼。這其間必然有過斗爭:一方面他對著自然寂靜的寺廟,希望能求取自身的寧靜和高潔。他自勉詩雲:「檀心標素質,數朵殿芳春。玉樹亭亭立,銀花片片斷。瓊葩誰與伍?明月是前身體。潔白同冰雪,清芬不染塵。」(「玉蘭花」——《萃錦吟》)而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對清廷事務毫無知覺,否則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他不會以衰老之身重出。 嘗過大榮大辱,他自然可以慨嘆出「金紫滿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虛名。……猛拍欄桿追往事,一場春夢不分明。」(《元夕獨酌寄懷寶佩蘅相國》)然而尷尬和不能自主的時代往往把人也推入尷尬與不能自主的境地。也正是奕大榮大辱的經歷和先賦身份使他難於根絕對皇朝命運的牽掛。需要強調的是,他的是身份始終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他寫玉蘭花如此超塵脫俗,潔身自愛,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分裂的。他的脫俗里浮現著悲苦,高傲里郁結著無奈。 三、關於復出 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清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從平壤到威海,北洋艦隊節節敗退。已經親政的光緒帝王主戰,要求起用三朝元老恭親王奕。我個人覺得這個時候光緒有點而天真,他大概以為奕還是那個罷黜前獨擔一切可以與西太後相抗衡的恭親王。事實上,六十一歲的奕已然不能勝任了。他對日主和,反而在群臣中落得畏縮之名。其後的三年中,他並未能在清廷中發揮什麼實際作用。清史編年之類粗粗瀏覽,這其間絕少見到關於他的文字。這是命運跟奕開的一個玩笑,讓一個風燭殘年的人眼睜睜看著國家衰亡,而又只能在無能為力中走向自己的死亡。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1898年3月二日),恭親王奕病故。光緒為其喪輟朝五日,渝「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為法。」謚「恭忠親王」。滿清歷十君267年,其間宗室諸王參政輔佐有多位,而參政諸王以身前之功獲身後之謚,其中得謚「忠」者二人只有睿忠親王多爾袞和恭忠親王奕欣了。二人各處於大清朝首尾,很有呼應之趣。 「忠勤謀國數十年,宵旰公明從頭拾河山,功高齊日月,名垂史冊敗不朽。 清正持躬身如一日 ,弼輔亮直誠肯興辦洋務,業大蓋山海,光耀後人成輝煌。」 這是寶 悼其輓聯。或者因為是至友,同處末世惺惺相惜,又或者出於禮儀的需要,這副輓聯可能有過譽的嫌疑。且看寶 其人,滿洲鑲白旗人,家境貧寒,祖上無官,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咸豐二年,榮升內閣學士,次年調任禮部侍郎,官至正二品。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北伐軍進逼北京,朝中臨時成立巡防處,他為任命為該衙門大臣之一。從而與時任軍機大臣、主持巡防處的恭親王一同運籌帷幄,成為至交。此人性情耿直,由此看他的輓聯仍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身為皇子、親王、議政王、軍機揆首,一生五起四落,斷斷續續執政三十一年。當是時,列強環向,虎視眈眈,民變不斷,烽煙四起。清帝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操縱時局,扭轉危機,延緩了大清朝的覆亡。這就是文字抽象出來的恭親王。
❹ 有人了解恭親王-愛新覺羅奕忻嗎謝謝
恭親王奕欣
恭親王奕欣,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靜皇後。恭親王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咸豐皇帝的手下。 老皇帝遺囑,封他為恭親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華。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由於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直隸也有少數農民起來響應,恭親王就擔當起了保衛京畿的重任。他善於謀劃,精於用兵,在咸豐五年,打敗了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徹底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咸豐帝去世後,他與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打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權。之後,由於他的老道與精明,慈禧太後決定吃掉這個政敵,但恭親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親信大臣與王室成員的支持,慈禧的計劃終究沒有得逞。同治七年,恭親王打敗了以張宗禹為首的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重地。 恭親王不僅屢立戰功,還參與了洋務運動。他利用掌管總理衙門之便,全力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員以強兵、富國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這次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膽的嘗試,並為國家培養了像詹天佑這樣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業,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恭親王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曾三次親臨探視。 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去世,中年六十七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輟朝五日。
❺ 馬鞍山有R8了嗎
人比人氣死人,不比了我現在有30萬的車開知足了,也是靠老頭子買的,哈哈哈
❻ 請大家幫忙找10位詩人 古代的 現代的 國外的都行 但是要求人物經歷坎坷的 並且加以介紹他們的經歷
杜甫 (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 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 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 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 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 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 (745) 。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 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 景是:"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遊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 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准備重 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 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 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 玄宗詔徵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 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 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 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後得 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 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 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 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 劇。杜甫"嘗困於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 許資助。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 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徵人出發必須 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 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 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 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 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濟上, 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自然災害,農村一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 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 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 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 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 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 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 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 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 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 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 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 然的詩歌。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後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固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游在家閑居6年後,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端午節即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屈原一生坎坷,滿腹才華卻報國無門,最終含冤而死,但卻為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傳世佳作。
李清照(1084.2.5—1155.4.10)[1]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濟南章丘(現山東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父李格非,為元佑後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佑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奸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佑大臣所薦,為庇元佑「奸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後,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後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後。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台、嵊、黃岩,從御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於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後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於朝。卒年約七十餘。善屬文,於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創「易安體」,為宋詞大家。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後人所輯。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大學士明珠長子。他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誌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名,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納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一時只想到這幾個了,呵呵
❼ 求1850年時的歷史資料
傳統紀年: 年號: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年(狗年) 大事記 3月19日——美國運通公司成立。 7月9日——美國總統扎卡里·泰勒病故於任內,副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成為美國第13任總統。 8月30日——檀香山建城。 9月9日——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第31州。 1850年-出生 1月6日——伯恩施坦,德國社會民主黨首領。(1932年逝世)1月24日——艾賓浩斯,德國心理學家。(1909年逝世)1月27日——愛德華·史密斯,泰坦尼克號船長。(1912年逝世)3月27日——清浦圭吾,日本第23任首相。(1942年逝世) 1850年-逝世 2月25日——道光帝,清朝皇帝。(1782年出生)8月17日——南美獨立戰爭領袖聖馬丁逝世。8月18日——巴爾扎克,法國作家(1799年出生) 8月26日——路易·菲利普,法國國王。(1773年出生)11月22日——林則徐,民族英雄。(1785年出生) 歷史紀事道光帝死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清宣宗道光帝旻寧死,終年五十八歲。道光帝即位後,正值外國侵略者覬覦中國,鴉片走私盛行,不僅病國害民,且使大量白銀外流。為維護自身統治,他多次政府嚴禁鴉片入口,禁止各省種鬻罌粟,熬制土煙。特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鴉片戰爭爆發後,由於他表面虛驕自大,內里懦弱無能,且對世界情勢懵然無知,時而急於求勝,時而妥協求和,加以朝政腐敗,將帥無能,致命戰爭失敗,被迫與外國侵略者訂立中英《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嚴重損害,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 咸豐帝即位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清文宗顯皇帝奕詝即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姓愛新覺羅氏。奕詝少年時,與其六弟奕欣一同讀書,關系密切。奕欣聰明機敏,奕詝木訥寡言,故於其父道光帝心中地位以奕欣為重。後奕詝用其師杜受田之計,在諸皇子圍場行獵時故意空手而返,道光帝問其原因,答以「鳥獸方在孕育,子臣不忍傷害生命致干天和,且不願與諸弟爭勝」。道光帝遂認為奕詝為人厚道,適為人君,因而被立為皇位繼承人。 沙俄侵佔黑龍江下游地區 道光三十年(1850-1853)六月至咸豐三年九月,沙俄多次入侵中國黑龍江下游一帶,將大片中國領土置於其軍事控制下。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沙俄政府就專門成立了一個「阿穆爾特別委員會」,派涅維爾斯科伊率領海上「考察隊」對黑龍江口一帶及庫頁島北部海岸進行勘察。沙俄東部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根據其勘察結果,決定「占據黑龍江口」。道光三十年六月,涅維爾斯科伊再次侵入黑龍江口,在明代所立永寧寺碑所在地特林強行登陸。當地中國官員對此提出抗議,涅維爾斯科伊竟蠻橫地聲稱,俄國人有「獨一無二的權利」留在這里,要求中國官員立即離開此地,且以雙筒手槍進行恫嚇,並公然發布通告宣布:「韃靼海峽沿岸和直到朝鮮邊境的整個黑龍江地區,連庫頁島在內均屬俄國的領地。」七月初六日,沙俄入侵者強占廟街,公然升起沙俄國旗,宣布在此建立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名字命名的尼古拉也夫斯克哨所。對此,尼古拉一世極表贊賞,並悍然宣稱:「俄國國旗不論在哪裡升起,就不應當再降下來。」咸豐元年下半年,涅維爾斯科伊第三次來到黑龍江下游,派人四齣搜集情報,為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作準備。咸豐三年正月,沙俄強占奇集。五月侵入哈吉灣,並擅自命名為「尼古拉一世皇帝港」(今蘇維埃港)。七月強占闊吞屯,建立馬林斯克哨所。八月三十日,涅維爾斯科伊侵入庫頁島南端優良港灣――阿尼瓦港,兩天後強行登陸,升起俄國國旗,在港灣東面建立穆拉維約夫哨所,並宣稱:「庫頁島作為黑龍江下游的延續地區,屬俄國所有。」沙俄上述在黑龍江下游的侵略活動,為以後進一步侵略整個黑龍江流域奠定了基礎。 拜上帝會發起「迎主之戰」 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各地拜上帝會會眾陸續到達金田團營。時洪秀全、馮雲山正在廣西平南縣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中秘密布置武裝起義事。清廣西潯州協副將李殿元出巡平南思旺圩,探知花洲一帶有拜上帝會會眾聚會,遂同署平南知縣倪濤、秦川(即思旺)巡檢張鏞等率兵勇、團練前往,封鎖路口,繼絕花洲與外界交通,加以圍困。洪秀全一面組織當地會眾准備抵抗,一面派人往金田告急。楊秀清等聞訊,急命蒙得恩率精兵數百往援。十一月二十日,在思旺圩全殲清軍,陣斬張鏞、李殿元、倪濤僅以身免。蒙得恩等到山入村與洪秀全會合,次日護洪秀全回返金田。 蔡村江激戰 拜上帝會會眾金田團營,隊伍迅速發展,聲勢越來越大。清廷得到消息,急忙調兵遣將,前往鎮壓。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十二日,以前漕運總督周天爵署廣西巡撫,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赴廣西辦理軍務。是月下旬,駐守桂平的清鎮遠總兵周鳳岐,派部下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率貴州兵進剿金田村。太平軍事先得到消息,在金田外圍布下伏兵。二十九日,伊克坦布率部經過蔡村江木橋,突然伏兵四起,清軍措手不及,立時大亂。太平軍拆毀木橋,切斷清軍退路,陣斬伊克坦布。周鳳岐聞報往援,又被擊敗。是役為太平軍金田起義前夕一次大勝,使清軍再不敢輕言進剿。 金田起義 道光三十年(1851)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率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誓師起義,太平天國革命正式爆發。是日正值洪秀全三十八歲生日,拜上帝會會眾於金田村「恭祝萬壽」,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洪秀全為太平軍制定了五項紀律:一、遵條命;二、別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儺,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太平軍全體將士蓄發易服,頭包紅巾,表示與清王朝誓不兩立。十二月,太平軍揮師東進,攻佔江口墟。羅大綱、丘二嫂、蘇三娘等天地會首領率部加入太平軍。十七日,廣西提督向榮率清兵萬余分兩路進犯江口墟。二月初六日,太平軍進入武宣境內。二十一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建立軍師及五軍主將制。封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領中軍主將;肖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先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太平軍於東鄉設立大營,前鋒進抵武宣東南三里墟。三月初二日,廣西巡撫周天爵、提督向榮等率清軍六千南北夾攻三里墟,太平軍奮起迎擊,大敗清軍。初九日,清廷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馳往湖南辦理防堵事宜。二十六日,又命鄒鳴鶴為廣西巡撫。四月,幫辦廣西軍務、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抵武宣。太平軍撤離武宣,奔象州。五月初十日,太平軍在象州梁山村、獨鰲嶺、馬鞍山一帶大敗烏蘭泰,斬清軍貴州參將馬善寶等二百人。六月初,折回桂平紫荊山和金田地區。 編輯本段文化紀事林則徐去世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林則徐在廣東潮州途中病逝,終年六十七歲。鴉片戰爭爆發後,由於林則徐在廣東防禦嚴密,使英軍入侵廣東企圖未能得逞。道光二十年九月,因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道光二十一年赴浙江協助籌劃海防。次年充軍伊犁。在新疆,林則徐興辦水利,開辟屯田。且意識到沙俄殖民擴張威脅,曾預言:「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道光二十五年起復,先以三品頂戴署陝甘總督,次年授陝西巡撫,道光二十七年遷雲貴總督。先後鎮壓過西北、西南少數民族起義。於雲貴總督任內曾奏請准許招商集資,開采礦業。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辭職回籍。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三日,復詔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西會同鄭祖琛、向榮等鎮壓天地會起義,十月初二日抱病啟程。二十四日,詔奪鄭祖琛職,命林則徐以欽差大臣暫署廣西巡撫。而其已先於十九日在潮州普寧行館病逝。當地民眾聞林則徐卒,皆罷市,閭巷痛哭,通城縞素,以悼念這位敢於抗擊外國侵略者而被屈含冤的一代哲人。遣著有《林文忠公政書》、 《畿輔水利議》 、《雲左山房鈔》、《雲左山房詩鈔》、《四洲志》、《林文忠公家書》、《信及錄》等。 高邕逝世 高邕(1850——1921),仁和(今杭州)人。寓上海。官江蘇縣丞。工書,好李(邕)法。能以草書作畫,孤詣苦心,劬學致病,因號李盦,自署苦李。甲午(一八九四)中日戰後,改號聾公。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在上海豫園成立書畫善會,偶作畫,陳於會中賣以助賬。畫宗八大(朱耷)、石濤(道濟),山水花卉,神味冷雋,迥不猶人。辛亥革命後,黃冠儒服,賣字為生,更號赤岸山民。兼善篆刻,少與錢叔蓋友善,因輯其手刻,為未虛室印賞。卒年七十二。 費丹旭逝世 費丹旭(1801或1802-1850),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工寫照,如鏡取影,尤精補景仕女,瀟灑自然。兼工山水、花卉,以精靈雅沾之筆出之。偶作詩詞,亦如其畫。書法惲壽平,有韻致。賣畫於江浙兩省,寓杭州最久。道咸(一八二一至一八五零)間曾寓滬鬻畫, 卒年四十九。有依舊草堂遺稿。 黃均逝世 黃均(1775——1850),元和(今江蘇蘇州)人。以議敘官漢陽主簿,施南同知。畫山水、花卉、梅竹,入手即通其妙,而於山水尤盡能事。初師黃鼎,繼法婁東,堪與王撰並駕,用筆用墨蒼楚有致。詩宗晚唐,書學趙孟頫,賣畫食貧,怡然自得。嘗自言二十餘年以吏為隱。卒年七十六。著墨華庵吟稿。 黃士陵逝世 黃士陵(1850——1908),安徽黟縣人。通六書,工篆刻,兼精繪事。其用西法畫彝器圖形,尤為藝林珍賞。父已商匜周身刻蚩尤饕餮魚鳥蛟螭之屬, 凡三十餘事,文鏤之精,歷來著錄家所未有,黃為之圖,毫發無憾,且尺寸亦不爽累黍,誠絕技也。嘗客吳大溦幕中,吳輯十六金符齋古銅印譜,撰集模拓,皆出士陵與尹伯圜手。 編輯本段雜譚逸事福建烏石山教案發 道光三十年(1850)五月,英國一名傳教士和一名醫生來到福州,由英國代理領事金執爾向城內烏石山神光寺僧人租賃房屋居住,租期半年,得候官縣知縣興廉批准。此舉開創了英國人在通商口岸入城居住的先例。神光寺本為當地生童會課之地,英人租屋消息傳出,紳民大嘩。在籍養病的林則徐聯合地方士紳上書福州官府,要求驅逐英人。一些在朝的閩籍官員聞訊也上折聲援。閩浙總督劉韻珂與福建巡撫徐繼畲企圖以勸說英人自行搬出平息此事,受到言官抨擊,咸豐帝亦傳旨申飭,只得於是年十二月命地方官迫英人交出神光寺房屋,遷往道山觀英國翻譯官住地。此事遂告結束。 金田團營 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洪秀全以武裝起義時機已然成熟,向各地拜上帝會會眾發布總動員令,命務於當年十月初一日以前到達金田村集中「團營」。各地會眾接到團營命令,立即變賣田產家業,偕全家老小奔赴金田。先後參與團營的,包括紫荊山區會眾兩千餘人,秦日綱率領的貴縣龍山失業礦工千餘人,蘇十九率領的桂平飢民千餘人,黃文金率領的博白會眾二千餘人,賴九率領的陸川會眾數千人,石達開率領的貴縣會眾數千人,以及金國附近千餘人,合計二萬餘人。其中有漢人、也有僮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會眾。到達金田以後,將變賣家產所得悉數上交「聖庫」,各人衣食雜用均從「聖庫」領取,所有團營會眾皆按男女分營,實行軍事編制,禽軍械、被服、旗幟,接受軍事訓練,並開始與清軍進行武裝斗爭。 穆彰阿被革職 道光三年(1850)十月二十八日,權相穆彰阿被革職,永不敘用。穆彰阿為滿洲鑲藍旗人,字子朴,號鶴舫,嘉慶十年進士,歷任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大學士等職。深受道光帝信任,道光八年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達二十餘年。他堅持「撫夷」媚外立場,包庇走私煙販與受賄官吏,從中分肥,對林則徐等人的禁煙活動在暗中百般破壞。鴉片戰爭爆發後,他誣陷抗戰派大臣,慫恿道光帝將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支持琦善對英國侵略者屈辱求和。英國侵入長江流域,他公開主降,支持耆英等與侵略者訂立不平等條約。因其當權日久,門生故吏遍布朝內外,時稱「穆黨」,勢力浩大,敗壞國事。咸豐帝即位不久,將其革職,永不敘用。咸豐六年(1856)病死。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❽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個姓蔡的名人,哪幾位最有名。
蔡叔度:西周時周人。蔡國首任侯王。因「三監」之亂而被流放。後世以為蔡內氏始祖
蔡倫:東容漢宦官時耒陽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義:漢昭帝的丞相。
蔡瑁:東漢劉表幕僚領袖
蔡邕: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以定「六經」文字而著稱
蔡琰:東漢女詩人,蔡邕之女,字文姬,故又稱蔡文姬
蔡襄: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建洛陽橋
蔡京:北宋末年權相,書法家,「六賊」之首
蔡鍔:民國軍政界人物
蔡廷鍇:民國政治軍事人物
蔡元培:民國教育界人物
蔡和森: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
蔡命新:韓國陸軍將領、駐外大使,曾在韓戰及越戰中擔任指揮官。
❾ 馬鞍山有哪些混事的
黑老八!向山搞礦的!曾大兵!還有你爸!大老闆!
❿ 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縣都出過哪些高級將領
紅安縣地處鄂東北山區,是全國著名的老革命根據地和國家重點貧困縣,是董必武、李先念主席和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名人民軍隊將領的故鄉,有將軍縣之稱。
郭天明 1905—1970 十里郭受九村 1955年授上將
周純全 1905—1985 中和雷家田 1955年授上將
王建安 1907—1980 桃花沙河王家 1955年授上將
謝富治 1909—1972 峰崗謝家壋 1955年授上將
秦基偉 1914— 七里羅庄 1955年授上將
陳錫聯 1915— 詹店陡山彭家塆 1955年授中將
徐深吉 1910— 七里徐家河 1955年授中將
徐斌洲 1912— 高橋徐家畈 1955年授中將
李天煥 1912—1986 葉河崗山塆 1955年授中將
張天雲 1913—1980 覓兒周家田 1955年授中將
胡奇才 1914— 高橋李家田 1955年授中將
劉昌毅 1914— 峰崗馬安石村 1955年授中將
王近山 1915—1978 高橋許家田 1955年授中將
程儒珍 1900—1963 檀樹熊家嘴 1955年授少將
韓衛民 1903—1981 二程田店 1955年授少將
袁克服 1907—1982 七里大余家村 1955年授少將
金世柏 1908— 華河台南金家塆 1955年授少將
鄒國厚 1908— 七里鄒家崗 1961年晉升少將
羅厚福 1909—1975 華河老屋羅家村 1955年授少將
黎錫福 1909—1976 華河台南黎家村 1955年授少將
李世焱 1909— 上新集李家沖 1955年授少將
耿錫祥(曾名協祥) 1909— 城關鐵爐耿家西塆 1961年晉升少將
徐紹華(原名徐光) 1910—1978 金沙汪家塆 1955年授少將
陳炎清 1910— 二程鐵匠崗 1964年晉升少將
賀 健 1910— 趙河喻家畈 1955年授少將
程悅長 1911—1961 峰崗上程家村 1955年授少將
殷國洪 1911— 七里殷家村 1961年晉升少將
熊應堂 1911— 華河熊家村 1955年授少將
盧燕秋 1913—1964 上新集大廟村 1964年晉升少將
張天恕 1913—1985 典明張李家村 1964年晉升少將
況玉純 1913—1989 華河況家河 1955年授少將
鄭國仲 1913— 七里鄭家塘 1955年授少將
秦光遠 1913— 大斛觀音閣向家窪 1964年晉升少將
戴克林 1913— 檀樹崗戴家塘 1964年晉升少將
江波 1914—1987 高橋西邊塆 1961年晉升少將
李定灼 1914—1987 詹店薛家田 1961年晉升少將
陳美藻 1914—1989 典明鴨公陳上塆 1955年授少將
馬忠全 1914— 峰崗大馬賢村 1955年授少將
劉福勝 1914— 華河方劉沖 1955年授少將
閔學勝 1914— 紫雲閔家河 1955年授少將
趙鶴亭 1914— 紫雲老屋塆 1964年晉升少將
甘思和 1915—1988 七里紫雲 1955年授少將
胡正平 1915— 高橋 1955年授少將
汪運祖 1915— 詹店汪家畈 1964年晉升少將
程啟文 1915— 七里謝家嘴村 1961年晉升少將
羅映懷 1915— 高橋獨山寨羅家塆 1955年授少將
戴克明 1915—1986 檀樹崗戴家塘 1964年晉升少將
塗錫道 1916—1989 華河塗家塆 1955年授少將
張志勇 1916— 華河張家寨 1964年晉升少將
何德慶 1916— 上新集余家崗村小河 1955年授少將
吳振挺 1916— 上新集吳家塆 1961年晉升少將
張竭誠 1917— 七里聯山張石河村 1955年授少將
詹少聯 1917— 二程徐得進村 1961年晉升少將
謝正榮 1918—1977 高峰謝家大塆 1955年授少將
周世忠 1918— 二程土門樓周家院子 1955年授少將
江騰蛟 1919— 廟嘴江家塆 1955年授少將
周光策 1886—1947 二程樓子周家
江凱東 1891—1932 七里江朝二
鄭行瑞 1893—1932 七里鄭必高
鄭行其 1893—1935 七里周家沖
張宇迪(又名雨滴) 1894—1935 紫雲許葛樓山合窪
程翰香 1894—1931 檀樹崗陳家岔
吳永達 1895—1932 峰崗吳頂河
韓繼倫(又名紀能) 1897—1934 上新集韓家塆
曹學楷 1898—1931 七里檀樹劉家園
汪民國 1898—1933 趙河汪家沖
鄭維孝 1899—1964 檀樹馬鞍山
梅光榮 1900—1932 峰崗梅家塆
甘濟時 1900—1932 紫雲潭畈河
鄧義山 1900—1932 高橋何家田
李業糧 1900—1941 城關下李西村
鄭植立 1900—1947 檀樹馬鞍山
鄧運興 1900—1975 趙河鄧家塆
程紹山 1901—1931 檀樹程維秀
徐以德 1901—1932 七里徐家畈
周希遠 1901—1933 兩道龔家沖
陳少猛 1901—1934 黃安縣
戴道芝 1902—1931 七里戴家塘
王秀松 1902—1932 高橋栗林嘴
鄭行福 1902—1943 檀樹崗清水塘
席紹先 1902—1967 七里王家窪
王世富 1902— 七里王家嘴
劉必正 1902— 高峰劉發塆
鄭位三 1902—1973 檀樹馬鞍山
程啟光 1902— 七里程維德
汪成功(又名立功) 1903—1934 杏花玉枝汪家
吳先保 1903—1934 七里棗林崗
1988年授上將
王誠漢 1917— 桐柏煙爐山王家大塆 1955年授少將
1988授上將
張仁初 1900—1969 高橋張家塆 1955年授中將
劉飛 1905—1984 八里新建羅家田 1955年授中將
詹才芳 1907— 高橋黃家田 1955年授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