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寨人的金寨人名錄
上將:洪學智
中將:皮定均張賢約 林維先 李耀陳先瑞 曾紹山滕海清 徐立清
少將:丁世芳 卜萬科 於俠 馬琮璜 王鳳梧 方子翼 方升普 鄧忠仁
鄔蘭亭 嚴家安 楊克武 肖全夫 肖選進 吳誠忠 佘積德 余嗣貴
閔鴻友 汪乃貴 汪少川 董洪國 王遠芬 李家益 餘明 宋承志
宋文 張行忠 張貽祥 陳宏 陳祥 陳伯祿 林彬 林乃清 周發田
周時源 胡繼成 趙遵康 徐其海 陶國清 戚先初 康烈功 詹大南
詹化雨 漆遠渥 熊挺 宋維拭 陳宜貴 胡鵬飛 曾憲池 傅紹甫 程明 孫大發(上將)
周伯榮(少將)
洪豹(少將)
皮國勇(少將)
蔡勇(少將)
徐甘泉(少將 )
鄔援軍(少將)
鄔江興(少將、原籍金寨) 洪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謝廣祥(安徽省副省長)
陳辭(海南省省委常委、海口市市委書記)、
方寧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楊振超 (安徽省淮南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高開焰 (安徽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
晏飛 (安徽省地稅局政治部主任)
盧仕仁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馮克金 (安徽省巢湖市委常委、副市長)
王曉焱 馬鞍山市政府副市長
呂政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姚枝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室副主任
皮衛平 廈門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金平 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起草小組組長 張懷安、董金合、程東、葉冬青、羅玲、劉正東、余述南、洪達旭、余興文、吳樹林
劉正茂、王家宏,胡坤、朱勇、陳俊傑、吳仲奇、徐生兵、唐治安、洪濤、董金、徐力
彭良弘、李興、傅斌、桂傑、黃守興、閆榮彬、黃從武、閔運宏、朱俊、刁勇、王際運
金春秋、張榮明、鄧邦、張濤、李慶全、卜英寬、肖冰、彭懷運、熊仕林、杜平、沈君
田紅、許衛紅、項莉莉、余超、李德全、彭善喜、孫家崇、袁興旺、王峰、方林堂、何偉
黃莽(中國詩詞協會會長)
周森(香港三峽畫院院長)
江濤(亞洲左拳王)
蘇明娟(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
傅賢治(江南大學校長助理)
鮑梅崢(合肥三國書畫院院長、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錢濤 (國家一級演員)
佘開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主編)
吳 照(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儲蘭蘭(著名京劇青年演員)
姜潮(快樂男生全國20強)
胡鑫(感動中國大學生,五四愛心學校發起人之一)
吳青山(五四愛心學校發起人之一)
陳先郡 (80後青年書法家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程稀(80後青年作家 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
許多餘(80後詩人) 周火生(86次來金寨做愛心事業的最偉大的崑山老人)周老師,江蘇崑山退休高級教師。他把每月數千元退休工資,省吃儉用16年共捐資460多萬元,其中個人捐款達26萬元,協建5所學校,改善10所中小學辦學條件,資助了約650名學生。在崑山,他被稱為「希望駱駝」、「希望老人」、「崑山捐資助學第一人」,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稱為「希望工程搭橋工」。
『貳』 中國李白研究會的發展歷史
早在1985年,馬鞍山市即成功舉辦了「中日李白詩詞研討會」,袁行霈、王運熙、安旗、詹鍈、朱金城、裴斐、郁賢皓等國內知名學者紛紛與會,為日後發起、成立中國李白學會奠定了基礎。
1987年11月3日至5日,馬鞍山市隆重舉行紀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活動。會議期間,由王運熙、安旗、詹鍈、朱金城、裴斐、郁賢皓、羅宗強、喬象鍾、李從軍、葛景春10位學者發起簽署了倡議書,建議成立「中國李白學會」,會址和《李白學刊》編輯部設在馬鞍山市李白紀念館。這一倡議得到了與會代表的熱烈響應。來自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49位代表又正式聯合簽署了倡議書,籌備建立中國李白學會。11月4日,中國李白學會籌建大會正式召開。會議選舉詹鍈先生為會長,王運熙、朱金城、安旗、羅宗強、郁賢皓、裴斐、張成德7位同志為副會長,郁賢皓同志兼任秘書長。理事會由詹鍈等27人組成。同年12月,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發文,同意成立「李白學刊編輯部」作為學會的辦事機構,同時負責編輯出版學術刊物《李白學刊》,暫定編制4人。
1990年6月21日,文化部正式發文同意成立該社團,同時建議定名為「中國李白研究會」,由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負責日常管理。
1991年6月7日,中國李白研究會經民政部注冊登記,取得法人資格。《李白學刊》亦從第1992年12月,馬鞍山市又決定將原隸屬於市城鄉委的「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與原隸屬於市文聯的「馬鞍山市李白研究室」合並,成立「中國李白研究會辦公室」,作為中國李白研究會的專職辦事機構,為副縣級事業單位,由文化局代管。核定編制8人,事業費由市財政全額撥款。
1993年6月,市編委又發文,同意「中國李白研究會辦公室」增掛「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牌子。
1997年10月19 日,中國李白研究會在四川省萬縣進行了換屆選舉,選舉郁賢皓教授為會長,薛天緯、葛景春、閻琦、詹福瑞教授以及張成德、錢嘯森同志為副會長,李子龍同志為秘書長。推舉詹鍈教授為名譽會長,王運熙、朱金城、安旗先生為顧問。
1999年1 月,經文化部批准,確定李子龍為中國李白研究會法定代表人。同年,經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批准,增補馬鞍山市副市長陳大娜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至此,中國李白研究會共有理事39 名,其中常務理事17名
2011年8月25日至28日,由中國李白研究會和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馬鞍山李白研究所、江油李白紀念館協辦的「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李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四川成都召開,來自中國大陸及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60多位學者參會,提交論文60餘篇。
大會開幕式由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凱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薛天緯致開幕詞,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張健致歡迎辭,來自江油、馬鞍山和香港的三位來賓代表任德遠、杜和題、鄺健行等分別致辭。隨後,西北大學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閻琦主持學術發言,香港浸會大學鄺健行教授、日本明海大學市川桃子教授、北京大學錢志熙教授先後就提交的論文作了大會發言,安徽大學湯華泉教授、西北大學李芳民教授作為學術評議人予以精彩點評。
在接下來的一天時間里,與會代表分為三個小組進行討論,分別由北京大學錢志熙教授、西北大學閻琦教授、合肥師范學院袁曉薇副教授主持。分組討論期間,各位專家學者從海內外的李白研究、李白的生平與交遊、李白與巴蜀文化、李白的思想與文學觀念、李白與其他詩人的比較、後世對李白的接受、李白作品的重新解讀等角度,對李白進行了全方位更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不少新穎的見解,拓寬了李白研究的視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會議閉幕式由四川師范大學吳明賢教授主持,河南省社科院胡永傑、馬鞍山李白研究所胡俊、合肥師范學院袁曉薇向大會匯報了三個小組的分組討論情況;江油李白紀念館館長郭興隆,安陸李白紀念館館長王清,馬鞍山李白研究所所長、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曹明分別介紹了各地李白研究的開展情況,江油青蓮鄉風景區管委會主任張傑委託綿陽師范學院蔣志教授在會上發言。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葛景春致閉幕辭。
學術考察期間,與會學者們參觀了位於江油青蓮鄉的李白故居和江油市的李白紀念館。江油是李白的故鄉,保存有隴西院、粉竹樓、月圓墓、洗墨池等有關李白的遺跡,以及太白祠、太白樓、李白紀念館等紀念性建築。
由於學會領導機構人員具體工作職務有所變動,為了及時調整以利於學會工作順利開展,研討會期間還專門召開了一次常務理事以上人員特別會議,會上選舉馬鞍山市政府副市長王曉焱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增選錢志熙、李芳民、湯華泉、梁森等四人為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
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李白研究會、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暨李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與出版單位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大會。與會學者對李白研究的諸多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並選舉了新一屆的會長和理事會。
『叄』 馬鞍山市長是誰
周春雨,男,漢族,1968年7月出生,安徽天長人,1988年10月入黨,1989年7月工作,省委黨校法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
履歷
1985.09——1989.07 安徽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9.07——1995.01 安徽省合肥市委辦公廳秘書一處工作人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其間:1989.07—1990.04 在合肥化工廠電解車間勞動鍛煉); 1995.01——1995.02 安徽省合肥市委辦公廳副調研員; 1995.02——1997.04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室副調研員; 1997.04——1999.02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室調研員; 1999.02——2000.01 安徽省政府辦公廳綜合室調研員; 2000.01——2000.07 安徽省委辦公廳綜合室調研員; 2000.07——2001.04 安徽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 2001.04——2007.04 安徽省財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其間:1998.09—2001.08 參加省委黨校法學專業研究生學習); 2007.04——2008.04 安徽省馬鞍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 2008.04——2008.06 安徽省馬鞍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08.06—— 安徽省馬鞍山市委副書記、市長。
『肆』 馬鞍山副市長有哪幾位
魏
堯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沈天鷹
市委常委、副市長
駱
磊
市委常委、副市長(掛職)
龍李海
副市長
王曉焱
副市長
蘇從勇
副市長
李修松
副市長(掛職)
高曉平
副市長
陶
鈞
副市長(掛職)
『伍』 金寨縣的旅遊
燕子河大峽谷(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境內,由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題字。與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毗鄰,峽谷奇峽綿延,以險崖、奇石、幽谷、秀水而著稱。
峽谷長度約2000米的步道游覽空間,集中分布著鬼斧神工、險不可攀的天坑絕景;深不可知、天設地造的「仙人洞」,如雪似煙若霧是水、變幻無窮的神韻瀑布;天然奇石、石紋、石穴千姿百態,色彩斑讕,無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奇峽異灘,大大小小的潭、池、湖、島,奇觀勝景,令人驚嘆不已,恍若步入人間仙境;飛瀑流泉,古樹名木,猶如置身桃花源中;青山秀水,藍天白雲,春夏秋冬,各顯風韻,是令人神往的綠色旅遊佳境。 戲劇
清末民初,京戲、倒七戲、皮影戲班社在城鄉流動演出,上演傳統劇目,大都是宣揚封建道德的內容。皮影戲班根據民間傳說《黃花天子坐古城》編排成《五女征南》劇目上演。民國20年(1931),金家寨劇團及蘇區各地宣傳隊自編自演革命內容的新戲,如《送郎當紅軍》、《紅軍打商城》等。
抗日戰爭期間,省屬各話劇團體在立煌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盲啞恨》、《馬百計》、《八百壯士》等獨幕劇;其他劇團上演的還有夏衍編的《一年間》、凌鶴松編的《黑地獄》、老舍編的《面子問題》、宋之的編的《黑字二十八》、陳白塵編的《群魔亂舞》、曹禺編的《雷雨》、田漢編的《呂優之死》、洪深改編契訶夫的《蠢貨》等劇目;京劇團上演的有《梁紅玉》、《情忠報國》等劇。
1950年,為配合清匪反霸,城鄉業余劇團演出《地主請客》、《活捉汪憲》等。1951年,縣組織抗美援朝宣傳隊在城鎮、農村演出《戳破紙老虎》等戲劇,宣傳抗美援朝。1958年,山歌劇《鬧紅燈》獲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優秀節目獎。「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戲劇節目多為配合政治運動的內容。「文化大革命」間的10年,傳統劇目被禁,「樣板戲」統治舞台,業余劇團統稱「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革命大批判」小節目。1978年後,劇團恢復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縣文化館業余演出隊參加省業余劇團調演,演出李皓創作的《夜宿翠屏嶺》獲創作獎,1984年,張傳習創作的古裝劇《鐵碑怨》和甄遠東創作的《點狀元》,由縣黃梅戲劇團和皖西廬劇團參加省首屆戲劇節演出,分別獲編劇二等獎和一等獎,1985年,《鐵碑怨》、《點狀元》兩劇由省電視台黃山音像公司聯合錄相放映。
音樂
縣境流傳有民歌、山歌、小調等,既有抒發男女青年的美好愛情,也有揭露舊社會的不平,反映人民群眾反抗壓迫的心聲。立夏節起義後,蘇區宣傳工作者採用舊民歌曲調填入新詞,宣傳革命思想。佛堂坳列寧小學校長羅銀卿用民歌《八段錦》曲譜,創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新歌,在根據地廣泛流傳。此歌已編入《革命歷史民歌表演唱》和大型音樂舞蹈影片《東方紅》。
抗日戰爭爆發後,廣西學生軍宣傳隊、動員委員會工作團、學生街頭宣傳隊,在縣境用歌曲宣傳抗日救國。《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救國軍歌》等歌聲遍及城鄉。民國27年(1938)「立社」組織大型合唱團舉辦音樂晚會、音樂講座。民國28年合唱團舉辦《黃河大合唱》,民國31年舉辦《生產大合唱》。
1949年後,學校重視音樂課,有專用教材。「文化大革命」中,「語錄歌」、「忠」字歌占據歌壇。1982年,省電台播放由縣文化館搜集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金寨師范教師廖家驊整理的《大別山民歌聯唱》49首。80年代以來,現代音像設備日漸增多,促進了新歌曲的普及,青年愛唱輕松、活潑、富有生活情趣的流行歌曲。
舞蹈
縣境歷來流行各式花燈舞蹈,無固定程式,舞姿因人而異。學校興起後,教學《葡萄仙子》一類舞蹈。蘇區宣傳隊員常用邊歌邊舞形式,加強宣傳效果。民國33年,立煌舉辦體育運動會時,立煌女子中學表演《土風舞》。1949年,老解放區的腰鼓、秧歌、蓮湘(花棍)傳入縣境,學校師生學習、表演。1956年,縣舉辦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青山區演出挖掘整理的《蓮花燈舞》和《十把扇子》傳統節目,參加省地會演。省劇團還把金寨的「道花謎」節目帶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觀眾歡迎。同年,職工、學生一度學跳「交際舞」。1968年,盛行「忠」字舞,男女老少都得學跳,文化主管部門還辦培訓班教練推廣。1980年後,青年喜跳迪斯科,工會、共青團常組織小型舞會。 上將:洪學智
中將:皮定均 張賢約 林維先 李耀 陳先瑞 曾紹山 滕海清 徐立清
少將:丁世芳、卜萬科、於俠、馬琮璜、王鳳梧、方子翼、方升普、鄧忠仁、鄔蘭亭、嚴家安、楊克武、肖全夫、肖選進、吳誠忠、佘積德、余嗣貴、閔鴻友、汪乃貴、汪少川、董洪國、王遠芬、李家益、餘明、宋承志、宋文、張行忠、張貽祥、陳宏、陳祥、陳伯祿、林彬、林乃清、周發田、周時源、胡繼成、趙遵康、徐其海、陶國清、戚先初、康烈功、詹大南、詹化雨、漆遠渥、熊挺、宋維拭、陳宜貴、胡鵬飛、曾憲池、傅紹甫、程明。 孫大發(上將)
周伯榮(少將)
洪豹(少將)
皮國勇(少將)
蔡勇(少將)
徐甘泉(少將 )
鄔援軍(少將)
鄔江興(少將、原籍金寨) 洪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謝廣祥(安徽省副省長)
陳辭(海南省省委常委、海口市市委書記)、
方寧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楊振超 (安徽省淮南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高開焰 (安徽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
晏飛 (安徽省地稅局政治部主任)
盧仕仁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馮克金 (安徽省巢湖市委常委、副市長)
王曉焱 馬鞍山市政府副市長
呂政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姚枝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室副主任
皮衛平廈門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金平 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起草小組組長 周祖培
王明(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蔣光慈
廖磊
林英鍾
陳淮生 黃莽(中國詩詞協會會長)
周森(香港三峽畫院院長)
江濤(亞洲左拳王)
錢濤 (國家一級演員)
鄭鵬(設計師)
吳照(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姜潮(快樂男生全國20強)
胡鑫(感動中國大學生,五四愛心學校發起人之一)
吳青山(五四愛心學校發起人之一)
鮑梅崢(合肥三國書畫院院長、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蘇明娟(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
傅賢治(江南大學校長助理)
佘開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主編)
儲蘭蘭(著名京劇青年演員)
許多餘(詩人) 周火生(86次來金寨做愛心事業的最偉大的崑山老人)
周老師,江蘇崑山退休高級教師。他把每月數千元退休工資,省吃儉用16年共捐資460多萬元,其中個人捐款達26萬元,協建5所學校,改善10所中小學辦學條件,資助了約650名學生。在崑山,他被稱為「希望駱駝」、「希望老人」、「崑山捐資助學第一人」,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稱為「希望工程搭橋工」。