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寒蟬效應的網友之聲
海南省萬寧市工商局商廣股原副股長陳少青近年署名舉報「頂頭上司」葉東雄的腐敗劣跡,由此引發海南省工商系統的「反腐風暴」——省工商局原局長馬招德、原副局長鄭先育等紛紛落馬,還揭露出全省8個市縣工商局長腐敗串案。但是被譽為反腐勇士的陳少青卻頻遭打擊報復。萬般無奈,最近陳少青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辭去公務員職務,打算舉家回鄉務農或遠走他鄉打工謀生。
一次又一次地出現舉報勇士、反腐英雄「流血又流淚」,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現實,對反腐工作乃至整個社會而言,這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現實是在昭告正義必勝、邪不勝正,惡有惡報、善有善終嗎?抑或恰恰相反?我不知道也無法回答。
一樁樁舉報者遭打擊報復的血淚控訴,觸目驚心,耐人尋味,讓人心寒,人們甚至連說硬話的底氣也感不足。這是為什麼?正義死了嗎?邪真的勝正嗎?當然不是。但邪惡的力量卻為何能肆無忌憚地打擊報復正義的行為?舉報腐敗而遭致打擊報復者不勝枚舉,郭光允舉報程維高,招來8年牢獄之災;陳少青舉報頂頭上司,遭致工商系統內部排斥、抵制、報復,生命受到威脅,家人慘遭暴打,終連立錐之地也幾近失去。這次第真令人慾哭無淚、欲說還休。這是為什麼?
首先是反腐敗的舉報工作存在嚴重漏洞和程序障礙。時下反腐敗舉報都必須實名舉報,這固然有利於對舉報內容的調查和核實,從而便於反腐敗機關開展工作,但其最惡劣的結果就是為被舉報者打擊報復舉報人提供了十分的便利。而對如何確保舉報材料不外泄方面,顯然也缺乏制度約束或對制度執行不力。
其次是反腐者與腐敗者沆瀣一氣的現象嚴重,或者反腐者本身也是腐敗者,因而舉報者屢被出賣和利用。這個不必多說,許多檢舉揭發材料最終回到被舉報者手裡,成為打擊報復舉報者的「證據」之一,就是這種現象的佐證。如,郭光允寄給省檢察院的舉報材料最終落入程維高手中;陳少青舉報上司的材料,也落到頂頭上司的手裡……這說明一個簡單的事實:在一些地方,「貓」「鼠」一家親了。其中的紐帶就是顛覆不破的利益關系。
再次是在當前的反腐敗工作中,存在嚴重的重打擊、輕保護的思維傾向。反腐敗機關(部門)在開展工作時,往往認為查處腐敗分子頭頂大事,相對地輕視或忽略了對舉報者的保護和維權。結果往往是腐敗大案破了,反腐敗成果出來了,但舉報者的保護卻未予以足夠重視,或只是口頭「重視」而已。於是不斷看到,一個個舉報者成為被犧牲的一個,舉報勇士、反腐英雄最終難逃「流血流淚」的宿命。也許在一些人看來,腐敗案查處了,事情就結束了,舉報者的權利保護似乎與他們無關了,要麼是缺少保護和關心,要麼是對打擊報復現象睜隻眼閉隻眼、處理不痛不癢。
我們是否應轉變一下反腐敗工作的思路和觀念,在重視查處腐敗行為的同時,提高對舉報者人身安全等各項權利的切實保護?應當樹立這樣的一種觀念:保護舉報人也是反腐政績之一。同時,在保護舉報人方面落實舉報人保護責任制度。即,案件主要經辦部門,應當同時負起保護案中舉報人的職責。若發生舉報人遭打擊報復,則負責的辦案的部門領導要擔責,並負責調查相關調查和處理。以此強化反腐機關對舉報人的保護意識。
進一步完善舉報制度,確保舉報安全,既是反腐敗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亦可防止社會產生腐敗舉報的「寒蟬效應」。
❷ 萬寧市原工商局分流到市場物業管理中心的編制是事業編制嗎
萬寧市原工商局分流到市場物業管理中心的編制也是事業編制的,你可以咨詢一下工商局的工作人員。
❸ 生靈塗炭和寒蟬效應怎麼解釋
生靈塗炭,漢語成語,意思是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裡,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出自《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法律用語。政治、法律、傳媒學等領域的新興名詞,屬於負面效應。中譯Chilling Effect為寒蟬效應,譯名因著重強調了效應的波及廣泛度,再加上噤若寒蟬意旨早已分外傳神,而漸已為中文界所接受,應用廣泛。寒蟬效應著重涉及個人思想、言論、集會等核心價值和自由權利的社會存在及其影響。或專指人民因恐懼於遭受國家刑罰,或是無力承受所必將面對的預期耗損,就必將放棄行使其正當權利,進而打擊公共事務、社會道德、個人信心。提醒社會個體必須及時關注、思考由於壓制行為、動用戒嚴措施、輕易興訟等預後不良及其利害關系,和在助益於思考層面的重要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之所以使用「寒蟬」二字,是因為chilling的意思是寒冷發抖,而噤若寒蟬的「寒蟬」二字較接近原意的概念,因此翻譯成為中文時便使用「寒蟬效應」。不過由於廣泛使用,只要是被上層權力階級控制,造成下層階級無法有效發表意見的情況,很多人都會用寒蟬效應一詞。最早來源於海南省萬寧市工商局商廣股原副股長陳少青近年署名舉報「頂頭上司」葉東雄的腐敗劣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