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推動力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體制機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一是完善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委領導體制。社會治理體系是由眾多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核心是黨的領導。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推動社會治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統籌各方力量協調行動,促使社會治理各項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進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的途徑和載體,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構建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二是完善聯動融合、集約高效的政府負責體制。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系社會治理效能。要以推進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完善政府治理體制機制。橫向上,破除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弊病,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的機制,實現社會治理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縱向上,破除頭重腳輕、貫通不暢的難題,打造上層統籌有力、中層運轉高效、基層做強做實的治理體系,提高快速響應、精準落地能力。三是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體制。社會治理責任在政府,活力在社會,潛力在市場。要創新完善鼓勵多方參與社會治理的政策體系,搭建互動平台和載體,建立政府和社會的互動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效率。積極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發展,讓千千萬萬社會組織的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四是完善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公眾參與體制。人民是社會治理的主體。要著力構建群眾參與的平台和載體,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完善群眾參與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健全權利與義務統一、風險與責任關聯、激勵與懲戒並重的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創新方法手段。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方法手段現代化。一是發揮自治基礎作用。基層群眾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劃清政府管理權和群眾自治權的邊界,把不必要的行政事務剝離出去,把不能缺的自治內容納入進來,進一步增強基層群眾自治活力。探索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實現途徑,搭建便捷議事平台,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二是發揮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最優模式,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善於用法治思維推進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會治理難題,引導社會成員養成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解決紛爭的習慣,努力使循法而行成為全體公民自覺行動。加快制定社會領域急需的法律法規。三是發揮德治引領作用。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優勢,通過身邊榜樣的示範、鄉規民約的約束、行業章程的規范、生活禮俗的教化,引導群眾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四是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科技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引擎,也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推動力。要善於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起來,通過現代科技推進社會溝通、改進管理服務,打造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三、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聚焦制度完善、機制創新,對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點任務作了具體部署。
(一)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關鍵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創造更多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途徑和辦法,實現預防化解工作常態化、長效化。一是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預防。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關鍵是要把著眼點放在前置防線、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處置上,通過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著眼於完善信訪制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學化,推行領導幹部特別是市縣領導幹部下基層大接訪制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訪工作新路子。二是堅持聯調聯動、多元化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要完善資源整合、科學分流、效力對接的制度機制,實現「三調」聯動。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糾紛。三是堅持疏解引導、培育心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是適應社會轉型的現實需要。要完善工作體系、工作網路,根據不同人群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加強幫扶求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會戾氣,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能力的基礎工程。一是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關鍵是樹立整體效能理念,突出一體化運作。要立足整體防控、協同防控、精準防控,建立健全平安中國建設協調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力量,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工作機制,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二是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治理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創造性實踐中,是社會治理的中國特色。要堅定不移走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之路,創新完善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制度機制,織密社會治安的天羅地網。三是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新形勢下,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關鍵是要堅持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方向。要打造點線面均衡布局、網上網下交匯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有機結合、打防管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新格局,提高立體化水平。善於運用法治思維開展防控工作、以法治方式解決治安問題,提高法治化水平。著力培養專業思維、專業方法、專業技術,以打擊防範專業化應對違法犯罪職業化。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作為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工作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提高智能化水平。
(三)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當前,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必須以完善的體制機制托起安全的底線。一是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安全生產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二是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要以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契機,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推動應急管理從靜態、職能管理向動態、綜合管理轉變,從災害應對向風險管理轉變,提高防災救災減災能力。三是加強和改進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制度。食品葯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固本之策。一是樹立大抓基層、大抓基礎的政策導向。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二是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人民群眾是最廣泛、最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要善於總結提煉各地成熟經驗做法,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三是抓好基層基礎建設的重點難點。基層力量、基礎工作、基本能力,是當前基層基礎工作的重點難點。要聚焦力量全覆蓋,建好社區幹部、網格員、志願者等隊伍,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推動社會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層。要聚焦要素全掌控,實現對各類基礎要素的精準掌控。要聚焦能力大提高,增強基層幹部掌握情況、化解矛盾、服務群眾本領。
(五)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體系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掌握維護國家安全主動權的總抓手。一是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總體國家安全觀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強調的是做好安全工作的系統思維和方法。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統籌推進各領域國家安全工作,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二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做好新形勢下國家安全工作,必須一手抓當前、一手謀長遠。要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增強國家安全能力。三是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黨和國家安全的生命線,是不可動搖的底線。要加強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提高防範抵禦國家安全風險能力,高度警惕、堅決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銅牆鐵壁。
㈡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區別
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專務,化解社會屬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這既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也是協調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必要前提。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約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管理與服務,一面與兩面。公共服務的目的為了社會管理而好管理。
㈢ 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內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容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這既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也是協調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必要前提。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約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管理與服務,一面與兩面。公共服務的目的為了社會管理而好管理。
㈣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㈤ 什麼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版、社會生活的不同權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
公共服務,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希望這是您想了解的!
㈥ 社會治理屬於公共服務體系范疇嗎
社會治理屬於公共服務體系范疇。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專會公平。公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㈦ 黨的什麼會議提出了完善政治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在此間舉行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就構建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作出決定,這是中國在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基本解決13億國民的溫飽問題之後,為增進全民福祉,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中新網10月18日電 18日全文播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中寫到,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基本准則。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中還指出,各級政府要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事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㈧ 為什麼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
科學的行政理念是正確的行政行為的先導。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中,應積極樹立與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相適應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充分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利,切實做到行政行為以公民權利為本位、政府工作以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型政府主要提供兩種服務: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公民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則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主體。政府通過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同時,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的行政活動受法律的限定和制約,減少隨意性,強化規范性。強化服務理念,要求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
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社會管理體制是關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以及社會公眾在社會管理中的權責劃分和操作方法等的制度體系。應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明確界定部門職能分工,並正確處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的關系,積極促進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進程。健全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做到服務型、公開透明、技術行政、法治化以及注重事後監督等,並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社情民意反映機制、社會應急機制、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以體制的規范作用保證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高效運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求政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把更多的財力集中到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來。就是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以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積極構建和完善公共教育體系、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